珠宝理财
首先告诉你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无论是自我贬低也好,还是低谷期也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不同阶段出现这种情绪。一个人如果一直处于打鸡血般的亢奋状态,总有一天这个弦会崩坏,整个人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乐观/正能量/阳光,这些都是很多人臆想的好的状态,似乎在人们心中就是健康的/向上的/正面的。而其实人们往往忘了给自己松绑。如同那个《芳华》里的刘峰,他在众人眼里就是一个活雷锋,热心/向上/舍我顾他,但是这样的人太过飘忽,当他回落凡间,倾吐自己的儿女情长时,这个人设在他所爱慕的女孩丁丁心里,就彻底坍塌了,以至于哭着说:任何人都可以向她表爱慕,唯独刘峰不行。 结果相信看过电影的都知道刘峰回到凡间后的遭遇。他就是太想要那个好,那个在别人的赞美中得到的自我存在感,以至于丢了真实的自己。是的,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关键词:真实。当我们能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情绪,真实的表露自己的情绪,不用紧绷着一定要很好的神经,才能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心,正视情绪有高潮也有低落,然后问问自己到底怎么了,是什么样的情绪出现,是悲伤的是难过的还是伤心的妒忌的,真实面对情绪自然流露,不去刻意回避或粉饰,勇敢去接受它的到来,打声招呼,嗨,老朋友你来了。第二个关键词:接纳。 之所以陷入自我贬低,就是内心有两个我在打架,也就是一个大我和小我。一个不够好,和一个我要好,开始打架。一个说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另一个说,哦,你做不好,你没有它好。往往我们都想做的太好,得到认可和肯定。但是我们又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不认真,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就是自己不够好,自己没有资格好。一旦自我评判的声音响起,甚至不让不够好露一点点头,其结果就是任你使出全部的力气也不见得会得到一个好。你对自己的否定,已经掩盖了事情的真相。不愿接纳自己的不情愿,接纳自己的累,接纳自己做的不够好,可能一件事情没做好,是因为自己太累精力不够,或者是自己不擅长还要为了面子死命抗。要清楚的是,事情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绝不等同于自己不够好,这完全是两码事。第三个关键词:清晰。 当我们去自我贬低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正如我前面所讲,我们没做好不等于我们做不好。我们有失败不等于我们没有擅长。 只有从自己的优势入手,一点点动手去做,去尝试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什么,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你自己的价值体系。 当我们丧失对自己的肯定时,其实是没有找准自己的真正的定位。我们的信心和价值感的建立,是对自己的了解的基础上。如果中医把脉一样,如果不懂人的穴位经络,又怎么能通过望闻问切,准确诊断出自己的病情。所以,先从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做起。如果你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但爱写作,你就拿起笔什么也不想自由书写。如果你喜欢摄影但又没有机会出游,你就拿起相机拍下你沿途走过的每一处风景,一样能用镜头捕捉到美的瞬间。最后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真实的个体,真实的人生,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不去轻易否定,不去刻意逃避,包括看似不好的情绪,它也是一个珍宝,提醒我们该好好的爱自己。 我们接纳,不是认命,不是就那样吧。而是你要尊重自己,尊重在每个阶段我们生命所绽放的样子。 只有真正的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才会对自己变得宽容而接纳,才会有余力再去爱别人。是的,只有让我们的生命自然呈现出原本的样子,才会允许那个光芒抵达生命盛开的地方。不必急着赶路,累了就休息一会。作者简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际认证(IHNMA)催眠治疗师 世界医学最高认证中心(WMECA)国际认证催眠治疗师 沙盘中级咨询师 婚恋情感咨询师 从事传媒工作十四年,主持人、记者 曾任北京青年频道情感访谈节目主编、资深编导 系统接受过自体心理学,积极心理治疗,沙盘治疗,后现代叙事疗法 ,催眠,塔罗牌oh卡等培训 擅长领域:解决女性情感婚恋问题,个人成长及青少年心理问题,以家庭能量视角觉察人生剧本,转化剧本角色,疗愈创伤。
恶魔小郡主
“人际关系”这个话题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一直都经久不衰。每天刷微博,知乎,看微信公众号文章等一些网站平台的时候都会看到这么一个话题:[我感到每天都很焦虑,没有精神要怎么调节?][我闺蜜都这样对我了,我该怎么办?][怎么缓解学习的压力及焦虑?][如何克服爱情中的患得患失?]说到这些我不禁想稍微谈一谈父母一辈的纯真年代。还记得敢同日本鬼子和汉奸特务英勇斗争、为民兵和八路军站岗、送信、掩护伤员、不怕敌人的威逼利诱,最终顺利把敌人引入雷区的小英雄雨来吗?还记得敢用假手枪顶着罗金保的后腰,偷偷把真手枪藏在树上的老鸹窝里、和胖墩摔跤输了不但耍赖还堵人家烟筒,亲切而又可爱的王二小吗?这些都是六七十年代“真实小孩”的写照。而现在,我们的小孩就只有为无穷无尽的家庭作业焦虑。再想想六七十年代,我们父母那样的人,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没有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没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每个人都斗志昂扬,激情满满 ,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无限畅往。那个时候的人际关系也没有现在这么让人焦虑。还记得我妈妈跟我说起她小时候的事情,她说:“在我小时候啊,都没有衣服穿,每天都光着屁股在大街上跑来跑去却一点也不知道害羞,因为很多像我这么大的孩子都是光溜溜的,现在想想那时候还是挺快乐的,因为大家都一样”。确实,那时候的人和现在的人相比,思想还是挺单纯的,但是因为教育文化的影响,大家都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从来都害怕“不一样”。那时候的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怀着一颗“热忱”的心,是有[灵魂]的人。对比之下,现在的人仿佛一个〔傀儡〕,好像[行尸走肉]一般,只剩下一个[皮囊],空虚而又无助的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得过且过的度过余生的每一天。时代变了,人也变了。 电影《芳华》剧照前一段时间,冯小刚拍的电影《芳华》,应该很多人都看过吧。“什么是芳华,芳华就是美好。”冯小刚如此说道。我想“芳华”这个词足以体现那个年代的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那个时代留下的,有“芳华”,也有“传统”和“死板”。今天的这个社会丢弃了“芳华”,带来了“创新”和“改变”。现在这个时代,是全新的时代。怎么个全新法,想必每个“身处其中”的你和我都明白,高科技遍布世界各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是质的飞跃。既然我们无法回到畅往的过去,那就只有驻足眼前和未来。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因为人际关系中各种琐碎的事情焦虑不堪,可是我们无法脱离群体,不去和别人相处,而自己一个人独立存活在宇宙中。想想也不现实对吧。于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就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阿德勒主张的是[课题分离]。课题分离,这个话题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说过,简单的说一下就是“自我界限感不清晰”,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或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什么是别人应该做的事,或者别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还有不知道课题分离是什么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我的上一篇文章你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吗?)所以今天先想说一下自我界限感不清晰的几大主要表现,因为只有清楚了这些不断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或者行为,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做到真正的[课题分离]。1.控制(也称权力)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像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表现: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想控制别人的人经常会想尽各种办法否定和打击别人,使他逐渐丧失自我,乖乖地听从控制。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控制有: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讨好、撒娇、施苦肉计。控制在我们传统的社会中尤其常见。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中也普遍存在。最常见的控制就是在亲情和爱情关系中,有时候可能朋友之间也会存在控制。我在[你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吗?]这篇文章中举过我自己家庭中的例子。这次说一下爱情中存在的控制。很多女孩子都喜欢“作”,(比如曾经坠入爱河的我,当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无意识的)。有一次,男朋友一天没回我消息,再回我消息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晚上了,而且他还告诉我他已经回家了,不在学校。那时候我真的是火冒三丈,心里想,“我一直在等你回消息,等到现在了,结果你倒好,都没有和我说一声,然后轻描淡写的给我发来一句[我在家里]我二话不说就直接飙过去一句“我们分手吧,我觉得你已经不爱我了”。试问自己,我是真的想和他分手吗?不,我不想(泪流满面)。我只是想通过这种“你给我回消息,就证明你在乎我” “你不同意分手,就证明你爱我”这种无理取闹的方式去证明他是真的爱我罢了。可是,结果不堪回首啊~他说,“既然你觉得我让你很累,那就分手吧”(啊啊啊啊啊~)这是我想要的结果吗?不,这不是(泪流满面)〔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那天他奶奶去世了,我在想,那个时候的他应该更需要我的安慰吧,结果我却只知道一昧索取,这是一段悲剧啊〕但是,这也是很多女孩子或者有些极度缺乏安全的男孩子会犯的错误。[我们]“作”的原因就是害怕失去,更害怕失控,于是想要把另一半牢牢控制在自己认定的“安全范围”内,只要他一“越界”就会被判处死刑。这就是自我界限感不清楚的原因。这更是一种自我折磨,最后不仅让别人受伤,也会让自己受伤。所以姐妹们慎重啊,这可是血淋淋的教训。2.讨好 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会揣摩别人的心思、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讨好别人、迎合别人,猜忌别人的心思,其实是对自己的背叛,长期持续这种模式就会丧失“真正的自我”。讨好在我们小时候,主要表现在小孩子为了不被父母抛弃,依靠父母生存下去而采取的自卫措施。随着我们长大,已经获得了自我生存的能力,就不再需要过度的讨好父母或者过度讨好别人以获其欢心。但是,因为我们需要发展社会中的各种复杂关系,所以存在适度的讨好是正常的现象。最典型的“讨好”体现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剧中的松子。(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这部剧,还是让人挺心酸的一部剧)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剧中的松子是家里的老大,家中还有一个从小身体就特别虚弱的妹妹,常年只能躺在病床上。因此松子的父亲对妹妹特别疼爱,每次出差回家,都会给妹妹买礼物,但从来不给松子买。有一次松子的父亲带着松子去剧院看小丑表演,因为小丑的表演很滑稽,松子不禁哈哈大笑,而当她不经意间看向父亲时,却发现父亲满脸忧伤。松子看着因为妹妹而终年郁郁寡欢的父亲很是心疼,于是扮了一个鬼脸想要讨父亲的欢心,父亲看到她的表情,终于笑了。于是,这个表情在小松子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以后任何时候,只要看到父亲忧伤的面孔,松子都会摆出小丑的鬼脸。成年以后的松子,只要受到别人的惊吓或者情绪很激动时都会情不自禁出现那个表情。而她的人生也因为那个[表情]变得非常不幸。好了就剧透到这里吧,本来还有很多想要说的,但是想到有些伙伴可能没看过这部剧,就不说了吧,这些足矣。说句实话,当时看完这部剧后,我内心的压抑感持续了很久。(建议悲观型性格的人,不要去看了,因为太沉重了)松子其实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已经是过度讨好的状态了,讨好型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只是一味地逆来顺受,最后让别人觉得你所有的〔好〕,都是应该的,只要你稍微有所变化,别人就会说〔你变了〕。其实有时候不是你变了,只是没有那么〔好〕了而已。好了,来说第三个吧。3.过度敏感 过度敏感的人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别人情绪上的变化,而且还特别容易受到别人情绪或者行为的影响,容易胡思乱想,容易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无法脱离。敏感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共情,或者叫共鸣。共情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感同身受”,就是你能感受到别人悲伤或者快乐的情绪,而且自己也会顺应别人的情绪变得悲伤或者快乐。也就是说别人是什么情绪,你就是什么情绪。这个时候你已经是以他人为中心了。这就属于界线不清楚,这个时候你要知道那是别人的情绪,别人的情绪可能需要你分担一点,但是只能是一点,你并没有义务或者责任要去替别人的情绪买单。共情也是一个常用的心理学名词,一般情况下,心理咨询师的共情能力普遍都特别高,这样更有助于她们去引导咨询者慢慢打开封闭的心灵,最终得到治愈。在我们的社会中,女性普遍被认为是偏敏感型的人群,因为情绪变化比较大,而且总是很感性。还有一种敏感的表现是对抗性的,双方的情绪不同,但是有联系。例如别人表扬我,我感到高兴,别人批评我,我感到难过,别人对我好,我很开心,别人对我不好,我很生气。这就是对抗性,就是你的情绪或者行为会受到别人的情绪的影响,当你觉得别人向你传达的情绪信号是积极的信号时,你会顺应并且接受别人的情绪。反之,如果别人向你传达的情绪信号是消极的信号时,你就会产生对抗。但是“对抗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自恋”的表现。自恋型、反社会型人格的人都比较敏感。但其实大多数人都很自恋,觉得自己就应该是群体中最厉害的人,别人必须对自己表示尊敬。还有就是觉得自己就应该是世界的中心,地球没了自己都会有缺陷,不完满。这种自恋其实起源于婴儿时期,婴儿时期的我们饿了就会哭,哭了就会有奶喝。只要有不满足的地方就会通过哭或者闹的形式告诉父母,然后父母会无条件满足。所以那时候的我们会觉得自己好像宇宙呼风唤雨的“神”一样,无所不能。渐渐地长大之后,我们不得不自己面对社会中的一些人和事,这个时候我们的“自恋”会慢慢的消磨。还有反社会型人格,在最新热播的韩剧《梨泰院class》中,超A的女主就是反社会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他们只为自己活。所以剧中女主活的真的是风生水起啊。 《梨泰院class》剧照她从小就被父母培养,可以说是全才,而且智商情商都超高,硬生生帮男主把几乎没有什么顾客光临的餐馆做到了世界第一,要是真的没有她那种高明的人辅佐,我觉得男主就是废物一个。就是因为女主的反社会型人格,所以这部剧一开播就收获了大量好评,因为大家都羡慕女主那种“爱憎分明”,“大胆直率”,“无所畏惧”的性格。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没办法做到,所以,她可以说是让荧屏前的观众看到了“理想的自我”。但是我觉得她有点太冷血了,只为自己活着,幸好后来遇到了男主,她才彻底改变了。这种人格有点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将“界线”推的有点远了。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最后说一下,推荐这些剧不是在做推销什么的,只是想把我看到的,我知道的分享给大家而已。粉色黄色绿色蜡笔线分割线 这篇文章还没有写完,字数太多了,大家看着也枯燥,所以我决定把其他内容放到第二篇。更新一篇质量好的文章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所以我可能会更新的有点慢。如果文章中有哪些地方不合适,敬请指正。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点赞,留言分享给你的好友哦。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