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侠xtt
英语是:Psychological consultant。解释:psychological consultant [词典]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员; 心理咨询人员; [例句]But Liu Donghua, chief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 at an Anhui-based consulting company, believes that trust is the foundation of long-distance love.然而,来自安徽某咨询公司的首席心理咨询师刘东华则认为,信任是异地恋的基础。With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ituation in people's spirit sanitation, nationalprofession standard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 has established. 随着国民精神卫生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出台了心理咨询师的国家职业标准。Survey and Thought on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 and Training for Police 警察心理咨询与训练的调查与思考Reflection on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 Training 对目前心理咨询师培训的思考
温暖三月5021
心理咨询师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 国际心理咨询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PSYCHOLOGICAL CONSULTANT FEDERATION,简称IPCF)
巧克力麦乳精
讨好体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在正常的话语之后添加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感叹词或者表情图标或动画头像,目的就是给传达给对方一种或可爱或无奈的情感,总之就是要让对方感觉自己是一个人畜无害的家伙。即友好,又无辜。目的么自然是想引起对方的好感,表达自己的顺从,或者最少让对方不要感觉自己的言语当中夹杂着恶意。
如果问我在网络上是否会使用,如果这些感叹词和表情都算是讨好体的话,我也只能很坦诚地说:"经常使用"。使用的对方包括自己的领导或同事,当然也包适自已的朋友和家人。真的一说话就要带上,一时都离不开了。我仅我如此,我看我周边的人也大多是这样哦。
想想在前几年,领导发你个信息让你做某事,你为了表示已经看到此信息,并且将马上去做,大部分人的回答的“收到”。表达的语气很干脆。但是现在我发现这个之前常用的回答词已被取代,很多人的回答“嗯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这"嗯嗯"两个字却体现了接受信息者内心当中的无限的顺从。当然有时女孩子还会配上一个可爱的小猫的图片,或男方则会回一个敬礼的动画表情。
有一次我竟然发现我的领导再和我交流时也会使用讨好体了。记得包括那次我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领导交代的一个小任务。领导看来很满意,居然在微信的聊天记录中发了一个”谢谢哈“,这个让我当时感觉非常非常的吃惊。因为他之前和下属交流时,说谢谢,更别说带个”哈“。我当时就暗想,可能是他刚才刚和他的那个领导发完信息,手滑了一下就给我打上了这个”哈“,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简单的语气词好像突然改变和我和他有之间的下级之间的关系。当时给我的感觉是既亲近又陌生,甚至自己还有一点小庆幸,难道我真的要成了天选之人了!
文章开始时我说过,我现在基本上每天都离不开这种看似可有可无的“讨好体”了。其实也有一个我自己的客观原因,因为本人有时性格比较急躁,说起话来又直接,因此常常在无意之间就得人得罪了。后来我发现已经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加一些语气词就会让交谈变得融洽很好,自己的情绪也好像因为使用了这些词变得更容易控制了。就连我妈都说我的脾气变得好多了,聊天时也不抬杠了。
其实我个人总经下来使用讨好体本身并不是坏事,只是看你如何去使用它,合理的使用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可以通过一些叹词和动画表情来表达一些不好用语言表达的内心的情感。语言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吧。
记得职场上有这么一句话,”不要讨厌你身边的那些人看似虚情假意的人,其实你总有一天也会活成他们的样子。“现在兴盛的讨好体就是如此。因为人总会不知不觉的有求于对方,或者希望给对方留下好感。这和讨好体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有时我们的目的并不一定是想讨好对方,更多的时候则是表达一种善意,只要真心地对待他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杆秤,无论你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大家每个人的心里都和明镜一样的。
别纠结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人生苦短,有时间可以多去想想诗和远方让自己心情愉快些!
凌空抽筋
职场失语症”和“文字讨好症”受到社会热议。所谓的职场“失语”,是指一些人在办公室一天工作下来,都没有人说话,同事之间靠微信交流,有媒体将这种现象总结为“职场失语症”。而“文字讨好症”描述的则是人们在线上沟通时,为了使对方感觉舒服、亲切和友好,对语言表达进行的一些调整,经常在结尾加上“哈、啦、哟、滴、~”或可爱的表情包,给人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身处职场的年轻人,对“职场失语症”和“文字讨好症”现象,既有真切的感受,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同事之间话少一些,让“社恐”人士感觉很舒适。在媒体的采访中,有人则希望在工作中不只有机械的工作交接,而要和同事有些交流。针对“文字讨好症”,有网友觉着这是正常人际交往中的礼貌性表达,是彼此尊重的表现;有人则持反思态度,认为这会影响真实的自我表达,可能使沟通成本增加。表面上看,“职场失语症”讨论的是要不要和同事交流,“文字讨好症”则是指用何种话语与人进行沟通,似乎二者关系不是很大。尽管在不同的沟通对象和交流语境下,人的自我呈现方式或许会有差异,但语言表达有习惯性,职场社交中所采取的策略,也可能不经意间掺入到其他社交情境中。将“职场失语症”和“文字讨好症”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幅职场社交的图景,反映出年轻人的职场心态、社交特征。一方面,个人有选择社交方式的自由,社交模式是灵活的,另一方面,人际沟通又是有语境的,不同的身份地位、交流目的,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表达的技巧、姿态。或许有人并不指望职场社交能带给自己多少温暖、慰藉,但如果职场社交中,我们可以游刃有余,就可以增强同事间的了解与互动。“讨好体”并不是新现象,古已有之的敬语、谦辞等,已经说明人们希望用更加准确和妥帖的方式表情达意。如今网络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使我们在线上交流时,可以使用特定的修饰词、符号和表情包,互动过程也赋予这些符号更多的情感意义。不过,线上交流虽然便捷,但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也给人们的交流制造了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语言的选择更加慎重
一个讨好性格的人,在网络上也是可以使用的,比如说说话的方式,对方跟你交流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跟你聊天会觉得很懂礼貌,说话也会体谅对方,讨好提示不会很强势的人,所以跟别人聊天也会让对方觉得好相处,讨好体性格的特征具备温顺型性格的人,往往是大家口中所说的,性格上十分安静,喜欢一个人独处的人,虽然这样的人在性格上表现的十分独立,但是以其他相对独立的人格来说,这样的人并不是不能融入大众的人,相反因为情感上非常的细腻,因此这样的人相处起来特别容易,而且能给人一种易于交往,性格温和的感觉。当然具备这种性格的人,因为为人处事方面表现的非常温顺,所以在遇到很多事情时,会不知道如何进行抉择,如果自己吃了亏,但是这样的亏又不是十分明显,或者是又没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失,便会选择独自承受,客观来看,做人可以性格温顺,但一定要立场鲜明,有非常高的决策意识。二、讨好体性格的优劣1、优点具备温顺型性格的优点之一,是性格温和,待人融洽。无论是在职场之中还是普通的生活交际,往往会看到一些不易于相处的人,而对于性格温顺的人来说,因为其表现的十分有礼貌,而且不喜欢打断别人,所以这样的人往往会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具备温性型性格的优点之二,是考虑周到,会尽可能的考虑每一个人的感受。具备温顺型性格的人,总是喜欢察言观色,通过一些小的细节,去关注别人的情绪上的变化,以求尽可能的照顾每一个人的情绪,力求将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这样的人没有非常大的心机,而且心思上非常细腻,特别适合做一些秘书之类的岗位。2、缺点具备温顺型性格的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因为性格上十分温和,很少提出反对意见,所以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也告诫我们,一个人在性格方面显得十分和善固然重要,但是也应该要有自己坚定的立场,懂得自己该坚守的原则。三、讨好体人格的职业发展1、教育类岗位具备温顺型性格的人,具备情感非常细腻,善于观察的特点,因此这样的人在投身教育行业之时,能很好的处理同学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更能更好的关注每一个人的学习情况,教会孩子们更多的知识和道理。2、文秘类岗位具备温顺型性格的人基本上是不会唱反调的人,也正是因为性格上的温和,这样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特别追求完美,希望尽可能的完成上级的要求,如果这样的人投身文秘类岗位,则可以将很多辅助类事件做好。而且跟身边的人也会相处的融洽,连交流上,也能够让对方接受。
“讨好体”正在成为一种通用语言, Anne的一个朋友在工作时,文字中最经常出现的就是“! ”和各种展示激动情绪的表情包。但现实中的她却十分严肃,不爱笑。这便是当代人的两幅面孔。下班后,Anne 看到微信信息就烦,不想再说一句话。还有人即便在凌晨2点睡,也会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在心理上,和这个世界断联。
南宫爱默
一、封闭型提问尽量不要连用提问可以分为“封闭型提问”(closed question)和“开放型提问”(open-ended question)。封闭型的提问,对方只要用类似“是”或“不是”这样的词就可以回答。开放型提问则无法用一个词来加以回答。譬如问:“你早饭吃了吗?”这就是封闭型提问,因为只要用“吃了”或“没吃”就能回答了。假如问:“你早饭吃的是什么?”那就是开放型提问,因为在回答的时候,往往可以说上好几句话。在心理咨询的时候,通常的规则是,刚刚开始交谈的时候,可以先问一些封闭型的问题,然后逐渐过渡到用开放型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形成比较自然的交谈气氛。当然,封闭型的提问不能接连着用得太多,尤其当交谈的开始阶段已经过去时。假如封闭型提问接连用了三四次,很容易导致来访者形成一种对话格式:就等着咨询师提问,然后他(她)来回答,而且这种回答是不展开的,只是用一个词来应答,这很不利于心理咨询要求让来访者“打开自己”的追求目标。而且,过多的封闭型提问还容易导致来访者产生责任转移的心理,他(她)总是被动地等着咨询师提问,等着咨询师来帮助解决问题。这非常不利于咨询效果,事实上也往往很容易引起来访者的阻抗情绪。
二、开放型提问尽量不要用“为什么”问“为什么”是典型的开放型提问。但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着来访者问“为什么”,特别容易形成一种暗示,似乎咨询师在责备来访者的行为、想法和情绪,这很容易导致逆反心理。并且,许多来访者来尝试心理咨询,本来就想弄清一些为什么,咨询师还要对着他(她)问“为什么”,这就很容易导致来访者烦躁。那么,应该怎样问才比较合适呢?有两种方法可以代替问“为什么”。一种方法是问原因。譬如,来访者说:“我不想去学校。”咨询师问:“你说你不想去学校,可以说说原因吗?”另外还有一种方法等于问了“为什么”(确实,问“为什么”,来访者回复的可能性最无限制),但又可以避免问“为什么”的一些负面效果,那就是将来访者的话重复一遍,结尾语音用升调:“你说你不想去学校?”当然,有人曾经怀疑,万一咨询师这么问,来访者回答“是的,我就是不想去学校”那又怎么办。要知道,来访者假如这样回答的话,你即使问“为什么”,或者问“原因”,他(她)多半也是不会说的。而如果咨询师重复来访者的话,而且用升调结尾,可以表示咨询师是在关注他(她),倾听他(她),同感他(她),也体现了咨询师的一种素养。相比较而言,用这样的方式来代替问“为什么”,产生积极效果的可能性最高。三、善于运用积极暗示的语言来提问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经验的咨询师会非常注意运用暗示技巧,提问过程也是如此。咨询师在提问的时候,应努力带着来访者进入一种积极心态的假设中。譬如来访者在陈述情况时提到了自己的外语学习成绩比较差。咨询师不应问:“你自己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外语成绩这么差呢?”而应问:“你自己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在外语上不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呢?”假如来访者提到自己在人多的场合就不敢说话,咨询师不应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不敢讲话呢?”而应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不能自如表达呢?”两种提问,意思一模一样,但是提问者的专业素养一下子就反映得清清楚楚。“理想的成绩”、“自如的表达”,相比较“成绩差”、“不敢说话”,对人影响效果的区别相当明显。前者是指出了一种模式、一种目标,容易引起来访者形成一些积极的内心体验,后者只是聚焦了问题所在,定格了来访者的缺陷。心理咨询就是要帮助来访者明确进取目标,而且一个人看着目标,远比看着缺陷更加容易改变自身。四、避免判断性提问,善用比较性提问判断性提问往往用的是一个判断性陈述句,然后再加上一个无疑而问的句尾。譬如:“你爸爸妈妈是关心你,你这样发脾气应该吗”,“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认为应该……你说是不是”。这样的咨询问话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其中的道理来访者多半都是懂的,根本无法触动来访者的原有意识,也就无法使其发生真正的改变。有一个情绪很激动的初中男生来到心理咨询室,陈述自己非常恨自己的妹妹,简直想要杀了她。心理咨询师假如说:“作为一个哥哥,不管怎么说,都应该努力设法和妹妹搞好关系的呀,你说是不是呢?”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但是在心理咨询的时候这么说,效果只能是零。实际上那位心理咨询师不是用判断性提问,而是用比较性提问,慢慢地帮助来访者逐渐看清了自己。他在咨询过程中用了如下这些提问:“你说你恨你妹妹。恨一个人和不喜欢一个人,你觉得有区别吗?”“恨一个人和恨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你觉得有区别吗?”“你说你其实是不喜欢你妹妹和你待在一起,那么有没有什么时候你也是喜欢妹妹和你在一起的呢?”最终,那个男生的情绪慢慢地平息了下来。他心服口服地意识到,其实自己不是恨妹妹,只是有时候不喜欢妹妹。他虽然有时候不喜欢妹妹和他待在一起,但是其实也有很多时候还是很喜欢妹妹在自己身边的。心理咨询师的说话确实和普通教育者的说话有些不一样。五、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问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一般咨询师不会为提问而提问,提问都是有目的的。咨询心理学界也概括了一些提问的分类,咨询师通常用得比较多的有如下五类。1.例外型提问(exception question)。来访者假如说,爸爸不好,爸爸对他很凶。咨询师在表示听清楚了这个陈述之后,多半会就这个话题再反过去提问:“你说爸爸不好,爸爸很凶,这令你很难过。另外,我还想问一下,那么有没有你觉得爸爸好的时候?有没有爸爸能够和你好好说说话的时候?”这种例外型的提问有助于来访者从原来深陷的角度转移至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来看清现象,同时也有助于咨询师能够更加全面地看清来访者的问题及其相关因素。2.预想型提问(preconception question)。假如来访者表现有消极的思维反应习惯,“糟了糟了”、“完了完了”、“都是我不好”,或者遇事总习惯于作消极假设,“假如考不好怎么办呢”,“我肯定不行的”,这时候,咨询师就常常会用一些预想型提问,把来访者原来消极的先期假设换成积极的先期假设,引导来访者去体验一种全新的积极的感受,以便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习惯需要调整。咨询师会引导着提问:“假如你面临着考试,脑子里经常想着的是‘我肯定能考好’,‘我肯定能考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感觉会怎样?试试看,仔细体会一下。感觉是不是有点不一样了?”相比较来访者原来习惯性想着“考不好怎么办”或“完了完了,肯定不行”时的状态,这时候咨询师常常会发现来访者的呼吸变得深沉了,脊背显得挺直了许多,整张脸也显得有些上扬了。有时候,需要弄清楚某件事情与来访者目前状况的关系,咨询师也会就那件事情用预想型问题来提问:“假如你通过了那场考试,今天的情况会怎么样呢?区别在哪里呢?”有可能那场考试其实与来访者的问题关系不大,也可能那场考试确实有影响。这样就能帮助来访者和咨询师都弄明白,接下去是否要聚焦在那场考试上。3.奇迹型提问(miracle question)。假如来访者有什么顾虑,或者咨询师特别想启动来访者的大胆想象,特别是针对青少年来访者,有些咨询师尤其是女性咨询师很喜欢用这种提问,“假如有奇迹会发生,你希望这个奇迹是什么”,“假如有一个仙女能够满足你三个愿望,你会提出哪三个愿望呢”。有的咨询师甚至为了更加容易产生效果,努力让来访者比较容易地进入面对此类提问所需要的想象,居然会在咨询场所备有“仙女”、“阿拉丁神灯”、或者“宝葫芦”等道具,在提问的时候,像模像样地举在来访者跟前,尽量让假设做到极致。4.打分提问(scaling question)。就是请来访者就自身的负性症状用分值(通常是0~10)的方式来评估描述。咨询师通常会这样问来访者:“假如你说的紧张焦虑用0到10来打分,现在,就是此刻,你会打多少分?”通常,这种打分评估请来访者描述的是即时的感觉,即在心理咨询的此时此刻的感觉。打分提问一般用在咨询开始的时候。在咨询快要结束的时候,通常还会请来访者用打分的方式对自己的即时感觉再作一次评估,以衡量咨询的效果。假如咨询开始的时候打的是8分,将要结束的时候来访者打出来的是2分,咨询师就会对此作一个聚焦,指出甚至分析一下来访者的变化和进步,以使来访者(包括咨询师本人)对心理咨询抱有信心,也有助于增进咨访关系。5.转换型提问(different question)。例外型提问是就一个“点”的相反性质的提问。如果来访者陈述“爸爸不好”,咨询师会提问“爸爸有没有好的方面”。转换型提问是就“点”之间的转移来提问,咨询师不谈“爸爸”了,而是提问“那么你妈妈呢?”或者,也可以转移到来访者自身:“那么,你觉得自己对爸爸的态度是怎样的?”转换型提问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提问类型。当咨询师就某一个“点”的问题感到暂时无法取得什么进展的时候,就会先移开一下,在相关的其他“点”上进行聚焦,以推进整个咨询过程。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