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宇酱ovo
近日读了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晚年作品《直视骄阳》。更加感觉到谈生论死对人的震撼与洗礼作用多么强大。全书大部分还是通过案例介绍如何在心理咨询中应对来访者的死亡焦虑,但其中蕴含的死亡哲理着实发人深省,再次总结如下: 一 人不能直视死亡,正如人不能直视骄阳。人类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知道自己生而必死的生物。 一位老师曾笑谈:猪在死的前一秒还在快乐地吃着食物,而人差不多刚懂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必然死亡。 人对死亡的觉知构成了人类心底最深层次的潜意识,就是死亡焦虑。为了对抗死亡焦虑,人类想出了各种方法,比如对于孩童,人类编出了许多美丽的童话,最后都是“公主和王子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绝口不提他们会死去;进而,人类还将死亡具象化,用死神、幽灵等代表死亡,就好像死亡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只要我躲得远远的,就能够逃得开;等人长大一点,有人就会开始接触恐怖电影或者极限运动,去试着感受接近死亡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能够应对死亡恐惧”的虚假安慰;成年人追求金钱、地位、传宗接代,背后都有死亡恐惧在驱动着…… 潜意识里对死亡的恐惧对每个人都有着意想不到的驱动作用,人类的许多行为与欲念,往往都能归因到对死亡的恐惧上。 二 死亡带给人的是不安全感,为了对抗这种不安全感,人们会抓住一切可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东西 ,比如金钱、名利、地位,再比如生儿育女、亲友圈子。人的可悲在于,虽然穷尽一生去积累财富与权势、经营人脉与亲密关系,可当死亡焦虑袭来却发现自己积累起来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不堪一击。 死亡焦虑何时会袭来?亲历死亡、与死亡相关的噩梦、重要的人生阶段。 对死亡的恐惧是人心底的潜意识,人有一种自动的自我保护机制,来将死亡焦虑压制在潜意识之内,但偶尔,死亡焦虑会冲破这种防御机制而进入到意识范围。 比如目睹死亡或与死亡擦肩而过,会让人不禁开始思考,如果自己死了怎么办。或者死亡会在梦境中露头,让人做一些与死亡有关的梦,这种梦往往在人醒来后很久还能清晰记住关键细节。重要的人生阶段也会造成死亡焦虑的爆棚: 比如三十岁生日,使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青春已经结束了; 比如中年危机,使人感到自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而自己尚未想清楚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方向,就好像马上就要考试了而发现自己还没真正开始复习一样…… 再比如人的退休,自己发挥价值与贡献的时间彻底消逝了,一个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回到家里,心第一次空落落的,而同时又意识到自己距离死亡前所未有的近,这种老年危机也会导致人意识消沉,“贪生怕死”。在许多关于中年危机的案例中,来访者的面对死亡共同的心结是:我最好的年华已经逝去,但当我回顾既有的人生,发现我从来没有作为自己活着过,儿时顺从于父母,求学时顺从于老师,工作后顺从于领导,结婚后顺从于伴侣,为人父母后顺从于家庭和孩子。我为了所有人而活,却从未为自己活过。当我自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这便是最大的恐惧。 怎样活才算为自己而活呢?简单说就是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或者是天赋,或者是习惯、价值观,然后安心地以之为基础地去生活。 其实,面对死亡焦虑时,无效的是金钱、权势、地位,有效的是子女家人的陪伴以及不虚此生的觉悟。三 何种信念能应对死亡焦虑? 如果你自己或身边的人陷入了死亡焦虑,有以下三种信念能够帮助缓解: 1. 人在死亡之后的状态就和我们出生之前是一样的。 本着无神论的精神,我们不讨论死后上天堂下地狱或是转世轮回的问题,因为就本书立场来说,所有论及死后世界的宗教本身都是不敢正视死亡的。死后世界意味着否认死亡是人生的终结,如果人生没有终结,那么人生的意义就被抛入了一个更加不着边际的讨论范畴。所以存在主义认为,死亡就是一种存在的终结,死后的人不再有意识,会进入一种虚无状态,而这种状态就和人出生前的状态是一样的。 2. 死亡本身并不痛苦。 当你已经死亡时,你不会意识到自己死亡,因为人已经失去意识了。所以当灾难来临时我们不会去感受灾难的恐怖,一切痛苦与恐惧都不复存在。更有濒死研究者通过一系列案例证明,除了自杀者与杀人者以外的人在濒临死亡时并不痛苦。 3. 我们每个人都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大量的波动影响。 波动影响是指,每个人都在影响身边的人,而身边的人又会将这种影响传播到他们周围的人,就像水波一样一圈圈向外传递。形象地说,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帮助了一位来访者,我的言辞改变了ta的生活,作为受益者,ta又将我的言辞转达给ta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当ta有了孩子,ta还会有意或无意地在教育子女时渗入我的思想和言论,而这些都将成为这些孩子们成长的基石之一,影响他们一辈子,甚至继续影响着他们的子孙后代。正如一场葬礼上神父的悼词:逝者并未真正逝去,我们可以在他的亲友身上找到他的身影。人就是以波动影响的方式永存于世的。如果担心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地逝去,那么想一想,其实你的存在改变了很多人,这些影响虽然大多是不可见的,但影响之广泛与深远是确定的。
游钓1000
自从上次和儿子讨论了自杀的话题,他似乎从中得到了鼓励——
原来这样的话题并没什么可怕的;
再可怕的想法,说出来就不可怕了
讨论完“自杀”话题的第二天,入睡前他又突发感叹: 如果人类可以不死就好了!
( 看起来生命教育的话题要连载了,老母亲稳住心神,继续)
带着期待,儿子终于满足地秒睡了,我却陷入了沉思。 孩子对死亡的思考,比我们想象的早: 记得在他4岁时,有一个晚上他突然问我: “妈妈,你怕不怕我死?”
和很多毫无准备的家长一样,我也是惊慌失措,一瞬间头脑一片空白; 还没等我答话,他又自言自语: “可是我好怕你突然死!”
从那时候的“怕死”,到现在可以坦然地谈论死亡这件事,从积极的角度去解读生命,从他身上,我看到了生命茁壮成长的痕迹。
有些家长会说,我不希望孩子想太多,希望他们可以多点纯真; 但孩子并不是我们让他不想就会不想,他们小脑袋瓜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包括死亡。
所以, 通过认识死亡,来认识生命的意义,是进行时的生命 探索 。 那我们要怎么面对孩子对“死亡”这个棘手议题的困惑呢?
1抓住教育的契机
中国的生命教育体系几乎是空白的,孩子们没有太多正式的教育机会去认识死亡。
许多发达国家都 探索 出了多种多样的生命教育形式——参观殡仪馆,观看电影或视频,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互动式学习等等不一而足,启发教育促使孩子思考死亡——通过生命教育,提升孩子对于生命的认知,让孩子更加珍爱生命;
但是 生命教育不一定必须要通过课堂来做,一个有生命质感的家长随时都可以发现教育的契机;
2表达好奇,不要急着去回答
在儿子问我“你怕不怕我死”这个问题的后两天,我参加了陆晓娅老师的《影像中的生死学》课程,陆老师在课堂上带领我们去思考:
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有答案,但是能启动思考。
就像儿子问我的那个问题, 最重要的,也并不是回答,而是去表达好奇:
在他的问题里,藏着他对我的依恋,他的担心,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然后我们就可以自然而然谈到,我对他的珍视,我们可以怎样远离危险,我有多想陪他活到100岁……
3接受死的必然,更播种生的希望
有时候我们不敢跟孩子谈死亡,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自己有顾虑:在死亡面前,我们看似无法改变什么,我们也不愿意面对这种无力感。
但是死亡的确是自然界很好的发明,因为有了死亡,生命的意义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无限地拓展——死亡的焦虑,教会了我们成长。
欧文亚龙在《妈妈和生命的意义》里,借由葆拉之口倡导:坦然面对死亡可以让人以更丰富、更满足的方式体验人生;
他将死亡焦虑总结为一个公式:死亡焦虑与生活满足成反比,成就感,一种好好活过的感觉,可以减轻死亡恐惧。
我们带着孩子讨论和接受死亡的必然性,更要鼓励他:有梦想,就去实现;有想做的事,就立刻动手去做啊!
比如:当孩子在面对重要的决定左右为难时 当他纠结于琐碎的计较时 当他被别人的期望、荣誉、对失败的恐惧拖累时 当他没有勇气去冒险担心被拒绝时 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去思考: “生命短暂,到底什么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 生命的长度既然无法延长,那我们就去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让生命更有质感!
【古灵精怪问问吧】
-END-
刘芬 发展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东方明见专职心理咨询师。擅长: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情绪困扰、自我成长与 探索 等
文|刘芬 美编|吕满 审核|杨微 编辑|杨微 张华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