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7

柳絮天涯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和父母的关系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athyzhou214

已采纳

许皓宜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台中教育大学咨商与应用心理系助理教授、心理咨询师。长期耕耘于婚姻与家庭治疗训练领域,具有台湾辅导与咨商学会认证合格咨商督导资格。 随着年岁往上攀爬,皓宜越来越体会到:人们在关系与自我的探寻中,内心所盼所求,不过“真诚”二字而已。所以,她离开咨商专业系所的教学,真诚地回到自己初衷所爱的书写——以一种面对人心的深刻与同理。她的口吻直接而犀利,笔调温暖而幽默,从自己、父母到周围的人,以及许许多多的关系,写出了发生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故事,也记录了我们记忆中不同典范的父母亲。 父母不只给你基因,也给你命运! 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如同烙印刻在我们心底,塑造我们的性格,左右我们的感情。我们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各种冲突,即是我们早期与父母关系的投射。因为在每段关系里都有6个人:你、我和我们的父母。 与记忆中的父母和解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会接受社会和自我接受的过程,也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第一步。若对原生家庭问题毫无意识或感受模糊,童年的创伤就会指引我们不自觉地把麻烦带进每一段社会关系中,甚至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能够用语言表达,创伤才有了疗愈的契机。作者许皓宜帮我们梳理爱恨纠缠的情绪,把我们说不出口的感受,用温婉、清晰的文字呈现出来,带领我们从理解父母到自我觉察。不再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的借口,改变我们的内在,才能真正收获外在顺遂的关系。 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人跟我们生命的连接很深,心却可能隔得很远,这两个人总是给我们“回家”的感觉,可是回家的感觉却并不一定美好。“回家”可能是一团乱麻,可能是撕心裂肺,也可能是深深的无助和恐惧。没错,这两个人就是我们的父母。 作者许皓宜说我们可能都得了一种“父母病”,把所有问题统统推到父母身上,常常对父母感到失望和生气,抱怨童年的缺失与渴望,但这样的情绪往往让我们体会不到真实的自己,也看不到真实的父母亲。 我们没有办法使风不吹,但却可以调整船帆,让成年后的生命旅途顺风顺水。不再像个孩子似的把所有错误推到父母身上,不再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的借口。我们与父母,终将站在岁月的两端和解。 推荐序一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吴娟瑜 推荐序二 找到宁静的美丽与平和的欢喜杨俐容 前言 治愈我们身上的“父母病” 和解前的自我觉察:唤醒活在心底的16种内在小孩 •解除“信任危机” 为何与人相处会有困难 为何无法在人前示弱 Test 1厘清自己:也许我们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在乎 为何无法感觉自己的感受 Test 2启动感觉系统:每个行为背后都与感受相连 为何常常无端对人发火 •放下对“全能感”的执着 为何不愿意接受现实 为何总是看别人不顺眼 Test 3勇敢向父母抗争:把父母的责任还给他们 为何无法控制地依赖别人 为何会自我感觉良好 Test 4照顾内在小孩:对曾经脆弱的自己说话 •承担“自主”的代价 为何对小事缺乏胆量 为何不敢拒绝别人 为何难以自我控制 为何不敢追梦 Test 5放下不属于你的遗憾: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与心理分裂的困境共处 整合他人身上的好与坏:爱恨交织的矛盾 整合自己身上的天使与恶魔:面具之下黑暗的我 整合关系中的好与坏:家庭里的三角关系 整合内在的男性和女性特质:被压抑的性别特质 Test 6挥别幻想中的完美父母:不完美,才是真实人生 理解父母:认识12种父母的真实模样 •母亲是调节情感的“容器” 压抑的“冰箱母亲” 情绪化的“气象台母亲” 强势的“狮子母亲” 过分唠叨的“直升机母亲” 制造伤痛的“刀子母亲” 缺席的“透明母亲” •父亲是勇闯人生的“燃料” 权威的“国王父亲” 停留在青春期的“半熟父亲” 暴力的“教鞭父亲” 缺席的“隐形父亲” 不同调的“颠倒父亲” 退化的“孩子气父亲” 后记 珍惜有限的小孩时光

和父母的关系心理咨询师

234 评论(14)

菩缇紫mariposa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经历,小的时候父母的一些语言、行为、暴力,曾经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甚至到了成年仍然觉得是一辈子的伤痛。即使父母开始老去,他们依然不爱自己,在与他们长久的相处中,那些好像早已痊愈的伤口,稍有风吹草动,还是会隐隐作痛。很多心理咨询师都认为80%儿童的问题缘于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父母的问题,又有80%缘于他们本人小时候自己父母的问题。难道这个循环任谁都无法摆脱吗?是不是一定要与他们和解,自己才能够释怀?我觉得不一定,真正的和解是跟自己和解,我们不可能让不爱我们的父母突然爱我们,也不能违心地去缝补与父母之间的裂痕。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不是抱怨,而是面对,然后原谅,这才是真正的和解,与自己的和解。对于不爱自己的父母,我们可能对于父母的抱怨和隐忍,有说不完的委屈。以至于长大后,每每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也很有可能会觉得是因为父母对自己太忽视、对自己的教育成长的教养方式的失败才导致自己的现状。但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轻易原谅其他伤害过我们的同学、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却唯独不肯原谅父母呢?这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摆脱掉“父母就应该无微不至地爱护我们”的想法。因为我们与父母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会让我们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应该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爱,应当得到他们的庇护和物质保障。但是我们可能忘了,父母都是有缺陷的父母。他们不过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身上具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与不足。他们在当子女的时候也体验过痛苦和埋怨,在为人父母之后也已经尽其所能。实际上,他们做到了能够做到的最好。为人父母,不可避免地会在孩子面前犯错误,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要知道,即使是提出“幼年经验影响一生”的弗洛伊德本人,也是一个被自己的孩子责难批评的父亲。

210 评论(12)

qiuqiuFreda

原生家庭,现在讨论很多,但很多人对其有误解,认为一提到原生家庭,就是要责怪父母、抱怨父母,甚至和父母断绝关系,其实并非如此。讨论原生家庭,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以及处理好和父母的关系问题。当然,我们要承认,有些父母确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因为父母的忽视,孩子形成了自卑性格,不敢拒绝别人,人际关系应对不好;父母的强势,让孩子形成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事畏首畏尾,工作总是做不好;等等,父母亲若是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过去,不知不觉,我们就会让这个没有长大的自己,和子女重演过去的剧本。那么,怎么做好和父母“和解”这件事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具说说。01和父母和解之路,首先是接纳和表达。话说拿得起,放得下。首先要拿起来,直视它,放下后,才可以一身轻盈。所以要疗愈父母关系,首先要承认童年时期自己遭遇的不公平对待对自己造成的心理伤害,接纳一切发生的事实。被爸爸妈妈打骂、让还是孩子的自己带弟弟妹妹、父母吵闹打架、关系不和、被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里、生活在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里、父母突发意外、没有心理准备的亲子分离……等等,你认为小时候遭遇的所有不幸,都可以一一回忆起来。然后找个安静的氛围放松下来,尝试和自己的内心链接,想象自己的爸爸妈妈就在自己面前,或者当着自己父母的面,勇敢的把内心压抑的感受和想法和他们表达出来。比如:妈妈,我也是个孩子,却要担负照顾妹妹的责任。这不是我的义务,而你却没有为此感谢和欣赏我,反而给我那么多的批评、命令和指责,甚至还因为我没有照顾好妹妹打了我一巴掌,这不公平!爸爸,我本来一个聪明活泼美丽的女孩,你们却因为重男轻女的观念忽视我,无论我怎么努力,即便我做得比哥哥、比弟弟都好,你们还是忽略我,这不公平!爸爸妈妈,我也是你们的孩子,却因为你们当时条件有限,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最终选择了供养弟弟,而让我放弃了机会,这不公平!这些本就是真实的,你可以为此在心里或者合适的场域控诉父母:“当初你那样做,我真的很受伤,现在想起来,我还是会觉得很委屈。”我们需要充分承认和面对这些不公平,不必害怕激起潜藏在内心的愤怒和怨恨,只有让这些深埋的情绪流动,然后被怨恨覆盖的爱才会涌出来。正确直接地表达出来,悲伤和愤怒的情绪便会流动,当悲伤流动,接纳也就开始了,当接纳开始,爱也就油然而生了,我们对父母所有的怒和怨,不过是求爱不得。作为疗愈父母关系的第一步,“接纳事实”的意义在于“看见”自己当时在不公平事件中的情绪,“看见”那些不公平事件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将童年时的情绪、恐惧、愤怒释放,不让它们继续控制、影响我们的生活。02其次是,试着去理解和原谅毕竟我们的父母并非心理学家,他们也并不完美,但是我们可以用已经长大的、成熟的自己来重新看待和父母的关系。首先感谢他们赋予我们生命,因为他们我们才得以来到人世间;一旦开始接受父母亲,也接受他们是普通人,这样我们才能开始接纳自已,打开心门让爱走入我们的生命中,也同时的走出我们对双亲的依赖。然后就是试着放下这些曾经带给我们痛苦的失落和伤害。其实父母是无意要伤害我们的,而是他们无力做得更好。你可以试着去成长,就是要为自己负责,你要明白发现父母对你的伤害,只是你一生中被伤害中的普通一个。如何应对伤害,则是你需要负责的功课。而“你不能伤害我”,则还是婴儿对于母亲的诉求,是不愿长大的幻想。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但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对它的感受,它对我们的冲击,同时改写它对你的意义。

247 评论(13)

佳佳13817062298

心理咨询师又不是万能的,他们也只是能帮人缓解心理压力而已,每个家庭都有许多烦恼,很难解决。

14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