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蛋蛋愿意
2017心理咨询师考点:感觉
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下面还有更多关于感觉的知识,一起和我来看看吧!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2.感觉的编码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A.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A.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A.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B.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韦伯定律:K=△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
4.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强度与感觉大小存在两种关系: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1)对数定律P=KlogI(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指的是刺激量)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乘方定律P=KIn(P为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实验的常定特征)
公式表明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5.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由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
(1)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棒状一个是椎状。
(2)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o-20o度处最多。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3)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6.视觉的基本现象:
视觉的基本现象有:明度、颜色、视觉中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7.视觉的一些现象:
(1)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3)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4)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5)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6)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7)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8)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8.听觉基本现象:
(1)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2)音响和频率的关系: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赫兹-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4)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9.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10.其他感觉
(1)肤觉: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2)嗅觉和味觉
(3)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生活算个球
证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假设点A(x1,y1),点B(x2,y2)线段AB的中点为点M(x,y)因为|AM|=|MB|,而且向量AM和向量MB是同向的所以向量AM=向量MB,即(x-x1,y-y1)=(x2-x,y2-y)所以x-x1=x2-x①,y-y1=y2-y②由①可得2x=x1+x2,所以x=(x1+x2)/2由②可得2y=y1+y2,所以y=(y1+y2)/2综上所述,点M的坐标为((x1+x2)/2,(y1+y2)/2)
yangguangsnow
22. 正常的咨询关系即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咨询关系,即亲密的咨询关系。30. 可以参考“心理咨询的重要人和事”: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60年布洛卡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高级神经活动反射学说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1908年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其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环境)是社会心理学的奠基公式。.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他用实验方法系统地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其《社会心理学》是自罗斯和麦独孤以来第三本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两位先驱是特里普力特和莫德。谢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1875年)。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集体无意识”理论是由荣格提出来的。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米德。侵犯的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罗伦茨。早在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折扣理论是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是1882年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一书。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相互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言语发展的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是乔姆斯基。霍尔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十个标准是由郭念锋提出来的。比内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最早的一个发展顺序量表的范例是葛塞尔发展程序表。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概念。最早使用T分数者是麦柯尔。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登的主要贡献有:提出人的不同气质特点和智能是按身体特点的不同而遗传的;为了研究差异的遗传性,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为心理测验奠定了统计学的基础,第一个提出了相关概念。1882年,高尔顿采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1890年,卡特尔首次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学术条件,比奈——西蒙在1904年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了智力测量。在宾西法尼大学,韦特默开办了儿童行为矫正诊所,属于咨询心理学产生前的开创性工作。韦特默还第一次提出“临床心理学”的概念,并于1907年创办了专业刊物,是咨询心理学的启蒙者。大卫于1907年,开展了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的工作,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学术条件,1908年帕森斯促进了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作为心理咨询的直接起源,1896年在美国诞生了历史上第一本《临床心理学》。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1954年,20余名心理学家发起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经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在2001年8月,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由国家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向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是罗杰斯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核心内容。受过专门训练的A——咨询师,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B——求助者提供援助的过程,是威廉森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主要内容。阿帕波特是首先概括精神分析学说五个观点的精神分析家。钟友彬是认识领悟疗法的创始人。巴甫洛夫和桑代克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人物。行为治疗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这个行为治疗的定义是由沃皮首先提出来的。综合快速疗法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叶,参与者有丁瓒、伍正谊、李心天等。曾同工作,并受到其影响。1982年完成的《中国比内测验》的修订者为吴天敏。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是采用经验法编制的。LES有多个版本,在教材中所选用的是由杨德森等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客观定量”有了较多的研究兴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的Holmes。系统脱敏的创始人是沃尔普。生物反馈技术的最早临床应用者是夏皮诺。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的编制者为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只要分测验高于平均分3分以上即认为该测验是强点,这是韦氏量表剖面图比较的考夫曼标准。BRMS量表是由Bech和Rafaelsen于1978年编制的,是目前应用较广的躁狂量表。团体心理咨询的开创者是普拉特。34. 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是属于意识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是属于人格结构。所以说精神分析的 “结构” 观点讲的是本我、自我、超我43.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强调的是人的利益、价值、尊严、自由、人的成长潜能和自我实现。它反对机械论、决定论、一元论和还原论心理学,反对在心理学研究中把人等同于动物。——这是人本主义很重要的特征。48. 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主动求助!心理咨询不是被强迫的,心理咨询师也不是说出于“好心”,逮着心理“有问题”的人就上的,所以B选项的“并请求帮助”非常重要!136.各种行为治疗主法的共同特点是:(1)治疗只能针对当前来访者有关的问题而进行,至于揭示问题的历史根源、自知力或领悟,通常人为是无关紧要的;(2)治疗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 也可以是内在的。那些要改变的行为常被看作是心理症状的表现。(3)治疗的技术通常都是从实验中发展而来,即是以实验为基础的。(4)对于每个求治者,施治者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行为治疗技术。——建议看一本书《理性行为治疗》,也可以仔细看看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实操那本书里“行为治疗技术”那个章节的内容。以上希望能帮到你……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