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小魔女O
感情中没有对错,有的只是不理解和没有换位思考。无论是夫妻还是情侣,情谊在时都会是恩恩爱爱,可是情谊散去那么两人的缘分也就尽了。
有的人分手选择保留联系方式,算是对曾经的爱恨情仇做个留念。有的人分手选择拉黑,或者删除对方的联系方式。那么对于拉黑和删除,您认为哪种方式最绝情呢采访了三位经历者看看他们怎么说?
经历者一:李伟,28岁。我觉得拉黑比删除绝情。
今年三月份疫情期间我和女朋友分手了,我们谈恋爱谈了两年,原本以为可以顺利的结婚,可是没成想最后败给了疫情。
因为疫情期间我们一直居家没有见面,平时交流就是靠电话和微信,长时间不见面沟通就会有问题,况且有了问题电话又无法表达出真实感受,我们就开始对对方有意见。
以前有了矛盾我们选择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沟通,有时候我一个“摸头杀”就能把她哄得很高兴,可是这次除了电话安慰解释,我没有别的选择,渐渐的我们的感情积压的矛盾越来越多,最后在一次吵架中她和我提了分手。
本来我以为她就是使使性子,没成想第二天发消息,她居然把我拉黑了。这一瞬间让我内心五味杂陈,委屈,无奈,心寒又夹杂着愤怒。如果说她删除我的话,我还可以在添加她为好友,那么一切就都还有可能。可是拉黑就是我进入了她的黑名单,有可能这一辈我都出不来了。
经历者二:王洁,25岁。我觉得删除比拉黑绝情。
我上个月刚刚失恋,我谈了三年的男朋友因为新欢和我分手了。本来就是他背叛的我们的感情,没成想最后他还绝情的删除了,一度让我怀疑这三年我是不是太傻了。
我和男朋友是大学同学,后来快毕业时我们成为了情侣。那时候我们也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时光,可是毕业后我们都开始工作,生活工作的压力经常让我们莫名的惆怅。在这种心情下,我们的感情也受到了影响。
我是独生女,所以脾气有点小性子。开始他还能耐心地哄我,让着我。可是后来就越来越不耐烦,还会指责批评我,甚至还会对我大吼大叫。我很在乎他,所以后来我改变了很多,可是依旧没有留住他。
可是没成想,分手不到两星期他朋友圈就开始晒新女友的照片,这让我很气愤。本来想发信息问他,可是发现自己被删除了,那一个红色的感叹号就像一把刀,深深地扎在了我心头。
经历者三:刘曦曦,20岁。拉黑删除我都无法接受,遇到对方这样我拉黑加删除。
都说我们零零后做事果断特立独行,这从处理分手问题上也能表现出来。
半年前我的大学同学李烨哭天喊地的要追求我,看他挺诚恳的,我就答应了他的追求。可是没成想才短短的半年时间,我们就因为性格不和闹分手。
我不想拖泥带水,就把他送我的玩具等礼物全部还给了他,他也把我的物品全部还给了我。本来我以为都是年轻人,分手也可以做朋友,没必要做的和仇人似的断绝来往。
可是没成想那天我翻看他的朋友圈,居然显示一条直线,也就是说我被删除或者拉黑了。我不甘心,试着给他发了一个消息,发现界面是一个红色的感叹号,多么可笑,我被删除了。接下来的一刻,我立刻把他也拉黑然后删除了,对于这样的人就要果断地清理出自己的眼界,眼不见心不烦。
结束语:每一段感情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圆满,如果不能修成正果,那说明缘分还没有到。可是不管最终成为什么关系,那彼此也都是深爱过的人,没必要去删除拉黑。
每一段感情都是真情流露,每一段过往都有甜蜜的回忆。其实不能成为恋人,那还可以成为朋友。
但是也有可能拉黑删除那也是因为爱得太深,想要用这种方式快速地从曾经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不过这种做法却忽视了对方的感受,曾经的添加需要对方同意,可是删除却悄无声息的单方面完成了,想想也确实心痛。
白羊座小叔
第一种、可以叫名字,但少掉一个性,这样比较亲;第二种、可以在三个字中选一个字,前面加一个小如小欢;第三种,后面两个字随便一个字重读,如欢欢;第四种,选个好听点的中文或者英文名。第五种,可以选谐音,如欢欢;个人建议最好不要叫媳妇后者老婆之类的,因为她还不是你的女朋友,要是过早这么叫会引起对方反感的。
雁儿小妞宝
最近, #最近发展区# 猝不及防地登上了热搜。
原来,有人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考题里出现了“最近发展区”,然而很多人复习时却遗漏了这个知识点,导致考试时丢分,从而懊恼不已。
究竟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对孩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小言就为大家来普及一下有关“最近发展区”的知识。
最近发展区 理论是前苏联儿童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 提出的。
他提出,我们需要确定孩子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水平,第二个是在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个水平的差异叫做“最近发展区”,也可以叫做 学习区 。
也有的学者把最近发展区称为 “挑战区” ,即孩子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程度,也就是“跳一跳够得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生活技能、 社会 交往能力,还是学业上的进步,都存在“最近发展区”,而它的两端,则是“舒适区”和“恐慌区”。
如果一直待在“舒适区”,任务没有难度,孩子就很难进步;而在“恐慌区”,目标过高,孩子达不到,会打击孩子的信心,造成畏惧和退缩。
而“学习区”的任务,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后,就可以取得进步、提升信心。
所以,最近发展区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然而,有很多父母并不知道最近发展区理论,因此扼杀了很多孩子的成长机会。
就拿最近引发巨大争议的台湾4岁“神童”曦曦来说,为什么说他是“神童”呢?来感受一下:
文章中的曦曦,坐在一个大教室的讲台上,台下全是大人,争先恐后地向他抛出各种问题:
全是充满哲理和思辨的问题,相信很多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回答出来,但曦曦却能不假思索地给出一个滴水不漏的答案,而且“宁静就在风雨之中”这样的金句张口就来。
乍一看,大家可能都觉得曦曦真的是太牛了,可是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曦曦说的话,可能都是事先背好的话术。
有位女士问“遇到挫折该怎么办”的时候,曦曦懵了,转头求助爸爸,爸爸提示他:挫折,逆境,就是没有顺境。
曦曦这才像解锁了关键词,流畅地说:
可见,曦曦不太了解自己说出来的话真正含义是什么。
曦曦的家长也没有非常正确地认识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只是一味地灌输超出孩子理解范围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没有经过“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只是机械地接受,他口中所谓的“知识”是很难内化成孩子真正的能力的。
对孩子来说,超出了“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学东西,实质上就是在揠苗助长,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经常会出现三种类型的父母。
● 第一种:放任型父母
这类父母不干预孩子的学习,他们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不提供任何帮助。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很可能会因为得不到帮助而放弃努力,从而很难跨越“最近发展区”,只能停留在原地。
● 第二种:包办型父母
这类父母会替孩子完成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任务,比如有些父母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孩子老是不会,父母没办法只好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或者干脆直接帮孩子做。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根本没有跨越“最近发展区”的机会,当然也很难获得成长。
● 第三种:脚手架型父母
我们都知道,脚手架是建筑施工中用的工作平台,在盖房子的过程中,工人站在脚手架上作业,原料也放在脚手架上,等到房子盖好后,再拆除脚手架。
在最近发展区里,父母应该起到 “脚手架” 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脚手架,施工就很困难,但是建筑完成后,脚手架也要拆除。而父母就是孩子的脚手架。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借助脚手架来进步和完成目标,当孩子自己具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之后,父母这个脚手架就要撤出了。
比如如果要培养孩子上学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脚手架型的父母会怎么做呢?
他们一开始会为孩子列出上学要带的物品清单,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避免孩子忘带作业或书本。孩子每天按清单收拾,慢慢就会养成习惯,后来就可以不用看清单,也不用父母提醒,自己就能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了。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为孩子搭建脚手架呢?
第一,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不同的孩子,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也不同,这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性格、具体事情的难易程度来判断,没有统一的标准。
同样的事情,对有的孩子来说是学习区,对有的孩子就是恐慌区了。
一位教育学家讲过一个案例:
一个男孩,在妈妈的严格教导下,3岁就认识2000多个字,会20以内的加减法。
大家都以为神童前途无量,谁知这孩子一上学就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觉得在学校一点意思都没有,最后不得不休学一年。
孩子4岁前主要运用右脑,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而文字、字母、数字都是抽象符号。显然,3岁不是孩子学文字和数字最合适的最近发展区。
男孩的妈妈过早地让孩子学会这些东西,男孩会很容易因为目标过高、任务太难而陷入恐慌区,从而产生畏难情绪退缩不前。
等孩子到了学习文字和数字的合适年龄时,男孩又因为早早学过这些东西,失去了“最近发展区”所需要经过的挑战,始终待在舒适区,从而对学习失掉兴趣。
所以, 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会导致孩子始终处在舒适区能力得不到提升,或者陷入恐慌区害怕提升,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阻碍。
第二,分解目标,分步完成。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里面有个角色叫董建昌,他带新兵时,涉及教育新兵某事该怎么做时,有一段训话挺有意思:
这话其实挺有道理,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孩子要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强调“做到什么地步”,而不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更不会跟他们讨论“如何做得更好”。
比如,我们总是给孩子下一个命令:“把玩具收好”“把衣服穿上”……但却没有教他们如何把玩具收好、把衣服穿好。孩子得不到帮助,就很难跨越最近发展区,学会一样东西。
所以, 当孩子要完成一个稍有难度的大目标时,不妨根据孩子的现有的能力,把这个大目标先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让孩子一个个完成,最终完成大目标。
对孩子来说,这样降低了孩子完成大目标的难度,能很好地避免孩子陷入到恐慌区,从而顺利地让孩子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能力提升。
第三,父母要适时退出。
在帮助孩子的时候,父母不要成为包办代替,要适时地退出来。
在观察到孩子能力提高时,我们一定要控制住帮助孩子的欲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维果斯基的研究认为,如果父母善于搭建脚手架,他们的孩子在独立完成困难任务时会做得更好,在帮助孩子时采用小步教导,孩子会进步更快,也会更努力。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发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获得更快更好的进步吧!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