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大王
前文说到了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和自我觉察的部分。本文来聊一下,自我透明度这个概念。这是培养咨询师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督导应该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 所谓自我透明度,是指咨询师对自我从事心理咨询行业所存在的种种个人问题的深入了解与洞悉。 在专业上,这突出表现为咨询师对个人的种种未完成情节与反移情倾向的深刻认识,如果缺乏了解,可能会对来访者带来不必要的误导和伤害。 所以培养咨询师的自我透明度,旨在帮助他人成长的同时,也帮助自我成长。毕竟对自我不充分了解的人,是不配也不可能帮助他人充分了解自我的。 所谓自我透明度,是把咨询师打磨成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别人,看到自己。 说一个最近遇到的一件事情,前段时间跟一个朋友见面。见到他,我就莫名感觉紧张。我在反思,是因为什么? 我仔细觉察了一下,这份紧张,看着他的脸,我感觉就像看见了一条蛇。这条蛇僵硬无情地盯着我,我感觉随着他的注视,气氛都变得紧张了。 我想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在见面的那一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一个男女初次见面的场合,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 反思之后,发现有几种可能:一种是因为最近糟糕的事情,比较多,一切不顺利。让我感觉心情烦躁,以至于看什么都不顺眼,一个原本正常的事情,被我解读成了负面、糟糕、危险。 当我感觉自己处在不顺利的环境中,就会紧张,会烦躁,会看所有的人不顺眼。可能是压力让我失去了平常心。 另一种可能是,我太紧张了,因为紧张,我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对方身上。大概率对方是个普通人,哪有那么危险。 因为我是普通人,那么我的周围是普通人的概率,大概达到80%~90%以上。根据感觉概率学统计,我遇到普通人的比例是远远超过遇到变态什么的。 第3种我的直觉可能是准的,那就是和他的关系深入下去,我可能会遇到糟糕的事情。有时,潜意识知道答案。 很多危险,意识上可能没有觉察到,但潜意识已经作出提醒了。它在告诉我,这个人跟我不合适。 就凭我见到他紧张,没办法放松下来,这就不是一个发展爱人,需要具备的潜质。毕竟两个人在一起,是要对抗不确定性的世界的,而不是给彼此设陷阱、拖后腿的。 第4种,这是我的一种反移情。我看到有他这种脸型的人,经常在电视里演黑社会、演坏人,当我看到他这张脸,我就下意识的想到了那种坏人。 也就是,我把对电视剧演员那种坏人的想象投射到了他身上,他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人。我只是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不喜欢的那种类型的人。 我原本说,相亲,是个人就好,不作选择。但实际上,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都在做着选择,选择跟自己气味相投的人在一起。 就精神分析而言,反移情是咨询师由于其以往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作用,对来访者形成的心理反应倾向。 它是一种对待特定人物、事件、环境等的定势思维,或是一种因情感投射而产生的特殊偏好,偏见,终而形成某种情节表现。 所以反移情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一个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有意识、无意识的认知、情感意向。 以上的第四种解释,就是一种经典的反移情。我发现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是每当我学习到一个新概念,那它的案例就会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好像在我学之前,案例、故事在我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而我学了之后,它就被从无名、虚无中,召唤了出来,突然发现我的生活中早就出现了,只是我之前不知道,它是这样的逻辑,现在知道了。 我感觉这个世界好神奇,它是有灵性的。感觉这个世界,它原本是僵硬的,不知道回应我的,但发现这一点之后,发现它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 在很多时候,来访者经常对我说,他没有选择,他不得不这样。但当一个人这样描述时,就把自己放到了受害者的位置,不管加害他的人是环境或某个人。 这是一种对个人、对现在将来、对环境掌控权的放弃,相当于对环境说,我躺平,你随意。尤其是在关键时刻,选择随波逐流躺平。感觉这样的人很难。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你的欣赏。如果你有困惑,欢迎留言咨询。
A喵是kuma酱
学技术?不要说“学”,把各家的招数看一遍都够新鲜的了:萨提亚、海灵格、NLP、催眠、艺术治疗……三三不尽六六无穷,无非色声香味触法。学技术有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体验”,很多人只停留在这个层次,觉得这门技术很“神”(其实是自己未够功底,解释不到),于是到处宣扬。第二个层次是“迷学”,越迷越学,越学越迷,觉得这门技术真是管治百病呢,就成了迷信。结果只是一叶障目(甚至连那片“叶”还未真正看清呢)。第三个层次是“明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一味药,因人因时因地无时不在变化,知其药理,便能生效。第三个层次是“不拘于术”。从见招拆招,到见招生招。技术,是可以随心而创的。所以,学技术,关键是不迷信,不偏信,什么方法都可以用。 学理论?学习理论是非常艰辛、非常寂寞,同时又非常有趣的过程,有时候一句话都够你琢磨得茶饭不思的了,有时候又法喜不已。然而,没有足够的心理学理论广度和深度,功底不扎实,内功不深厚,即使教你一套降龙十八掌,你可能连小鸡都捉不到一只。在面对纷芸繁杂的世间万象时,由于理论模型(硬盘)搜索“无法识别”,无法进行专业的分析处理(CPU无法工作),咨询师就慌了乱了(死机了),也容易被扯进幻象中(中毒了)。也有另一种现象是:硬盘很大(学了很多理论),但CPU却很低级数(用理论对现象进行概念化的能力太弱了),同样会“死机”,无法工作。宗教、哲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历史……几乎所有数得出的学科,都有心理学的涵盖。然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学习理论,多少才足,多深才够啊?可能是学多少也不足,学多深也不够。学理论,不在于学多少,而在于能运用多少。 理论也好,技术也好,作为心理咨询,最终应用的还是在“人”的身上。如果只是心中有“法”,但目中无“人”,犹如手握利刃却瞎子乱刺,危险万分,不如不学。 我认为,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学人”。 学人,又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了解咨询师自己。自己需要面向哪块市场,哪些目标人群?自己的优势在哪里?适合的学习方式又是什么?(信息接收的高效通道是什么)是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容易的)?还是真正对自己发展有帮助的?很多人即使有学习的热情,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个。于是,也就有另外不少人,没完没了地“自我成长”,总觉得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够,深深地陷入体味自己的感觉中去了,可惜自我品尝正是让人充满快感的毒药。(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自我品赏,自恋的人格)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到了忘记初衷的地步,他的成长便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了。 第二,是了解目标人群。老百姓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会产生心理困惑,他们是怎么想的,背后的原因会有哪些,导致的后果又会有何不同。心理咨询是对人的工作。对人的工作,只有在面对人的时候,才得到真正的考验与锻炼。咨询师要多多创造机会让自己走出咨询室,通过讲沙龙,做培训(甚至上街买菜时),面向真实的生活,面向形形色色的老百姓,全身心倾听他们,了解他们,与他们同在、共情,学习与人建立关系。与人的充分接触,正是心理咨询师安身立命所在。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