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1

柠柠2015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弱水三千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嘟嘟喵呜

已采纳

“我还是很爱你,可是我不会再和你在一起了。”这句话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并且永远不会忘记。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这句话吧,我不知道对你们的感触深不深,反正对我而言,在很大程度上触动了我,因为我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没有什么比感同身受来的更加真实了。

我是一个特别没有安全感的人,所以前任对我很好,我能感觉到他很努力的想让我幸福一点,想让我变的更有安全感一点,可是我还是跟他分手了。因为我的没安全感,让他经常对我做承诺,只要他有一点做不到,我就会翻脸,我就会变的更没有安全感。我们分手的原因在别人看来只不过是一件小事,但是我经历过一次就够了,哪怕他只是为了不让我生气才选择隐瞒我,我也会难过。我固执的以为,如果他真的爱我,他就不会去做隐瞒我的事。我纠结来纠结去,还是分手。虽然我很爱他,可是我想,正是因为我爱他,才会对他这么苛刻吧。分手之后无论是我还是他,都一定会很难受。直到现在,我心里还都有他。可是我知道,一切都回不去了。

大多数女生的安全感到最后都不是男朋友坚定的承诺,也不是充满爱意的笑脸,更不是手机里嘘寒问暖的话语。她们要的都只是男朋友能永远配在自己身边,那种安全感是随叫随到,是一打电话就会来到自己的身边。女生都是很脆弱的,每失望一次,她就会少爱你一些,直到她对你的称呼不再亲昵,就是该说分手的时候了。往往让她们分手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压倒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好好珍惜对方。

弱水三千心理咨询师

296 评论(12)

taojia1988

没想到,无意中读了《 终身成长 》这本书,竟然让困惑了我很久的问题有了一点眉目:女儿理科成绩不理想。在这本书里似乎有了 解决问题 的 办法 。女儿初中成绩不错,以年级前50名的成绩考入本校高中部示范班。本来以为一切可以顺风顺水: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我就可以松口气了。 不料上了高中后,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数理化骤然间全部成了天书——听不懂了。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竟然才考了51分。更严重的是,她老是担心跟不上班上的进度,被刷到平行班去而忧心忡忡。时间一长,半夜经常惊醒、头痛、去医院检查,竟然有了轻度的抑郁症!这让为娘的真是左右为难:催她好好学习,怕加重抑郁;劝她放松,又怕懈怠了功课,更加赶不上学习进度。真是难煞我也! 当陪读妈妈有大把的时间,刚好用来读书。于是,就和这本《 终身成长 》不期而遇。 《 终身成长 》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 卡诺尔·德韦克 是第一个提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这本书雄踞美国亚马逊心理畅销书榜首10年,整整影响了美国一代人的成长。2017年,卡罗尔·德韦克以对“ 成长型思维模式 ”的突破性研究,荣获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 《 终身成长 》提出了每个人都可能具备的两种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什么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呢?打比方来说:两个孩子搞砸了一件事,一个孩子认为是自己脑袋太笨了,缺乏天赋导致失败的。这就是 固定型思维模式 ;另一个孩子呢,根本就不认为自己失败了,他觉得可能是方法不对,只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可以搞定它。这就是 成长型思维模式 。这两种思维方式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指导着人们的行为。由此产生了:“遇到困难就退缩,认为是自己天赋不够”和“面对挫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进步”的两种人。这两种思维方式直接决定了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发展的程度。 德韦克 认为: 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惧怕困难、不相信命运、以最简单的方式来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绩都需要的抗压力。这就是人人都用的上的、可以把失败化为财富的方法:“ 成长型思维模式” 。 关于 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学习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书中是这样说的: 固定型思维模式 的学生在学习时,阅读课本和自己的课堂笔记,如果内容特别难,他们会再读一遍。会尝试把所有东西背下来,就像吸尘器一样。这就是 固定型思维模式 。如果考得不好,就会说:“这门学科并不适合我,毕竟,我已经做了我所有可以做的事。” 这真是符合我女儿当前的境况。因为她确确实实存在着这些问题:在我们小小的出租屋里,堆满了各种资料。每天晚上10点回来后,还要在灯下学习到12点。各种试卷不是一页一页,是一本一本地做。我有时候看在眼里,心里也有一丝疑惑:她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重来,不管是不是已经掌握。有时候提出我的意见,却被告知这就是“题海战术”——目前通用的方法。我也提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就只好看着她呵欠连天的在灯下苦熬,却又束手无策。 直到看到了德韦克说: 成长型 的孩子学习是这样的:他们完全控制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动力,不是一头钻进书里,不动脑子的死记硬背。他们说“我会寻找串联每个讲座的主题以及潜在规律。还有,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错误,直到弄明白我错在哪里?他们学习目标是获得新知识,而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这也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 看到这里,瞬间顿悟:原来女儿的学习方法是错的!她那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为什么不能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灵感呢? 我试着找出了这段话的关键词:“ 控制、死记硬背、主题、潜在规律、审视、弄明白、新知识” 。根据这些关键词,再针对女儿的实际情况,尝试着为她制定学习计划。忙活了几天,总算是列出来一个干巴巴的计划: 1、 必须从以前的“之所以学不好,是因为女生都不适合学数理化”这个错误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中纠正过来 。让她明白:没学好只是因为没掌握好方法。现在开始,针对具体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再把它们解决掉就可以了。 2、 巧妙运用“二八定律”。 以前听专家说过,“二八定律”适用于很多领域,也包括阅读方面。针对女儿的具体情况,我把它这样理解:一本书里重要的内容只占20%,而在这20%中最重要的也只有4%而已。所以,在书中的每一章中找到这4%——这就是一定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告诉自己:“这是必须要拿下来的精华”。 3、 有目的的“死磕”。 对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过一段时间温习一下即可。重点是在考试中最害怕的题和最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把这些内容找出来,反复练习,和它们死磕。这期间可以自己琢磨、和同学讨论、请教老师、直到完全掌握为止。 4、 串联学习法 。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用比较容易记忆的句子串联起来,形成于类似打油诗一样的顺口溜,便于轻松记忆。灵感来源于以前老师教过的化合价口诀:“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最常见······”除此而外,每一章的重点内容都可以串联起来,列在一起,由此及彼,会记得比较快一些。 5、 掌握“艾宾浩斯曲线”规律 。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就开始了,刚掌握好的知识点,20分钟后遗忘42%,一天过后遗忘74%。如果不主动记忆,只要一天就会忘记大部分内容。针对遗忘的方法就是反复阅读,通过重复记忆,就能使知识点慢慢变得牢固。就便于记住了。 6、 设立小目标 。把重点内容分解开来,制定成一个个小目标,逐步地去实施。每达到一个小目标,就有一个小奖励。等到假期了,可以自己选择想去旅行的地方,再做为大奖励。 尽管订立的计划里,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二八定律”,我建议她找到这4%的重点内容,但是她觉得40%都是重点。说实话,翻看那些物理教材,我也不知道当年的自己是怎么熬出来的······大写的一个“囧”字。 但是,只要肯定了方向是正确的,解决具体问题也只是早晚的事。就算制定的计划全部是错的,也可以在实践中慢慢来摸索出新的方法,总好过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用 成长型思维模式 来代替 固定型思维模式 ,相信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当然也包括找到这4%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琢磨研究、和同学讨论、请教老师等途径慢慢来琢磨、循序渐进,直到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 成长型思维 者应对抑郁的方法上,书里有这样一个例子值得借鉴: 一个学生觉得自己抑郁了,于是去请教老师。老师问:“你上课了吗?”学生回答:“上了”;老师问:“你阅读顺利吗?”学生回答:“顺利”;老师又问:“你考试顺利吗?”学生回答:“顺利”;老师说:“那么,你并没有抑郁,你是正常的。” 这就是说,在 成长型思维模式 的指导下,人们能够分清主次,用主动学习去分散不良情绪,不会再受它摆布。看到这里我就放心了,因为女儿这些方面都做的还好。 昨天又听到到了一段话,颇具 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一个交流里,有人因为群里有大咖而焦虑,担心自己赶不上进度。一位心理咨询师就说:“你的焦虑是0——10;大咖的焦虑是10——100。在你眼里,他是大咖;可是,在他的群里,还有比他咖位更高的,他也因为赶不上别人,也在焦虑;可是就算是咖位到了顶点,比如马云、李嘉诚他们,也有焦虑。为什么?怕别人超过他们呀。所以焦虑这个东西,会伴随你一生,那你还焦虑什么?”所以,活在当下,把眼前的问题一个个解决掉,这才是目前最该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都是 成长型思维模式 的观点。成长型思维 如是说: “想达成重要的成就,都需要明确的关注点、全身心的努力、无穷无尽的策略、学习中的同伴,这就是 成长型思维模式 能给予人们的。也是 成长型思维模式 可以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并结出丰硕果实的原因。想让 潜能 开花,需要一段时间。” 如果是这样,我们一起努力吧。让 成长型思维模式 来做那盆滋养的泥土、那场润物细无声的雨,浇灌着我的花儿来 盛开 。

312 评论(15)

紫霞大官人

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追求诗和远方。

可能在这句话不会是对爱情的无味渴望里的爱而不得,可能这句话不会是你前进动力上的人生鸡汤,可偏偏是这句话让我觉得最为难过也最为虐心。

当初因为一名教师辞职信里仅有的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多少人奔赴在了远行的道路上,要去国外感受截然不同的西方教育,要去云南洱海边感受安宁与平静。你二话不说的选择风雨兼程赶往远方,可偏偏忘了父母还在风雨中驻足等你。听了高晓松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便觉得自己本该属于这灵性的自然里,放下手中的一切要追求自己想要的事情。

虽说,我们并不是为了父母而存活,可不得不说我们生命的意义里还包含着父母的那一份。他们费其半生才换来了我们有自己思想行为能力的此生。可驻足观望自己,你却潇潇洒洒的无所顾忌的“活自己”。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许的凄凉和一丝丝的背叛感。

你只要自己的生活里不掺杂着任何一丝丝的不纯粹,你要奢侈的生活,你要安逸的环境,你要的太多了,在你没有任何能力的承担的每一秒,都是父母在用肩膀为你承担。可你呢?不仅看不到还在不断索取,你要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但你却偏偏父母生活的苟且。

最大的虐心只不过于你明明看到了父母的苟且还在装看不到。

296 评论(15)

虎潜山林

Leonard Cohen,晚年在经过许多年的禅修和对心理学的研究,在80岁的高龄复出,仍然陶醉的唱着,“there is no cure for love(爱情无药可医)”。确实,爱情来袭的时候,没有什么能阻挡,可是为什么总有人在暧昧或者情人阶段徘徊?此文我将暧昧的感情称作玩味或者激情之爱,而定终身的,相濡以沫的爱情,叫做严肃之爱。一段暧昧或者激情,如何将其转化成更深层次的爱?我认为不疯不足以得到这种更深层次的爱。 精神分析认为爱情是一次童年客体关系的重演。我们成年之后会爱上的那个人,往往是童年之时父亲与母亲的某种混合体。佛家认为“爱”是执念,是需要对治的贪嗔痴。儒家则似乎完全不强调男女之爱,他们认为男人与女人听从父母的安排,像两个积木一样放在一起过日子就好。罗曼蒂克之爱在欧洲兴起,也不过三四百年的时间,如今在中国流行的自由婚姻,想想也不过一百多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精神分析也认为,真正的“爱”与童年对于客体的迷恋并不是一回事。激情之爱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治疗”才能成就相濡以沫之爱。 有人说激情之爱是疯的,相濡以沫则是恢复正常状态,我则认为相反,相濡以沫才是真正的疯,激情之爱是存在于头脑中的一种“理智”的偏爱。原因是,激情之爱是有取舍的,有条件的,一旦条件不成立,爱便会消失。可是相濡以沫的爱,却是无条件排他的,是用弱水三千去换只饮一瓢,到底哪个比较疯?我想答案不言自明。 不过现代自由社会给了我们一个答选择,我们已经不可能依靠父母的选择,随便选一个人终老了。我们需要激发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以维持一种长久的感情,我想,这是现代社会爱情的真义。于是激情之爱与相濡以沫之爱转换的点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最近重温了一下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书里记录的四个人的爱情纠葛,正可以帮助读者找到这个转换的点。 1. 故事梗概 男主角托马斯,是情人无数的。他周旋于众多情人之中,居然仍然认为,一年80多个情人不算多。直到遇见特丽莎,在初次约会的晚上,她发了高烧,紧紧的握住他的手,就像“被放在树脂深覆的篮子里,顺水漂到他的床第之岸的婴儿”。从此,托马斯陷入了一种奇怪的感觉,他爱上了特丽莎,他发觉原来对爱的人,性竟然变得不重要,他甚至开始妒忌特丽莎身边的男人,只是对于一向爱自由的托马斯来说,这种感觉有一点负担。不过,他仍然不能放弃与情人约会的自由。 七年以后,特丽莎无法忍受托马斯的众多情人,离开了,这让托马重回自由,却也说不出的空虚,不久,竟然又回到了特丽莎身边,渐渐的也戒绝那些令他心动的情人们。他不得不承认,有爱的日子是温馨而快乐的。托马斯与特丽莎的爱情始于激情,终于相濡以沫。 托马斯的情人之一,萨宾娜,一位前卫女画家,曾经有一个叫做弗兰茨的情人。弗兰茨有一个妻子,虽然他从来不曾爱过这位妻子,也对她的各种过激反应感到无所适从,可是即使这样,他从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想过要为了萨宾娜离开妻子。他把萨宾娜的存在当做一个秘密,甚至在一次家庭宴会上,他的妻子挑衅萨宾娜,他也没有释放出任何对萨宾娜的偏爱。 结果是,萨宾娜认为弗兰茨这样的人根本不配爱她,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离开了弗兰茨。弗兰茨却在他们最后一次约会中体会到了什么是疯狂,遂决定与她私奔,可惜,萨宾娜先他一步离去,留给弗兰茨的是无限的惆怅。弗兰茨为了缅怀萨宾娜,将生命献祭给了萨宾娜,死前却忽然发现,原来,他心里竟然还埋在心底的是萨宾娜之后的另一位情人,他的一位女学生,而这之前,他一点都没有意识到他也爱着她。 2. 简要人物分析 1) 托马斯与特丽莎为什么最终能够在一起终老? 托马斯在遇到特丽莎之前的生活是享乐而且虚无的,他游走于不同女性的石榴裙下,比蝴蝶更翩翩,比蜜蜂更勤快。但是托马斯无法爱上那些情人。托马斯把自己的内心保护得很好,他与情人们的约会好比两个为了结婚而相亲的故作浪漫一样,两个人坐在饭桌前,是镜子看镜子,镜子们表面说的是冠冕堂皇的情爱话,私下却无时不刻的不在判断“对方这样是不是代表爱自己”,或者,在异国,可能男人女人们脑子里徘徊的是另外的句子“我有没有越过边界?”。于是,他们便永远无法进入到对方的内心深处。经历太多女人的托马斯,早已经对这些僵化的浪漫免疫,所以那些情人并没有机会给托马斯的内心深处温柔一击。 只在特丽莎生病的那一天,她紧紧的握住托马斯的手,把内心最脆弱的部分直白的用一句话“我需要你”表达给他以后,便终身难忘。纵观全书,特丽莎是一个简单而传统的女人,她至死相信灵魂要与肉体在一起。她曾经为了报复托马斯,与一名工程师约会,不过却不能逃过内心灵肉分离的痛苦。她没有萨宾娜聪明的头脑,没有费力的哲学思辨,成就她与托马斯爱情的,恐怕就是只有简单的“需要”。 托马斯成就了特丽莎,特丽莎也成就了托马斯,是那么一点机缘巧合,但是也是因为他们两个人对内心的感觉是真诚而开放的。托马斯能够直面自己的需求。婚前大胆的做一个花花公子,婚后也能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特丽莎胜在能够承认各自内心有软弱的一面。可以说,他们两个人都没有戴面具。 2 )萨宾娜与弗兰茨为什么就这样忧伤的错过了? 萨宾娜则是神秘,高贵,独立可是却始终无法放下自己面具的女人。她是这本书里我最爱,最心疼的角色。我理解她的每一分痛苦与执着,但是却感叹她执着路上一去不返。 她和弗兰茨与其说是遗憾的没有在一起,不如说,他们才是天生一对的人。他们因为不真实而天生一对,但是却也因为不真实不能在一起。萨宾娜是如此的爱托马斯,可是她也甚至尽责到帮助特丽莎安排工作。对于托马斯心不在焉的与她做爱的报复,仅仅是藏了托马斯的一只袜子,而这样小小的妒忌,托马斯竟然可以完全忽略,那时的他,心里满满装着特丽莎。 弗兰茨与萨宾娜以及女学生的故事,总是让我想起大话西游里白晶晶在孙悟空心里留下的那一滴眼泪。弗兰茨总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因为他无法即时的表达出心里的爱。因为这份后知后觉,他的内心总是无法与爱人建立正确的连接,所以第一次错过萨宾娜,第二次又错过了女学生。孙悟空从见到白晶晶那一刻起,就只好不断的抵御对白晶晶的爱,直到最后,当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好在蓦然回首,让心中泛起丝丝涟漪。 弗兰茨与萨宾娜他,缺少的都是同一种东西——真实的表达爱的勇气。 人们总是想在爱情当中保护什么,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一份旧有的感情,(对旧有的感情的保护常常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因为既然已经受伤,为什么要再次受伤?),然而却不明白往往越保护,就越受伤。那种人与人之间内在的联系,所谓缘分,一旦用思维去阻止,必然像冲击波撞南墙一样反弹回来,震到内伤。那思维就像一个面具,给我们看似严密的保护。萨宾娜在每一段关系中的面具都是“我要更强大”,“我不能妒忌”,“我不能被抛弃”。所以她不能表达“我需要你”,因为需要就意味着会失去,于是宁可不需要。对于萨宾娜来说,即使有疯狂爱着她的弗兰茨,仍然无法准确的接受她的情感,于是也就无法安放她的情感。 或许弗兰茨在这里内心的声音是“我要爱她”。对弗兰茨来说,萨宾娜是一个女神般的存在,却又有女人很少拥有的坚强和理性。而弗兰茨内心的真实面目恐惧萨宾娜的,所以他才会有一天忽然惊叫道,“原来你是一个女人”,那是他第一次发现了萨宾娜内心也有柔弱的一面,原来她并不是自己崇拜的那样的一个坚强的“男人”,可是发现了又如何呢?他并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萨宾娜女性的一面,他不敢也不明白萨宾娜也是需要被完全宠爱的,他是如此的崇拜萨宾娜,以至于他无法给萨宾娜真正的爱。一旦“我爱她”变成了“我要爱她”,或者“我想爱她”,爱情就变得索然无味——这是萨宾娜接受到的信息。 由此,我也同意萨宾娜,弗兰茨这样自我保护的男人没有资格爱她。可是萨宾娜也是不能爱托马斯的,她的经历,她的聪慧,她的刚强,都使得她会不断地与托马斯关系的细枝末节斗智斗勇。 3. 结论 或许还是会有人问我,可是,我想尽力的爱,只是对方不爱我怎么办呢? 我会反问:即使知道对方不爱你,会使你的心哪怕有丝毫平静吗? 爱情的道路上只有义无反顾的做真实的自己。 所以不疯不足以谈爱情。 最后,虽然我们从识字开始就阅读了无数的爱情故事,可是,一旦头脑里有固定的想法诸如“我想要琼瑶阿姨写的那样的爱情”,那么那样的爱情就一定不会发生,因为这是一个防御我们受伤的面具。这面具在精神分析中又叫做防御机制。如果没有超越童年的创伤,没有直面这世界一切后果的勇气,这面具是几乎不可能摘下的。特丽莎与托马斯也经历了7年才超越这个防御机制,所以,这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以,爱情真正到来的那一刻,只有内心是像没有壳的蜗牛那样柔软而毫无防备的,托马斯与特丽莎的奇迹才会发生。 作者简介:罗雯丽,奥地利接受完整心理治疗师培训的心理咨询师,奥地利家庭治疗师协会会员,壹心理专栏作家。

8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