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14

ALONI爱洛尼家居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碰触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亓亓小屋

已采纳

共情能力有两种。一种是天生觉察他人内在状态的能力。这会体现在一些人际交往高手,领袖人物或者是心理咨询师身上。这是一种中立的能力,好人可以用它来做好事,坏人可以用它来做坏事。比如,有罪犯头目,就会运用这种能力控制手下,通过制造恐惧来获得稳固地位,这是他们运用同理心。一种是因为人际创伤带来的敏感反应。这是因为早年依恋关系、回应错位或者严苛等带来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他们会将自己的稳定感交付环境。环境安全、他们自体感稳定;环境稍有变化,他们跟随者陷入糟糕状态。这其实是需要成长的心理议题。这两者非常不同。最大的区别,是自己的稳定感是否受到外界影响。共情力好的人,相当于多了一双探测他人自己的“超声波”,但因创伤带来的敏感,虽然也有一定共情能力,但往往是负性情绪、他人的攻击反应等方面。而对其他方面则可能显得过于迟钝。那些自己敏感的往往是自己创伤所在。一个早年失去亲人,有分离创伤的人,可能对朋友生病过度反应,产生惶惶不安,并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朋友身上,觉得他将不久要离开人世。结果是这种交流,被对方嫌恶,觉得这是诅咒,而自己还觉得是好心一片。这种敏感是创伤的。可能在关系中让他人很累,自己也很累。而你的朋友的情况,就很明显。她听到别人不快乐,内心不快乐。是因为他人的不快乐唤醒了她内心暗在的“不快乐回忆”。人的反应如同电脑。大部分经历和人生体验存在硬盘,内存中只处理一些关键信息。被环境刺激反应,则会调动硬盘中的信息到内存中,处于“运作”状态。这是唤醒了硬盘原本的“坏扇区”。好的心理咨询师之所以会越来越好,是因为自己粗大的成长议题整合完成后,在咨询工作中会被触及唤醒一个个小的“硬盘区议题”,这就会形成工作动力,不断清理整合自己,变得越来越顺畅。每个人都有“病”、“创伤”、“情结”,这些不断被碰触和看到,就会形成领悟的土壤。无论是哪一种。共情力都会带给人成长。借助共情发现的问题,可能是自己意识不到的,也是真正需要成长的所在。有不少人走的路是错误的,他们自认为正确的方向,恰好可能是在自我修饰、自我防御固化的路上。这些可以借助共情力来提示自己。一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因为个人痛苦,学习了中医,接着学习了禅修,她开始痴迷于禅修体验,并远离自己的家庭。在禅修中她被他人赋能,但是就像成瘾一样,无法回归生活。家庭变得越来越糟,说话越来越“玄乎”。她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后来又因她的美貌,被很多“导师”诱惑,这让她在矛盾和被吸引中纠结冲突。

碰触心理咨询师

122 评论(11)

pang小妞

在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这本书中,他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 这两种关系的意思是,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放下了我的预期和目标,而与你相遇,这时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马丁·布伯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和“你”之间,是关系。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们必然是处于“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双重世界中。为了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不断构建“我与它”的关系,利用其他客体为自己这个主体服务。可如果只有这个,人就会迷失,所以也要体验到,“我与你”的关系的存在。 马丁·布伯说,不管你是有着什么样的预判和期待——无论是看起来恶劣的目标,还是崇高的目标,甚至是“我爱你”,你构建的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我们追逐关系,追逐爱情,在最深的含义上,就是在追逐我和你全然相遇。“我”全然地爱上“你”,而最终发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权力规则与珍惜规则 我将一个人的世界分成两部分: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两个领域都有各自的核心规则,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当然最好是我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也就是我尊重你的本真。 如果在社会领域主要使用珍惜规则,而摒弃权力规则,或在私人领域太多使用权力规则,都容易将我们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人际关系的迷雾,主要是因为权力规则太多地侵入到关系中所致。认识清楚权力规则,并合理去运用,这会避免我们在关系中沦为“它”的境地。 生育和养育都是权力。新生命的出生,可能将改变整个家庭的权力格局,孩子亲谁、认可谁,就意味着谁的权力会增强。如果有人嫉妒母亲的这个权力,要去争夺它,就会导致严重的家庭权力战争。 我们需要完整地看到权力规则和珍惜规则,可以使用权力规则保护自己和所爱的人,也可以去构建一个事业。但也要知道,只有珍惜规则,才能构建爱,才能让你碰触到你的本真,和人性的本真,乃至世界的本真。 关系怎样疗愈一个人 罗杰斯的疗法叫关系疗法,他将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关系,视为治疗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咨询师的技术。当咨询师使用技术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而当咨询师使用本心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关于如何构建咨询关系,罗杰斯提了三个非常简单的原则: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原则意味着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是一致的。共情原则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到对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 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但我们的确需要去分辨,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当对这些越来越明白后,我们可以远离损耗性的关系,而亲近滋养性的关系,还可以去创造滋养性的关系,减少关系中损耗的部分。 天才,和情商有仇? 情商高的人,太考虑到别人,自我就受限了;而情商低意味着把别人放到了一边,这时就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了。 天分或创造力,好像和人际关系能力是负相关。因为没考虑别人,那股创造力或生命力,就缺乏人性化,于是就容易显得特别,甚至是怪异。天才总是坚持在人际关系中做主体,做自己,有可能会显得情商低,也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被别人抵触。但因为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链接,因此一直保持着创造力;而特别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在讨好别人时,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力也因此受损。 关系的品质,也就是“我与你”的部分,决定了幸福感的高低。所以,最好是同时在关系中既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这两者同时做到很不容易。 对于“异端”,就需要寻求关系,而对于所谓的正常人,就需要穿越关系,去寻求那些属于自己的感受,不能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

322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