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32

派飞凯特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王莉老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咕噜咕噜SP

已采纳

北师大,浙大,西南大学,还有中科院

心理咨询师王莉老师

98 评论(8)

念念花语

进入学龄阶段,孩子写作业磨蹭、不专心、动不动就走神等问题困扰着很多家长。孩子写作业磨蹭,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首先父母要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如果孩子在写作业,大人在一边玩手机、打游戏,一边在旁“监工”,时不时地吼一句“快点写”——自然不会让孩子安下心来,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时间观念的树立则是长期的问题。家长应当从生活中引导孩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让孩子明白,合理安排时间,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让他可以有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锻炼生活能力,这一点看似与写作业无关,实则决定了孩子的自控力、条理性等许多与学习有关的素质。从生活方面入手,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要求孩子做事要有条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生活习惯培养好了,写作业也能自己计划先后顺序了。写作业速度慢,还有一个非常普遍的原因是,孩子写字和阅读不熟练,这两个都非常吃力的话,自然影响效率。因而,课外时间,可以多让孩子进行阅读和书写的训练,内容无需规定得太死板,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即可。

222 评论(15)

小超人0606

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对方伤害的太深,影响了他的一生,第二种就是对方太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不懂换位思考。

195 评论(13)

飞雪樱子

1、恨是有代价的,恨上一个人,你的人生会因此发生改变

一般情况下,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是不能代替来访者(心理咨询中的求助者)做选择的,更不能说你要大度一点,你不能恨别人。

正确的做法是帮他梳理情况,看清真相,在看清真相的基础上,让他自己做选择,让他选择爱还是恨,在明晰真相的基础上,他做出的选择,那是他的选择,那是他的人生,那是他的自由。

那恨的真相是什么呢,恨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恨是爱而不得,恨是失望,对别人的失望,也是对自己的失望,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同样的也不会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正所谓爱恨交织,爱恨相随,爱与恨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爱也就不会有恨,所以才会有人说,遗忘才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报复。

恨与爱所不同的是,爱是可以滋养一个人的能量,而恨则不是,恨是损耗一个人的能量,你恨别人,远在他方的别人也许不知道,没感觉,但是你自己呢?

你自己的心理能量会被损耗,你自己会被栓绑在曾经的一个位置,你的一部分自己就会守在那里,等着一个道歉。

很多人的人生,就会因此发生改变,有意无意地人生的轨迹就会发生改变,这样的例子在心理咨询中经常发生。

比如下面这个心理咨询中的例子:

来访者王莉(化名),她从小就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并且在很小的时候被父母寄养在姨姨家,姨姨和姨父经常吵架,她被吓得瑟瑟发抖,姨姨家的儿子还经常打他。

她心中留下了太多的恨,她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失望,她只相信自己,长大后她变得孤独、坚强。

后来她认识了一个男生,对她很好,一开始她不相信,在一起之后,她怀疑和试探对方,让对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待她、理解她,当对方做不到的时候,她就恨对方,有的时候对对方大打出手。

再后来她就分手了,她心中又增加了对这个男朋友,甚至对所有男人的恨意,可是如果我们去分析就知道了,她现在对男朋友,以及对所有男人的恨,都是最初对抚养者恨意的延续。

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最初的生命里和抚养者形成的关系,会内化到心底,成为他的内在关系模式,这个内在关系模式会成为一个人人际关系的模板,会成为她爱恨情仇的根源。

这部分内容在我的专栏《活出自己的心理学大课100讲》中都详细论述过,可以仔细查看。

上面的案例中,来访者王莉从小不被爱,她恨那些出现在她周围的人,长大后她就会把原本爱自己的人变成不爱自己的人,然后继续恨他们。

因为一直以来,她的恨没有被看见,没有被理解,没有被解决,所以恨成为了一种力量,让她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2、不需要永远记恨,你可以表达出来

所有的情绪都需要被看见,都需要被诠释,都需要被表达,或者象征化地表达,否则他就会“作怪”。

一些人有恨意,他是不说的,迫于道德压力,或者不符合他自己对自己的判断和定位,他不说,他将恨意压抑了下来,压抑的太深,他自己也不知道了。

这类人有共同的特质,比如不会拒绝别人,不愿意麻烦别人,从小就听话、懂事,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是大家眼里的老实人。

这样的人,他们把恨意藏得很深,因为这样,使得他们的生命力无法得以释放,所以他们让别人感到无趣,他们也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然常见的情况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恨意,有恨意的这个人耿耿于怀,想到当时的情景就很痛苦,但是他又没有机会表达。

这时候需要以一个心理学的方法来表达,这个方法就是先看见,小孩子生气了,有情绪了,父母只要说,你是不是很生气,孩子瞬间就被理解了,他就会松弛下来。

所以需要先理解、共情当事人的愤怒,理解这个愤怒的来和去,让他自己也意识到,然后以一种象征化地方式表达出这个愤怒。

比如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方法叫“空椅子”技术,就是让一个因为原生家庭,对父母、对抚养者有怨言,有恨意的人,面向一个空椅子,想象父母就坐在那张椅子上,然后把对父母的恨意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把所有未曾表达的恨意表达出来,让这个恨意的生命结束,当然你还可以写信,把自己对一个人的恨意写出来,想象着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写完之后,烧掉。

无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在终结一段恨意,都是让这个恨意不再占据自己美好的生命,不对自己的生命造成负面影响,不让这股恨意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3、你可以不原谅别人,但是你要放过自己

如果上面的方法你还是做不到,那你可以再试一下,不原谅别人,但是放过自己。有的人在我们的人生中是可以不被原谅的,不原谅那是你的选择,那也是你的权利。

但是你为了你自己,你可以把恨意放下,放过自己,抱着一个恨意,在原地等待,等着对方的一个道歉,岁月流逝,你一直守在那里。

你的生命交付于谁,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不应该白来一遭,你应该去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守在曾经的某一个路过,等着曾经出现在你你生命中的一个人,来让他向你道歉。

放在人生的尺度上,你就完完全全输了,你的人生就会因此变得灰暗,我想这不是你的初衷,生命的初衷就如同向阳的植物,是生根、发芽、绽放,而不是等着枯萎。

以上就是我们论述的“永远不要恨一个人,因为恨是有代价的,你的人生会因此发生改变”的内容,下面我们简单再总结一下。

永远不要恨一个人,因为恨是有代价的,你的人生会因此发生改变:

1、恨是一种失望,对别人的失望,有的时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失望,一个人容易记恨别人的人,往往是在最初生命里,在和父母的关系里,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人,他对父母有太多的失望。

2、恨是需要被看见,需要被表达的,被看见就需要做诠释,理解这份恨意的来和去,在这个基础上,表达,或者象征性地表达,至此这份恨意就结束了,它就不会打扰你了。

3、为什么说,永远不要记恨一个人,因为恨是一种消耗生命能量的反应,被恨的那个人可能不知道,但是你的生命就会损耗在这个人,这件事上,所以为了自己,你可以不原谅他人,但是请放过自己!

283 评论(9)

大鹏村长

国内心理学专业排名:\x0d\x0a\x0d\x0a心理学专业排名(高校合并重组前)\x0d\x0a排名学校名称得分\x0d\x0a1北京师范大学\x0d\x0a2华东师范大学\x0d\x0a3西南师范大学\x0d\x0a4北京医科大学\x0d\x0a5北京大学\x0d\x0a\x0d\x0a心理学专业排名(高校合并重组后)\x0d\x0a排名学校名称得分\x0d\x0a1北京师范大学\x0d\x0a2北京大学\x0d\x0a3华东师范大学\x0d\x0a4西南师范大学\x0d\x0a5浙江大学\x0d\x0a\x0d\x0a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无愧为实力最强者,无论从科研水平、师资力量还是学生素质都应该是首屈一指的,一般大学的心理系根本就无法想提并论。这里既有众多的德高望重的心理学的前辈,陈仲庚、邵郊、许政媛、孟昭兰、王苏、朱莹、沈政,又有一些年富力强的心理学界中坚力量,如王登峰,钱铭怡,周晓林,李量,苏言捷等等等。而且以北大整体的人文气氛,呆在其中自然会从诸多方面受益良深。这就是为什么无数学子趋之若骛的原因。不过心理系在北大里只能算个小系。\x0d\x0a\x0d\x0a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科研水平及人才资源也许和北大不相上下,甚至更高。但心理所是一个纯粹的科研机构,没有大学里的人文气氛,也许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地处偏远郊区,呆在心理所里就象苦行僧修炼一样。我去过多次心理所,感觉就是关在鸽子笼里整天的做研究,视野狭小,非心理素质佳者不能全身而退。曾经有人被北师大和心理所同时录取保送,其本意很想去心理所,但只进去逛了一圈,立刻打定主意保送北师大,原因不言而喻。\x0d\x0a\x0d\x0a北师大心理系从各方面条件来说在师范类大学的心理系中应该是佼佼者了,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北大心理系和心理所。尤其是心理学院的成立,北师大心理系的总体实力正在迅速膨胀。但总感觉北师大心理系弥漫着一股不甚严谨的学术氛围,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师范心理系的通病,很多事情都在做表面文章,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做事。教授研究生整天都忙的不亦乐乎,可是真正够分量有杀伤力的东西却很少出台。一句话概括:架子大,里面虚。我曾经出入北大和北师大,所感觉到的气氛完全不一样,前者紧张忙碌,后者安定祥和不知道是否从侧面反应某种学术氛围不同。\x0d\x0a\x0d\x0a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来不是一类重点大学,二来总处于同处北京的上述三家心理系或机构挤压之下。因此似乎很少有人知道首都师大还有心理系。但毕竟在皇城根下,这一点也吸引了一些不少的心理学工作者;平心而论首都师大心理系还是有一些人才的,而且拥有一个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博点,而国内还有好多师范大学的心理系连个博点都没有,如华中师大、东北师大、西北师大、陕西师大等。\x0d\x0a\x0d\x0a除了北京的这几家心理系或科研机构,江浙一带也是心理学繁荣之地。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是大陆最老牌的心理系之一,一度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最近一些年似乎江河日下,在心理学界的地位与日俱减,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浙江大学心理学系前身杭州大学心理学系,是我国工业心理学的重要基地。在并入浙大后,无疑提高了自身的身望,以至于近年来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急剧增加。但事情总有两个方面,以前在杭州大学举足轻重的心理系,合并之后不过是浙大里的一个小兄弟,再无往日的威风。更有甚者,据传心理系其实好象是一个空架子,“没有什么人”(一个就读研究生的话)。自老一辈的心理学家退去之后,中间好象出现断层,至少目前系里缺乏一些重量级的人物来重塑昔日的辉煌。不远处好象还有南京师大教科院心理系,它们突出的优势就是心理学史和理论心理学。至于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苏州大学心理系虽然都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些小兄弟,而且非重点大学,但好象发展势头很是迅猛。\x0d\x0a\x0d\x0a在京沪地区以外,最近一些年迅速壮大起来的心理系有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天津师大教科院心理系。这三个单位每家都依靠了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而起家。华南师大的莫雷,西南师大的黄希庭,天津师大的沈德立,这些都是在目前心理学界最重量级的人物,都是国务院学位办的委员(心理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掌握诸多心理系发展的生杀大权。尽管各自的学校都不怎么样,但心理系的实力绝对是国内一流的。而其他一些心理系也正厉兵秣马,竭力扩充自己实力。华中地区的华中师大心理系,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山东师大心理系、中山大学心理系等都是近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

340 评论(10)

小仙姓朱

一种是极端生气的痛苦,一种是一种是日日烦躁的折磨,这俩种都会让人难以忍受。时而很好时而不好的感觉会让人患得患失,而那些日日烦躁的折磨,对于离开的人来说是极大的解脱,他们应该是那种下定决心之后就很坚定的人,如果决定不原谅,就一定不原谅,所以才会一直坚定的恨一个人,这种人一般也都重感情。如果是小小的失望,积累起来也是巨大的隔阂,也容易让人产生恨意,一旦决定离开,可能就是很久

146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