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8

淡定的机车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崔立青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媛姐姐丶

已采纳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中级第30期, 崔萍萍  持续分享第239天  ,20220417,总约练64场。 筑基课笔记: 社会心理学第六讲:社会动机 第一单元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1.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外在动机不是自己喜欢的,是别人要求的。内在动机是自己需要的,可以用生命去呵护的。        孩子出了状况,家长开始学习,孩子好一些,就不学了。这都是外在动机在起作用。当某一天转化为内在动机时,比如为自己学,动力就会很足,在学习中能得到快乐,有力量感。      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就愿意去做,往往是内在动机起作用。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孩子喜欢读书,他读书时,你批评他,指责他,可能内在动机就没了。再比如老公喜欢做饭,可老婆嫌饭不好吃,经常批评他,指责他,可能内在动机就没有了,因为没有好感觉了。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要让他有好的感觉,并不断强化这种好感觉,此行为就会延续,慢慢会真的喜欢上。由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源于社会需要。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社会动机?2.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动机由需要引起,如果不缺,可能就没有动机。现在好多孩子都不缺,缺的是自由、掌控感和独立空间。孩子做事时有成就感,动机也会比较强。比如厌学的孩子,可以让他先做一些简单的事,让他的成就感慢慢增强。当然,家长要找到孩子愿意去做的,比如做饭,做蛋糕,做一些简单的运动等。        家长让孩子去做的,可能是家长希望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人缺了就会有需要,需要就会在乎,在乎就可能有紧张情绪。需要被满足,情绪就会缓解,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纠结、内耗,会有很多情绪,往往会攻击自己或者攻击对方。      家长对孩子期待太高,看孩子越看越不好,会想去改变孩子,去行动,孩子如果达不到我们的期待,就会无比纠结和痛苦,会引起更大的矛盾。        家长要放下期待,多看到孩子不错的地方,少说孩子,他的动力就会出来,内在动机也会出来。3.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当人在需要的基础上,就会产生动机,浑身充满活力。2)指向功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某一男士对女孩产生了好感,他会去替她做很多事,结婚之后就没那么殷勤了,因为目标达到了,动机就不那么强了。等到年龄渐长,可能又相依为伴了。当然,相处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彼此做对方的差评师,没有好感觉,可能就不会相依为伴。所以,夫妻在一起要彼此欣赏和赞美。      用爱把心变软,即便是石头也能晤热。3)调节功能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起维持作用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动机太强太弱,都会使活动效率减弱。比如有的孩子一到大考总是失利,因为他考好的动机太强。做咨询也是如此,如果你太想把咨询做好,效果往往比较差。熟人不做咨询,也是因为咨询师可能有太强的动机想让他更好。      动机太弱,就没有动力,感觉无所谓,也是做不好事的。最好的状态是既在乎又不是太在乎,往往发挥的比较好。        我们做家长的,如果太在乎孩子的某一方面,就要有觉察,有了觉察后就要想方设法改变。做咨询也是如此,如果太在乎咨询效果,往往是做不好的。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和)动机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      亲合即亲近合群,每个人都有亲和需求。不善于交流的人可能会养一个宠物。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亲和、喜欢和爱)。亲合起源于依恋      有的人依恋关系有问题,从小没有被很好照料,会直接影响他与异性的亲密。比如怕被抛弃,就会自动逃离,内心不安全,通过找事证明自己会被抛弃,证明自己不被人喜欢。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全身心地爱孩子,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强迫性重复,比如会在婚姻中重复婚姻中的模式,家暴的:父亲有家暴,女儿会嫁给家暴的男人,或者嫁给一个脾气好的男人,把他逼成一个家暴的人。或嫁给喝酒的男人,即便是不喝酒,也会把老公变成喝酒的人。所以说有的女人嫁给谁都不幸福。二、亲和的作用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交往、尊重、爱      厌学的孩子,如果没有朋友,他会非常痛苦,可以给孩子买个宠物,帮孩子度过困境,因为宠物不会抛弃他,会在他身边陪伴着,照顾宠物会让他有很好的感觉。      当然,家长也可以陪伴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打游戏,陪着孩子玩。2.获得信息孤单信息少,不适、不安,经常聚会,社交女人喜欢在一起聊天,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大多亲和。3.减轻心理压力分享快乐,排解烦恼      男人很少说自己的痛苦,会装的很坚强,好汉打落牙和血吞下去。4.避免窘境相亲作伴有亲和会避免尴尬。      人到了中年,男性会女性化,女性会男性化,这就是完美人格的体现,比如有的老头亲合力很强,分不清是老头还是老太太。三、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境因素群体压力越大,成员亲合动机越强;大家有压力的时候容易抱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也是亲和的表情。悲惨情境也能刺激人们的亲合动机。      比如,两兄弟不合,如果邻居欺负其中一个兄弟,两人马上同心协力,一致对外。社会隔离(剥夺)者(如单独关押的犯人、遇难船只的幸存者、探险家)的研究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合,往往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症状。2.情绪因素恐惧:现实危险引起,恐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恐惧是当下的,是指向当前的,当下的事,当前就存在的。比如,裁员公告已发布,事已发生了,人容易抱团。再比如几个人遇到了一只老虎,就会齐心协力去打老虎,亲合就强。焦虑:非现实危险引起,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      焦虑是指向未来的,是没有发生的事。人在焦虑时,人心惶惶,不知道灾难会发生在谁头上,就容易自保,比如公司通过考试裁员,不知道裁谁。考试时,不会告诉别人答案。人在焦虑时,亲和力就弱。 3.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双亲对第一个孩子关心照料更多,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      亲和起源于依恋,长子或长女养的很用心。第一个孩子按书养,第二个孩子按猪养,三个孩子的话,倒霉的是老二,但老二往往成就比较大。四、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家庭环境不一样,教养模式不同,在乎的方面不一样,成就动机就不一样。有的人强,有的人弱,有的人成就动机是在乎有钱,有的人是在乎有权。成就动机的重要性:1.有利于个体的发展;2.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抱负水平个体在从事某种实际工作之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期望值。与成就动机密切相关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报复水平不要太高,合适就好)与过去的成败经验有关        初学的咨询师总希望咨询效果好,如果效果不好,会很受挫,做不好是正常的,能做好是难得的。成就动机不要太强,太强往往事与愿违。慢就是快,不怕慢就怕站。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孩子被鼓励地热血沸腾,成就动机很强,也不一定是好事,跳一跳能够着最好,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五、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目标对个体的重要程度目标是他需要的才有吸引力,不要太大。奇迹问句和评量问句结合使用,奇迹问句是天上的云,评量问句是进步的梯。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是否有把握男孩去追漂亮女孩,把握不大,就容易放弃。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能不能展现自己的水平自己想要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六、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习得的社会动机,培养注意事项:1.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越自律掌控感越强,成就动机越高。父母管的太多,手伸的太长,说的太多,孩子在他律中成长,好多事与他无关,动力就不强,拯救动机也不强。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而获得2.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公平竞争的机制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眼界与见识家庭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家人很上进,就会影响到孩子。家风好,对孩子影响是有益的。即便生活不如意,也要心怀梦想,对未来有期待,有希望。清贫的人拼尽全力去生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能很好影响到孩子。七、侵犯行为1.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性质)2.伤害行为:身体/言语校园霸凌,瘦弱的孩子内心会比较弱,通过强身健体可以保护自己,内心也会变得强大。3.侵犯动机:侵犯意图,侵犯行为原因会受环境影响,在某一环境下可能会变坏。比如晨跑的女孩,受伤害的几率较大。4.社会评价:反社会性: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亲社会性: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二者之间:被认可的侵犯(正当防卫)5.广义侵犯:以上三种情况6.狭义侵犯:指反社会的侵犯八、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1)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本能与死本能两种对立的基本本能生本能让人更好地活,死本能是毁灭性的。本能作为一种能量总要发泄,如体育活动:登山、足球、拳击等(2)洛伦茨从动物习性研究中得出来的。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意义认人为父的鹅2.挫折一侵犯学说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三个主要观点:(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      青春期的孩子目标不断受阻,情绪又极不稳定,他状况又比较糟糕,挫败感强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侵犯和伤害父母。要对孩子好一些,否则孩子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目标受阻越强,侵犯强度越高。孩子要手机,父母不给,可能会起冲突。(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线性关系也是正相关(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对目标的需求程度,公平感,侵犯的后果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外向侵犯攻击别人,内向侵犯攻击自己,往往会抑郁而自杀。抑郁的人往往会否定自己,要让他的自我认同改变,去整合自己。        每个人的挫折是不一样的,比如考第三名的孩子,他感觉自己遇到了挫折,遇到挫折退缩也不一定是坏事。      替代侵犯,比如孩子被父母打,他就去打布娃娃,踢猫。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班杜拉(1977)提出行为主义的三大理论基础: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社会学习论。(1)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可学会,也可消除跟着别人学的(2)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3)习得性无助与归因有关习得性无助,一次次失败,归于自己不行,就会躺平。一次次希望带来的都是挫伤,就不敢有希望了。九、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情绪状态情绪被唤起,激情杀人。处于弱势时,遇见恶人,不要激惹,要注意保护自己。2、道德发展水平道德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性格,醉酒有的人自我控制能力强,侵犯就少。别跟酒疯子一般见识,喝酒之后的人,控制不了自己,容易侵犯他人,要离他们远远的。4、社会角色与群体城管5、大众传媒的影响    周围环境古惑仔电影中的不好情节,孩子容易模仿。十、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1)自然环境——良好环境会增加,恶劣环境会减少阳光明媚,心情好,容易利他。下着大雨还要顾自己,就不容易利他。(2)社会情境在场人数人少容易利他,人多会责任分散,我不帮别人会帮。求助时要锁定某个目标,不向众人求助。助人榜样不仅呼唤雷锋,雷锋还要被认可,被欣赏,扶老人。(3)时间压力闲的时候容易利他,忙的时候就顾不上了。(4)利他的对象的特点:相似、好人,美女我们喜欢帮和我们相似的人,因为帮他就像是在帮自己。男士碰到漂亮女士容易利他,女士可能就相反了。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1)心境女人的第六感往往比较准。(2)内疚(3)人格有的人喜欢帮助他人,助人为乐。3、利他技能——技能手段的掌握会增加利他如果一个人晕倒了,医生会马上去帮他,因为有专业知识,很容易利他。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社会情绪: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时的反映。有需求,有动机,得到了就快乐,得不到可能有各种不好的情绪,比如焦虑、嫉妒、不满等,要觉察情绪背后的认知,调整认知,让自己的情绪得以缓解。1.基本社交情绪:1)社交焦虑——社会交往引起定义: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时往往伴随有生理症状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不要随意去点评他人,可能在你看来没事,但在当事人看来,就是大事,会引起焦虑。2)嫉妒一社会比较引起(可能有受害人)定义:与他人比较时发现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人容易嫉妒身边的和我们相差不大的人,比我们高很多和不如我们的,不会嫉妒。如果有人嫉妒你,你要持续努力,远远超过他,他就不会嫉妒你了。人人都有一颗嫉妒之心,嫉妒就是不服,做人要低调,持续成长自己。3)羞耻——社会比较引起(无受害人)定义: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过多过少均不利于健康4)内疚:一个人行为引起(有受害人)过多过少均不利于健康要学会调整自己,调整好了才能更健康,更快乐。

心理咨询师崔立青

151 评论(12)

就是不高兴

类似网络盲目模仿让人受伤的事不在少数:不久前,一女子模仿别人把熟玉米放在电钻上啃食,结果被电钻卷掉一大块头皮;之前流行的“一字马”则让没有体育基础的人伤了筋骨。在采访中,很多市民认为,有些模仿还是小心为好,千万别受伤。有些模仿“伤不起”网友“并蒂莲”:盲目模仿伤不起啊!我自觉有些基础,小时候劈过大叉、翻过跟头的,结果模仿一字马拍照……没想到这一腿劈下去,就没再起来,拉伤了,在床上躺了多半个月啊!市民方铭:网上总是一阵风似的今天流行这个、明天流行那个,有些人特别是小孩子很容易去模仿、跟风,但有些动作、行为还是少模仿的好,要不然伤人伤己啊。无关好坏却关乎安全中学生谢晓雅:网上很多视频挺好玩的,我和同学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经常模仿一些简单的动作或行为,相互逗乐呗。教师张晓林:网络上海量的信息,有些以娱乐为主的小视频等无关好坏,看后一笑了之。但有人眼高手低,觉得没什么难的,不顾自身条件去模仿,很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得不偿失。模仿需量力而行网友“长河落日”:有些动作、行为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奉劝大家,不管受没受伤,可长点心吧!心理咨询师崔敏: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从众心理”,网络上这种模仿行为就属于“从众心理”的范畴。这主要源于大多数人的固定思维模式,既然大家都这么做了,自然没事。模仿不是不行,但在实施行动前,一定要量力而行,把自身安全放在首位,对成熟的网民来说,娱乐要有度,模仿须谨慎!

176 评论(13)

花usahana兔

不良行为”一般是泛指一切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包括违反一般生活准则的行为,违反社会生活、学习、劳动纪律等公共道德规范的行为,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和犯罪行为。广义的说,所有这些行为的记录,无论是在公安局、派出所还是在单位,都是不良行为记录。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能有下列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192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