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洋洋一家
程晋宽,男,1965年8月生,安徽寿县人,教育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比较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程天君,男,汉族,1972年12月生,河南信阳人,教育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社会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成员,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陈红燕陈学军,男,1978年生,江苏兴化人,教育学博士,讲师。冯建军,男,1969年生,教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的方向带头人。高水红,女,汉族,1978年2月生,江苏海门人。教育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伟,女,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华党生,男,汉族,1955年7月生于甘肃兰州,安徽定远人,大学本科,学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胡金平,男,1962年6月出生,江西南昌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星云,男,汉族,1958年出生,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齐学红,女,1965年4月生,山东邹平人,教育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王雯,女,汉族,1963年3月出生于北京,硕士,副教授。王宁,女,讲师,硕士学历,博士在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魏峰,男,1980年11月生,江苏邳州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吴永军,男,1964年10月生于南京,博士,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徐文彬,男,汉族,1966年7月生,安徽宣城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男,1949年3月生,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科带头人,兼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叶忠,男,1971年生,教育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殷飞,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易晓明,女,1971年10月生,教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余强,男,汉族,1954年3月生,江苏盐城人,教授。张蓉,女,1973年7月生,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新平,男,汉族,1964年10月生,湖南沅江人,研究生学历,教育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带头人,教科院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周采,女,汉族,1956年8月生,安徽庐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史博士点负责人。周宗伟,女,汉族,1975年5月生,江苏扬州人,博士后,副教授,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朱曦,男,汉族,1961年11月生,江苏句容人,硕士,副教授,兼江苏省家教研究会副秘书长、南京市家教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蔡厚德,男,1957年出生。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陈陈陈庆荣,男,汉族,1980年9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共党员,心理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崔光辉 崔光辉,男,1980年生,山东梁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心理学史,研究兴趣集中于现象学心理学、早期人文科学心理学和日常生活经验分析。邓铸,男,汉族,1964年8月生,河南商城人,博士,教授,心理学实验中心主任、心理学系副主任。丁家永,男,汉族,1957年6月生,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傅宏,男,1959年4月生,江苏扬州人,香港大学哲学博士(PhD)。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会员。顾雪英,女,汉族,1963年6月生,江苏张家港人,博士,教授,心理系主任,兼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心理学会秘书长。郗浩丽,女,汉族,1973年11月出生,江苏徐州人,博士,副教授。蒋京川,女,1970年5月生,心理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季秀珍刘穿石,男,1962年出生。199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刘国雄,男,1977年11月生,籍贯湖北,心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李小平,男,1956年9月出生,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施聪莺王云强,男,1980年出生,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博士,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杨莉萍,女,1965年9月生,湖北宜昌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文登应荣华,女,1978年7月生,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毕业,助理研究员。余嘉元,男,1949年生,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将赵凯,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博士,副教授。郑红,女,汉族,1970年4月生,江西上饶人,博士,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钟元,男,1980年12月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工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边霞,女,汉族,1966年生于江苏徐州,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前教育国家重点学科艺术教育方向带头人。杜悦艳郭媛媛郭良菁,女,1972年2月生,籍贯上海市,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顾荣芳,女,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前教育系主任。黄进,女,1971年9月生,籍贯湖南长沙,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孔起英,女,教育学博士,南京师大教科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学前教育硕士点负责人。李茹刘晶波,女,1969年10月生,黑龙江黑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东,男,1966年生,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邱学青,女,贵州省贵阳市人,1965年5月出生。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丽王海英,女,江苏高邮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玲艳许卓娅,女,1951年出生于中国南京,祖籍中国澳门。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晋霞,女,汉族,1978年12月生,山西晋城人,博士。虞永平,男,汉族,1962年生,江苏吴县人。研究生学历,获学前教育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俊张金梅,女,1971年1月生,陕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中英文化连线会员。张永英,女,汉族,1972年8月生,江苏常熟人。教育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郑荔,女,汉族,1970年4月生,山东临沂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柏宏权曹梅,女,1977年8月出生,讲师。陈进,男,1976年8月生,本科,实验师。陈巧云仇宏斌姜杰李共李艺,男,1956年出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李哲,男,汉族,山东淄博人,1984年5月出生,硕士,教育技术学系实验员。李建生,女,汉族,1968年12月生,安徽人,教育技术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陆志海庞明勇,男,汉族,1968年生,安徽省淮南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恽如伟,男,汉族,1970年6月生,江苏镇江人,硕士,副教授。沈书生,男,1968年9月生,江苏海安人,教育技术学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校“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史慧敏田俊华,男,汉族,1968年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在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技术系副主任。王珺,女,汉族,1965年5月生,江苏南京人,副教授。王蔚,女,汉族,1966年3月生,安徽凤阳人,研究生,博士,教授。王丽英,女,1976年10月生,博士,讲师。徐朝军,男,1974年10月生,副教授,博士。杨晓江,男,1965年10月生,江苏南通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尤海宁张舒予,女,回族,1955年出生。原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与校教学委员会委员。张义兵,男,汉族,1967年3月生,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副教授;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钟柏昌,男,江西宜丰人,教育技术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朱彩兰,女,1973年生,教育技术学博士,副教授。 陈益,女,汉族,1969年4月生,发展心理学硕士,学前教育学博士,副教授。陈何芳,女,汉族,1976年生,湖北襄樊人,博士后学历,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顾建军,男,1963年生,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分管党建、科学研究、教育硕士培养和学位进修工作。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本禹,男,1964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心理学探新》编委。何善亮,男,汉族,1963年2月生,安徽明光人,博士,副教授。侯晶晶,女,汉族,1975年11月生,安徽省马鞍山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江苏省妇女联合会兼职副主席。胡建华,男,1955年6月生,江苏新沂人,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分管学科建设、计划财务、博士后工作。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缪建东,男,1962年11月生,江苏东台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兼任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李如密,男,汉族,1964年7月生,山东费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刘昌,男,1968年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毕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鲁洁,女,1930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邵泽斌,男,1970年生,江苏连云港人,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政策学硕士生导师。生兆欣,女,汉族,1977年11月生,山东滕州人。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比较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滕守尧,男,1945年2月生。南京师大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顶良,男,1962年8月生。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凤炎,男,江西省浮梁县人,1970年3月生,心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建华,男,汉族,1977年生,河南息县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康宁,男,汉族,1954年5月生,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共党员,教育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吴亮奎,男,1967年1月生,安徽广德人,教育学博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师。吴晓玲叶浩生,男,1955年8月生,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朱晓红,女,汉族。1971年2月出生于江苏金坛。博士在读,副教授。 高德胜,男,1969年生,河南信阳人。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生鈜,男,1961年9月生,甘肃兰州榆中人,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乐先莲吕丽艳,女,汉族,1976年10月生,黑龙江牡丹江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乔建中,男,1958年7月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齐立旺孙彩平,女,河北无极人,1971年7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飞余维武 高霞刘孙渊王强,男,汉族,1961年5月生,宁夏同心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张乐天,男,汉族,1952年12月生,江西省彭泽县人,研究生学历,教育学博士,教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
rainbaobao1116
父母因为希望子女过得好,所以对于子女的问题都喜欢去干涉。作为子女的,也认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所以,对于父母的意见总是言听计从。殊不知,婚姻生活里,夫妻才是小家庭的主角,倘若一味听父母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夫妻矛盾和婆媳矛盾、翁婿矛盾,甚至导致婚姻的破裂。
陆哲离婚差不多一年时间,他感慨:“没有父母的干预,或许我的婚姻还有爱情可言,可能也会更长久一些。他真的很后悔当初只听妈妈的话,寒了老婆的心。”
陆哲和妻子是大学同学,两个人的感情很好,毕业没多久,便开始谈婚论嫁。陆哲在父母的眼里是个孝顺听话的好孩子,所以对他妻子人选特别挑剔。他们对陆哲的妻子不是很满意,但出于对儿子的尊重并没有反对他们的婚事,只是私下跟陆哲说等他们结婚后,要帮他调教媳妇。
陆哲结婚后,婆婆就借口年轻人不会生活,要过去和他们住一阵子,帮小两口打理家务。开始的时候,陆哲老婆是不太同意的,因为她觉得婆婆不是太好相处,怕她不喜欢自己,而且平时自己工作又忙照顾不到家里,到时婆婆可能会更有看法。可是陆哲劝老婆说他妈妈表面严厉,其实人很好。又说他没有理由拒绝妈妈过来帮他们的好意。
就这样,陆哲妈妈搬来和他们一起生活了。妈妈刚到就指责儿媳不会收拾,没有当人老婆的样子。又说自己是过来帮他们的,让儿媳不要嫌她啰嗦。陆哲在旁边唯唯诺诺,并拉着老婆表态说:“妈说啥是啥,我们都听你的。”
陆哲见老婆对妈妈不是很热情,就当着妈妈的面批评了她说:“妈都是为我们好,你黑着个脸给谁看呢。”一下子弄得老婆下不了台,心里很是委屈,但是不得不忍到肚子里去。
如果男人,不懂得在婆媳问题上,做到一碗水端平,只责怪老婆,偏袒婆婆,就会让老婆感到委屈,让婆婆气势更强,这样会给自己的婚姻埋下了隐患。
婆媳之间的矛盾,作为这个家庭能够起到“双面”作用的男人,如果不加以调解,任由事态发展,矛盾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大到可以把好好的一段婚姻砸出一个洞。
自从婆婆住进来以后,就对儿媳格外挑剔,总是以主人的姿态指手画脚,不是说她懒,不会做家务,就是说她瞎花钱不会理家,甚至有事没事挑起事端,然后在儿子面前告状和哭诉,让他好好管教老婆。每当这种时候,李哲都不分青红皂白地去责怪老婆,让她对他妈妈恭顺一点,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情和老人顶嘴。而李哲的妈妈见儿媳委屈得掉眼泪,就假装劝慰她说:“我是大孝之人,李哲是我儿子,受了我的言传身教,怎么可能允许你对他妈妈不敬,以后你长点记性就好。”
李哲的妈妈在儿子家一住就是5年,后来,李哲有了孩子,加上李哲的爸爸也来了,家里的琐事增多,婆媳矛盾有增无减,经常是鸡飞狗跳。李哲的老婆到后来都懒得说话,常常借口加班呆在公司不愿回家。
男人孝顺是好事,但是愚孝就会伤害妻子。李哲从小都不敢忤逆父母,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现在结婚了,不能让父母觉得自己是“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人。所以,当他妈妈和他老婆发生矛盾的时候,他毫无原则去维护妈妈,根本不在乎老婆的感受。时间长了,这种事情越来越多,渐渐的,他老婆对他失望透了,心也心凉了,觉得自己嫁错了人,和李哲日渐疏远。
琐碎的婆媳矛盾,如果得不到男人的正确处理,就会变成大矛盾,让女人心里耿耿于怀,陷入了坏情绪的无限循环中,也让婚姻渐渐出现危机。
李哲的老婆,是一个比较有事业心的女人,李哲30岁认识她,特别欣赏她身上的熟女味道,觉得她工作出色,经济独立,是一个特别棒的女人。结婚后,李哲的妈妈却经常在他面前说风凉话,说女人工作能力强,钱挣得多,最后肯定会骑到男人头上,说现在她都这么不听话就是仗着自己有收入。还提醒说女人工作难免要和男人打交道,说不定哪天就有了外心。最后,她让李哲劝老婆辞职,在家专心打理家务伺候他。李哲觉得妈妈说得在理,就让老婆辞职在家里和婆婆一起带孩子。但是老婆不答应,她坚持要有自己的工作,不想和社会脱轨。
李哲老婆的决定,遭到了婆婆的责难,说她一意孤行,眼里没有长辈,没有老公孩子。为此,婆媳又起了冲突,李哲像以往一样,站在妈妈那边,责骂老婆,放下狠话说她若不辞职就离婚,这让老婆彻底伤透了心。
李哲本意只是想吓唬一下老婆,没想到她真的要离婚。李哲想要挽留,这时候,他妈妈劝住他,说:“媳妇不听话,家庭肯定难以兴旺,离就离吧,孩子给她。你条件好,不怕找不到更好的。”就这样,他们离婚了,孩子给了老婆。
离婚之后,李哲的父母就回老家了,热闹的家里一下子冷清起来。李哲终于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他越来越感到自己在婆媳问题上做错了。以往一次次的不懂得维护妻子,一次次地听妈妈的话,结果,妻离子散,好好的婚姻给折腾没了。他后悔莫及,觉得不该什么都听信妈妈的,没有一点当丈夫的样,实在太傻。
婆媳矛盾似乎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处理得好,就会一片祥和;处理不好,就是鸡飞狗跳。而男人夹在婆媳中间,扮演着一个“双面胶”角色,演好了,皆大欢喜;演不好,分崩离析。
像李哲一样,只要发生婆媳矛盾,一边倒地站在自己母亲一边的男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母亲只有一个,而女人可以再娶,所以,哪怕妻子做的是对的,也要向着母亲说话,而让妻子伤心委屈。这样不懂得顾及妻子的想法和立场,婚姻也就慢慢有了裂痕。
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核心观念:处理好婆媳关系问题的关键是,男人应该在当中发挥积极作用。他指出,“婆媳关系”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一个谎言,因为它听上去是婆婆和媳妇的二元关系,却忽略了本质,这是婆婆、媳妇和儿子之间的三角关系。
所以,在婆媳矛盾中,男人不能偏听偏信,也不能没有任何作为,应该主动做好调解工作,担当起为人子和为人夫的双重角色,在两个女人之间起到“双面胶”的作用,切忌一碗水端不平。
李哲因为太听妈妈的话,没有自己的立场,更没有顾及老婆的感受,最后,让自己的婚姻毁在了婆媳矛盾上。他说,如果时间可以倒回去,他一定不会什么都听妈妈的,一定会照顾到妻子的感受和情绪,一定会用心维护自己的婚姻。只是,现在一切都晚了。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