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蜡笔的小新
这个现象其实可以有很多种说法,
处理方法也有很多,希望你花点时间耐心看一下我的分享(用心总结的,希望能有帮助)
不知道大家是否体验过这种情况:
就拿我堂弟考驾照这事来说:
他科目二考了三次才过。
第一次他紧张到安全带都忘了系;
第二次是S弯出现了问题,还是他练习中从来没出现过的失误,弄得他都不敢再考了。
其实,他平时练车的情况很好,教练都说。他是他们那一期最好的。
结果没想到,他总过不了。
为此他还跟我咨询过。
给他聊了一下后,我发现真正阻碍他的,不是技巧或能力方面的问题,而是他的心态:
他太在乎考驾照这件事了,特别特别想考好,但他越想考好却偏偏考不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穿针心理”在作祟。
心理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性颤抖,也叫穿针心理。
存在考试焦虑问题的学生对此应该深有感受:
平时成绩很好,但一到考试就不行了。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柠檬认为,被穿针心理影响的人一般会经历下面两个心理过程:
1 过度在乎导致压力过大:
对于很多人来说,考试不仅仅是考试,他们赋予它很多其他的意义,而且往往会用负面假设来反衬。
因此,他们决不允许自己失败。
但事实上,任何事都不可能那么绝对,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无疑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
2 压力过大影响行为表现:
大家都听过“有压力才有动力这句话”,它确实有道理,但这是压力适度的情况下。
事实上压力与表现并不是成正比关系,而是倒U型关系,意思是:
只有当压力在你的最优承受区间时,你的表现才是最好的,压力过大时,它就会变成你的阻力。
你会因此陷入极度紧张或恐慌当中,然后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手脚发麻、头晕耳鸣等等。
这时让你考试或者做其他重要的事,你只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想要摆脱穿针心理的影响,关键还是要保持平常心,不要过度在乎。
还记得我高中时,学校每个礼拜都会有考试,目的就是:
让我们对“考试”这件事麻木,然后把高考也当作平时的考试一样去正常发挥。
这是一个方式,但不一定适合所有情况。
所以我们还是回归源头,丢掉你给考试或者给某件事赋予的其他含义,就把它当作是一件普通的事情来做。
你也可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我平时表现很好,只要按照平常那样做就可以了”。
不要去想这件事做不成会怎么样,徒增压力。
其实做每件事我们都不能保证100%的成功,既然如此,何不给失败一个心理准备呢?
要告诉自己,失败了也没什么,你能接受它,那它就无法对你造成影响,你也就放下了压力和包袱,自然表现也就更自如了。
(分割线一条……)
前面说的穿针心理,如果还没有帮助到你,我分享一下关于考试焦虑的内容好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考试焦虑的表现,患有考试焦虑的人在考前就会有些行为反应,比如吃不香睡不着,注意力不能集中,总是在担忧焦躁。
考试时这种坐立不安的表现会更为明显,你会觉得心慌恶心,手脚发麻,大脑一片空白。而这些反应如果不能及时调试,就会让平时表现良好的你在考试时遭遇滑铁卢。
柠檬总结了一下,考试焦虑的来源主要有两个:
第一就是你如何看待这场考试。
如果你把这场考试看的过重,甚至把它等同于你人生的成败,那你出现考虑焦虑也就不奇怪了。
有的人可能是此前有过类似的失败经历,因此在之后的考试中会存在一种矛盾心理。
一方面惧怕考试,觉得自己会跟之前一样考不好,另一方面又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够考好,想要通过这场考试证明自己。
但越是这样,这场考试带给你的压力就会越大,继而导致你不能全力发挥自己。
考试焦虑的第二个来源就是你如何看待自己。
有的人很看重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总觉得自己要是没考好,别人就会嘲笑讽刺自己。
而这样的心态归根究底是因为你不够自信,你的自我评价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其他人对你的评价上的,你的内心还会坚信这样一个理念:考试考不好=我能力低下=我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而这些想法往往只会让你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首先是不要把自己的焦虑当作恶魔。
很多人会陷入一个误区:感觉自己焦虑之后,第一反应是遏制它。但是你会发现自己无法遏制,然后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和无力感,最后导致你更加焦虑。
你要知道,焦虑并不一定是坏事,适当的焦虑恰恰能帮助你更好的发挥。
所以尝试接受焦虑,然后跟自己说“紧张就紧张,大家都这样,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没什么大不了的”,用这样的暗示来帮助自己调整好心态。
其次是要学会改变认知。
不要在没考之前就认为自己一定会考不好,可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想想自己考好了以后会怎么样,心情如何,状态如何,这样可以帮助你调动自己内心的积极能量。
除此之外,还要记住不要夸大考不好对你人生的影响,试着换一个想法:“考不好没那么严重,我还有机会,只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了”。
最后可以试试呼吸放松法。
柠檬这里简单说一下,你先慢慢吸气,感觉腹部慢慢鼓起,之后屏住呼吸,再慢慢用鼻子呼出去,每个过程你都可以在心里默数1-2-3-4来找节奏。
在整个过程中你的注意力要放在呼吸的动作和节奏上,这样就可以排除杂念,让你迅速放松下来。
(分割线来发布新内容了……)
我写完考试焦虑的时候,又想到了另一个另外一个效应,觉得和题主描述的这个情况也很相似,这里也提出来和大家分享,多一个思路。
从事心理行业之后,我总是在不经意间知道过去发生的一些事件原来在心理学中都是有说法的。
高中的一个同学,每次考试成绩都会在年级前一百名内,在当时一千五百个学生的基础下,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
但是她经历了两次高考,第一次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生病、发烧,坚持考完,有了三本的分数;第二次高考,没有发烧,没有任何其他的外界条件的干扰,考完第一场就哭个不停,最终的结果是上了专科。
在这里并不是要比较大学的好坏,而是针对于她这种平时成绩非常优秀,但一到大考的时候就卡壳,就不行的现象,其实在我们众多人口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的。
今天,柠檬就和大家一起谈论相对应的一个心理学效应:詹森效应。
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可是一到比赛场上,他却总是不断失利,于是人们借此将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因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造成竞技场上失利的现象 叫做詹森效应。
转化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说,心理素质的高低,可以说是一个人成就的基础。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希·福洛姆带领他的学生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福洛姆回答到: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考试或者说很困难的很关键的大事就相当于这里的毒蛇一样,人在思考考试或者困难背后的很多事情后,你的压力、焦虑就会剧增,成为你前行的包袱。
我们中有多少人是智力低下呢,也不是没有努力,仅仅是因为恐惧,心态被破坏,基石被摧毁,还怎么踏实的走下去呢?
现在,如果你自己再遇到这种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情况,你还会一直沉浸在自责中无法自拔吗?
这个世界里,和你有一样困难的人真的很多很多,你,并不是一个人在前行。
一杯清茶NJ
1、纠正自我对白,停止消极的心理暗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laudeSteele提出的积极自我暗示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他的价值观一致,那这个人不会有很强的防御心理,也不太会经历很大的痛苦。
所以,自我暗示可以帮助更好地应对威胁或者压力,它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降低防御性,使我们充满快乐与动力,能有效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做更好的自己。
2、必须对自己言而有信,同时也要相信自己
自信是可以培养的,自信也是可以学习的。心理学有个概念,一种叫固定型思维,一种叫成长型思维。这两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是满足的,是否是成功的。
不管你是在健身,在饮食,在读书,在个人成长方面想要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人,除了要相信自己能做到,同时也要做到自律。其实一个规律健身的人,一个生活习惯很好的人,一个有纪律的人,通常都是自信的。因为他知道自己说到做到,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实施自己想要做的事。
3、停止比较,专注做自己能做的事,你的专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爱比较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一部分人会激起斗志,努力学习;而另一部分人,则会产生嫉妒心里,从而自卑,产生不自信的表现,也总会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较。所以,如果你是后者,请停止比较,去和过去的自己对比,学会专注做自己的事,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4、肯定自己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发光点,我们要学会真实的认识自己,发掘自己身上的发光点,然后专注在上面。只有正视自己,用行动和努力去改变,你才会变得越来越好。在漫漫人生中,我们总会有失落、有沮丧,这个时候给自己一点掌声,让自己战胜怯弱,肯定自己的付出一定会带来回报、会带来更好的生活。
5、不要害怕失败。
如果想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这种情况下,在平常做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害怕失败,哪怕失败了,这也是一个宝贵的经历,当你经历的失败越多,下次再遇到一些特殊的时候,就会根据自己本身的能力,酌情选择自己能够面对的挑战,这样在挑战的过程中,就不会削弱自己的信心。
馋死宝宝啦
一、积极自我暗示,相信自己能行。别人能行,要相信自己也能行;其他同学能做到的事,相信自己也能做到。二、注意仪表,保持精神风貌。一套笔挺的西装会使得一个男子汉庄重起来,一袭长裙会使得一个姑娘的举手投足都显得亮丽、迷人。三、挑前面的位子坐,敢于引人注目。不管是会议室,还是教室,后面的座位总是先被坐满。大部分占据后排座位的学生,都是希望自己不会“太冒”,这也是信心不足的常见表现。四、练习正视别人,提高自我胆识。一个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许多有关他的信息。不敢正视别人是胆怯、心虚的表现。而大大方方地正视别人,等于告诉他人:“我是诚实,而且光明正大,毫不心虚。”五、坚持当众说话,勇敢吐露见解。当众说话是建立自信心最快的手段。在课堂上或公开场合要尽量举手发言。
左边iori
一、一个公式 一个公式就是:信心+专心+细心=胜利。这好比作战一样,战略上要蔑视敌人(中高考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认真地对待每一道题目),斗志上要压倒敌人(考试信心百倍),这样才能打一场胜仗(考得好)。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信心,考试更不例外,这是前提;“专心”和“细心”是方法和技巧问题。这"三心"必须用到考试中去。 二、注意“二意” (1)要正确审出题意。这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必须逐字逐句经过大脑“过滤”,千万不要“想当然”。审题,实际上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清淅的思路。在历年大的考试中,常见审题方面出现的毛病是:⑴拿到试卷,急于作答,审题不细,导致漏笔或不按要求作答,导致失分;⑵审错题,答案不切题意要求,答案错误。这些毛病应该克服。审题,一方面要看清题目要求。比如,做选择题,就要看清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是选单项还是双项等。另以方面是看清题目本身。数理化等学科要看清符号,英语要看清单词,语文要看清字词等,如考作文题是《世上不只妈妈好》,不少考生写成《世上只有妈妈好》,一字这差,离题万远。 (2)要有解题立意。从哪个角度、哪个方位入手,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寻求解题的有效途径。 三、三快三慢 (1)做题要快,审题要慢。因为审题是关键的第一步,力求准确无误,因而这一步不图快。一但有了解题立意,就要快速地书写,其次是先做容易的题目,以赢得时间。 (2)思维要快,交卷要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清淅的思路,一旦某道题目的解答被“卡壳”时,不要紧张,要马上变换思维方式,换个角度、换个方位去思考,不要自己判定为"死刑"而匆匆交卷。 (3)行文要快,复查要慢。有了解题思路,书写文字要快,以赢得时间。复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是不要全部检查,因时间不允许;二是浏览全卷。对全卷作个粗略的检查,从总体上了解一下是不是所有题目都答了,是不是按要求做了,有没有弄错题号的。特别是选择题,最容易把答案填错。三是要有针对性地检查──先检查是否漏答,再根据草稿纸上记录的题号检查疑惑题目并争取在这里补上分数。四是不要重复原来的思路。五是不仅要检查答案,而且还要检查问题的性质,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把题目弄清楚了。五是千万不要回头检查选择题,因为考生在高度紧张的选择中,第一反应往往是最正确的。不要在一道题上选来选去,实在不会的,不妨“蒙”一个答案。 四、处理好“四个”关系 (1)审题与解题的关系。有的考生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急于下笔,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如“至少”,“a>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2)“会做”与“得分”的关系。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考生自己的估分与实际得分差之甚远。许多考生“心中有数”却说不清楚,扣分者也不在少数。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3)快与准的关系。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得多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4)难题与容易题的关系。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近年来考题的顺序并不完全是难易的顺序,因此在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 五、悟出“五感” (1)考前一个月要有“题感”。要了解、掌握要考学科的考试题目类型以及基本的解题方法,清理复习中的记忆线索,以便在考试中有一个清晰的回忆“通道”。 (2)考前一周要有"临场感"。大致在升学考试的前一周,一般基本都是停止系统的复习,进入一个"适应考试"阶段,形成考试的临场感。这就要求按照升学考试的日程,每天做两份"准模拟"题。所谓"准模拟",就是因为做题的时间与升学考试一致,但难度不大,这样既能适应考试的气氛,又能给自己增加信心。当你去教室上课时,就把它当作是去参加考试;当你坐在教室里,就可以想像自己就是在考场上;当你做练习时,就当作自己是在考试。这样就可以避免考试的怯场现象。 (3)考试前一天要有“正常感”。不要因为要参加考试而加班加点,也不要因此而提前睡眠。要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 (4)考试时要有“轻松感”。每考完一科后,千万不要与老师、同学对答案。因为无论答对与否,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不要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来摧残自己的心灵。每考完一科,就想到轻松了一科,即使有的科目自己觉得没考好,也一定要着眼于未来,力争把下一科考好。 (5)要有“满足感”。考生务必恰当定位,不被“不会做,做不完、做不对”所吓倒,争取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即使这科是你的优势,你只可定位在120分,这是你实力的体现,而多拿了1分,就是你超越的表现。有了这种"满足感"不仅消除紧张的心理,而且还有可"超常"发挥。 六、确定符合自己的五个立足点 (1)立足于易题。容易的题目,力争快、准、规范答题,确保稳拿分数。 (2)立足于基础题。属于基础的题目,并不都是容易的题目,要认真对待,确保基础题都得分。 (3)立足于中档的题目。因为中档试题占八成,即占卷面150分的120分,优秀生可在难题上得分,但事实上,真正拉开档次的是中低档题。也就是说,将中档题拿下来,你就是把竞争对手打去了三分之二。这是考试也是复习的第二战略。 (4)立足于平常的心理。选拔考试不仅是智力的竞赛,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竞技状态下,才能正常地发挥水平。 (5)立足于自己的优势。在其它科与别人平平的情况下,力争在自己特长和优势的一两个科目提高自己的分数,把同水平的人甩开,由此拉开档次。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