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53

枫小High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的大敌是谁说的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QQ荔枝蜜

已采纳

你会一是什么病,这应该是一种相思病,由恋爱而生。

心理咨询师的大敌是谁说的

269 评论(12)

我可不是吃素的

相对而论,收入是社会基本话题。收入的高低决定于社会多方问题的解决百分比度,相对的,社会的问题也是由人心理因素产生,中国的形式就是人均的心理不一致与不协调或长期偏执导致事态无法顺利稳定,出现许多用现代话说很雷的事情,从而导致社会问题尖锐却时时无法解决。。人口过多也是人心理混乱的原因。

98 评论(15)

fantienan002

不太好追的,因为她太懂一个人的心理了,所以你还是要学学心理学来应对她的,

267 评论(15)

紫草莓蛋塔

楼上的一看就是抄袭的我诚实一点,不好追,但正是因为学心理的,所以更容易被感动。关键是楼主会不会感动人了。

239 评论(15)

阿拉丁摸神灯

前面的课程里,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讲了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第二部分:讲了一些帮助你从防御型思维转向成长型思维的思维工具:创造型思维、woop思维、控制的两分法和正念思维。它们就像是一条河流的张力、河道和源头活水,能让一条河流动起来。 下面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讲:思维是究竟是怎么进化的? 倾听的要诀:答案在别人心里 陈老师先讲了他自己的体验。 陈老师在开始学心理学的时候,老师告诉他:在心理咨询里,倾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陈老师点点头说:知道了。而他心里想的是:老师只是提醒他早已经知道的一个常识罢了。那时陈老师对倾听的理解,还停留在不能只顾自己喋喋不休地讲,不能别人还没说完就抢别人的话,始终要有耐心。他愿意倾听,倾听是他的强项。 幸亏他并没有固守他对倾听的理解,心理咨询是关于对话的艺术。研究对话久了,他才慢慢理解,倾听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最开始,他认为他听懂了别人在说什么,后来发现,他只是在用自己的经验套用别人的东西,等他把自己的东西放下了,他就一点都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了。 直到最近,他才有慢慢又能听懂别人的一些话了。 陈老师举了个例子。 前几天他陈老师在餐厅吃饭。 妻子说:这几天没睡好。 丈夫说:这几天天热,人就是容易早醒。 妻子说:我有点担心女儿上托儿所能不能适应。 丈夫说:小孩嘛,可不都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妻子就沉默了。 在这段话里,妻子一直在跟着说,她觉得生活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丈夫却一直在强调“一切正常”。 丈夫听到妻子的话了吗? 丈夫听到了妻子说了什么,但没明白妻子说的什么意思。他只是用自己的形象来理解妻子说的话。 也许对丈夫来说,妻子的焦虑也是一种新的经验。他一直在努力把这些新的经验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中,他没来得及他听妻子所的什么意思,却急着给妻子提供一些解释,好像他很需要这种“一切正常”的感觉。 如果这时候妻子告诉丈夫,“你没听我说话!”丈夫也许会不理解,甚至会反驳:“我不是一直在听你说吗?” 可是,是什么让丈夫只听其音、不解其意呢?是他对妻子的现状不感兴趣?是他担心妻子再通过“告诉他我不好了”来责怪他?还是他很需要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情其实你不知道。 所以,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会有很多疑问。他知道这些疑问的答案不在自己这里,而在别人心里,所以他才会提问。 一个好的倾听者的反面呢? 他的心里没有问题,只有答案。因为他好像提前就知道别人要说什么。他听到的,永远是他心里想的东西,不断重复,不断重复。 所以现在,陈老师也会告诉自己的学生,倾听是很重要的,也许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事情。学生们也会点点头,也许他们心里想:老师不过是在提醒我们早就知道的事情罢了。 但是陈老师不会说什么。他知道简单说说是没用的,如果用心体会,很多年以后,学生们会更有更深刻的理解。 思维发展的三重境界 为什么要讲如何倾听呢?因为它和思维发展的规律非常像。 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的思维发展就在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某件事的理解会呈螺旋式的深入,但最后,又能简单的归纳某件事的(相对)本质。 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那他的思维就是一种弹性思维。 弹性思维的要诀跟对话很像,就是不要太确定你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为探索的可能性留下空间。 在这里,陈老师问大家一个奇怪的问题:他之前讲的东西,都是对的吗? 比如在僵固思维里,陈老师讲的了夸孩子聪明,会让孩子陷入僵固思维,会因为担心自己不够聪明而不愿意接受挑战。是这样吗? 前段时间,陈老师出差了几天,回到家一敲门,女儿扔下手里的游戏,飞奔过来抱他。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在她玩数独游戏的时候,陈老师在一旁夸了好多次宝宝乖、宝宝聪明,陈老师分明看到了她脸上开心的神情。 这样的夸奖会让她陷入僵固思维吗?陈老师认为不好。为什么呢?这里陈老师留了个悬念,在课程的下一部分再讲。 陈老师在这里说的是,像心理咨询做的只是局部工作,这里所讲的知识,也是局部的知识。 那这里是说:人应该有批判思维,不能全盘接受吗?不是,陈老师想说的恰恰相反。 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找出他不够完善的部分,是很容易的。可是要听到它对的部分却是不容易的。你要先接受他说所说的都是错的,才能听到他说的对的地方在哪里。 如果套用三种境界: 第一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成绝对真理来学习; 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它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拒绝它; 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陈老师又举了个例子。 在青春期的时候,陈老师一直为自己是一个内心敏感的人而苦恼。那时候,他不知道应该怎样和人交往,见到陌生人总是紧张,不知道说什么。 陈老师对敏感内心这个标签也毫不怀疑。这是第一个阶段——“见山是山”。 学了心理学之后,陈老师会努力寻找一些例外。陈老师发现自己并不是跟所有人打交道都困难,跟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时,他也会很放松,而且,他很享受别人听他说话。 所以在那段时间,他就有意识的不用敏感内向来形容自己。这是“见山不是山”了。 可实践一下,有一天他就想,干嘛这样累,钱钟书先生说,偏见就是一种思维的休息,他就不能让自己休息一下吗?于是,他就又开始跟人说,自己是一个敏感内向的人。 有意思的是,陈老师感觉自己的读者很接受他的这个标签,每次开读者见面会,都会有读者说:“老师,我也是敏感内向的人,所以我看到你,觉得特别亲近。” 有时候,陈老师也会主动跟人说:“我是比较敏感内向的人,万一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还请都照顾。” 这时候,陈老师不再因为这个标签有心理压力,相反,他还认同了敏感内向。这是“见山又是山”的另一种境界了。 (第一层境界:外界事物符合自己的感知,适应自己的规则;第二层境界:知道了自己认知的有局限性,对外界事物有了超出自己固有观点和规则之外的新的看法;第三层境界:认同了自己的认知,认同了事物的变化,接受了现实。)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己所了解的,永远都是局部的知识。 因为知道自己只能获得局部的知识,那局部之外的部分,才会变得既神秘又有吸引力。我们才会想,那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呢?这就我们进一步探索留下了空间。而这个空间,其实就是我们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空间。 我们讲思维的发展,我们要讲局部的知识呢? 因为,所有你关于世界、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也都可以看做一种知识。只不过,你既是这些知识的生产者,也是这类知识的接受者,你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你说,这个世界糟透了,这就是你的知识;     你说,我应该变得聪明点,否则别人就不喜欢我,这也是你的知识;     你说,我是一个敏感内向的人或者一个活泼开朗的人,这些都是你的知识。 那么问题是,你说把它们当成局部的知识呢,还是当成无法改变的真理?如果你把它们当成局部的知识,那这些知识之外的空间在哪里呢? 前面课程讲了限定我们思考的“应该思维”,你可能有一个问题:陈老师的课程是不是提供了另一些规则,它会不会塑造另一种应该思维呢? 不是! 因为你要知道,这个课程提供的也是局部的知识,如果你知道这些知识之外,还有很多的未知空间,你就不会被这些知识限制住,从而摆脱应该思维了。 所以,思维的弹性其实就是承认我们自己的限度,并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心理学大师米纽庆说:确定是改变的大敌。而弹性思维,总是会看到不确定的部分,这也为改变留下了空间。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一种适应方式是同化。就是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并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修改,以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 另一种适应方式是顺应。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以升级的认知模式适应理解新事物。 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这些对知识的态度,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让我们的认知模式在适应新信息的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这个过程伴随着对之前自我的修正甚至是否定,还有面对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因此,会非常痛苦。 可是,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接受它们对自我的改造。这样,思维才能在一个不断提高的进程中,将一个人的认知不断提升,同时也不断发现新的东西,从而让我们的生命不断扩展、充实。这也就是生命的意义。 总结一下: 思维是怎么进化的?承认我们了解的知识局部知识,并探索其他可能性。 最大的可能性是什么呢?来自你所处的环境,也就是你和外界的关系中。其中也包括你 和其他人的关系。

327 评论(9)

veinna2002

没有一个理论是可以分析一群人的,尤其是心理学,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如果一个心理咨询师带着一个理论去做咨询,那么,没有开始已经注定失败了!

322 评论(8)

角落里的镜子

女孩学习心理学就业前景怎么样心理学就业方向:普通高校 这是心理学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主要去向。近年来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纷纷开设心理学的公共课,心理学硕士担任起高校心理公共课的老师。这无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对于心理学硕士来说最好的就业方向之一是进入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成为一名心理学老师。 心理学就业方向:公务员 招心理学研究生作公务员的一般是公安系统、教育行政部门: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等都是可能的去处。 心理学就业方向:企业 心理学研究生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人才测评机构等、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策划设计公司。心理学研究生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同,心理学学生倡导人性化的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有所互补。 心理学就业方向:中小学 原来一般招的是本科生,大中专院校心理辅导人员的饱和,也有一些研究生开始考虑进入中小学从事心理教育工作。 心理学就业方向:心理咨询工作者 国内这个行业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单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还不是一个收入十分丰厚的职业,要想有外国同行的薪水有待进一步努力开拓市场和提高自己的咨询水平。但是展望未来的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心理学就业方向:医院和诊所 学习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学生,可以去医院或心理诊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作,但是以中国现今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再加上去医院需要有行医执照,难度比较大。 适合指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抑郁症、强迫症、失眠、头晕、健忘等许多“莫名其妙”的症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周围,与此同时,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原本很陌生的专业术语也日益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就连高校招生时,原本很冷清的心理学专业也悄然出现了升温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国内高校心理学系一般分三个小专业: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这些专业多数开设在师范类院校中。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这是心理学专家对心理学的适应范围所作的肯定答复。该专业几乎涉及一切应用科学,诸如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等领域。由于心理学在国内学科发展历史上的欠缺,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不过,由于该专业大多设在师范类院校,所以,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大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的就业领域还是中小学校。 主要课程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等。 就业目标 教师:在中小学校从事心理教育工作;心理咨询师:在医院或其他社会机构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管理人员: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院校推荐 一本院校: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 二本院校: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佳木斯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湛江师范学院、鲁东大学等。 三本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等。

33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