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7

冷扇画屏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无法真正共情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幸福的小萝卜

已采纳

你对自己的审视也是真切的,像你说的“我却很难允许她进一步靠近我”,看起来在关系上你跟咨询师还“不到”,就是这个“不到”会让你迟疑,你也会对咨询师是在使用技巧,而非真正的一个人跟你在一起产生疑问。不知道你这种迟疑和难受有向咨询师讲过么?你希望你们去解决这个问题么?

你所写的“真正共情”,我感觉到,你对咨询师这个角色是有期待的,你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对你们当前的关系有“真正”的参与,你希望当你痛的时候,对方也是痛的,当你快乐的时候,对方也是快乐的。你希望能感受到咨询师对你是真正的涵容,是那种即使走出咨询室,她在她的生活里提起你来,对你依然是包容的,这个包容应是对你在咨询室中展露出来的那个你讨厌的自己,是那个能被咨询师接纳的被自己讨厌的自己,之后你才能再次认回的自己。是这样么?

如果这么看,在你们的关系里能够足以让你托付的东西

还没有产生,这好像也是不对等的,在你所期待的一个那么好的咨询师与你面对的现实是有距离的,更不要说咨询师工作还有各种各样的原则和伦理界限,而你需要摄入的是一个全然和全情对待你的人,也许对方的勇气能够决定你的勇气。否则是不能突破你所设下的“过往的经历我会习惯自己一个人面对很多,其实我心里很难接受也很难相信有人能够帮助到我”这种外壳的。

当然绝不是说“很难相信有人能够帮助到我”,在破除怀疑之前,如果心有希望,并且相信“希望”这件事本身,也是很棒的了,最糟糕的是失去希望,这样内心的怀疑就会变成确信,这种对“怀疑的确信”会成为一道符咒,这个符咒的力量会超过你的想象,最终还会把你拉回到起点,不断重复。

所以,我们是如何深刻的想要变好,但是却又没有办法变好呢?像我前面所问的那样,你对他的感受,你对他的怀疑的感受,这些都是可以去做工作的,当你的想法不再是由你以往那样一个人面对的,而成了你和咨询师都要面对的东西的时候,你再去看看会发生什么,而这种经验对于你和你的咨询师,可能都是宝贵的。

心理咨询师无法真正共情

175 评论(15)

无敌小肉

1.表达共情应因人而异咨询师的共情,其目的就是为了深入、准确地理解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但求助者是各种各样的,也会带来不同的表现与问题。因此咨询师对不同的求助者,在不同的咨询阶段表达共情时应有所区别。咨询中那些迫切希望得到理解,迫切需要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求助者更需要共情。一位到咨询室宣泄情感,把诉说作为主要咨询目标的求助者与一位把诉说当作交流形式的求助者相比,前者更需要共情。一般地说,情绪反应强烈的比情绪稳定的,表达混乱的比表达清楚的,需要理解愿望强的比理解愿望一般的,应给予前者更多的共情。2.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共情不是不分时机地一味强调理解求助者的内心,当求助者表达出其内心世界时,咨询师不必急于表达共情,不能在求助者表达中随意插入,这样反而可能使求助者对咨询师急于表达产生误解,也容易破坏求助者的情绪。一般应该在求助者对某一问题及其对应的情绪完整表达后再进行共情为宜。此外,表达共情应该适度,共情反应的程度应该与求助者的问题的严重程 度、感受程度等相匹配。过度表达共情,容易使求助者感到咨询师小题大做,从而对咨询师产生误解。但共情表达不足,也容易使求助 者感觉咨询师不理解自己,或理解得不深入、不准确,从而影响求助者继续咨询的愿望。

131 评论(10)

Loli心的怪蜀黎

对别人,这一定是好事。因为共情能力好的人可以很敏捷的捕捉到他人的心思和内心的想法,这也方便ta去理解别人,对别人而言,特别是遭遇什么打击的人,被理解是一件莫大的好事了对自己而言,共情能力强,应该绝大部分是比较痛苦的,因为他们太容易感受到别人的不幸,如果ta本身是个比较理性的人还好,若是感性的人则会更多的吸收他人带来的负能量和消极情绪,给自己带来压力应该说,即是幸运,也是不幸吧适度共情是高情商的沟通,过度共情是对自己的伤害。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共情力的核心是真诚并全身心的关注对方,它是心理咨询中非常常见的概念,也是心理咨询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可以这样说,在咨询室中,如果咨询师没有好的共情能力,他(她)是无法和来访者建立好关系的,我们需要真诚并全身心的关注对方,理解对方,看见对方,有一句话说,看见即疗愈,也就是题主所说共情能力是最高级情绪,那共情能力为什么总让人痛苦?替代性创伤,是一种接收到灾难,悲剧,丧失等负面资讯后,同理受害者,而产生的创伤反应,即过度共情后容易产生的一种心理创伤。

293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