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berry317
压力不可怕,释放就是动力。1. 生命在于运动。新的一天开始了,科学晨练必不可少。它使你充满活力,心情当然好啦。此条工作狂除外。 2.对镜认真梳洗。面带微笑,对自已笑三次,女士说:我真美!男士说:我真强!自信的你,烦恼少。此条懒人除外。 3.享受美味早餐。肚子饱了,气就少了。要是再和爱人,宠儿共进早餐,其乐也融融。此条节食者除外。 4.跟你的同事热情问好。春风和煦,你就像是太阳,没有你照不到的地方,也就没有你解决不了问题。此条爱发脾气者除外。 5.工作时专心。事情的集中解决,总比一拖,二赖,三等,四靠,来的快。此条对经商者除外。 6.应酬时顺心。社交场合讲的是举止文明,大方得体。为了一时痛快,胃液翻滚,几日头痛,夫人生气可是大不值得。极不利于身心健康。此条经商者除外。 7.进家门时开心。把烦恼关在门外,说声:亲爱的,我回来了。休闲时光逗逗儿女,放松放松心境,有何不可。太阳啊,明天依旧光亮。此条市长级别的除外。 8.睡前泡个热水澡。芬芳的气息,暖暖的水温,每个毛孔的郁积都释放也来了。穿上棉软的睡衣,躺在蓬松的床上,这个晚上你不会失眠。此条懒人除外。 9.假期走进大自然。天大地大不如你心胸宽大。游名山大川,赏春兰秋菊,人生便能大彻大悟。得者,失也。失者,得也。此条专营者除外。 10.自信,乐观,豁达,是现代人最好的释压方法。此条对跟自己过不去的人除外.戒除急躁。当工作量繁重,时间紧迫时,越是急躁,越会对心理上造成压力;越是急躁,越会增添心理上的烦恼;越是急躁,越是诸事无从下手。因此,要戒急戒躁,以自我的能力,把握充分的时间,专心致志,认真而有序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这样不仅不会感觉到很劳累,而且会加快工作效率;不仅不会心烦意乱,而且会有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平和心态。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无论肩负多么重要的使命或多么繁重的工作,都要以一种正常的心态去接受,更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努力完成。切忌被一时的工作所吓倒,切忌为繁忙工作而烦恼。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去做,而做好任何工作是人的本职所在。因此,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必与工作过不去,只要始终保持一种“我努力,我会做好的,相信我”的自信与乐观心态,任何工作或困难都会被征服的,有序的工作过程和良好的结果,会给人以无比的快乐,会让人忘却一切压力和烦恼。讲究方法。在工作头绪多,任务重的情况下,不必在心理上“造成这么多事我怎么能完成,完不成怎么办”的压力,从接受工作或任务起,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优选法”,对需要做的工作进行分类排队,本着轻重缓急,先后有序的原则,有节奏地开展工作。在条件许可时,也可以另辟溪径与同事分而办之,何乐而不为。交流和沟通。压力和烦恼来自多方面,不一定完全是工作上的。比如:夫妻一方下岗失业,孩子面临高考,高房价买不起住房等经济上的压力;工作多年,同事、同学都得到升迁,而自己还是小科员等升职晋级上的压力;还有赡养老人、家庭和谐、夫妻情感等方面的压力。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压力和烦恼,除自我在心态上克制和缓解外,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多与领导或同事、亲友交流和沟通。交流和沟通不可能一时解除压力,但可以让压力和烦恼得到释放,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压力和烦恼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交流和沟通是解决人心理、精神和工作上忧虑的最好良师益友。有趣活动。当心理压力和烦恼影响思维和工作时,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做一些室内或户外运动,也可以欣赏一段音乐,打电话或网络与朋友聊天,翻阅或查找喜欢的读物和心爱作品等等,不仅缓解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而且增添很多乐趣。重要是可以使心理得到调整,心情得到愉悦,工作得到激情。压力不可怕,释放就是动力。正视现实,充满自信,在压力中奋进和崛起。
霸气Annie姐
文/霓裳
01
想要孩子主动学习,前提是,让他们拥有现实感与掌控感
孩子不爱学习,很多家长常常采取的两种方式是打骂和讲道理,但效果往往不佳。
除此之外,一些家长可能就会利用亲情来说动孩子,告诉孩子:“我们这么辛苦,只为了你能够好好学习。你不好好上学,我们会很伤心。”
他们希望通过让孩子内疚,从而有所改变。
但是,很遗憾,很多孩子并不吃这一套。他们照样玩手机,不好好学习。甚至还有人因此起了逆反的心理:你越说,我越不上学。
那怎么办呢?
其实,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孩子缺乏自我意识,缺乏现实感,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
例如,很多家长在生活中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不让孩子为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操心。甚至连学习也是父母在操心,孩子自己却一点也不着急。
这样的孩子,其实是生活在一个缺乏现实感的世界里,他们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
因为一切有父母操劳,一方面他们觉得想要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努力,反正父母会主动提供;另一方面,他们没有为自己的事操心过,也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所以,他们缺乏学习的内驱力。
而内驱力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与现实世界的连接,以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能力感(自我效能感)与可控感。当父母对孩子的事处处代劳时,就剥夺了孩子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同时,孩子是在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自然也找不到什么能力感与可控感。
自我效能感与可控感的来源,一是孩子通过感受确认自己的安全感;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我能够为自己做主”,“我可以掌握这件事”、“我知道如何处理这件事”的感觉。
当父母以打骂、讲道理,甚至亲情绑架的方式来逼迫孩子学习时,显然孩子都处于被动的状态,自然无法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02
孩子获取掌控感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一、安全感,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可控感。
如果一个环境或事件让孩子感觉到是基本可控的,那么,他呆在那里就会比较轻松、舒适和自在。这是可控感带给孩子的安全感觉。
相反的,如果这个环境或事件让孩子感觉到是失控的,孩子就会陷入压力,感觉到紧张、恐惧、焦虑和担心,因为他体会到了一种不安全感、失控感。
这样的孩子,能量被大大分散和消耗,学习的动力与效果自然也会大大降低。
在夫妻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打架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如果孩子学习也不行,他的内心就会充满了挫败感。
这样,孩子自然也就不愿意呆在现实世界,只好活在想象的世界中。而这时,手机、电脑等就很可能趁虚而入,成为孩子的心理依赖。
因此,最好的养育环境是夫妻相爱,关系和睦。
二、失去安全感的孩子,就会抓取替代品来获取自己的掌控感
如果一个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掌控感,比如,从小他对妈妈的依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的吃喝拉撒睡各方面都很难得到较好的照顾,感受与需求没有被及时的回应,甚至严重被忽略,被否定,孩子就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失控的。
失控意味着危险、恐惧与绝望,意味着死亡威胁。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体验,是他们弱小的自我无法承担的。
那么,孩子为了保住自我,就会生出一种防御机制。他们扭曲或逃避现实,躲进想像世界中;或寻找替代品来满足自己,以抓取有限的可控感。
比如,最早的吮手指,就是孩子寻找可控感的一种体现。因为手指可以随时想吃就吃,非常方便。
所以说,最好的可控感与满足感其实是来自于自己。
三、电子产品也是非常好的控制物,它能够带给孩子可控感。
由于幼小的孩子尤其是婴儿,自我的能力太弱了,只能依赖于外界。
如果在他们3岁以前,养育者能与孩子建立一个安全的可靠的连接,给孩子持续的稳定的爱与满足,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能从这种连接中形成稳定的可控感,从而不再需要向外抓取控制物。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家庭里,父母在外忙于工作赚钱,回到家也希望能够好好休息一下。所以,他们会在有意无意间忽略孩子的需求感受,没有用心去建立起一种安全可靠的连接。于是,很多孩子就会抓取电子产品来获取掌控感。
03
如果孩子不上学,或迷恋电子产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帮助他回到现实世界中 。
有个男孩不想上学,家里人怎么劝说他都没有用。家人也为男孩找过几个心理医生,结果不仅没有什么进展,反而让这个男生对心理咨询产生了严重的抵触。
家人为男孩操碎了心,成天愁眉苦脸,焦虑不安。后来,妈妈经人推荐,找到了叶斌博士,希望他能上门帮助男孩。因为男孩拒绝咨询,不会主动过去。
叶斌老师告诉妈妈:“除非孩子自己愿意主动来找我,否则我上门也没有用。”这其实也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主动权和控制感。
没想到的是,过了几天,那个男孩真的主动来了。
原来,男孩因为没去上学,成天呆在家里也很无聊。再加上家人和亲戚成天在耳边轮番劝他去上学,他觉得与其在家听那些亲戚唠叨,还不如过来更清净些。
他来,不是为了“咨询”,只是为了逃避唠叨。
叶博士对男孩说:
“如果你不愿意,我也不会勉强你做咨询。不过,你既然来了,那我们能不能谈一谈?
因为,如果我不跟你谈点什么,你妈肯定不死心,她还会找别的咨询师来烦你。“
男生想了想,就同意了。
叶博士问他:“你觉得你妈为什么非要你过来做咨询?你认为她是要毁你前程呢,还是对你不放心?”
男生说:“她是我妈,不可能要毁我前程,应该是对我不放心吧。”
叶斌博士说:“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她为什么不放心你?“
男孩摇头。
“她担心你,是因为看不到你在做什么,不知道你将要走的路是什么。所以,你要让她看到这些。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的打算是什么?如果你不上学,你想做什么?“
小男孩说:“我打算要游遍全国,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去找到我的人生方向。”
叶斌博士认真地说:“你要找到你的方向,这是对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里面可能会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个是钱的问题。你要去周游全国,肯定是需要很多钱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无论你上不上学,你出去后都需要自学。可你知道吗?自学要比上学难太多了。“
男孩说:“我倒是没想过这些。”
“那我们先来说说想一想:钱的问题,你要怎么解决呢?“
男孩说:“我可以去打工。”
“你要去哪里打工?怎么打工?“
“我可以去麦当劳打工。”
“你有去麦当劳打工的经历吗?还有,你知道人家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有没有人要录用你?“
男生再一次摇头,表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叶斌告诉他:“据我所知,在麦当劳打工,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要去洗厕所之类的。”
男生愣了一下,显然他有些意外。
“我们可不可以约定一下?第一,我可以帮助你说服你妈,不要再逼迫你来做咨询,也不要逼迫你去上学;第二,我给你两个月的时间,你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你去搞清楚麦当劳打工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在里面做什么?
第二件事,到人才市场去找工作,看看什么样的工作会需要你,你又能够做什么。
要是你把这两件事解决清楚,我保证说服他们从此不再管你。“
男孩同意了。
又过了一个星期,男孩主动回去上学了。
因为,他接触到了真实的世界,了解到自己所要面对的现实真相。
04
很多孩子厌学、沉迷手机,往往是因为现实感太弱,想当然地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
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让他们在生活中接近真相,去体验、去思考、让孩子从现实感中得到领悟。
接触现实,了解现实,有很多途径。
这些,都能帮助孩子找到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意义感。
或许,有些父母更容易通过打骂、讲道理、或利用亲情和道德等因素,来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产生内疚感,以迫使孩子上学。
虽然,这些也可能会让孩子的行为在短期有所改变,却也容易产生负面作用。其中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让孩子迷失了自我。
沫卡MOKOO
专家说,现在不少年轻人从小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和训练,这会直接影响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在网上,悄然出现了一些自发的“学习小组”。“你好,在那边看到你,觉得你气质不错,所以过来认识一下。”如果你以为,用这种“问候+赞美+表明来意”的组合跟陌生姑娘搭话,是不错的方式,那很可能错了。在最近一本名为《魔鬼搭讪学》的新书中,作者“魔鬼咨询师”写下经验之谈:最好的开场白其实是最简单的“你好,我想认识你”,如果要加点什么,那便是善意的微笑。原来,跟陌生人搭话也有学问、也要学习。早在2007年初,豆瓣网上就悄然成立了一个“搭讪学”小组,“魔鬼咨询师”正是从那儿起步,推介自己十余年来跟陌生人成功搭话的经验,不期得到了许多追捧。如今,这个小组已吸纳42000多名“搭话学习者”。有意思的是,有“搭讪学”,也有“反搭讪学”,另一拨人集结在“反搭讪学”小组,针对“搭讪学”推销的各种技巧,见招拆招;“搭话学习者”们正好借着这些破解之道不断切磋、改进技巧。待等学到一定层次,“搭话学习者”们终于发现,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独门秘笈,把心得简化为八个字便是:简单、直接、真诚、礼貌,而这正是人际交往的真谛。80%中国人做不到的事“魔鬼咨询师”说他在深圳地铁上曾跟漂亮模特成功搭话,更在商场、书店、校园与众多美女搭过话……不过,他话锋一转:搭话的目的并不只为结识异性,一次次遭遇漠视、白眼和拒绝,能让你最终认识自己。豆瓣网上的“魔鬼咨询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他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主动开口跟陌生人说第一句话,80%的中国人做不到;这是讲究含蓄的东方文化的一种影响,而要摆脱它的压制,要打败的对手其实是自己。他认为很多人因此失去了最基本的社交能力——搭话,更因此使自己前行的路变得逼仄。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可爱与可贵之处就是喜欢搭话——他曾总结说,自己的人脉资源基本来自主动搭话。在“魔鬼咨询师”看来,国人迫切需要学会与陌生人搭话,帮自己赢得更多朋友与机会,更养成一种开放的心态。方便给别人,尴尬给自己如果你想跟一个步履匆匆的姑娘搭话,上前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认识你,脑袋一热(或是脸皮一厚)就跑过来了”,还是说“你好,在那边看到你,觉得你气质不错,所以过来认识一下”?哪个更有效?以“魔鬼咨询师”之见,说自己“脑袋热”、“脸皮厚”绝对要比说对方气质好更接近实情,也更容易令对方接受。摒弃套话、假话和废话,用有趣的方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是一个重要理念和技巧:“最自然的方式,就是诚实地直说来意,至于赞美或恭维,根本不需要,或者说,直接表明来意本身就是一种赞美。”跟陌生人搭话,被拒绝是绝对可能的。因此既然搭话,就该坦然面对被拒,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尴尬留给自己。而一旦过了第一关,说了第一句话且得到了友善的回应,接下来往往会变得轻松。“我们要正确理解‘聊天’。交谈的本质应该是展现真实的自我,而不是‘操控’对方;我们不是推销员,可以跟每一个陌生人搭话,却没必要让每个人接受自己。”“搭话这一课,你挂科了吗?”一位“搭话学习者”在网上晒自己的故事:“大学时代的我,跟土鳖似的忍气吞声,从来不敢主动与人打招呼,怕一说话就露怯。后来,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混在一堆同学里卖报纸卖面包,我基本从头到尾都站在路边发呆,一脸害臊,一声都不敢吆喝,一天下来,血本无归。毕业前,一位老师在毕业纪念册上给我留言:''毕业了,你还有一门能力挂科---搭话!''" 如此情形,是许多年轻人的写照:熟人面前是话唠,生人面前一言不发。他们在网上自发成立"人际交往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我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等小组,抱团取暖,学习搭话,天真得可爱,却也悲哀得无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教授分析道:"现在不少年轻人从小缺乏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的锻炼。上了大学之后,突然间面对那么多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同学,很容易不适应。此外,网络让不少人找到了避风港。在网上,加入不同的圈子、小组,可以轻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从心理学角度说,与同类人交往比较简单、自在。可一旦脱离网络,他们就暴露出人际交往方面的欠缺。"最让叶斌担忧的是,在中国,传授人际交往能力的课程几乎没有,而欧美教育则很注重培养人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孩子从小就在学怎样与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打交道。他指出:"人际交往训练,大学可能是最后的课堂;而一旦踏进职场,人际交往障碍可能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