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2

休闲星星仔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北欧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是一只喵

已采纳

《心灵杀手》(英语:Alan Wake)是由芬兰的绿美迪娱乐开发、微软游戏工作室发行的一款惊悚风格动作游戏。在游戏故事中,一名畅销惊悚小说作家艾伦·韦克(Alan Wake)在与妻子前往华盛顿州的亮瀑镇(Bright Falls)同行度假之际,爱妻却骤然失踪;他在寻找妻子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从未记得写过的一本惊悚小说剧情正逐渐成为现实。来自黑暗的威胁在亮瀑镇内悄声四伏,使韦克在揭开谜团、寻回爱妻的苦战中,濒临理智的崩溃边缘。《心灵杀手》分别于2010年5月14日、2012年2月16日在Xbox 360以及Microsoft Windows平台上发行。本作不论是在步调还是架构上,其风格都像是一出电视剧。游戏中包含了六集,它们和另外作为追加下载内容(DLC)的两个特集“信号”及“作家”被合称为整个故事的“第一季”,其中每一集都含有剧情解析以及预告的片段。曾在YouTube上发行了一部六集的短篇电视连续剧前传《亮瀑镇》[5];而作家瑞克·柏洛兹(Rick Burroughs)也根据游戏的剧情撰写了一篇改编的小说。[6]《心灵杀手》的剧本主要由山姆·莱克写作,其制作时间长达五年——这在游戏产业中是非常少见的。[7]游戏发行之后便广受好评,许多评论认为这部作品在故事叙述、游戏步调和气氛等方面非常杰出。此外,《心灵杀手》更在《时代》杂志所刊登的“2010年度十大游戏”中获得了第一名。[8]后来,游戏于2012年2月在Xbox Live Arcade上发行了独立续作《心灵杀手:美国噩梦》[9];但它并不是原作《心灵杀手》的后传,而开发者也没有正式宣布后传的制作计划。不过,绿美迪娱乐却称他们对《心灵杀手》这个系列的制作“还没结束”。[10]2013年5月,绿美迪在Xbox One的一场活动中公开了其新作《量子裂痕》,随后并解释道《心灵杀手》续集的计划已被暂时延后。《心灵杀手》是一款着重于心理恐惧的游戏,绿美迪形容这个作品有着“心理惊悚电影的灵魂”和“剧集式动作游戏的躯体”[12],但游戏的开发人员也曾在访问中表示本作并不完全是属于惊悚类型的电子游戏。[13]故事的背景主要设定在一座位于太平洋西北地区的虚构山间小镇——华盛顿州的亮瀑镇(Bright Falls),而游戏主要进行的地点则位于亮瀑镇中的各个区域,包括夜间的森林、国家公园、农场等;其中则穿插著几段较平静、非战斗的日间场景。《心灵杀手》使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在游戏中玩家必须操控故事中的主角,艾伦·韦克。在游戏中,一股“黑暗势力”将侵袭人类、动物、甚至是物品。而主要的战斗对象称为“黑暗俘虏”——一种形同黑影,使用铁锤、小刀、铁铲或电锯等武器的杀手。各个种类的黑暗俘虏移动速度、体型大小、防御力和伤害能力也都不尽相同,有些甚至能够进行短距离的瞬间移动。[14]除了黑暗俘虏以外,玩家也必须应付遭黑暗附身的乌鸦群或是移动物品。黑暗俘虏受到黑暗势力的保护,在破坏保护之前任何攻击都是无效的;他们只有在受到光照而失去黑暗的防护能力后才能被武器所伤害。这项设计使得手电筒在游戏中和常规的武器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此外,手电筒的光束也能用来瞄准敌人。[14]主角持有的手电筒可以加强亮度以更快速地破坏黑暗的防护,不过这会消耗它的电池电量。除了为常规武器重装子弹外,玩家也必须在手电筒的电量耗尽时更换电池,或是等待它缓慢地自动充电。当光束瞄准敌人的时候,其残余的黑暗势力将会通过一个小光圈来表示,它的半径将随光照时间的增长而缩小;一些强敌的黑暗势力还会随着时间而渐渐恢复。[14]当黑暗防护被摧毁的时候,小光圈便会消失。主角所能够使用的常规武器包括了左轮手枪、霰弹枪以及猎用步枪。此外,玩家在游戏中经常可以利用环境中的道具(通常是光源)来进行战斗,并可使用信号枪、信号火炬和闪光弹等与光有关的武器或物品攻击敌人;而在特定的战斗场合,玩家也可以使用场景中的大型探照灯来歼灭大量的黑暗俘虏。游戏中的路灯或是其它固定光源则作为安全处以及检查点,黑暗俘虏无法进入,而当玩家站在光源下时也能够较迅速地回复生命值;不过,当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时,生命值也会缓慢地自动回复。[14]在某些时候,主角也能够驾驶车辆进行移动;驾驶时,玩家能够通过加强车头灯的亮度摧毁敌人的防护,或者是直接冲撞路上的黑暗俘虏。游戏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艾伦·韦克所撰写的最新小说——《启程》的原稿。虽然韦克从未记得写过这本书,但是其内容却似乎是发生在他身边的真实事件。玩家在游戏进行中可以捡拾散落在场景中的原稿,而原稿多半位于不易被发现的地方;游戏共分为“简单”、“一般”和“梦魇”三种难度模式,有些原稿则是必须要挑战“梦魇”难度才能够取得;不过,原稿的取得与否并不影响主线故事的进行,它们会按照故事的时间顺序出现,而玩家在阅读后通常能够得到提示或是预知即将来临的挑战。其它可收集的物品还包括了咖啡保温瓶、闹钟等。除此之外,游戏中还有一些非主线的任务供玩家进行,包括击倒罐头堆、观看电视节目《夜泉》、聆听广播和阅读告示牌等。其中,广播节目和告示牌则让玩家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亮瀑镇的历史、风俗和文化。剧情[编辑]主角艾伦·韦克(Alan Wake)是一位畅销惊悚小说作家。他已经连续两年受脑闭塞所苦而无法写作,于是在妻子艾丽丝(Alice)和经纪人巴瑞·惠勒(Barry Wheeler)的建议下,他决定和妻子一同前往位于华盛顿州山间的亮瀑镇(Bright Falls)度假。[注 1]当他们抵达之后,艾伦在餐厅向一名不认识的女性索取了度假小屋的钥匙和地图,却没在意她并不是当初艾丽丝安排要会面的屋主[注 2];他们后来在巨釜湖中一个小岛上的木屋落脚。正当他们卸下行李的时候,艾伦发现艾丽丝把他的打字机也带来了,而她安排这次渡假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要化解艾伦无法写作的危机,甚至约好时间让艾伦前往咨询当地的心理医生艾默·哈特曼(Emil Hartman)。[注 3]艾伦因一时的愤怒而步出小屋散心,却因为听到艾丽丝突然的呼救声而跑回去查看;他在湖水中看见了艾丽丝的影子,于是也毫不犹豫地跳入了水里。艾伦在一星期后从一辆撞毁于山壁间的车里醒了过来,尽管情况很明显是他把车子冲向路边,但他却完全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到那里的。[注 4]他试图走回镇上,却在途中遭受暗影般怪物的追击。后来,一位身着潜水装的人影突然出现,并告诉他如何使用光来击败敌人,以及四处散布的原稿内容代表了什么。那些原稿的标题为《启程》(Departure),作者的署名是艾伦自己;不过,艾伦却完全不记得自己曾经写过这本小说。[注 5]在回到镇上后,艾伦试图说服警长莎拉·布瑞克(Sarah Breaker)相信有关艾丽丝失踪的事,但莎拉却告诉他,巨釜湖上的小岛自从许久前的火山爆发后就因地震沉没而不复存在了。[注 6]警长怀疑艾伦妻子的失踪案并不单纯,于是联络了联邦调查局(FBI)并寻求帮助;这时,巴瑞也抵达了小镇,并想帮助艾伦拾回那个星期的记忆。艾伦后来接到了一通自称是绑架艾丽丝的绑匪的电话,他要求艾伦到附近的国家公园和他见面,并以《启程》的原稿做为赎回艾丽丝的代价。[注 7][注 8]尽管艾伦在突破黑暗俘虏的重重阻挠后见到了绑匪,但他却迟迟没能把艾丽丝交出来。[注 9]艾伦在愤怒和疑惑之下,再一次前往寻找绑匪,却目睹他被一股黑暗龙卷风吞噬。之后,艾伦在哈特曼医师的湖畔山庄中醒了过来[注 10];他发现绑匪其实是哈特曼医师的雇佣,而事实上他们并没有绑架艾丽丝。后来,黑暗势力突然攻击山庄,而艾伦在巴瑞的帮助下幸免于死,成功逃脱。[注 11]当他们回镇之后,却发现FBI的奈丁格探员(Nightingale)把艾伦列为艾丽丝失踪案的通缉犯;尽管巴瑞和艾伦尽全力躲避警察,但两人最终仍然被捕,但奈丁格探员却也被黑暗吞噬。警长莎拉于是相信了艾伦所说的话,并跟着艾伦和巴瑞一起逃离黑暗势力的追杀。[注 12]艾伦从镇民留下的线索中发现,巨釜湖中存在着一股“黑暗势力”,它被困在湖中而亟欲逃脱。巨釜湖的神奇力量使得在那里的创作都将成为现实,而黑暗势力在数十年前曾经借着这一点,利用作家汤玛士·赞恩(Thomas Zane)的想像力和文笔壮大自己的力量。这位作家赞恩便是巨釜湖上小屋的屋主,赞恩当时也曾试图反击黑暗势力,却随着地震和小岛一同沉没于湖中。黑暗势力日趋强大,并在艾伦抵达亮瀑镇的那天引诱他前往湖上的小屋。在一个喝了不少酒的夜晚,艾伦从梦中逐渐找回失去的记忆,想起他自己在那几天被困在小屋中,并被强迫撰写一本让黑暗势力逃脱的小说《启程》;不过,赞恩的潜意识却在暗中影响艾伦的写作,并帮助他在书中写进让自己逃离并打败黑暗势力的内容。[注 13]艾伦、巴瑞和莎拉三人循线找到了“光明之女”辛西亚·葳弗(Cynthia Weaver),她为了免受黑暗势力的攻击而隐居在四周围绕着光线的发电厂。[注 14]她带领艾伦前往保护着能够击败黑暗势力武器的“光明之室”;艾伦发现那是一个“神奇开关”,虽然外表只是一个普通的零件,但却因为艾伦的写作而充满魔法力量。于是,艾伦决定独自返回巨釜湖,使用神奇开关摧毁黑暗势力、完成《启程》的原稿以救回艾丽丝,并恢复小镇的宁静。[注 15]不过,虽然黑暗势力消失了,艾伦却无法找到艾丽丝;他便相信,为了维持一切的平衡,他必须留在湖中而牺牲自己。最后,当艾伦逐渐沉没在小屋中,艾丽丝才浮出水面而安全地获救。[注 16]后续的两个特集“信号”和“作家”则延续了原故事的内容。艾伦在拯救了艾丽丝以后,自己却被困在黑暗深处的小屋中;艾伦因为脑中布满了黑暗而渐渐承受不住压力,失去了控制。理性面的艾伦在赞恩和幻影巴瑞的帮助下试图逃脱黑暗深处;最后他回到了小屋中,解救了濒临崩溃的自己,并决定开始撰写《启程》的续作——《回归》(Return)。[注 17]开发[编辑]主角艾伦·韦克的模特儿伊尔卡·威利《心灵杀手》是由曾经闻名于制作《马克思·佩恩》和其续集《马克思·佩恩2》的芬兰游戏工作室——绿美迪娱乐所开发。在《马克思·佩恩2》发行之后,绿美迪花了一些时间“度过紧迫的财政困难”[15],并开始为新作品的计划提出各种想法。而其中的一项计划便是《心灵杀手》。[15]游戏的开发计划最早于2005年E3电子娱乐展上公布,开发人员提到它将会在“下一代的电子游戏机和个人电脑”上发行,并向记者不公开展示了一个技术演示版。[16][17]2006年,绿美迪宣布将和微软游戏工作室合作,并将这款新作独家发行于微软的Xbox 360以及当时最新的PC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上。[18][19]此外,当时绿美迪也陆续公布了一些游戏初步的画面和构想。[20]首次公开后的四年以来,开发人员对外展示的都是Windows版本的游戏画面;直到2009年,绿美迪才正式宣布他们当时仅有开发Xbox 360的版本,而是否要制作PC版本则是由微软方面来决定。[21]2009年8月,开发人员宣布本作已经大致“完成”,并将进行最终的修改和润饰。[22]《心灵杀手》于2010年4月7日起发放给生产商,并于同年5月正式发行。游戏正式发行时,绿美迪则表示PC的版本“目前并不在考虑之列”[23];直到将近两年以后的2012年,绿美迪才终于确认了发行PC版本的计划。[24]起初,绿美迪计划将亮瀑镇设计成一座如同侠盗猎车手系列中那种玩家能够随意漫游、沙盒类的开放式城市。在试行这个想法后的六个月,开发小组决定放弃这个选择,因为它与原本游戏所希望呈现的步调,和惊悚的叙事风格有所冲突。[25][26][27]游戏中主要的敌人——黑暗俘虏的设计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先将角色的概念模型画好在纸上,再将水倒上去并让墨水晕开,使得它能让人更有“暗影和鬼魅”般的感受。[28]主角艾伦·韦克的外观则是采用“概念照片”的模型来设计,而不是较传统的手画稿。[28]此外,为了要在游戏中呈现出太平洋西北地区的环境和布景,绿美迪特地派出了一个制作小组前往当地撷取了大量的相片和影片。[29][30]《心灵杀手》中所有角色的电脑模型都是参考自真人模特儿。艾伦和艾丽丝两人的模特儿分别是伊尔卡·威利(Ilkka Villi)和乔纳·耶尔文佩(Jonna Järvenpää),他们同时也是其中唯二的芬兰籍模特儿;其余的角色则都是美国籍。[31]配音的部分则是在各个区域的版本中都有不同语言的人员负责担任。[32]影响和引喻[编辑]《心灵杀手》的制作参考了许多流行文化的作品,这一幕便直接引喻了电影《鬼店》中的场景《心灵杀手》的制作受到了许多电影、电视剧以及书籍的影响,除了在剧情中有所影射之外,同时也是对一些艺术家和作品的致敬。绿美迪表示,这种和其它流行文化作品有相似主题或场景的引喻手法是为了要“让玩家能够在游戏中找到令人感到熟悉的元素,并为游戏试着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解;那种理解在游戏中的呈现或许与众不同,但却仍然能够在别种形式的作品中找到熟悉感。”[33]游戏最大的灵感来源之一是畅销小说家史蒂芬·金;游戏故事中的主角也是一位作家,而他的作品内容在其现实生活中成真,这件事便是取材自史蒂芬·金当初在他的数本著作中首创的想法。[34]此外,主角韦克在游戏中有部分的台词甚至直接提到史蒂芬·金;游戏开始的动画中,韦克便引用了他在一篇惊悚电影评论里所说的一句话。[35]而游戏中也有不少桥段和元素取材于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的电影《鬼店》,其中一处场景便是和电影中外型相似的花园迷宫。[33][36]开发小组在制作时曾向金要求在游戏中引述他的话的许可,而金也在游戏发行之后收到了一份作为答谢礼,但却因为他没有Xbox 360而无法试玩。[37]游戏的背景亮瀑镇是取材自1990年代初的电视剧《双峰》,它的故事同样也发生在华盛顿州的一座虚构小镇。[34]而游戏中攻击主角的乌鸦群则是源于导演亚佛烈德·希区考克的作品《鸟》。[33][38]游戏中,玩家在亮瀑镇的一些地方能够找到可以播放《夜泉》节目的电视;这个节目的灵感取材自洛特·瑟林于1950年代末制作的故事选连续剧《阴阳魔界》,游戏模仿了它的黑白画面、片头动画以及旁白特殊的叙事风格。[39]游戏里也有一些元素引喻了先前绿美迪的作品《马克思·佩恩》。玩家在游戏中能够到处寻找散落的原稿,它们通常能够给予玩家提示或是预知他们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件;不过,在游戏第2集一开始所收集到的两份“骤停”原稿则和游戏剧情毫无关联。一般的原稿都是由艾伦·韦克的配音员马修·普里塔念出,而这两份原稿的配音则由《马克思·佩恩》主角马克思·佩恩的配音员詹姆斯·麦卡弗里担任。此外,原稿的字体和页面风格也都受到了《马克思·佩恩》中马克思·佩恩独白时的画面的影响。[40]《心灵杀手》也承袭了绿美迪自《马克思·佩恩》系列以来在游戏中融入北欧神话元素的传统;本作中做为其代表的即是游戏里的角色安德森兄弟(The Andersons),他们两人在故事中曾于1970年代组成一个名叫“亚萨神域的古老众神”(Old Gods of Asgard)的摇滚乐团。[41]剧集式架构[编辑]《心灵杀手》剧集主线故事:第1集:恶梦第2集:黑暗俘虏第3集:赎回艾丽丝的代价第4集:真相第5集:神奇开关第6集:启程DLC:特集1:信号特集2:作家《心灵杀手》使用了和悬疑电视剧相似的架构来展开情节,游戏中每一集的剧情都引出了一道新的谜题,进而完成整个主线故事。[33]因此,游戏的主线故事被分成了六集,每一集都含有和电视剧相似的叙事及剧情解析元素,每集结束时用来吸引玩家投入后续剧情的悬宕片段便是其例。还有一项取自电视节目的重要元素就是每集开头的“前情提要”,在前情提要中,主角的配音员将重述之前的剧情;这是为了让玩家“能够重拾先前故事的记忆,并快速融入接下来将要发生的剧情中。”[33]此外,每集结束时都会播放一首不同的歌曲,这个做法则是取自一些电视节目片尾时谢幕画面的背景音乐。主线游戏共分为六集,后来亦发行了做为DLC的两个特集“信号”和“作家”;它们合称为故事的“第一季”,其架构使得它的背后可能有更长的潜在剧情。在主线故事的设计中,主角在最后终于达成他的目标而有了完美的大结局;不过,两个特集却延伸了结局后的剧情,开发人员称那是为了“延续原作的故事,并同时做为和下一季相接的桥梁。”[27][42]虽然游戏的开发人员曾表示有兴趣制作《心灵杀手》的第二季(或称后传、续集)[23],但是到目前为止都仍未有相关的消息和计划发布。绿美迪娱乐为了要呈现一个特殊的叙事风格和步调而选择了类似电视连续剧的游戏架构。开发人员认为,从观众的角度来看,通过盒装版产品来收看某些电视连续剧(例如深度串联的《LOST文件》系列)是一种“‘消费媒体’的自然方式”;而在故事相对较长的游戏中,这种剧集式的架构就是一种较佳的诠释方法。[33][38]此外,绿美迪也称赞了《LOST文件》和其惊悚电视剧风格的步调。[36]植入性营销[编辑]《心灵杀手》中也出现了一些真实的产品或商标。游戏的开发人员称,当他们在使用植入性营销时“很保守且对玩家非常细心谨慎”,而他们的目标是要“让整个游戏的世界看起来更真实,而非直接把广告贴在你的面前”。[43]这种植入性营销手法的例子最主要包含了可捡拾的劲量牌锂电池(用于手电筒),以及电信公司威讯无线的广告。威讯无线的行销除了游戏中移动电话的屏幕上显示商标外,还有一些游戏中互动式电视会播放的30秒广告片段;此外,在特集“信号”中的某一段电话对话中出现了威讯的广告词“你现在听得到我吗?”。而亮瀑镇里也散布着一些挂有劲量和威讯广告的看板。福特和林肯两种品牌的汽车也曾出现在游戏中。[44]游戏中也出现了一些和微软相关的品牌。例如:主角艾伦和他妻子的车上装有微软合作开发的车内娱乐系统福特SYNC、诊所的场景中可以见到一台Xbox 360和放在它旁边的虚构游戏《夜泉》(它同时也是DLC中的可收集物品)等。此外,在游戏中的许多场景都能找到隐藏的微软条码,玩家可以使用现实中的行动装置扫描它们;有些条码扫描后会自动导向至游戏角色的语音信箱号码、其它的则是一个由威讯赞助的网站链接,玩家可以通过它下载《心灵杀手》的独家额外内容[45](此项功能只适用于美国地区)[43]。原声带[编辑]游戏的作曲家是派特利·阿兰科(Petri Alanko)。[15]原声带中除了游戏的背景音乐外,还包含了堕落诗人乐团在其第四张录音室专辑《暮光戏院》中收录的单曲《War》。山姆·莱克说道,那首歌“……是《心灵杀手》原声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其歌词所表达的主题也和游戏的剧情强烈相关。”[46]堕落诗人也以“亚萨神域的古老众神”为名为游戏录制了两首原创歌曲《Children of the Elder God》和《The Poet and the Muse》。该乐团曾引用莱克的诗作为歌词谱写了绿美迪前作《马克思·佩恩2》结束的主题曲《Late Goodbye》;不过,《War》这首歌曲却不是特别为了《心灵杀手》游戏而写的。此外,游戏还使用了大卫·鲍伊等多位歌手的歌曲作为剧集片尾的音乐;哈利·尼尔森的《Coconut》和安阿米·贝尔的《How Can I Be Sure》则曾出现在游戏的数个场景中。2010年7月20日,官方发行了一张收录18首曲目的原声带。

北欧心理咨询师

154 评论(12)

小夜公主

1、《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作者马斯洛 本书作者马斯洛是现当代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该书主要就是研究人性与社会关系的,书中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涉及个人成长、人性的理解、生活态度,以及生命的意义等贴近个人生活的话题。 2、《心灵的激情》作者弗洛伊德传 该本书籍是弗洛伊德以毕生精力,研究了未曾被人们关注的“潜意识”,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医学、文学、哲学等方面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他和爱因斯坦、马克思一起被称为“改变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 3、《移情心理学》作者荣格 在《移情心理学》中,荣格借助了十六世纪炼金术文献《哲人与玫瑰园》中的图片来阐述“病人为什么会爱上心理咨询师?爱上心理咨询师怎么办?以及心理学家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发生了移情现象”的心理现象。 4、《占有还是存在》作者弗洛姆 该书中,作者弗洛姆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潜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5、《论人的成长》作者罗杰斯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言人,罗杰斯提出了“个人中心取向”“无条件积极关注”“会心团体疗法”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概念和技术,从而影响了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各个方面。

333 评论(13)

panda熊猫陈

聘请一位“小姐”担任家庭女教师,乃为当时的风气,埃利亚斯家也未能免俗。不过父亲经常调换人选,这使得孩提时代的他疲于应付。诺贝特自小身体孱弱,儿科中几乎所有的病症都光顾过他,为此家人没送他去幼稚园,另聘一位男性教师为他进行三年的学前教育。1903年,他进入约翰内斯文理中学的附属小学。该校小学生一律穿校服,戴校帽,用铅笔书写,一般的学校则没有如此的气派,用来写字的是石板石笔。当时德国有三大犹太人聚居的城市,首推柏林,次为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名列第三的则是布雷斯劳。约翰内斯文理中学犹太学生特别多,犹太教师也多。犹太教师中有几个是市议员,隶属自由党,这对校风也产生了某种影响。体质柔弱的埃利亚斯在约翰内斯文理中学如鱼得水,学业名列上等。那时是按成绩排座次的: 学习差的座位在前。据其同学回忆,诺贝特总是在后面排排坐,尽管他身材矮小。学校犹太人虽多,但犹太教并没有得到特别的强调,几个拉比讲授宗教课,也只是应景而已。埃利亚斯在其回忆中津津乐道的乃是该校的普鲁士人文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几位杰出的教师所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埃利亚斯特别喜欢钻研哲学,在高年级,他和同学组织了一个哲学兴趣小组,主要阅读以艰深著称的康德的著作,并在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方面展开竞赛。埃利亚斯如此“自讨苦吃”,是因为他早就下定决心要在满布荆棘的文人学者之路上跋涉,有意识地进行一番智力上的磨炼。对哲学的迷醉,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崇敬,对以席勒和歌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文学的热爱,这一切都为其名山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德国的排犹、反犹并非自希特勒始,然而在威廉皇帝治下的德国,犹太人在法律上还是受到保护的,经济上也有着平等竞争的机会。埃利亚斯家道殷实,属于中上层,和那些沿街叫卖、衣衫褴褛、满口葱蒜味的“犹太佬”相距遥远;埃氏一家虽则皈依犹太教,意识到自己是犹太人,可他们德国公民的自我感觉更加强烈。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偶尔发生的仇犹事件,并没有使他们受到真正的伤害;在他们看来,这仅仅是没有教养者的幼稚行为,不值得跟其一般见识。正如埃利亚斯在其生平漫笔中所写的,他们过的是一种“人身、经济和文化受到保障的生活”。康德的理性批判精神,歌德的世界公民的胸襟,都为犹太人融合整合于德意志社会开启了方便之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鼓擂响之后,德国犹太人也纷纷走向战场,为德意志帝国流血牺牲,不少人战功卓著,受到应有的表彰。直至1938年,埃利亚斯的父母还没有从其德国梦中警醒过来。那年他们去伦敦探望流亡的儿子诺贝特,后者劝他们留在伦敦。可即使到了那个时候,双亲还是要返回德国,父亲的理由是: 他的所作所为光明正大,从没有什么不义之举;自认为是在一个法制国家中过了大半生,分享了它繁荣的成果,致使自己达到了小康。可是他错了,为此付出了惨重得无以复加的代价。中学毕业后,早已决心走“homme de lettres”(文人,学者)之路的埃利亚斯于1915年6月进了布雷斯劳大学,所学专业为哲学和日耳曼学。可是一注册,他便像所有其他同学一样报名参军。他成了通信兵,被派往东线,在夏季战役中所在部队损失惨重。由于体格不强,他在战场上曾虚脱过一次,继而便被遣返回家。他不再适于野战,于是便当了布雷斯劳驻军的卫生兵。服役的同时,他开始学医,直至1919年4月才和军队彻底脱钩。他的绝大部分同学都血洒“光荣的战场”,对战争的残酷埃利亚斯曾有如下的描述:“污秽,泥浆,鲜血,垂死的马匹,垂死的战友,密集的炮火;我还能回忆起向前线一步步推进的场面: 隆隆的炮声日夜不停,我们看到开炮时的闪光。我身旁的战友吹起了口琴,大家唱道:‘我曾有一个战友……’”体弱的他,身心无损地从战争中走出来,这近乎一个奇迹。不惟如此,经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炼,经过战火的洗礼,他反而更加坚强了。在战争环境下他培养出一种自律的能力,使自己的身心很快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无疑有助于他度过那漫长的流亡岁月,有助于他进行长期的、默默无闻的学术研究工作。学医是父亲的意旨,后者中学毕业后曾想攻读医科,可他无钱读下去,于是便将当个济世活人的医生的理想寄托于儿子身上。埃利亚斯不愿放弃他心爱的哲学,学医的同时又兼学哲学,在其通过了医学基础科目考试之后,便逐步放弃医学而专注于哲学。可是临床前的医学基础和解剖学的学习,由此所获取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其以后的事业带来莫大的裨益。在其《生平漫笔》中他曾写道: 他对人在笑和微笑时的面部肌肉的运动了如指掌,并和类人猿进行了比较。人类笑肌的复杂多样使面部表情的丰富与动物面部表情的呆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引发他得出这样的认识: 人类的感情不仅仅是某些面部肌肉运动的原因,感情和表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码事,自我的存在和他人是无法分开的。只是在文明的进程中感情和表情才人为地分了家。埃利亚斯甚至怀疑,如若没有医学知识,他能否构建起他的有关西方人心理发生的理论。在布雷斯劳他师从新康德主义者理查德·霍尼希斯瓦尔德(Richard H?nigswald, 1875—1947)。为扩大眼界,1919年夏季学期他就读于海德堡大学,听过他心仪已久的贡道尔夫(Friedrich Gungdolf, 1880—1931)的课,后者是歌德专家,同时也是诗人,坚决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11年后,年轻的冯至来到海德堡,也对贡道尔夫的道德文章大加赞扬。埃利亚斯还参加了雅斯贝斯(Karl Jaspers, 1883—1969)的讨论班,雅氏建议他就文明文学家为题作个主要发言。所谓“文明文学家”原是托马斯·曼用来讽刺包括其兄长亨利希·曼在内的左派作家的,在这里文明是作为文化的对立面出现的。在托马斯·曼看来,文化是自然的、真实的,因而也是德意志的;而文明则是异邦的,没有魂灵的,分裂的。迄今为止,埃利亚斯很少过问政治,其父母亲眷的圈子也都远离政治。在战时的1918年他曾因其口才出众被战友选进了士兵委员会,但这并没有改变他对政治敬而远之的态度。面对这一政治化的题目,他避开现实,而是从历史根源上来阐发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1920年夏季学期他又就读于弗赖堡,目的是要参加在弗赖堡大学任教的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的歌德讨论班。由于布雷斯劳大学的导师霍尼希斯瓦尔德的预先警告,他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抱着批判的态度。介绍他来见胡塞尔的曾是胡氏的学生和助教艾蒂特·施坦因女士。她在推荐信中写道:“而今有个青年到弗赖堡去,为的是听您的课,我曾答应他将其介绍给您,本来早就应该这样做了。他叫诺贝特·埃利亚斯。主科或副科是医学,在霍尼希斯瓦尔德那里进行哲学训练,不过我劝导他: 暂时收起他的批判主义,以便对现象学有所了解。”艾蒂特是个极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后被纳粹残害于集中营。保罗教皇在1987年访问德国时,曾对她加以表彰。 ???在其撰写哲学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埃利亚斯的解剖心理学的观点和导师的观点发生了冲突,实际上是和新康德主义发生了冲突。新康德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后分为两派: 马堡学派和弗赖堡学派。他们提出“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但又指责康德唯心得还不够彻底;他们否认康德“自在之物”唯物主义的意义,将其说成是一种“极限概念”,它所表明的乃是认识的极限,而并非实在之物,认为自然界是“纯粹思维”的产物。埃利亚斯的导师霍尼希斯瓦尔德既不属于马堡学派,也不属于弗赖堡学派,甚至提出了“具体主观性”和“事实认识”的立论,但骨子里还是新康德主义。埃利亚斯在其博士论文《观念和个体》中表达了他从解剖心理学角度出发所得出的认识,这和哲学唯心主义有所背离;他强调大脑运作的方式,这也和新康德主义者所称的先验就有的作为观念领域的人的“精神世界”无法合拍。埃利亚斯认为: 先验的一切无法符合事实,“我对此不能视而不见: 康德所说的超越时间和超越经验的一切,是一种有着因果关系的表象,这种有着时间性或自然和道德法则的表象和其相应的话语被他人习得才能保留于个人的意识之中。这些概念(或表象)是一种知识财富,因而也属于一个人的经验宝藏。”在这里他甚至直截了当地否定了先验论。导师无法接受他这位博士生的观点,并指出“生物学并非万能”,要求他进行根本性的修改。那时师徒如同父子,不进行修改,论文就无法通过;进行根本性的修改,又有违自己的本意。面临这两难处境,他进行了“小修小补”,致使导师满意,而他的基本观点也得以保留。1922年他通过了如下学科的口试: 哲学、心理学、艺术史和化学,1924年拿到了博士学位。埃利亚斯的博士论文充满着哲学术语和抽象的论证,但特别重视事物发生的先后次序;在该文中埃利亚斯就已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先前的国家形式如何发展成后来的形式;先前的经济形式如何发展成后来的形式;先前的知识形态如何发展成后来的形态;先前的人类共同生活的形式如何发展成今天的形式,这也透露出他日后研究的信息。一位年轻的大学生不媚俗、不欺世,明知自己的观点不合时宜,也大胆地发表出来;面对对自己未来有决定性影响的权威也能坚持原则,但又会在枝节问题上进行某种妥协,表现出适度的灵活性,这是一种忠实于学术的可贵的品质。在此后的数十年之久,埃利亚斯不为世人所理解,在学术界一直处于边缘人的地位,可他无怨无悔,不改其孜孜以求的乐趣。20世纪初,有个名为菲舍尔的德国人组织了一个候鸟协会,奖励青年徒步旅行,一时间满山遍野闪动着青年人的身影,传出阵阵歌声,这使人想起我们曾经有过的“拉练”。不过这种协会排斥犹太人参加,犹太人不甘寂寞,也组织起一个蓝白协会来与之唱对台戏,不仅进行“拉练”,也进行犹太复国主义的宣传。据同时代的人回忆,埃利亚斯参加了布雷斯劳蓝白协会,并且是其中的重要头头,不过他所起的作用,至今还是争论的话题。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 他于1921年7月在该协会的《蓝白杂志》上发表过题名为《在自然中观察》的文章。该文完全没有涉及这一刊物最为关心的犹太复国主义,而是概述了他的学术观点,显现出他以后学术研究的方向和轨迹,是其从哲学家向人学家转变的第一篇文献。这里所说的“人学”,并非“文学即人学”意义上的“人学”,而是直接研究人的科学,它包括以下诸学科: 历史、心理学、心理分析、人种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埃利亚斯就是试图将这些学科熔为一炉,来创立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他认为,人面对世界并非一个封闭的个体,而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属于这个世界。他不承认先验的东西,一切的理论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如果说他在以前的思考中还有某种形而上学的东西,而现在则是开始朝着经验和实践的方向转变。经验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评价客观事物的科学的尺度。《在自然中观察》一文不仅表明了埃利亚斯的科学态度,也显现出他的远大目光,开阔胸襟,承前启后、一往无前、将学术研究进行到底的志向。他在该文中引用一句拉丁成语,以为其一生的座右铭:“lapadia echontes diadosusin allelois”,用中文来说就是火把接力的意思,也可说是薪尽火传。前薪虽尽,后薪以续,前后相继,学术之火,永不熄灭。他对其博士导师霍尼希斯瓦尔德满怀感激之情,他也从导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1966年之后,在其获取阿多诺学术奖金之后的一次答谢演讲中他曾这样说:“人学以及其他的学术工作都是一种火炬接力: 从上一代接过火炬,前进一程,又将其传到下一代的手中,代代相传,学术的火炬永远照耀着人们前进。前一代为后一代创造了超过自己的前提。” 1922年进行了博士考试之后,他再也不能指望得到父母经济上的支持,因为大萧条也使他们自身难保: 难以想象的大幅度的通货膨胀使得父亲的退休金萎缩得微不足道。于是他不得不设法自己养活自己。一家生产炉盖和阀门盖的工厂需要一位高学历的年轻人,最好是博士。经人推荐,埃利亚斯前往应聘,结果他便成了这家拥有800多员工的中型企业的销售部主任。于是他经常出差到北欧诸国,开展其营销活动。为此他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他也观察到了经济危机中的工人那令人触目惊心的穷困。他也了解到工厂主之所以孜孜为利,也并非只是为了赚钱,为了竞争所带来的乐趣,而是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使然。埃利亚斯迄今为止主要是栖身于学校的围墙、学术的象牙之塔之内,士兵的经历打开了通向社会的一条门径,而这次的“学商”则使大门洞开,对其以后的学术生涯发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文明的进程》的许多观点就是源于这次的营销经历。销售部主任是个令人眼馋的职位: 薪给优厚,又能经常到国外出差,他本可以衣食无忧、开开心心地干一辈子,可这样的生活非其所愿。他锁定要在大学里发展,教学科研才是其所爱。他自信能做一个好老师,为人授业解惑,在同学中他享有这样的声誉: 复杂的事物能以简单的话语表达。1924年他离开了工厂,来到了阔别五年的海德堡。这期间,父母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也可供他们惟一爱子的不时之需。在这里还需提一件事: 埃利亚斯是个珍惜时间的人,在工作之余,在旅途中,他将一些希腊的故事和笑话加以翻译改写,后来竟在柏林画报上发表,并得到稿酬。这使得他坚信,笔耕也能使他维持生活。童年和青年时代过去了,在海德堡他的生活开始了新的一页。

34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