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后来510
我大概前天的时候无意识的点到了一个链接,然后出于好奇心就进去了。那会儿刚好更文更的有点累,想找点别的转移一下注意力。 一不小心就点进了一个叫唯库的网站,里面叫做占星师训练。我觉得还蛮神奇的,他的音乐也是有点那种《哈利波特》的那种魔幻的声音。就是充满了恐惧,充满了好奇,充满了神奇的那种魔幻的声音。 我想着这应该算是一个小罗罗小网站吧。说句实在的,当时我觉得肯定上不了台面,有点巫术的样子。毕竟那个讲课的老师也叫百变巫女。巫女我们都知道是一种巫术,是一种不能让人相信的,一种奇怪的文化产物的职业。 我也就抱着消遣的态度进去学了一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比看小说还有趣呢,特别的有意思,他就是根据星座的轮回,然后研究你的性格,情感生活和你未来的发展趋势。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绝对有一定道理。 随着我听课的次数变多,我听了三天了,我发现他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他至于为什么叫摘星师,应该是他针对年纪小的一些孩子的心理疾病,或者是抑郁症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心理咨询的课程。 小孩子那么小他又害面子,他不可能说是我去看一下心理咨询师,我有抑郁症。应该是这样延伸出来的这个职业。不过这个观点是我自己猜出来的。据说这个占星师大概在2000年就有了。2015年达到高峰,好多名人大V大咖都找这位叫百变女王的摘星师给他们算过。 是不是这个世界非常的大,无奇不有啊。他课程中还讲了几个案例,关于特朗普的,关于郑爽的,还有关于邓丽君的。我认真的听一下,还蛮有道理的。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总结出来的,但是确实挺有趣儿的。 他大概根据天上的星座太阳月亮,还有我们的个性,出生年月日这样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八卦盘,然后给你研究出来你的未来趋势和今天或者明天的趋势。是不是挺神奇,挺有趣儿的?可以用来当八卦,当娱乐消遣一下生活,增加一下生活的趣味。当然呢,也可以变成一种职业。 毕竟这个世界上大概有1亿个人相信这些。我们的精神世界是需要一个依托的,就像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仰?只要是为人好的可以进步的,倒也没什么。所以我倒是不排斥这些宗教信仰。但是我个人是无神论,什么都不信。 我特别喜欢的周文强老师,我觉得他好像就有点信佛学的样子。因为他好多的课程里面都会显示出来那种佛学大家的样子。但是他人绝对是正能量的。后来我看的书多了,我就发现,其实无论你信仰什么,只要是对这个社会有贡献,对自己有贡献,是正能量的都可以。 好吧。我真的要去忙了,不能再一篇一篇的写下去。如果这样写的话,一天随便写个10篇,8篇都没问题。一天中可以发生好多事情,有趣的,无趣的,悲哀的,不悲哀的。如果你想写内容多的写不完。 刚好这三件事情我想分享出来,所以我就写了三篇小文章。其实我更喜欢长篇大论,我不喜欢说上面显示有1000多篇文章,但每篇文章就二三百字。 在我看来二三百字好像什么都表达不清楚吧。也许你的文化底蕴强,可以表达清楚。我发现无论在任何场合,如果你实实在在的说话的话,会遭雷劈的。一定要学会说话含蓄一点,低调一点。 我还有好几项任务没有完成,我书评还没有写,音频还没有录,小说还没有更。我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还没有看完。 我自从写作以后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期盼的今天是雨天阴雨天,因为那样客人会少一点,我可以安安静静认认真真的在店铺里头读书。这样对于销售来说是不是找打,应该给自己两个大嘴巴的,啪啪的响起来。 没有啦,开玩笑,今天北京有雾霾,天气不太好,客人很少,整个商场极其的萧条。有一种刮西北风人都不愿意出来的感受。其实这只是一个其中的原因。除了天气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就是疫情的原因。这个疫情啊,就和那蜘蛛网一样,断断续续缠绕在一起。 而我们普通人能做的是什么?接受,听话,等待,度过。相信整个历史趋势是向上走的,疫情也是一样,肯定是越来越好越来越少,最后直至消亡。 2021年11月2号星期二北京天气阴,有雾霾,下小雨。中午1:50。 希望11月份中旬的时候,我去看一次香山红叶。我是真的很想去,因为来北京十几年了,几乎都没有真正的意义上去好好的看过。让我想起了刚来北京时候遇到的那个阿姨。 那个阿姨很热情,他问我:“姑娘你刚来北京发第1个公司,想去干啥呀?” 我和他说:“阿姨我想去看北京的天安门和故宫,还有爬长城。” 结果我实现了,我发了工资第1个月确实去看了天安门,爬了长城看了故宫。而诗歌10年以后我又看到了那个阿姨。我和阿姨闲聊的时候,我问阿姨:“您去北京天安门很多次数吧。”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那个阿姨居然说:天安门进边边的,啥时候不能去?结果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已经老的走不到那里了,我这生可能去不了了。” 故事很简短,你没有觉得很遗憾吗?眼皮底下的地方居然没有去看过。他总是觉得因为太近了,什么时候去都可以,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最后自己老的已经走不动了,根本就去不了了。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好遗憾,好无聊啊。 你要珍惜你眼下的生活,认真的过好你眼下的每一天。而不是总期盼着未来,不要觉得有些事情就应该是你的,那可不一定哦。只有真正的执行起来去做了,那才是你的事情,没有做那就是想象。想象固然美好,但是没有真实的触感。
母婴家居学院
对未来的最大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又是一年,又是一岁。习惯每年做一次复盘,做一下总结的我,这次迟迟没有做。忙,没有时间,只是外在表现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借口。其实,我自己知道,我是不敢面对自己曾经走过的2018。有一句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想我就是让上帝发笑的那个人,因为在很多人的眼里,2018年的我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比如成为公众大号有书的领读达人,拿到了稿酬,比如依托关注新中产女性第一成长平台“灵魂有香气的女子”香蜜会——西宁社群,成立了西宁香蜜会读书营,虽然只有9月、10月、12月短短的三期,不到百天的读书活动,却在全球的60个香蜜社群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支持,让一些加入读书营的小伙伴们不但自己爱上了阅读,还影响孩子带动家人爱上了阅读,同时也让一些小伙伴们初步实现了文字变现。由此在年底的时候获得了社群的“优秀管理奖”的荣誉,再比如利用自己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在2018年有序的开展精力管理、压力释放、个人成长等方面的课程设计及讲授……同时在2018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跑步2018公里,虽然最终没能完成2018的目标,但最终也跑了公里……要知道这些所有的一切,全部是利用自己8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完成,我的本职工作不但和我的业余喜好完全不搭界,而且特别忙。但在2018年,在单位我带领我的团队虽然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与集体三等功失之交臂,但最终获得了集体嘉奖的荣誉称号…… 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告诉我,2018,自己并没有虚度,但是……当我静下心复盘的时候,我却发现,我一直在欺骗自己,我是在用一种看上去的勤奋,看上去的努力一直在掩盖那个偷懒的自己。 而引起自己警醒的事情很偶然,就是去参加元旦的环城跑,5公里的团体跑,对我这个已经累计跑了3188公里的我来说,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事实就是那么打脸,那天一起步,就发现,自己根本跑不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抗拒,在心理上同样也想放弃。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也是我在跑完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我要深入剖析自己的那一刻,就突然就想起了这句话,或许,我早该直面自己的问题了。 01 用看似的勤奋,欺骗潜意识中偷懒的自己 从跑步这个角度分析,2018年我跑了1731公里,平均到每一天也几乎是每天“跑”了公里,注意这个跑是加了引号,细细回想,为了能刷到2018公里这个跑量,我其实是耍了小聪明的,比如,我把走路也计为跑步,甚至会刻意的把跑步模式改为室内跑,那么,最终的跑量就具有了欺骗性,而自己还暗搓搓的沉浸在那种虚假跑量中自豪。其实,在内心深处,自己知道这是一种不堪的行为,但是,不愿也不敢面对。而所有偷过的懒,最终都会打自己的脸,所以,当自己决定参加比赛的那一刻,就注定会被打脸。 同样的在阅读写文心理咨询方面,我也同样如此,看似很努力的我,细细盘点下来,买了上千块钱的书籍,自己细细反复研读几遍的几乎没有,报了很多看似经典的课程,认认真真听并且做笔记的也没有多少。 而自己又始终沉浸在天天都在写,月月有稿酬的那一点点心理满足的层面,在暗示自己,已经挺努力的啦,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了。 这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欺骗,让自己沉浸那样一种心理满足中,不愿再多一点点的努力,所以,看似勤奋的自己,当目标没有量化时,其实一直在偷懒。 02 单打独斗的努力,远不如团队、社群的激励 有勇气参加元旦环城跑,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一个朋友,他们想报团体赛,恰好却女性成员,而不善于拒绝他人的我,几乎是被迫参加的。可是,虽然拖了团队后腿的我,并不后悔参加这次这个团队赛,因为,这次这个团体赛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让我敢于去直面、去反思自己的问题。 我平时的看似一直在坚持跑步,其实,一直是呆在自己相对舒适的区域,跑速根本上不去,但习惯于单打独斗的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直到这次这个团体赛,突然警醒,自己的跑速好慢,而要让自己持续进步,就是要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改进才行。 回头我想,如果我报名参加的是个人赛,我可能早就放弃了,但在团队里,我即便有一万个理由,不敢,也不能放弃,所以,在跑的时候,队友阿甘看到气喘如牛的想停下来走路的我,大喊:“端午加油”而另外的一个队友寒,则始终陪伴着我,让我坚持跑完全程。 这就是团队中的相互陪伴、相互激励的作用。 而现在想来在2018年,我几乎每天都坚持写文,不是我自律,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我加入了很多个优秀的社群,特别是有书一营的营长夏末老师,几乎是挥着小皮鞭催着我们看书写稿件,在这种情况下,我几乎就是被推着前进。 03 急功近利的焦虑,让自己无法沉下心来读书 不可否认,社群里优秀的群友,推动着我前进,但没有掌握好节奏的我,看到比我优秀的人,比我更努力时,我不可避免的开始焦虑了。 看完一本书,其实,并没有吃透理解透,但就开始匆匆写书评,写感悟,开始至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而在那一刻的急功近利,就注定自己可以走的快,但并不能走的远,走的更深入。 所以,我一直在反省,我到底是为了真正学到东西,还是,就是为了拿到稿酬,二者虽然不矛盾,但我完全可以去追求文章的质量,去赢得更多的转发和更高的点击数量,而不是仅仅是把目标定为上稿。 如果只关注上稿率,那么只会让自己更浮躁、更焦虑,但如果能够沉下心来,去专注去打磨文章的质量,那么我想,酒香不怕巷子深,高质量的文章一定会让2019年的我,收获满满。 在罗胖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中提到一句话“2018年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坏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大的趋势,我无从把握,但是从自己的小趋势来讲,2018是我尝试改变自己的一年,也是让我自省的一年。而2019年,我想我会根据自己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变和持续成长的一年 读书营,在2018年已经持续办了三期,我个人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2019年开启的时候,很多朋友问我,2019年你的读书营,还办不办,准备怎么办?而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处在迷茫、困惑以及对自己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的焦虑,都会让我对未来心生恐惧,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够带领读书营走多远,走多好。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即便我有再多的想法、再多的创意,想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收获和改变,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落地的行动,那么一切就都是水中花,镜中月。可这种行动和目标到底该怎样设计呢?直到昨晚听到陈果老师的一堂课,她说你想吸引什么样的人,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时间醍醐灌顶,是啊,我为什么总想着去给大家设定任务,设定目标呢?马云有一句广为流传的经典语录“你改变不了特朗普,你连你妈都改变不了,你要改变你自己”所以,不论是成长还是改变,所有的一切都源于自己,社群和团队能给予我们的就是一种抱团取暖、相互精进的一个渠道。 所以,在2019年,我会持续运营属于自己的社群,持续坚持写作,或许,我根本没有那么优秀,但罗素说过:“参差不齐,乃是幸福本源”,真实有趣的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接受我的不优秀,但是给自己一个坚持的理由和精进的渠道。罗胖在跨年演讲中提到“普通人的努力,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会积累成奇迹”成长或者改变,时间自会给你答案,而我们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漳南一邺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领域里要求要善于或精于管理。然而要想在实践领域里真正地做到善于或精于管理,其前提首先要在认识领域里做到善于或精于哲学,也就是“透过现象抓本质”。这些,笔者已在前面的拙作中作了1定阐述和论证。本稿着重探讨如何“透过现象抓本质”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算是“透过现象抓本质”呢?笔者认为,所谓“透过现象抓本质”就是要求人们在观察、分析、认识或者说思考问题时必须要客观、全面、深刻和系统。何谓客观?何谓全面?何谓深刻?又何谓系统呢?这4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其依据是什么?等等。1、客观性要求 所谓客观,通俗地说,就是看问题或事物不能想当然,不能意气用事,也就是不能自己认为或者觉得怎样怎样,而是要与问题或事物的事实相验证。对了,继续发扬;错了,必须要立即改正,并要汲取教训,举1反3,防止再犯同类错误。否则,就会犯主观主义错误,早晚都要栽跟头的。因为任何人都要向客观规律低头的,客观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绝对意义上说,人们只能发现和利用客观规律,而不能创造或改变客观规律。所谓“借风吹火,用力不多”顺势而为而已。不然,就要受到客观规律无情的惩罚。“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客观地看问题或事物,看问题或事物的客观性,是“透过现象抓本质”的最基本、最初级的要求。2、全面性要求 所谓全面,就是要1分为2地看问题或事物,也就是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1切问题或事物,在统1中把握和掌控对立,在对立中寻找和体现统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等都是针对全面性而言的。《孙子》的“经5事”和“校7计”也包含这个意思。与全面相反的就是片面。对此,毛泽东在其《矛盾论》中早有精彩的论述,不妨直接照抄下来:“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1方、不了解日本1方,只了解共产当1方、不了解国民当1方,只了解无产阶级1方、不了解资产阶级1方,只了解农民1方、不了解地主1方,只了解顺利情形1方、不了解困难情形1方,只了解过去1方、不了解将来1方,只了解个体1方、不了解总体1方,只了解缺点1方、不了解成绩1方,只了解原告1方、不了解被告1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1方、不了解革命的公开工作1方,如此等。1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1切方面、1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1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我们应该记住他的话。”毛泽东先生的论述出自于第2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针对当时战争情况下的政治和军事斗争需要而作的,距今已有近710年的时间了,但无疑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生活仍有巨大的现实价值。我们居家过日子、为人处世、做买卖、干工作,合作还是竞争,管理还是经营,认识还是实践,等等,都需要讲究个全面性。否则,难免就会过多地碰钉子、栽跟头。 全面性也是1种客观性,而且还是更为可靠的客观性,也可以说是客观性的升华和提高,是“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具体要求。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不要讲1面子道理”,“将心比心”,“逆向思维”等等,其实都是针对全面性而言的。3、深刻性要求 而所谓深刻,就是不能表面地看问题或事物,而是深入问题或事物的内部,去看问题或事物里面的问题或事物,问题或事物背后隐藏着的问题或事物,不能被其表面上的1些特点、现象所迷惑。粗枝大叶,蜻蜓点水都是不行的。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这种说法非常值得商榷。因为这是比较初级的、比较粗放的,也就是比较感性的1种认识,仅仅如此是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的。市场经济情况下,上当受骗的事例屡见不鲜,想当年伪科学也几成气候。究其原因,不能不承认这都与轻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有关。举个历史上的例子,唐高宗时期,武则天还不是皇后时生下1个女孩,王皇后因为怜爱并经常逗弄孩子玩。有1次皇后刚走,武则天趁没人将孩子掐死,又盖上被子。不多久高宗来到,武则天假装欢笑,与高宗1起打开被子看孩子,发现已经死了,就又大声哭闹起来。问身边的人怎么回事,身边的人都说:“皇后刚刚来过这里。”高宗勃然大怒,认为就是皇后害死的。皇后刚走孩子就死了这是许多人都看见的,事实上并不是皇后害死的。因此,“眼见”未必就是“实”,“耳听”未必就是“虚”。当然,笔者说客观地看问题或事物是“透过现象抓本质”最基本的要求,但并不是全部的要求。因此,“透过现象抓本质”仅有客观性的要求是不够的。因为客观有外在、内在之分。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本质的必然是客观的,客观的未必就是本质的。我们常说“实事求是”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实事”是事实,“实事”中包含的“是”更是事实。“实事”是现象,而“是”才是本质。“是”是更深刻的事实。然而,深刻的东西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凑热闹。”这个“看”,不是用眼睛直接看,而是用脑子去想。 “透过现象抓本质”的深刻性要求,是其客观性要求、全面性要求的继续、丰富和发展。4、系统性要求 所谓系统,是“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客观性、全面性和深刻性要求的继续和进1步具体,是“透过现象抓本质”的最高要求,这源于物质世界的联系性、物质联系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无限性。问题或事物是无限多样的,又是普遍联系的,同时联系又是有规律的。《老子》的“道生1,1生2,2生3,3生万物”也是在强调这个意思。“系统科学表明,任何事物(问题)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人们“透过现象抓本质”是1个由浅及深、由粗及细、由外及内、由点及面、由面及体、由个体及整体、由小的整体到大的整体……的缓慢发展的过程,而且是1个非常复杂曲折的认识过程。正因为如此,才能使人的认识不断深化,由天真幼稚不断成熟起来。因此,1977年,在夏威夷召开的世界第7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格拉肖在发言中把物理学家逐层研究物质结构的历程形象地比作剥洋葱。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事物的本质有相对、绝对之分。相对本质较之绝对本质而言是现象,而绝对本质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本质。绝对本质是“透过现象抓本质”的最高和最终目的。人们正是通过1层层地对相对本质的认识和把握,来认识和把握绝对本质,并把人们的认识和把握不断引向深入。这正如毛泽东先生在其《矛盾论》1文中所说:“就人的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1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1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的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过程:1个是由特殊到1般,1个是由1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1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1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这段话里面的“特殊的本质”就指的是相对本质,而“共同的本质”就指的是绝对本质。而所谓绝对本质,就是世界观的问题,就是关于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或观点的问题。5、系统性是“透过现象抓本质”的最高要求 为什么说系统性是“透过现象抓本质”的最高要求和目的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要探讨事物的绝对本质呢?或者说,为什么说哲学是关于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的学说?或者说,为什么几千年来哲学总是围绕着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如何这个基本问题而争论不休呢?或者说,为什么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呢?等等。这些看似是好多问题的问题,其实只是1个问题。正确解答这个问题,是探寻哲学奥秘至关重要的1个环节,这也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哲学在现实生存生活中的客观地位和作用的关键,之所以呼吁人们积极学习、探讨和掌握好哲学的全部意义也在于此。 那么,怎样才算正确地解答这个问题呢?正确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能不联想到中国有1句非常有哲理的老话,叫作:“不谋万世者,不足谋1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1域”。实质上这句话典型地道破了系统性在实践上,尤其是在认识上的决定性作用,即点出了人们认识和掌握问题与事物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6、部分离不开整体 人们要想认识和掌握问题与事物的部分的话,必须要先认识和掌握问题与事物的整体,在问题与事物的整体中认识和掌握问题与事物的部分。否则,人们对部分的认识和掌握就不会是真正的彻底的认识和掌握。为什么?因为部分是整体的部分,隶属于整体,受整体所决定。比如,我们读书或者看文章,我们要想真正认识和掌握其中1个句子或段落,就必须把整本书或者整个文章通篇读完,否则这个句子或段落的真正含义就不可能弄明白。再比如下棋,没有全局在胸,是下不出1盘好起来的。牵1而动百。每走1步,整个棋局就会有1百个变化,假如不能把这1百个变化都计算清楚的话,需要走的这1步是不可能真正走到好处的。下棋,同样多的棋子,同样多的棋力,为什么会有赢家、输家呢?根本原因就在于赢家的每走1步相对于输家的每走1步更有效率而已,也就是说赢家比输家更会认识和把握棋盘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此,我们还要讲1个在“项目管理学”讲演中人们常常举证的富有深刻经济学意义的经典案例。宋朝祥符年间,京都汴梁(今开封)有1座宫殿被焚,皇帝派大臣丁渭主持修复,他制订了1个施工组织方案。考虑到工程需要大量的土,而土源过远,于是就近挖开大路取土,变成1条大沟。又命令挖开汴河与大构相通形成水道,解决了木材等物资运输问题。工程完工后,将残砖断瓦等建筑垃圾填入大沟,恢复大道。1举解决了取土、运输和垃圾处理3个问题,节约银两以亿万计。这个案例也说明了整体对部分的决定作用。对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毛泽东从军事上、政治上也讲得非常到位:“要求战役指挥员和战术指挥员了解某种程度的战略上的规律,何以成为必要?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什么叫“1时”?什么叫“1域”呢?“1时”是“万世”中的“1时”,“1域”是“全局”中的“1域”。所以,《韩非子》“小忠不可主法,小知不可谋事”与《管子》“大德不至贤,不可授于国柄”,都清楚地表明了这个思想。 7、整体也离不开部分 我们说,人们要想认识和掌握部分的话,必须要先认识和掌握整体,在整体中认识和掌握部分。然而,人们要想认识和掌握整体的话,又必须先要从认识和掌握部分开始。因为“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存在,全局是由它的1切局部构成的”。因此,人们常说:“饭要1口1口地吃,事要1点1点地做”,说得也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说法是不是矛盾的?这也是容易引起人们困惑的地方。事实上本质上,我们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说是,因为它是辩证矛盾,但绝对不是形式上的逻辑矛盾,所以,我们又可以说不是。问题与事物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既对立又统1。这个对立统1包含了两个道理:1个是要求人们做事情解决处理问题中“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拉车”与“看路”两者要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方能把问题或事情解决处理到好处。否则就很容易“前功尽弃”,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另1个则说明了人们在认识和把握任何问题与事物的过程中都会有反复,不是1次性就可以解决的,不是1蹴而就的。我们读书或者看文章,读1遍,读两遍,读3遍……每读1遍的体会都是不1样的。人们做事情解决处理任何问题都是这样的。为什么会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呢?原因就在这里。为什么人们会相信甚至迷信经验主义呢?也是这个原因。这也是形式上实践决定认识的客观根据或理论根据所在。当然,我们承认形式上实践决定认识,并不反对内容上认识决定实践,而且还认为两者是相反相成、对立统1的关系,形式上的实践决定认识要由内容上的认识决定实践来决定,内容上的认识决定实践要通过形式上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出来。此外,这个反复也说明了脑力劳动的艰巨性和繁琐性,其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1点也不亚于体力劳动,但体力劳动是显劳动,而脑力劳动为暗劳动,体力劳动看得见、摸得着,而脑力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因为体力劳动是外部劳动,而脑力劳动是内部劳动。同时,这个反复也将脑力劳动同1般的“图省事”、偷懒耍滑、投机取巧严格地区分开来,两者之间有着相对质的差别,使两者不能简单地混淆起来。8、整体与部分都具有无限性 人们要想认识和把握部分,须先认识和把握整体,然而要想认识和把握整体,又须先从认识和把握部分开始。可是整体和部分都具有无限性,人们又怎么能够去认识和把握整体和部分呢?的确,整体和部分都具有无限性。人们常说:“人算不如天算”。为什么“人算不如天算”呢?就是因为这个无限性,因为世界其外无大,其内无小。比如,部分是整体的部分,1个小整体又是1个大整体的部分,1个大整体又是1个更大整体的部分,以此类推以至于无穷。相反也是如此,1个整体可以分为若干的部分,1个大的部分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的部分,1个小的部分还可以分为若干更小的部分,依此类推也是以至于无穷。因此,按照要想认识和把握部分,须先认识和把握整体,而要想认识和把握整体,又须先从认识和把握部分开始的说法,由于整体和部分的无限性,人们永远也不可能认识和把握整体和部分的。这也就是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客观根据。我们知道,马列的观点认为世界是可知的。 那么,世界到底是不是可知的?我们的观点是,世界是可知的,又是不可知的,但这个可知是相对的,而不可知是绝对的。因为虽然整体和部分都具有无限性,但人们可以通过对整体和部分的相对性(相对本质)认识和把握去认识和把握整体和部分的绝对性(绝对本质)。这1点,在实践领域里最为明显,人们对问题与事物的所谓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总是通过具体的部分但是在整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部分的认识和把握来实现的,比如前面已举例过的“善张网者引其咎”的“咎”,再比如“擒贼先擒王”的“王”,“牵1而动百”的“1”,等等。这与战略中的“略”相1致。这也就是唯物辩证法中所说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试想,假如不这样,1个具体人的生命顶多能活百来岁,何来“谋万世”呢?物质世界联系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无限性规定了人们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问题的开放性、曲折性和前进性。所以说,世界是可知的,又是不可知的,可知是相对的,而不可知是绝对的,人们的认识和把握是永无止境的。9、人们的认识(把握)运动规律 人们的认识和把握,总是从相对的具体的部分开始,在认识和把握了1定量的相对的具体的部分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这些部分进行概括和归纳,找出这些部分之间相同的或者说是共性的东西,然后又会用这个相同或共性的东西作为指导,反过头来重新认识和把握这些已经认识和把握过的部分,并对过去的认识和把握进行修正、补充和发展,这是1方面。 另1方面,人们还会用这个相同或共性的东西作为指导,用来演绎和推断尚未认识和把握但需要继续认识和把握的其它部分,从而尽可能地增强后续认识和把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个过程,就是从个别到1般,再从1般到个别;这个过程包含了人们认识和把握问题与事物的两个特点:深入性和扩张性。其动力就是人的需求,人的内在需求。在人的需求,尤其是人的内在需求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推动、引导下,人们对问题与事物的认识和把握的“从个别到1般,再从1般到个别”会螺旋式的循环往复地分别向外和向内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