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5

透明的黑布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运城心理咨询师段淑玲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蓝色泡泡沫

已采纳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如果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在与人的互动中到处都充满了恶意。可怕的是我们都不曾觉察到自己是充满恶意的。

它就像一个恶性的循环,在人与人之间彼此流传,并且习以为常。你能够轻易地感受到来自彼此之间的恶意,它时常无差别地攻击每一个走近他的人。

学会尊重自己,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你制止了他人对你的伤害,也制止了恶意,让他人不敢再随意地侵犯你,教会别人用尊重你的方式对待你,和你交往。

你的善良值得被尊重,哪怕你只是一个孩子

惩罚式的教育方式,是对孩子的伤害和不尊重,它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健康和成长。

我认识一位心理咨询师。一天,她和我聊起儿子在学校里的遭遇。

孩子刚考上高中,开学不到两个月,就被学校告知,孩子将被学校劝退的消息。夫妻俩吓坏了,找到儿子了解事情的经过,孩子才敢将实情告知父母。

事情的起因是,一堂英语课,临时改成了英语自习。监督同学们自习的班主任却要求同学们做语文自习,孩子下意识地问了一句话:不是英语自习吗?为什么要做语文自习?

班主任听后,认为这位同学挑战了她的决定和权威,立刻愤怒地呵斥孩子说他:不尊重老师,不服从安排,是在故意挑衅老师。

孩子不敢反驳,只能站在那里,低着头默默不语,任由班主任发泄着她心中的怒火。

可是,班主任依然觉得怒气难消。随后,又将孩子扭送至学校教务处,要求教务主任对该学生进行退学处罚,并且全校通报批评,还要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公开向她道歉。

教务主任听信一面之词,认为是孩子的品行有问题,错在孩子。便做出通知孩子父母,让孩子退学的决定。

夫妻二人,在了解基本事实后,带着孩子来到学校找到教务主任,同时请来了其他科目的老师,和事情发生时在场的每一位同学。

经过一番了解和询问,其他科目老师对孩子的评价都很高,勤奋好学,对老师也是彬彬有礼,在班级里经常主动承担劳务活动,乐于帮助同学,很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同学们说事发当时,孩子就只是问了一句:不是英语自习吗?为什么要做语文自习?

听完这一切后,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朋友怒了!立刻找到学校校长,投诉班主任的行为伤害了自己的孩子,提出了对这位老师品行的质疑,要求校方对此事做出正确的处理,并公开道歉。

事后,这名女教师被停职处理,面对全校师生公开承认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听后整件事儿,我不由得为这位心理咨询师鼓掌、喝彩。她没有因为害怕得罪学校老师,选择忍气吞声,低声下气地去求饶。

而是为孩子的善良争取到了足够的尊重,保护他免受伤害。这也给孩子的人生上了很重要的一课 ,你的善良无论在何时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哪怕你只是一个弱小的孩子。

面对同事的恶意,勇敢地做出回应

有时一味地善,反而纵容了他人的恶,换来的是漫天的恶意。勇敢地做出回应是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

朋友兰子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是个佛系,为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谁有事儿都喜欢找她帮忙。

编辑工作常常需要加班到深夜,和兰子一组的同事玲却时常找各种理由借故离开,要兰子帮她改稿件。

起初兰子想,每个人都会有遇到难处的时候,还有各种烦心事儿,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毫无怨言地帮她把事做完。

时间一长,玲甚至直接将稿件扔在兰子的桌上,就走人了,连招呼都不打。

渐渐地兰子也看出了问题。有一次,她气不过,将玲的稿件全部丢回她的桌上,不再帮她改稿子。

第二天,因稿子未完成,延误了发稿,玲被主编怒批了一顿。于是,她怒气冲冲地跑去质问兰子:“为什么没有帮我把稿子改完,让我被主编训斥?”

佛系的兰子,第一次被激怒了,反问她:“凭什么你的稿子要我帮你改?你要搞清楚那是你的工作不是我的,你扪心自问一下你有多少稿件都是我帮你改的,你良心给狗吃了吗?”从此,二人再无交集。

在那之后,报社开始有关于兰子的谣言传出,说她的稿件都是玲帮她改的,甚至玲还经常替她顶班,兰子经常找各种理由逃班等等。

这样的谣言也传到了主编的耳朵里,于是把兰子叫到办公室问她是否有此事。

此刻兰子才意识到自己的不回应和害怕与人起争端,反而助长了小人的气焰,让谣言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兰子将事情的是非曲直如实地告诉了主编,还叫来和她一起加班的排版师和打版师,才自证了清白。

因为这件事儿,兰子苦恼纠结过好一阵子。一方面想要当众揭穿玲卑鄙无耻的行径,另一方面又害怕与人起争执。兰子甚至想过干脆辞职不干算了,省得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起纠纷。

但最后,她还是决定尊重自己的内心,鼓足勇气在员工内部群里,当众揭穿玲的无耻行径,澄清了所有关于她的谣言。这时,大家才看清玲的真面目。

很多时候,包括我自己在内,总想着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但一味地容忍,往往助长了他人的恶意,让他们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

这时的你更应该懂得尊重自己,拿出勇气为自己做点什么,比起委屈求全,忍气吞声,你更多了一份自信,敢于为自己争取,为自己活的勇气。

别用恶意的方式去爱,那是一种伤害

用恶意的方式去爱,是企图撑控一个人,让她按照你想要的方式生活,这是极端自私的。

晴儿我见过她两次,是朋友带来的。原因是她正经历一段痛苦的婚姻关系,想要离婚,但又害怕对方的威胁和报复,令她倍受煎熬,心灵千疮百孔。

晴儿是一个优秀的女人,能力强,收入高,还长得美。有一个6岁的女儿美得像天使,比起同龄人,她多了少有的成熟,既乖巧,又懂事儿,谁见了都喜欢得不行。

听她倾述,和丈夫刚结婚头两年,丈夫就一改恋爱时的态度,对她进行各种人生限制,不准她和朋友来往,社交,不准穿感觉暴露的衣服,不准她画妆,更不准她与任何男性有接触,下班后必须立刻回家。

有时回家稍晚了一些,对方就对她进行谩骂和语言上的羞辱,事后却又下跪认错,说是因为太爱她,害怕失去她,才会如此失控。

虽然也想过离婚,但发现自己怀孕之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心想有了孩子对方也许会就此放心她,不会再如此疑神疑鬼。

可是,女儿出生后。与丈夫的关系变得更加恶劣,稍有不如意对方就暴跳如雷,极致的谩骂和羞辱她,有时甚至家暴她。

为了不让女儿受到伤害,晴儿几乎是对丈夫言听计从。每一天都活得小心翼翼,胆颤心惊。

当孩子渐渐长大,丈夫却连带孩子一起谩骂和家暴母女二人。

晴儿再也无法容忍,为了女儿,提出离婚。对方却威胁她说道:”要是敢离婚,就杀死母女二人“。

趁丈夫不在家时,她将女儿偷偷地带走,寄养在父母家。然后,独自回到家中与丈夫继续抗争,直至对方同意离婚为止。

晴儿的遭遇让人感到心痛。从中我们也看到她因为缺少对自我的尊重,让她一度失去保护自己和女儿的勇气和能力。

不过所幸的是,最终她能够重新站起来为了自己和女儿去抗争。除了心理疗愈之外,她更需要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女儿的人身安全,尽早地从这段不幸的婚姻关系中解脱。

结尾:

与人为善是一件好事,这个世界也鼓励与人为善。但是在面对来自他有的恶意与不公时,就应该拿出勇气来及时制止这种伤害性的行为。

只有懂得尊重自己,你才有能力保护好自己和你爱的人。

善恶一念间,要分得清辩得明,不要善恶不分,因为你的善,纵容他人的恶。

运城心理咨询师段淑玲

351 评论(9)

康泽装饰

朋友王老师给我讲过一段她早年做心理咨询的故事:一个妈妈带儿子来做心理咨询,原因是“孩子太叛逆,说什么都不听”。那时很多父母还有一个观念,孩子不听话,绝对是孩子的问题。他们找咨询师的原因也不是真想解决问题,而是希望多一个“权威”帮他们“驯服”孩子。两人见到咨询师以后,妈妈说了很多话,孩子一言不发,眼睛就盯着地板。听妈妈说完,咨询师说:我已经大致了解情况了,现在我可以单独和孩子谈谈吗?朋友回忆说,那次咨询的很多细节她记不太清,但有一个细节,她记得特别清楚。 每当谈到母亲,孩子就会说:反正我说什么她都不听。反正什么都是我的错。反正她觉得我什么都不好。孩子的这几句话一直记在她心里,尤其是那3个“反正”。 妈妈们经常有各种各样的“难题”:孩子不爱吃饭;我家的孩子总爱坐在厕所里看书;我家小孩总是自我管理太差了,直到大人发火了才哭着说自己错了;家中的姐姐总最对弟弟挑衅,两个孩子的相处总是让大人苦恼…… 在美国儿科医生克劳迪娅•M.戈尔德博士看来,所有“问题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孩子不被理解的感受。如果我们没有花时间去回应孩子,而不是仅仅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这是对孩子感情的一种镇压,会对孩子的大脑产生巨大影响,也会给孩子的未来留下巨大的隐患。 《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通过生动的故事、敏锐的洞察力和前沿的研究指出:一次短暂的倾听可以让情感关系发生巨大的转变。当我们能够把自己从控制行为的迫切需求中解放出来,能够把行为看作一种交流方式时,我们就有机会帮助孩子和我们自己渡过难关,从疗愈中得到成长,并培养出具有心理弹性、拥有真实自我的下一代。倾听,是高水平的情感链接 同事玲玲不止一次在闲聊的时候抱怨,说自己八岁的儿子脾气越来越大。一天晚上,她的宝贝儿子竟然直接在商场发脾气,把大家都弄得很没面子。因为玲玲正忙着跟丈夫讨论着要不要给家里换一台新的洗衣机,所以在明明听到儿子大声叫了自己很多遍的时候,她都没有太理会。儿子开始不高兴了。等他气得撅起小嘴不再说话的时候,玲玲才意识到自己不对,于是对孩子说:“你再说一遍,妈妈听着,这次我们只听你说,好不好?”但是儿子不讲了,而且很气愤地对刘姐说:“我说了你又不听!”然后在商场中乱跑开,任凭玲玲和老公在后面喊和追,也置若罔闻。 像玲玲这样的父母有很多,也常常愁眉苦脸地抱怨:“我家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为什么他老和我对着干?”等等问题。 孩子真的那么不听话吗?孩子真的就生下来就是来同家长对着干的吗?当然不是。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父母到底听到了什么?聪明的家长不仅是一个高明的说者,还是一个高明的听者。 我们太多的父母,说的太多,听得太少,甚至不听。“快写作业去!”“赶紧睡去,明天要上学!”“我现在还有事,明天说!”然后就没有结果了,希望孩子像机器人一样按照自己编好的程序执行命令就好。 父母的潜在语言在告诉孩子:你不用思想,你不可以思想,听我的就行了。同时也是在暗示孩子:你做不了自己的主,你不行,你没这个能力。长此以往,后果是什么呢?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家长的产品任由家长塑造。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学会倾听,做一个会“听话”的父母。会听才会说,会说了孩子才肯接受。倾听是亲子沟通的首要一步。父母要贴切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适当地反映出来,就有赖于父母有效的倾听。 怀着希望与尊重去倾听孩子 如果上小学的儿子有一天放学回来对你说:“妈,我跟同学打架了!”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 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在遇到这个情况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指着儿子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准跟别人打架,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结果儿子“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后来她才知道,是另一个孩子无故先动手的。 事出必有因。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可能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是在呼唤父母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 比如说,如果孩子告诉你,“我不想上学了”。通常家长们都会站在制高点,带着价值判断的反应: “你怎么可以这么懒!”“你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 这么一说,孩子受到批评,对与父母沟通的意愿就大打折扣。而不带评价的倾听做法,则会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让孩子愿意敞开心胸。“你的意思是说,你最近对上学不太感兴趣了,是吗?”然后再问他:“为什么呢?你能告诉我原因吗?”慢慢让孩子继续把他心里面的话告诉你。 因为如果父母能这么说,孩子就会知道,如果他有心理困扰,爸妈在任何时候都会抱着支持的态度听他说话。当孩子知道父母是保持着这样的态度,他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分享心事了。 在大部分中国人的教育观念中,往往都是哄孩子、骂孩子、管孩子、训孩子,但就是缺少一点:尊重孩子。而尊重靠什么?就要靠倾听孩子的诉求,并与孩子沟通。 倾听的目的,不仅仅是平复孩子的情绪,或仅满足孩子的要求,或要求孩子的行为符合父母的需求。倾听的目的,是找出问题的源头,通过平和的手段,满足各自的需求,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没有不愿意说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 孩子大了,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的现象逐渐增多。很多家长认为当和孩子发生冲突时,不论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这时家长应当反思自己说话方式是否存在问题,没有说不通的孩子只有不会说的父母。 孩子的情绪反应主要取决于家长的心理状态及家长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应对能力。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没有不愿意说话的孩子,只有不会听话的父母。 比如孩子放学晚了一个小时到家,妈妈非常担心,生怕孩子发生什么意外。如何有人问她,这位妈妈肯定会说“我担心要命。或者“我太担心他了。当孩子进门的时候,妈妈却脱口说出了截然不同的话,愤怒的说:“你太不像话了!也不告诉家里人一声。你多大了?怎么不知道考虑别人的感受呢?”听完这一席话,你想孩子以后会改吗?孩子会真的告诉你他晚回来的时间去做什么了吗?他能从父母的话中听到改变的动力吗? 还是同样的放学回来晚后,妈妈看到孩子进门,松了一口气,说:“谢天谢地,我担心死了,看到你回来妈妈就放心了。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打电话告诉妈妈需要晚回来,我会很担心的,都没办法好好做饭……”告诉孩子整个事件,不仅说明他的所作所为给你带来了问题,而且还说明了你对此的感受,可想而知,孩子就会卸下防备去和你沟通了。 《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 告诉我们,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做好“听话”父母,才能有效地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议。对孩子的关怀和爱护,形成一个开放的沟通气氛,以增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在这愉快的氛围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孩子会容易接受,并认真考虑,从而培养出具有心理弹性、拥有真实自我的下一代。

237 评论(8)

头发长很慢

舅舅走了,十一月的最后一天,下午两点四十分,享年83岁。 午餐的时候妈妈接到大表姐的电话,说舅舅送到医院后,医生的意见是不用治疗了。妈妈判断舅舅这一次可能过不去了,我跟妈妈说:“您就不用回去了,我马上去做核酸,明天回去看舅舅,如果舅舅没事,就回去跟他见个面,如果真的不行了就回去跟舅舅见最后一面。”说完我按照自己的作息时间躺在床上睡午觉,妈妈的哭声将我吵醒,我知道,是舅舅走了,十一月的最后一天,下午两点四十分,享年83岁。 01 舅舅去世了,舅妈没有哭 生离死别,怎么能够不流泪?妹妹打来电话让我劝妈妈不要回去,她担心妈妈承受不了舅舅去世的悲痛,她在电话中反复跟妈妈说“您不要哭”,而妈妈是无论如何都要见舅舅最后一面的,我相信泪水是可以排泄痛苦的,我宁愿妈妈畅快地哭一场,用痛哭的仪式来告别舅舅。 无论怎样的告别,没有仪式都是悲凉的。 我因为想念而流泪、因为后悔而流泪、更因为失去一个时代而流泪…… 我后悔在大表姐给妈妈打电话时没有让她拿电话跟舅舅视频,至少,我应该让大表姐告诉舅舅我要回去,让舅舅知道我多么在乎他。我是动过这个心思的,但我又担心舅舅敏感,不过年不过节的我回去是不是因为知道他不行了,话到嘴边没有说出来。无论我多么相信灵魂的存在,我都希望舅舅离开的时候带着我对他的爱。 不过,我更担心的是舅妈,无论怎样的状况舅妈都让人心疼:舅舅在的时候担心舅妈太辛苦,舅舅不在了又担心舅妈太孤独。我不知道瘦弱的舅妈会是怎样的伤心、怎样的嚎啕大哭。前几年姨父离世我因为工作太忙没有回家,听妈妈说,从来很少伤心的姨妈哭得悲天抢地,我很难想象一对在一起生活了近60年的夫妻会是怎样的难舍难离、怎样的痛不欲生。 但当我和妈妈坐了一整天的车来到舅舅的灵前哭的时候,舅妈出来跟我说:“良玉,不哭!你舅舅走得很安详。” 有一句老话是:久病床前无孝子。舅舅的床前一直都有孝子,不过,这些“孝子”并没有怎样伺候舅舅,伺候舅舅的从来都是舅妈。 八年前,舅舅因为中风躺在了床上,其间做过一次胆结石手术,到医院去的次数我已经记不清了,每一次几乎都是从奄奄一息中又恢复过来,全部的生活都由舅妈照顾。 舅妈身体并不好,虽然比舅舅小六岁,医院诊断舅妈有糖尿病、癌症,膝盖骨还有滑膜炎,有一段时间,舅妈是用一个带拐杖的小板凳来支撑自己身体的。尽管双胞胎的表妹都距离娘家不远,她们也经常回来,但日常照顾舅舅生活的从来都是舅妈。 不管春夏秋冬,舅妈每天给舅舅擦洗身体,喂饭,从床上扶上轮椅,从轮椅上扶上床。除此之外,无论是原来跟表弟、弟媳住在一起,还是后来住在表妹家,舅妈护理舅舅从来很少让人帮忙,她还要洗衣、做饭、做卫生、打理菜园,八年的时间,从来没有厌烦。就连医院的医生护士都感叹一个农村的老人在床上躺了几年从来没有半点异味,即使专业护士也很难照顾得如此周到。舅妈说:“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你舅舅走在我的前面,如果我死在他的前面没有人能够照顾他。” 我们都感叹舅妈的身体是如何承受这么多病痛和如此繁重的体力。舅妈自己却很从容,她说,医生说的很吓人,我从来就不想这些事,很多病都是自己吓唬自己。而对于生死,舅妈似乎也看得很淡,也许舅舅先于她离开刚好满足了她的愿望,所以,我们看不到她的悲伤。 12月3日,早上4点道士开始诵经了,除了敲孝子的钱,我竖着耳朵听也没听出半句唱词。5点18分出殡,几十辆车跟着舅舅的灵车,我不知道有没有人陪伴舅妈,我回头看了她一眼,她依然平静如初,目送舅舅的棺木离开,没有流泪。 02 舅舅什么都不多,就是人多 2016年春节 其实,我是很难用“贡献”、“勤劳”、“善良”之类的词来形容舅舅的,舅舅在整个大家族中没有什么特别的贡献,即使在田里插秧,他也是一副文质彬彬、一尘不染、不慌不忙的样子,他看上去甚至有几分冷漠。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舅舅的命运的话,那一定是“人”。我经常跟人说,我舅舅家什么都不多,就是人多。 舅舅有七个孩子,一个儿子,六个女儿。因为这七个子女舅舅有了十四个子辈;赶上独生子女的年代只有大表姐有两个孩子,舅舅一共八个孙子,其中有四个已经成家,这样舅舅的孙辈就有了十二个;目前这已经成家的孙子都给舅舅添了重孙,重孙辈五个。这样经由舅舅繁衍的子孙后代一共就有三十一个。 但不止这些,我们家属于“母系家族”,以外婆为核心的家族,舅舅的三个妹妹也就是我姨妈、我妈妈和我小姨总共生了七个孩子,这七个外甥也形成了相当庞大的阵容,这些也都是围绕着舅舅的。 还不止,舅舅在家族中的地位似乎不仅是外公外婆的子女来确立的,还有外婆家族中的两个大的支脉:一个是外婆的哥哥就是我舅爷爷,舅爷爷年轻的时候在长江上开渡船,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舅爷爷在一次轮船失火中去世了,他这边孙辈至少有十五个,连我妈都记得不是很清楚;另一个是外婆的妹妹就是我姨外婆,因为战乱时期姨外公很年轻出去当兵就下落不明,姨外婆带着唯一的女儿等待了半辈子,这个女儿给她生了六个孙子。这两个支脉都在石首,与我们一江之隔。 我小的时候经常会到妈妈的表哥表姐家做客,也看见舅爷爷和姨外婆带着他们的后代来外婆家做客,那种做客的方式似乎带有某种规定性的仪式,不一定是过年过节,而是每年农闲的时候会抽出一段时间住在亲戚家里,我们叫“走亲戚”。 那种“走亲戚”的感觉是极好的,我喜欢姨外婆带表姐表妹来住的那种充满新鲜感的亲情,姨外婆和外婆长得极像,表哥、表姐、表妹们个个都好看,那种半生半熟的感觉总是让我希望能够在他们面前有更好的表现,并希望截取他们一些美好的记忆。 舅爷爷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来都要给我们带好吃的油条,他让我们坐好后一个个分配。时间已经很远久了,我还依稀记得舅爷爷的声音和表情,我相信坐在桌子旁边的我们都是一边咽着口水,一边等待舅爷爷分配油条的。我记得舅爷爷每次总要盯着我叫我妈妈的名字“小冬”,我会有一点害羞地说:“我又不是小冬。”然后舅爷爷就心满意足地说:“我看你就像小冬呢。”从那个时候起,我就非常清楚地知道,因为我长得太像妈妈深得外婆家亲戚的喜爱,其中也包括舅舅。 亲戚一般都是到外婆家里的,只要来了亲戚,我们就都会聚过去。那时候的人还能数得清,但估计每次亲戚出门之前也得盘算一下需要带多少东西才够分配,一般都是以吃的为主,大家围在一起吃的那种感觉也是很有滋味的,这也是“走亲戚”一个标配的内容。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我们这些后代们也都一个个离开了家乡,到各地讨生活,成了这个世界上南来北往的客,也许哪一天我们之间有人在路上遇到也未必能认得对方。我们都很忙,忙到再也没有时间走亲戚,忙到记不得最后一次亲戚来我们这边住是什么时候,忙到想不起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亲人,忙到无事不登三宝殿。 不过,无论这个世界怎样变化,舅舅家总是不能不去的,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去,仿佛一代一代的习惯,从舅爷爷到表舅、到表哥表姐,从姨外婆到姨妈,到表哥表姐和表妹们;从表哥、表姐、表妹到表侄们……,一代又一代,舅舅家总是有人来“走亲戚”的。 似乎只要舅舅在,外婆家的宗亲就不会中断,一个仿佛不曾动荡的、承载着旧日子的世界就一直存在,只要看见舅舅,就能够感受到那些旧日子里的温暖。只要问到那些亲戚的名字、年龄、经历和各种关系,妈妈说除了舅舅没有人搞得清楚。 那些旧日子与贫富无关,与得失无关,与荣辱无关,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因为舅舅而存在 。所以,舅舅去世的时候,我有一个世界被他带走的失落。 03  舅舅从不操心,一切“随你们的便” 我真的没法说舅舅有多么勤劳或者有多么为儿女操心,他几乎一辈子都是被别人宠着的一个人,小时候他们兄妹四个,他是唯一的男丁,我外公倒是一视同仁,但外婆和外婆的母亲就特别重男轻女,从来不让舅舅干活;等到舅舅成年,外婆外公帮他带孩子,他几乎不用操心;外公外婆去世后,还有三个妹妹特别是小姨对舅舅非常关心,经常会被接到城里看戏、疗养;等他真正老了、病了,不仅舅妈无微不至,而且表姐表妹经常回去,就连他七个外甥也是每年都要回去看望他和舅妈。 算起来在以外婆为核心的家族里贡献最大的应该数小姨,小姨喜欢操心,又是他们这一辈中唯一脱离了农村的人,巴不得把我们一个二个的都拉出去,所以,我们好几个表姐妹都在小姨家住过,成长过,小姨就仿佛是我们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一座桥梁;妈妈可能是他们姊妹几个中最贴心的一个,而且虽然遭遇苦难但坚强不屈,成为子女和侄儿侄女的保护伞,所以,表姐表妹也喜欢跟妈妈在一起;姨妈喜欢我们,她身体比较弱,言语也不多,但姨妈的温和是最大的包容,我们到姨妈家吃喝拉撒是从来不用打招呼的,倒是因为姨父年轻的时候是队长,在村里风风火火的,没有人敢欺负我们;舅舅从来不动声色,对这个大家庭说不上什么特别的贡献,但远远近近的亲戚都会围着他,这件事情看起来有一点令人费解。 舅舅读过私塾,解放后又上过学,他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爱听书听戏,他还跟我说,在所有的戏曲里数京剧的词最精炼,他是我们村的会计,怎么说都是一个文化人,但他似乎从来不对太多的事情发表意见,家里的事情也是一副”随你们便“的样子。 包括两个夭折的孩子在内,舅舅前后生过九个孩子,但他甚至从来都没有给孩子起过名字,巧的是,舅舅家的老三跟我们家的老三同年,我妹妹叫了“三子”,接下来,舅舅家的老四、老五就叫“四子”、“五子”了,最后一对双胞胎在舅舅37岁生日那天(阴历九月十七)出生,也不用起名字了,全部都是数字:六子、七子。 家里孩子的学名也几乎都是妈妈和小姨给起的,舅舅既不操心,也不干涉。只是在我7岁上小学的时候,舅舅让我给表妹起了学名,算是他唯一一次对孩子名字的“干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因为不想跟爸爸姓李,需要一个跟外婆姓郑的学名,按照舅舅、妈妈这一辈人和大表姐的名字,我们家选择的是外婆家的姓,外公家的派,大表姐叫郑贤君,是我妈妈起的名,我觉得好听,就跟大表姐要:“我妈妈起的名字我要”。妈妈说:“姐姐已经叫了的名字是不能给人的,再给你起个名字吧。” “我自己弄",我就干脆查字典给自己起名字,觉得"玲"字好听而且意思也不错,就叫“郑贤玲”了。表妹刚好小我一岁,因为那一天刚好村里有了小学,而且就在舅舅家门口,表妹就打算跟我一起上学了,舅舅说:“你干脆把妹妹的名字也起了吧。”因为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有学过拼音,我认识的字全部都是方言读音,我就按照自己名字的偏旁部首和读音给表妹起名“郑贤琼(我们的方言发音‘群’)”。 舅舅唯一的儿子姓了真姓“赵”,我妹妹跟他同年,到他们上学的时候时兴“又红又专”的名字,于是小姨就给他们分别起名“永忠”、“永红”;后面的四、五、六、七都没有跟着我们起名了,等到他们上学的时候,全国都时兴单名,而且时兴女生起男生的名字,除五子跟外公姓并且起了个女生名字外,其他的四子、六子、七子都叫了单名:郑洲、郑志、郑毅。 人生到底该怎样走,仿佛也只有妈妈和小姨为我们操心,她们会鼓励我们读书,给我们找工作,舅舅对七个儿女和七个外甥都是不怎么操心的。当时我们的教学条件不好,表姐、表弟、表妹读书或是弃学都几乎是顺其自然,说不读就不读了。我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跟我妈妈有关,他们四兄妹中妈妈读的书最多,受的苦也最多。这一点舅舅似乎也是对的,舅舅家七个儿女没有一个是读了书挣脱农村的,现在个个家庭美满,衣食无忧。 对我一直骗在学校读书呢舅舅似乎也不反对,当人家当着他的面夸我“还是大学生呀?”他也会骄傲地说:“嗯,这是我们家唯一的大学生!”他似乎知道我离开了家乡会受很多的苦,很早就跟我说:“人到这个世界呀就是来受苦的,你看,每个人的脸上其实都是写的一个‘苦’字。眉毛是草字头,鼻梁是支撑的中心,嘴巴就是‘苦’字下面的那个‘口’字。" 舅舅从来不操心,在舅舅躺在床上八年的时间里,他生命最大的意义便是被动等待儿孙们的消息:哪个孙子大学毕业了、哪个孙子工作了、哪个孙子有对象了,这儿孙满堂啊,总是有太多的事情,这大的孙子结婚了就等待下一个,大的重孙出生了再等待下一个重孙……, 当一个人没有了行动力,生命唯一的意义就是爱。 04  舅舅的注视,是我的“原生家庭” 有一次跟一个心理咨询师聊天,她指出我的性格里有“原生家庭”带来的缺陷:“你似乎总想征服帅气而冷漠的人,是不是跟你的原生家庭、你的父亲有关?” 我低头的一秒钟内想到的那个“帅气而冷漠”的人不是我的父亲,而是舅舅。因为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受迫害,被迫跟我们离开,而且父亲也不怎么帅。 舅舅是英俊的。舅舅大约175,浓眉大眼,鼻梁挺直,瘦削的脸,皮肤干净,面如书生。妈妈说,舅舅结婚的时候像个戏子,一些外地去的人都会感叹舅舅长得好看。很多年后在北京跟一个中学同学在北京见面,他还说:你舅舅长得实在是太好看了。直到舅舅去世,我见到几十年前见过的舅舅的小姨子,她还夸“姐夫长得好看”。只可惜,舅舅没有一张年轻时候的照片,18年前,妈妈回到老家,我给舅舅舅妈、姨父姨妈和妈妈拍了一张合影,这时候的舅舅已经老了。 舅舅是冷漠的、沉默寡言的。舅舅生长在农村,经历过焦虑的年代,也经历过疯狂的年代,但他很少激动,在我的记忆里,无论任何时候舅舅都是淡定的,就连他生气的时候说话的样子也是淡定的。 舅舅的第一次婚姻跟《芙蓉镇》里的黎满庚和胡玉音一样,因为前舅妈是地主家女儿,组织上硬是让舅舅离了婚,舅舅最终也没有入成党,他也从未抱怨什么。后来我爸爸挨批斗、受迫害,外婆妈妈都悲天抢地的哭成一片,舅舅却非常冷静。 我们家盖房子,妈妈轧的砖被连阴雨泡在水里,村里的几个女孩子用排水掀子帮妈妈排水,舅舅找来脚踏排水车,然后就走了。 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天气就像灾难片一样可怕,连碗口粗的树都被连根拔起来,妈妈跟我们说“只要听见房屋的响声,你们就往外跑”。雨小一点的时候,舅舅穿了一身雨衣站在我们面前,他慢悠悠地说:“还没有倒啊?” 有一次,妈妈为帮姨妈跟一个女社员打起来了,那个女社员眼看理亏又斗不过妈妈就又哭又骂,她弟弟拖一把泥锹就准备帮忙,舅舅突然出现只问了他一句:“你先干嘛去了?”那个年轻人就站住了。 还有一次我跟很多人在一块空地挑黄花菜,村里的志方矮子拖着一把泥锹神气活现地说黄花菜是绿肥,把一群人赶得四处逃串,就我一个人没有动,于是他就抢了我的篮子,我跟在后面,碰到村里有点势力的赵云华,赵云华跟志方矮子说:“给她把篮子铡掉!”我心想:完了,这狠毒的家伙!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从西边田埂上传来:“什么事啊?”原来是舅舅从天而降,赵云华立刻跟志方矮子说:“快把篮子还给她!” 舅舅从来都是这样不动声色,他冷漠的目光似乎深藏着某种神秘的威严。他从来都是用冷漠的语言化解困局,即使无能为力也不会暴跳如雷,即使真有什么高兴的事,他也不会喜形于色。 然而,我却是在舅舅的注视下成长的,我从记事以来就记得那双盯住我的眼睛,那不是严厉、不是柔和、不是忧郁、也不是同情,是爱!舅舅的目光有一种特别的温度,在我们一群孩子出出进进中,那双眼睛总在追随着我,并让我在他的注视下能够感受到幸福。即使有一次我不肯带妹妹,舅舅吓唬我要把我扔进水里,我在他怀里针扎,我还是在他颤抖的双手里感受到爱的力量。 有一次,舅舅住院了,到了重症监护室,我们好几个人都到监护室去跟他说话,后来妈妈想知道舅舅是不是清醒了,就问他:“您能不能记起哪几个在监护室跟您说过话?”舅舅说:“良玉。”妈妈都说舅舅对我偏心,就连双胞胎的表妹也因为其中的六子长的像我而被舅舅更加宠爱。 最后一次见舅舅是今年的五一假期,妈妈跟着舅妈先进到舅舅房间,他看见妈妈时是平静的,我随后走进去叫了一声“伯伯”(因为妈妈是留在外公外婆身边的,我从小就叫舅舅“伯伯”),舅舅的眼泪瞬间就流出来了,他努力想抬起头,用颤抖的声音叫我:“良玉!” 可是,可是舅舅已经永远地闭上了他的眼睛,那双一直注视我的眼睛,再也不能追随我的身影……,不,不,不,也许不是这样,也许舅舅那双慈爱的眼睛还在某个地方盯着我,回到家里的第二个晚上,我在梦中见到了舅舅,穿一件白色的衬衣,一条浅灰色齐脚的裤子,从薄雾中迎面向我走来……

9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