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24

papapaopao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民建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爱囡囡

已采纳

幸福是什么?积极心理学专家王薇华 博士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天性。古往今来,人们对幸福这个词赋予了太多的美好愿望。一提到幸福,人们会感到很熟悉,可是当问及感悟幸福 什么是幸福的时候,大家是乎又不能用一句话来说清楚。幸福到底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一词解释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幸福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物,它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心情舒畅”,那么什麽东西能够给人们以心情舒畅呢?有人说当一个人具有金钱、地位、爱情和名誉的时候,这个人是最幸福的。也有的人在说,幸福并不是这样的。那么到底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幸福的呢?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研究者针对幸福到底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也就是说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一个主观性的感受,所以,幸福感也叫做主观幸福感。21世纪初在美国掀起的心理学界的第四次浪潮——积极心理学就是致力于对人类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并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主要衡量指标确定:体验到快乐情绪、较低水平的消极体验、较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这些年里,积极心理学在幸福感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取向,就是对心理健康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积极心理学家们认为:一个人是否幸福,首先在于其是否拥有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能否获得情感上的平衡。而一个国家对幸福感研究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时代精神。如果一个人在特定的时期内,所体验到的正向(快乐)情绪比负向(痛苦)情绪越多,他就会越感到幸福。可以说幸福遵从的是快乐的原则。有人说,生活幸福不幸福,不是什么经济学家说了算,也不是心理学家说了算,而是生活中的本人才能说了算。的确,个人感受是生活质量好与否的关键。曾经有一个印第安部落长者,边晒着太阳边快乐地编着草帽,一位美国商人想买他手中的草帽,问多少钱一个,长者回答5美元卖给你。过了一个星期,这个美国商人回来说,你的草帽很受欢迎,我要订100个,总共多少钱?长者迟疑了一下,回答说那你每个就给10美元吧。美国商人不能理解,买多应该是批发价呀,为什么反而还更贵了?长者笑着说,我沐浴在阳光下编一个草帽,是一种享乐,而你让我编100个,我就要赶时间,受累,精神上非常痛苦,所以,你必须付给我更多,以弥补我失去的精神快乐。挣钱是为什么?挣钱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生活的更幸福。但是一个人的良好的情绪体验和精神幸福比有形的金钱更具有价值。一个人是不是只要有了钱就会幸福呢?钱多了,个人感受就会好起来呢?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是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满足自己的基本物资需求的条件下,财富对于提升人的幸福极限水平的贡献并不明显。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与财富并不相关的因素。过去人们在传统观念中对幸福的理解是较为简单的,人们一般认为只要有钱就有幸福,即“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崇拜已在很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可以说,在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阶段,这种幸福观是乎是有一些道理,因为大多数人还没有体验到有钱后的相对自由和舒适。可是当人们一旦有一些钱之后,人们发现单纯的金钱是买不来幸福的。我们都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人均 GDP 翻了几翻,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比较,平均家庭收入的购买力如今已增加两倍,1/3家庭有3部汽车,但美国人的幸福指数只是增加了一点点。在许多研究中发现,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各种压力反而增加了。正如《富裕的挑战》提到的:“我们可能都想错了,金钱并非幸福源头。”的确,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钱也不是万能的。过去世界各国都是以GDP来决定一国贫富,可是如今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指标是GDP (国内生产总值)?还是GNH(国家整体幸福)?这已经成为广受质疑的问题。2005年,全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南亚的神秘小国不丹,成为全球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不丹的施政主轴“国家快乐指数”成了21世纪先进国家眼中的“新”观念,而名不见经传的不丹已经默默推动“国家整体幸福”逾三十年了。这个被称之为全世界最快乐的穷国,97%的不丹国民都对现在的生活表示“我很满足”:国民享受免费医疗体制、解放农奴分田地、全国少儿免费教育。2008年梁朝伟、刘嘉玲的婚礼在不丹举办时,再一次引起大家对这个国家的关注。现在“国民幸福总值” 也几乎成了不丹在全世界的一张特色名片。国家的GDP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美国前总统罗伯特.肯尼迪曾有一段精彩的演讲:“GDP既不表现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没有反映社会的教育质量;既不带代表文采的优美,也不体现家庭的和谐;既不证明辩论的智慧,也不显示政府的廉洁。它既没有能够衡量我们的勇气,也没有反映我们对国家的贡献。”正如奚恺元教授在《幸福学》中提出的理论: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的幸福呢? 幸福是什么?是住大房子,还是开好车子?还是…?心理学家的研究已证明,人的幸福受到基因、文化、教育、环保、人权保障、工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塞里格曼教授说: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快乐+意义。有些美国人认为幸福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和有自尊的人结婚、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收入稳定、外向、乐观、不烦恼、有宗教信仰、有职业道德、热情适度、性生活满意、多才多艺。”积极心理家们在对加尔各达平民窟的穷人们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穷人也有穷人的快乐,穷人的快乐也并不低于那些有钱的人们。也就是说人的幸福体验不决定于人的银行账户,而是决定在你的头脑状态。取决你对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决定于你对快乐的感觉,你对幸福的自我体验。有一个训诂中对“福”字的解释:福者,富也,即拥有田地,有房子住,衣食无忧。而甲骨文中对性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性,一是手铐,引申为自由。其实古人也是从两个方面理解幸福的,一是自由与阴阳和谐的快乐和自由,这种阴阳和谐可以引申为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二是有一定的物资基础,这个经济基础从字义看是一口一田,即是基本的衣食保证,而非大财富。也就是说,幸福就是身体和精神的自由快乐,或者说解放。可以这样说,当一个人在“有尊严地活着”这一最基本的水平线上生存时,人们会陡增自足其乐的好心情。摘自《幸福法则》王薇华著王薇华简介:中国地质大学博士,作为二野部队中一名军人的后代,出生在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新疆喀什市。从共青团委书记到第一批闯海人;从民建海南省委妇委会主任到独立策划并将“中国太太”推上新时代的舞台;从专科毕业生到工学博士、大学客座教授;从媒体策划的领队人到积极心理咨询师。作为一名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者,结合十年研修心理学的人生体悟,将幸福你我的积极心理学,奉献给每一位热爱生命的朋友们。

民建心理咨询师

229 评论(9)

Joy9999999

引领需智慧,陪伴最常情——听耿洁老师讲家庭教育“双减”之后流传网络的那句“双减,一减不优秀的孩子,二减不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是我聆听耿洁老师的家庭教育讲座时的深切感受。家作为人生成长的动力之源,需要的是温暖。源源不断的温暖供给,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大的能量创造出属于他的精彩的人生。身为父母的我们,需要为引领学智慧,需要让陪伴有温情。《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将家庭教育这一原本属于家庭层面单打独斗的事情上升到国家层面,不得不说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恶化到影响国家复兴的严重程度,因此才会有国家将家庭教育的促进问题分解给政府、学校、社区等方方面面,以期形成全社会对家庭教育齐抓共管的社会大环境。而这其中,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身为家长的我们更是责无旁贷的,毕竟,孩子教育的好坏,往小了说决定着我们家庭为未来,也决定着我们的后半生的幸福指数。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助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第一步是和谐家庭氛围的营造,和谐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永远是家庭教育中的第一关系。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是孩子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课堂,孩子就是通过观察爸爸妈妈的相处方式学习如何与异性交往和相处,通过观察爸爸妈妈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学习如何与上下级的交往和相处。更重要的是夫妻和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轻松,和睦的家庭氛围是孩子生长的精神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非常重要的作用。 真正和谐的夫妻关系, 不是亲密无间,也不是夫唱妇随,而是自我独立。当然,虽说要为彼此妥协,但也一定是相互的,不要总是一个人一味的付出,另一个总是得到,这样天平自然就会变得很不平衡,夫妻关系也没有办法和谐。耿洁老师说:夫妻关系影响着孩子的情绪性格,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需要做到的一条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那么首先,夫妻之间是否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没了自我,这样相互都会觉得很累。要做到的是,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会很好,一个人生活也可以,为其如此,孩子的独立意识才会慢慢培养起来。 夫妻和谐和睦是一种相处之道,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有一种爱与被爱的感觉。夫妻和睦有助于孩子健全的人格,还有良好的心理养成。如果夫妻不和谐和睦,经常有争吵,或者发生冷战。孩子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几率会增加。夫妻之间有争吵是很正常的,但是父母双方一定要学会及时进行处理。有效的沟通是父母和睦的良好途径,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可以少受到伤害,而且身心发展都有益处。简单说,孩子处在夫妻和谐和睦的家庭之中,感受着家庭带来的温暖,出现的问题是比较少的,孩子的成长会更加顺顺当当。 因此和谐家庭氛围的营造策略是我们每一位家长需要学习的第一课,这也是耿洁老师所讲的言传身教——以夫妻的平和之心教导平和之子,家长的日常表现本身就是一种最有影响力的无言的教育。助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第二步是倾听与陪伴。有人讲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牵着蜗牛散步。朱永新讲陪伴对孩子很重要,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孩子来到家庭和你成为一个共同体,这就是人生的缘分,怎么样能够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事实上我们知道,当孩子真正离开你的时候,你想和他在一起也很难了。所以真正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这一点我觉得是很关键的,为什么呢?     因为你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无时无刻不是在进行着交流和学习,西方心理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量直接正相关。你在谈论政治,这个孩子可能今后对政治感兴趣;你在抱怨,这个孩子可能就会充满抱怨的情绪。你在家庭发生的一切,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 我们太多的父母,常常责备孩子不听话。却未曾反思,其实自己从来就没有好好听过孩子说话。倾听,竟成了父母跟孩子之间最大的痛之一。 我们常常只愿意听到自己想听到的东西,而忽视那些真相。特别是跟孩子之间。倘若一个大人,他带着不可置疑地权威,那这个孩子说的话,10句顶多能听到一两句,甚至就几个词语。然后就开始下结论,再继续用各种事情来堆砌,表示自己的结论是有理有据的。一副你撅起屁股我就知道你拉什么屎的神情。倘若父母常常这样对待孩子。那这个孩子肯定是孤单的,因为他甚至找不到一个人来倾诉自己的心声。 如果有一天,孩子扑闪着自己那亮晶晶的眼睛。问你:“爸爸,为什么说鸡是恐龙的后代啊?”“为什么我们不能去火星呢?”“妈妈,为什么我不能飞,我的梦想就是飞起来!”然后期待着你的回答时。你要么是置若罔闻,直接说自己太忙,等一会等一会,用自己的事来搪塞。要么就瞎编一个理由来哄骗孩子。孩子一次次叫唤你来听,来关注他。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假如你是孩子,你也会觉得很挫败、气馁吧。所以孩子最后选择“还是算了吧”,最后跟你“闭嘴”了。 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孩子,那怎样做才是尊重呢?其实愿意倾听孩子说话,就是尊重。在我们自己的经验里,你仔细回想一下就能感受到。如果有人愿意认真倾听我们说话,就会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尊重。父母是不是愿意听自己说话,孩子们有自己的感受。只是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被尊重,孩子们暂时无法言说。可他们却能实实在在从这儿感受到自己是不是有价值。 倾听意味着尊重的话,那忽视就意味着否定。太多的父母却不知不觉中选择了否定。总是跟孩子说“不行”、“禁止”、“不许这样”,就会觉得一切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这种控制感能够让我们内心感到充实和安全。但是,通过“控制”养育孩子的话,最终只会得到一个焦虑暴躁的自己和一个叛逆而人格缺陷的孩子。 家长和孩子之间除了简单的寒暄,基本没有深层次的交流。当心灵的距离很远,感受不到你的光和热,那就只有封闭的孤独和寒冷。当沟通的桥梁被折断,那就只能如同两个孤岛,不通来往。很多问题就这样产生了。 耿老师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和感情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我们不能只是传递而不管反馈,也不能不管孩子传递给我们什么,就盲目的反馈。需知我们的家不仅仅是讲道理的地方,更是讲爱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去提升我们倾听和陪伴的质量。时刻把握先处理情绪在处理事情,把握心情才能把握事情这一原则。儒家先贤思想追求仁、义、礼、智、信五德,现代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六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几乎无一不是需要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通过观察模仿父母之间的互动、父母与长辈与同事朋友的互动,以及亲子之间的互动学习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比我们更优秀,那就让我们每一位家长,从今天开始,积极投身到家庭教育的学习中来,正所谓“父母努力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用我们学到的智慧引领孩子的成长,用我们高质量的倾听与陪伴成就孩子的未来。(完)附: 董伯懿:民建会员,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商丘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商丘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商丘市名师,商丘市优秀班主任,商丘市师德模范,商丘市“防汛抗疫”优秀志愿者。

114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