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的爱
在每个家庭里,母亲往往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更多戏份,在家庭里照顾孩子的责任也更多,可是如果妈妈太强势了,那可不是一件好事!妈妈占了主导地位之后,过于强势的妈妈,反而是影响了孩子性格的形成……朋友笑笑半夜给我电话,哭腔:“我的婚姻终于要结束了。”我问她:“真的过不下去?是因为你婆婆吗?”她哽咽,低声哭泣,说话断断续续:“真的太累太苦了,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嫁给老公,而是嫁给婆婆了,这些年下来,自己活得行尸走肉,这种苟且的日子,我再也忍受不了了。”我想象着电话那头悲痛欲绝的她,心如刀割,但与她远隔千里之外,该如何安慰她?笑笑是我的高中同学兼闺蜜,那时的她,明媚漂亮,活泼乐观,我们总感叹她父母太会为女儿起名,真的是人如其名,那么爱笑,那么快乐。笑笑与她老公是大学校园恋情,从恋爱到婚姻殿堂,历经七年,一路走来,倒是挺浪漫。其实在她与我郑重告别,赴那场婚姻开始,我就开始担忧她的未来。她与老公毕业就来了深圳,也算在深圳打拼多年了,理应在深圳安家,但因为婆婆一句不同意,就决定双双回老公老家定居。她婆婆看起来如此强势,什么事都不容商量,在这样的家庭里,谈幸福似乎有点不现实。那时的她,信心满满,笑得满脸甜蜜:“不怕,我们有爱,我什么都不怕。”婚后第一年,“婆婆说要住一起,方便相互照顾,还能省钱。也好,住一起热闹。“婚后第二年,“我们儿子出生了,我和老公想给他起名“涵之”,但婆婆不同意,说要叫“子轩”,好俗气的名字,但也没办法,婆婆擅自拿“子轩”这个名字入户口了。”婚后第三年,“和婆婆大吵了,我和老公这几年工作赚的钱,都交给她,现在房价一直涨,我们想拿出来买一套,她不愿意,说房价会降,现在不是买房的时候。”婚后第四年,“受不了,真的受不了,婆婆竟然不让儿子上幼儿园,说上幼儿园都是浪费钱,等到六岁直接上小学。“每每看她牢骚留言,总感概万分,她那些一片狼藉、烟熏火燎的日子何时是个头?那个阳光人儿的光芒,就这样在强势婆婆的自以为是,颐指气使中,一点一点消亡。我还记得她笑得一脸灿烂对我说:”我们有爱,我会幸福的。“只是, 在婆婆的“强势保护“下,仅四年,“爱”就溃不成军了;也仅四年,一个家就这样支离破碎。也许有人要问:“那她老公呢?”笑笑的回答都是:“这个家里,老公没有说话的份,我们都没有说话的份,一旦违了婆婆的意,这个家就会鸡犬不宁,婆婆可以闹得天翻地覆。”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个强势的母亲,大事小事都要求唯命是从的控制,绝对会逼得人崩溃。很不幸,笑笑就嫁入了这样的家庭。曾经有专家研究显示,在一个家庭中,母亲越强势,女儿就越彪悍,相对儿子就越懦弱。当母亲以“女王”的姿态出现,孩子的成长又会受到哪些影响呢?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对这种问题有一个精彩的论断:“假如母亲较富于权威性,整天对着家里其他的人唠叨,女孩子们可能模仿她,变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则始终站在防御的地位,怕受批评,尽量寻找机会表现他们的恭顺。”因为,当母亲总是指责、批评丈夫时,其实是在指责、批评一切男性,儿子作为男性必然会跟他的父亲一样躲在无人的角落。妈妈越强势,女儿显霸道一般来讲,当父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从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这个角度来看,女儿就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女儿也会变成强悍的女儿。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当女儿反抗母亲的专制时,女儿也在偷偷地继承母亲的这种专制,并会顺理成章地带到她将来跟她女儿的关系中。如果在女儿成长过程中,女儿总是看到母亲对父亲存在太多愤怒的情绪,女儿长大后,也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情绪转移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总是莫名其妙的对男友或者老公生气。中国有句老话,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说的 就是这种父母认同心理,暴虐的父亲必然有个暴虐的儿子,爱唠叨的母亲必然会培养出爱唠叨的女儿,我们总是这样在不经意之间充当儿女的榜样,塑造着儿女的性格,并影响着儿女的心理成长。母亲越强势,儿子越懦弱在强悍的母亲面前,女儿选择无条件认同,那儿子呢,则会出现另一种情形,那就是无条件逃避。当母亲总是指责、批评丈夫时,其实是在指责、批评一切男性,儿子作为男性必然会跟他的父亲一样躲在无人的角落。所以当一个性格过于强势的妻子喜欢嘲笑、奚落她懦弱的丈夫之时,她其实也等于把这种嘲笑和奚落同样甩给了她的儿子,所以,强悍的妻子,必有一个懦弱的儿子,她越指责她的丈夫懦弱,她的儿子也就越懦弱。每个人的智商、学历、能力等各方面存在不同,不一定每个家庭都一定是男强女弱。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我更赞同家里有一位温柔体贴的妈妈,加上一个伟岸威严的爸爸。即使你在职场是铁娘子,回家后也只是一位贤淑的妻子,一位温婉的母亲。比如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她的两个儿子都毕业于英国的剑桥大学。她谈起对孩子的教育,就特别强调要做到家庭共融,“一齐讲、一齐听、有商有量”,一家人平等交流。真的,强势的母亲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实际上,一个聪明的母亲,总是会给父亲机会,让孩子随时感到父亲的存在,而自己尊重丈夫,则是最好的体现父权的方法。当然,做父亲的不能逃避责任,也要争取多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上来。最后,需要知道的是,强势的控制有时未必是强权控制孩子的思维或情绪,也可能是温柔的强势关怀或甜言蜜语的强势控制。
Joey玖玖
父母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父母可及时发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以正确的方法给予引导,这对孩子的心身发育是有益的。父母应细心观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发育特点,家庭教育就必须根据孩子心身发育特点来进行,否则会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孩子的人格发育。父母要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就应掌握沟通的方法。 如果自己的孩子性格外向,喜欢与父母交谈,父母就应解除自己的封闭状态,多听孩子的讲话,每天全家最好有一段交谈时间,相互倾诉自己的心声,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并信任父母,当孩子遇到难以排除的问题就可以及时在家中谈出,父母可及时帮助孩子解决。 如父母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在生活中遇到苦恼之事,可平心静气地与孩子讲述,让孩子懂得父母的难处,产生为父母分忧的念头,父母应对孩子能理解父母和为父母分忧的愿望表示欣赏,可与孩子一起分析、想办法、出主意,采纳他们有价值的建议,这样孩子就会感到父母十分尊重自己,更感到自己长大了,同时又使孩子学习到了待人处事的正确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父母应主动地与孩子交谈,如让孩子谈谈学校的生活鼓励孩子对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时,父母应予以赞扬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也不要批评孩子,要耐心地与孩子交换看法,统一认识,这样孩子就能逐渐地愿意与父母交谈。 父母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时,要掌握孩子的心理脉搏,分析孩子的现状,孩子的心理及性格特点,平时多鼓励孩子养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遇到任何事情要有主见,能掌握正确的处事方法,不要过多的依靠父母。如孩子做事不周、欠恰当,父母不应指责、挖苦孩子,应坐下来与孩子交谈,统一看法,只有这样才更加有利于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专家们提出了如下建议,可以帮助父母破除与子女之间的隔阂。 (1)密切亲子关系。要做到良好的沟通,就必须密切亲子关系。陈以诚在1999年9月17日《中国妇女报》上所开的亲子关系新处方,值得父母们借鉴。其新处方是: ①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地让孩子明白父母始终是关心和接纳他们的。 ②除了学业成绩外,每个孩子还可以在许多方面发挥潜能和拓宽发展的领域。 ③由于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因此,不要执拗于一种答案而与孩子发生冲突。 ④父母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自我开发各种潜能。放下面子,去倾听各方面的教育经验。 ⑤多采用游戏、音乐、活动的方式培养亲子关系。 此外,要密切亲子关系,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相互信任。为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切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 (2)营造聆听气氛。父母要设法让孩子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让家里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会来找父母商谈。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方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机会,留心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 (3)学习平行交谈。父母用“平行交谈”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回应。美国《用心去教养子女》一书作者罗恩·塔菲尔提出的“平行交谈”,其意思是父母与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会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在交谈中,还要注意从事情到关系、从事情到感情、从一般到特殊等原则,从而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什么话都交谈。 (4)只做孩子顾问。由于父母提出的意见,即使是好意见,青少年大都不喜欢听。因此,父母应做孩子的顾问、盟友,而不要做经理人。顾问只细心聆听,协助氛择,而不插手干预,仅建议改弦更张。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艾利斯说:“父母应该协助子女仔细检讨整个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 (5)有自己的空间。“青少年需要感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受父母控制,”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尤其不可擅入他们的房间。”《跟孩子说话的技巧》一书的作者艾德莉·费巴说;“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尽管孩子想避开父母,却不希望父母也那样待他们。” (6)把说的话写下。有些专家建议,父母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出或不中听的话写下来。家庭关系顾问迈克尔·波普金说:“一般人都认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把话定下来,话的分量也会增加。” (7)不要无所不问。父母提问过多,很难使孩子讲心里话。麦可·列拉说:“青少年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把孩子告诉你的任何事情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 (8)表露矛盾心理。在同一个时候,孩子可能对父母又爱又恨。对父母、老师和所有对孩子有权威的人,孩子的感情往往是双重的。但父母对孩子的感情的二重性通常是很难接受的。其实,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辩证观念。哪里有爱就必有恨;哪里有羡慕就有嫉妒;哪里有热诚也会有敌视;哪里有成功就有担忧。所有这些感情都是合理的:正面的、反面的、矛盾的。因此,父母应该学会接受孩子身上存在的双重感情。父母对孩子所表露的双重感情就用不着担忧或内疚。人类都有感情,感情是孩子天性的一部分。美国心理学家金诺特说:“感情教育能帮助孩子了解他们的感情是什么。对一个孩子来说,了解他自己的感情比了解他为什么有这种感情更为重要。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情时,他内心就不会再感到一切都混乱了。” 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一面感情的镜子,以帮助孩子 解他的感情。一个孩子要知道他内在的感情就要听父母对他感情的反映。通过感情的镜子,能够给孩子提供一种自发的修整和改变的机会。 教养青少年是个不断要协商的过程,而且不时要重新界定与孩子间的关系,还必须坦率地沟通。父母只有综合地做好上述各点,才能真正地做到与孩子的坦率地沟通。
ilovefoood
关于强势母亲,我们至少应该分成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强势,一部分是母亲。强势所代表的,更多是母亲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母亲所代表的,是孩子的主要养育者,即:并不仅仅指孩子现实中的母亲,也是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有可能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阿姨、外公外婆、老师、邻居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妈妈,因为孩子在母腹中的十月,与母亲建立起来的特殊联系,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孩子出生后,就像一枚小小的蛋黄,柔软而娇弱,母亲就像蛋清和蛋壳,为孩子提供保护和营养。而爸爸呢?就像装蛋的篮子,抱持着母亲与孩子,给他们提供更大的容器空间,让母亲与孩子在被保护之下慢慢孵化。对于妈妈来讲,这过程非常重要。中国的坐月子传统,就是很好的被抱持的过程,可以帮助妈妈适应养育孩子这样一个生命中的重大变化。当她成为母亲时,她早年作为婴儿的一些焦虑性体验也可能会被同时唤醒,需要被丈夫和亲人抱持与安抚的。这个被抱持的空间如果缺失,比如产后抑郁,比如不得不独自处理日常繁重的养育任务,而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情绪的高度焦虑,让她成为“强势母亲”。她不得不用高度控制来找回安全感,缓解内心焦虑,而这很可能就是牺牲掉了孩子被抱持的可能。随着孩子长大,母亲的强势更多来自于人格中不够健康的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孩子需要服从于父母的要求,这就给“强势母亲”提供了更多文化和社会性的保护,而让孩子形成人格缺损。强势母亲常以“苛刻的超我”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鲜少提供给孩子信任、尊重的体验,常常要求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否则就会变得暴怒;或者会不断地挑剔孩子,使孩子不断体验到挫败——我是全错的,而母亲是全对的……在这样的关系模型下长大的孩子,被剥夺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会一方面认同母亲,成为一个苛刻、挑剔的人,对外在世界充满了审视,感觉所有不符合自己过往经验的东西都是错的,好像他是世界的核心与标准——以致于在人际关系中,也会成为一个苛刻的超我,一个让周围人头疼的人;另一方面,他也可能被母亲的“统治”激怒,成为挑战权威的人。在工作、生活中,专门与领导对着干,专门去否认权威人士的话,进入所谓“愤青”的状态,甚至是“你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是你说的,我就反对”——网络中的“喷子”大多是这种状态。这一状态,也会使他面对事物时,缺少独立思考,只能在情绪的困扰下做出行动,所以,难免做事鲁莽,不招人喜欢。强势母亲在孩子面前的统治姿态,既可能源自成长中的创伤——比如她就是被这样统治的,也可能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不安全体验所唤醒的焦虑——如果她对人生充满了失望,就可能将这些不如意投射给周围的人,包括孩子。她借助这样的方式来感觉是周围人伤害了自己,而不是自己不够有能力。这样,孩子就不得不承担起“坏”的、“无能”的部分。这一过程,就成为父母对孩子自尊的剥削,即父母从孩子内心拿走了他作为独立个体的、有活力和尊严的部分,来补偿自己的自尊不足。在这样的关系中,孩子很容易成为退缩、缺少活力和创造力的人。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也同样会发生这一过程,因为溺爱本身,其实也在传递着“我行你不行”。对于一个孩子来讲,爱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营养,可以帮助他平衡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的各种迫害性情感。所以被爱就是来建立内心最初的安全感、信任感,并让自己最终发展出爱的能力。但是,家庭中的强势父母,会造成孩子爱的体验不足。他们将内心的恐惧借助强势投射给孩子,孩子就有可能认同父母的恐惧,从而破坏他对周围的人与环境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过程,最终影响到他发展爱的能力。而爱的能力,是一个人幸福感的最重要来源。强势父母的核心问题,同样是爱的能力缺失。他们的自我中缺少用爱来中和伤害的能力,才会无意识地逼迫孩子成为他们情绪的接收者。而最糟糕的是,在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他们的做法被当成理所当然,这使得孩子的创伤修复需要经历更多的困难体验。如果你很不幸,遭遇了强势的父亲或是母亲,且所有的创伤也已形成,除了哀叹自己的不幸,还是有更多的重要事情可以去做:去与一个值得爱的人好好谈一场恋爱——因为好的恋爱关系不亚于好的心理治疗;去照顾好自己与家人的情感——因为去照顾他人时,在别人的满足中,你一样可能获得象征性满足,获得替代性修复;去努力爱你的孩子,将创伤尽量少的向下传递——当你的孩子得到足够多的爱时,他就可能学会如何去爱他自己的孩子;多与美好事物接触——比如去阅读充满思想与情感的书,这里面的人文情怀一样可以融化你心中寒冷的部分。如果,所有的这些对你的帮助都有限,你还可以考虑去寻找一位心理咨询师,在爱的陪伴之下,去重建内心世界。发布于 2016-01-26赞同 35评论 15收起王信2016-09-21那我就多读一些名著吧!野明2017-05-16并不完全是的。有的时候,父亲的不闻不问,母亲不管孩子,难道让她(他)去野。还被加上“强势”帽子,可怜天下妈妈啊
望天的猪
很多人都知道,母亲对于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娶一房好太太富三代!但是一个强势的母亲对于家庭来说却是毁灭性的,这是为什么呢?1、妈妈越强势,儿子越懦弱,女儿显霸道强势女人不等于女强人。我们所说的强势,更多指的是性格上而不是事业上。很多女强人工作中是“铁娘子”,回家就变“小娘子”,反倒婚姻很幸福。相反,有些女人事业未必做得很大,但脾气很大,气势很大,特别喜欢在家里说一不二,我们把这种在家里喜欢做“女王”的妻子称之为强势女人。心理咨询发现,一般来讲,当父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从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这个角度来看,女儿就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女儿也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很多家庭中,关系紧张的母女往往就是性格相同的母女,那就是厉害的母亲一定有个厉害的女儿;脾气暴躁的母亲,一定会把脾气暴躁的毛病遗传给自己的女儿,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当女儿反抗母亲的专制时,女儿也在偷偷地继承母亲的这种专制,并会顺理成章地带到她将来跟她女儿的关系中。强势母亲四大悲情特质:①自以为是②颐指气使③指手划脚④吹毛求疵强势母亲四大惯常行为:①必须要听母亲的,凡事母亲说了算。②严密监视小孩的一举一动,对其行踪和行为了如指掌。③小孩的一切活动得向她汇报,必要时行为前还需得到许可。④对小孩的生活盲目指点,横加干涉,无端操纵其公、私生活。强势母亲三大心理溯源:①外强中干,没有安全感,不独立,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事物证明。②强烈占有欲,恋女情结,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女儿身上。③从小到大,以自我为中心控制与操纵成为习惯性行为。2、约束让孩子失去自信,孩子情绪不稳定,没有主见,事事都过分依赖父母。过分严厉的管教方式,容易抹去孩子的个性很多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自我实现途径,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养成名优秀人才,她们常把自己价值依附于其子女身,子女成功是她们成功,子女失败是她们失败。所以,很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其子女身,把自己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约束中变得自卑。过分苛求造成年幼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增,这个时候孩子就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在强悍的母亲面前,女儿选择无条件认同,那儿子呢,则会出现另一种情形,那就是无条件逃避。因为,当母亲总是指责、批评丈夫时,其实是在指责、批评一切男性,儿子作为男性必然会跟他的父亲一样躲在无人的角落。所以当一个性格过于强势的妻子喜欢嘲笑、奚落她懦弱的丈夫之时,她其实也等于把这种嘲笑和奚落同样甩给了她的儿子,所以,强悍的妻子,必有一个懦弱的儿子,她越指责她的丈夫懦弱,她的儿子也就越懦弱。3、强势母亲会让儿子没男子气现在的母亲,有许多是非常能干的。在统御和支配家庭上,往往也是靠母亲的意志和领导。这样的结果,是使父权无法体现自己的领导地位,如果一家想维持相对和谐,对于母亲的意见和建议,父亲只能是“坚决拥护”,否则就是争吵或冷战。于是乎,弱势的父亲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家庭领导地位拱手相让。在这种母系家庭生活的男孩,确实是很不幸的。孩子小时强势的母亲还显现不出问题,等到幼儿期和童年期时,由于父亲的懦弱,且无法阻止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一:男孩难于男性化。孩子对男性力量认识较少,会出现“父爱缺乏综合征”,缺乏阳刚之气,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发育较慢,并存在诸如焦虑、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碍,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懦弱、胆小、孤僻、自卑等。当未来进入社会后,会出现各种不适状态,无法按自己性别角色规范行事,喜欢找强势的女人结婚,无法成为值得依赖的丈夫。问题二:使孩子不敬重权威。父权丧失的家庭,会导致孩子不仅不能从父亲身上学到尊敬权威、明白等级,而且还会认为男性就是和父亲这样的。同时在功能不完善的家庭中,孩子面对强势的母亲,往往会本能的讨好“强者”,尤其是男孩,他们也会跟着母亲,在不知不觉中反抗父亲,不重视父亲的意见。问题三:使孩子受到过度保护。母亲过于强势,是其安全感不足的表现,会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的保护者。害怕自己担心的问题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只要是不利于孩子的事情,都想过滤一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避免发生。于是,母亲包办所有事情,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要求孩子跟着她走,最终孩子就会什么都不会,完全依赖母亲,更加印证了母亲的想法。问题四: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强势母亲往往是能力出众和是完美主义者,会把培养孩子当成自我实现的方法,苛求孩子做到最好。于是在无形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孩子身上。不能否认,这些强势母亲付出很多,但恰恰是这些“付出”,使孩子感到压力,容易造成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成年后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问题五:让孩子难于独立。强势母亲不仅丈夫面前强势,也在孩子面前强势,不容许孩子说“不”。长期处于母亲的强势控制下,自然忽略孩子的特性和感受,孩子在生活中独立做决定的机会不多,一切都由强势母亲教导、指挥、安排,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放弃自己的承担,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和面对生活的能力,形成对母亲无条件的服从和依赖。问题六:孩子学会消极抵抗。强势母亲使孩子失去自我,感觉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母亲,内心无法产生做事的动力。孩子在强权压力下,知道抗争是无用的,虽然内心在说“不要”,但也只能表示表面上的顺从,这也是孩子感觉只有靠消极抵制才能有自主权。于是,孩子面对自己不能掌控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往往采取消极态度,磨洋工就出现了。问题七:孩子难于学会社会交往。父母是孩子最早认识的同性和异性,和他们的友好相处,能让孩子习得长大后与同性异性朋友相处的方法,这决定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在强势母亲的管理下,这种社会性的交往变形,使孩子害怕遇到否定和拒绝,习惯于隐藏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防御模式,使其有被社会孤立的倾向,难于融入社会。问题八:强势母亲会导致“恋母情结”出现。强势母亲由于投入的爱越多,期待的收获也就越大,母子联结也越深,甚至还会把儿子当作“替代配偶”,作为情感依托的唯一对象。最后有可能渴望占有儿子,以至于渴望分享儿子所拥有的一切。这样使孩子难于摆脱母亲影响,获得真正的自我。这在成年后,使男孩难于认同其他的女孩,更加依赖于自己的母亲。
想得快崩溃
这种破坏力那是相当的大,因为我家里就有一个这样的强势的母亲,那每天在家里不能说是破口大骂,但是也是指责为主把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掌控在内,时时刻刻的盯着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做的事情,虽然是好心,但是也是特别的强势,如果对方有一个不字或者是违反了他的意愿,或者在口气上,嗯,或者是在意见上与他有所不同,那么他就会想方设法的证明他自己说的是对的,你不听他的会有什么后果出现,所以说家里有个这样的强势母亲,不管是对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对子女的伤害都是极其大的,这种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吃货JyHl
很多时候,和孩子的问题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参加咨询师培训,可以让你学习一些沟通的技巧,但基本的态度和方式其实是需要你自己来慢慢调整。比如在你的描述里,可以听出来你对孩子是有很多不满的,比如她学习不好,上专科。比如她不和你说实话。似乎沟通不好的所有责任都在孩子那一方面。也许,你需要的是考虑一下,在你自己的这个方面能有什么改变?人际互动的特点就是当一方改变的时候,另一方也会相应改变。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别人,那我们就需要调整自己。
麻球小子
很多时候,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非一日就能解决。参加咨询师培训,可以让你学习一些沟通的技巧,但基本的态度和方式其实是需要你自己来慢慢调整。比如在你的描述里,可以听出来你对孩子是有很多不满的,比如她学习不好,上专科。比如她不和你说实话。似乎沟通不好的所有责任都在孩子那一方面。也许,你需要的是考虑一下,在你自己的这个方面能有什么改变?人际互动的特点就是当一方改变的时候,另一方也会相应改变。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别人,那我们就需要调整自己。我一个朋友原来跟你的情况差不多,而来参加了海尔森的心理咨询师培训,但她不是为了考证去参加的,纯属为了跟孩子之间的沟通去参加,跟我推荐里面还是很不错的,那些教授都是去给心理咨询师进行培训的,但他们讲的东西很好懂,也很专业。建议你去参加一下试试看。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