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世纪
我觉得最主要是的千万别动不动就说“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结合自己,我小时候就恨透了这个理由,本来不讨厌妹妹的,但什么都要让着妹妹,所以小时候关系特别不好!后来长大些了,才和妹妹有感情的!所以我觉得,作为老大,其实对弟弟妹妹的到来原本是跟欣喜的,但就因为不均等的对待,离间计老大老二的感情。一碗水不能完全端平,但の尽量端平吧
很多父母选择多生一个孩子,除了在二宝身上寄托了父母自己的期盼,也希望两个孩子长大后能相互照顾,成为彼此的 情感 支撑。父母生二宝的初衷是好的,但品尝家有二宝的快乐时,也需要有耐心和智慧去面对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的天然的竞争与嫉妒。
有些大宝觉得自己的地位被二宝取代了,自己的存在变得不重要了、没有价值了,所有人都去爱二宝不爱自己了,自己没人爱、没人疼了,在家里没有归属感了。部分大宝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如伤害自己(自杀、自残、离家出走、自我堕落等)、伤害弟弟妹妹(故意让二宝走丢、攻击二宝等)、伤害父母等。
近日《人民日报》报道,杭州市一女孩,因和家人赌气而爬上24楼窗户外沿要跳楼。据了解,女孩今年14岁,家里还有个5岁的弟弟,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女孩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够好,感觉家里人更宠爱弟弟,跟自己沟通时简单粗暴,对弟弟总是很耐心,便赌气爬窗想要跳楼。女孩情绪非常激动,不允许家人靠近,并说“反正他们有弟弟了,我跳下去,(他们)也不会伤心的。”
24岁女孩小敏在父亲与继母的睡房中打开液化气罐阀门,试图杀害熟睡的父母。之后又因担心父亲咳嗽,折回睡房想拧紧阀门,但拧错了方向,气体越漏越多并产生“吱”的声音。惊醒过来的父亲发现情况后迅速报警,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嫌犯是自己的女儿。在警方面前,小敏谈起作案动机,称“父母对弟弟太好了,心中不平衡”。小敏还说,中途放弃是因为后悔了。
类似于这种因为嫉妒弟弟妹妹而发生的案件是非常多的,有的因为嫉妒弟弟妹妹而故意让其走丢,有的因为嫉妒二宝而有意无意导致其受伤害,有些表面上听父母的话照顾弟弟妹妹,但经常趁父母不注意而攻击弟弟妹妹。
这些案件有个相似之处:大一点的孩子,因看到父母对弟弟妹妹那般疼爱,而对自己慢慢疏忽,对比之下他们觉得是因弟弟妹妹的出现,导致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于是对父母、弟弟妹妹充满憎恨、怨气。大孩子对自己的攻击(自杀、自残、离家出走、自我堕落等),其实也是在攻击、控诉父母——“我伤害你的孩子(我自己),看你心不心疼、后不后悔!”
在 青少年心理咨询 中,很多大孩子在对咨询师信任后,表露自己想离家出走或自杀自残,是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觉得自己离家出走或死后,父母会担心、痛苦、绝望,会不断思念自己,并不断反思、忏悔他们的过错,希望自己离家出走的行为或自杀的行为能够惊醒父母,也让父母切身体验一下自己内心常常体验的痛苦、绝望,看到他们痛哭流涕、不断悔过,自己才会原谅他们曾经对自己的伤害。
一个家庭系统中,新成员的到来必定会影响这个系统的平衡性。弟弟妹妹未到来之前,大孩子在家庭中一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内心会觉得“爸爸妈妈只爱自己一人”。
弟弟妹妹这个“竞争者”的突然出现,往往会让大孩子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非常恐慌,甚至出现退行行为,变得比之前更弱小、更“幼稚”,比如本来可以一个人睡,突然不敢一个人睡了;本来已经不尿床了,突然又尿床;本来学习还可以,突然学不会、考不好了,需父母经常督促;经常生病、容易受伤……这些表现都是潜意识里渴望获得父母更多关爱。
关于是否要提前跟大孩子商量二宝的到来,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师徐文娇老师认为,父母要不要生二胎,是父母自己的决定,不是大孩子的决定与责任。二宝是父母自己的孩子,是夫妻之间的决定与责任,二宝不是大宝的孩子,也不为大宝而出生,大宝没有责任、更没有义务去承担二宝是否出生的选择。最好父母自己做选择,但同时也尊重大宝在家庭的地位,提前告知大宝TA将有一个弟弟或妹妹的存在,让大宝接受这个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并做好心理准备。
此时,父母可以告诉大宝对TA的爱不会因为二宝而减少,但更重要的是“说到做到”!大宝在之前的人生经历中体验到的是“父母只爱我一个”,这个信念将被二宝的到来打破,新的信念“父母爱弟弟妹妹,也爱我”还未建立,也还未被经验到,大宝自然既想相信父母所说的,又心存怀疑。所以,父母既然承诺对大宝的爱不会因为二宝到来而减少,那么在二宝出生后的前两三年里就需要对大宝做到,这样大宝才真的确信“弟弟妹妹不会抢走我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地爱我”。
二宝出生后,父母需要明白:爱二宝是父母自己的事情,不是大宝的事情,大宝可以爱也可以不爱,大宝爱弟弟妹妹,是因为TA爱爸爸妈妈,而顺带爱爸爸妈妈的孩子——弟弟妹妹。然后在与弟弟妹妹的相处中,有了 情感 链接,而发自内心地愿意照顾、呵护弟弟妹妹。
很多父母渴望做到公平、公正,对两个孩子均分爱,但这很困难,一是因为两个孩子本身就存在着客观差异,如何“均”才能“公平”呢?这“均”的标准太过繁杂,也难以让孩子真正的认可;二是孩子想要的是“完整”的爱,而不是被“均分”的爱。在对待两个孩子时,不需要平均分,而要独特,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有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爱,也明白自己是独立个体,各自不同,无需处处与对方比较。
一般而言,在二宝出生的前两三年里,父母越认可大宝,越尊重大宝,越爱大宝,大宝越愿意友善对待二宝,跟父母一同照顾、爱弟弟妹妹,甚至有些父母会发现,大宝二宝很亲密,二宝比较信任、依赖大宝,大宝也有了做哥哥姐姐的担当。
而若大宝与二宝关系越亲密,二宝越是崇拜大宝,觉得大宝很厉害,也想模仿、跟随大宝,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就促进了二宝的成长。大宝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被依恋、被信任、被崇拜的美好感觉,也更愿意帮助、指导二宝,从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甚至自豪感。
当然,两个宝贝的相处中,大宝和父母都会面对一些挑战,比如两宝需求相冲突,大宝和二宝面临的是得与失的选择,父母面临的是如何平衡冲突。当大宝二宝发生冲突时,父母不要做评判者、仲裁者,而是要做个调节者,看见冲突中每个孩子的情绪与需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处理。
一般而言,父母的仲裁、评判会让孩子感觉父母维护了其中一方、批评了另一方,这样反而会加剧冲突。而且,有时孩子间的冲突就是为争夺父母的爱,父母本身就是他们冲突的根源,因此父母不宜介入,让孩子们自行处理,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两个孩子都无偏爱的迹象,孩子们才会学会在冲突中或坚持或妥协,学会更好的平衡自己的需要与别人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会更懂得合作,也更擅长处理冲突。
听说吧心理咨询 结语:曾经有人说,对孩子来说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就是“手足”,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成长,当父母都已老去时,他们仍在彼此的生命中举足轻重!希望爸爸妈妈在孩子早期,能够让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嫉妒变为良性,促进孩子们的 健康 发展和手足之情,学会更好的爱与被爱。
写在后面:
“亲爱的妹妹,谢谢你让我知道生命中除了妈妈,还有一个女人那么爱我!”
“亲爱的兄弟姐妹,谢谢你和我一起来到这个世界,让我不那么害怕!”
在你的童年里,我就是你的哥哥,你的朋友,你永远的 游戏 伙伴。
现在的家庭自从有了二胎后,老大的心理是什么样的呢?宝妈一定要注意,二孩政策开放以后,很多家庭诞生了他们的二胎宝宝。
沉浸在欢乐气氛的同时,也不乏有些爸妈遇到这样一些棘手的问题:家里两个孩子相处实在太难了!但是有的家庭两个娃娃在一起就很好相处,老大照顾老二,老二调皮老大!不过大部分家庭有了二宝,忽略了老大,导致老大心里会乱想,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不想要我了,或者把老大送到爷爷奶奶那里,姥姥姥爷那里等等,这肯定会让老大产生不平,而咱们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一定要特别顾及老大的感受,多多关怀一下,一定要比以前跟更加的多多关怀,关心,关爱。
有时候两个孩子的年龄差距也是有原因的,相差3岁到6岁,麻烦事多点,如果相差的8岁10岁的我感觉应该很好相处的,关键在于家人对孩子正确的引导,调整好老大的心理状态。
所有的家长们,要永远记得不管自己有几个宝宝,不管他们有什么优点,缺点,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要对老大说你大了,要让着弟弟妹妹,什么叫让着?不能这样教育,这样会让孩子的心里扭曲的。
孩子的心里,其实很简单,但是咱们一定要仔细去了解,不要动不动就吼孩子,那样反而对孩子是一种特大的伤害。
其实所有的心理不平衡都是自己的原因就好像一件事怎么都想不明白一样,比如生了二胎后由于孩子太小所以需要多方面照顾导致对大宝的关心有所下降有可能就会导致大宝心理上的不平衡认为家里有了二宝后就对自己不够关爱全都关心二宝没人关心自己,这就造成了逆反心理可以在父母在家的时候让大宝陪着二宝玩让大宝帮你照顾但是也不要玩一些危险的 游戏 ,最后不要认为大宝有心理上的负担就把关心平分应为二宝还小需要多方面的照顾。
有了二宝,大宝如何平衡心理?
第一,这个大宝多大了?是3、4岁的幼童,还是我8、9岁的孩童?抑或12、13岁的少年?
年龄不同,孩子对新出生的弟妹的嫉妒心理表现也不同,大宝能否平衡自己的嫉妒心理,因年龄不同而表现也不一样。
要引导大宝告诉他要爱护,呵护,弟弟妹妹,建立大宝在弟弟妹妹心目中的位置
一个人要有担当和责任
你好,我是传宗老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接待的咨询客户,确实有这种情况,一般大宝学习成绩都会出现明显下滑,曾经有个女孩
咩~咩~羊
对于一些年轻妈妈新手妈妈来说,她们没有任何的养育孩子的经验,所以特别需要一些教育儿童专家来为自己解答疑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孩子的问题问题,这些问题很多年轻的妈妈们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就非常需要儿童教育专家为她们总结的最实用,最科学的育儿经验,这些经验将会让自己的孩子不仅能够快乐成长,还会为感谢你为他提供的健康天空。在国内比较知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一直是受到了很多新手妈妈的喜爱和支持,她们的经验总结是非常适合于孩子成长和快乐长大的,现在国内还是有好多知名的儿童教育专家。
孙瑞雪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幼儿园。不管是什么样年龄段的人,他们或多或少的心里都会有着一些问题,有些新手妈妈并不知道孩子突然闹情绪是什么原因,所以儿童的心理学还是非常重要的,孙瑞雪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孙瑞雪和她的团队们也经常到许多城市去做公益讲座,改变了很多家长的育儿观和教育观。家长的育儿观和教育观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间接的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
徐砚梅大学中文系学士毕业,曾做过教师和编辑多年,现在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心理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这就需要一些心理专家来为其解答,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还小,有些事情并不知道该怎么向家长诉说,所以新手妈妈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忽视。作为儿童心理师,他们的存在意义是非常大的悬崖峭壁,不只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还是高级儿童教育指导师。她有着非常多儿童教育,儿童心理的经验。
李跃儿来自于宁夏银川,1958年4月1日出生,是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她曾入围过中国油画三百家,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李跃儿先学习了美术教育后再转入了幼儿教育,在上海学前教育系担当特聘教授。曾经为杂志父母中的教育答疑专家,签约央视少儿频道专家。
吃货阿呀
百度查:深圳心理咨询 或者搜心海湾郭玉丹老师,她是专门做儿童这一块的。就可以看到很多深圳的心理咨询机构了,每个机构都会有咨询师的介绍,还有联系方式的。你可以看看后再做选择。 深圳心海湾心理咨询公司的首席心理咨询师郭筑娟,是国内知名心理治疗专家朱建军的入室弟子,国内7个水晶级意象对话心理师之一(可以百度查阅:你不知道的意象对话的评级这篇文章,了解一下意象对话和它的评级),其他基本在北京。同时,公司有深圳地区最多的意象对话心理师治疗团队。个人成长经验和心理咨询经验平均在6年以上。 选择靠谱的机构也是为了选择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如何选择心理咨询师,如何判断他们的专业能力,可以参考下面几个点1、首先看受训背景 现在心理咨询师行业,半路出家的很多,当然不是说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不好。目前活跃在社会中很多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就是半路出家的,可要知道,心理咨询的学习成长费用非常高的,很多半路出家的人有钱、有闲,又有足够的人生阅历,综合起来不比科班出身的人差,何况很多心理科班出身的人没有一直从事咨询的。关键看他们的受训背景,如果只是为了考证零星的学习了一段时间可能就不太好。如果有心理学的专业学历更好,如果没有他们有没有参加系统的心理学或某个疗法的系统学习。注意一定是系统,一个疗法没有一年以上的学习很难说熟练掌握的(很多至少需要3-5年的系统学习的)。可以问问心理咨询师学习和成长经验,每周,每月、每年的学习时间是什么样的?系统学完某疗法后个人的学习成长计划?如果只是某一年有几天学习过某心理疗法,基本可以说他只是了解,要熟练掌握还是值得怀疑的。比如我知道的意象对话心理疗法的全程班需要两年70多天的培训,每年会有近10次集中培训,每次培训3-5天。这样的长周期的学习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保证,也利于熟练掌握该疗法。有些疗法培训完后会有证书,不要被职称名字吓到,比较好的鉴别方法是问他拿到该职称所花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通过三天学习和通过三年的学习拿到的证书职称含金量肯定不同。担心某些心理咨询师欺骗怎么办,很简单,你只要在网上搜几篇该疗法的培训招生通知就可以知道拿到该证书的流程和要求了。 2、心理咨询师有没有个人体验和案例督导 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体验很重要,心理咨询师就像是一面镜子,如果镜子本身都不干净或者破损,那么他反映出来的肯定也会有问题。自己都有问题还怎么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也并非全无道理。要求心理咨询师做到完全没有问题不太现实,也不可能。至少心理咨询师他自己要能够清楚哪些是自己的问题,哪些是来访者的问题,不然难免投射到来访者身上。心理咨询师能够带领来访者的程度不高于心理咨询师自己的成长高度,所以咨询师自己的成长度是很重要的。心理咨询师是否成长到一定程度,在咨询的过程中是可以感受出来的。比如他对自我的接受度、认可度、他对周围人事物的接纳程度等通过你们的交流大致就能感受的到。 还有心理咨询师自己接受督导的情况,一般来说,心理咨询师都会有自己的督导师,也就是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可能会带出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很多问题,或者因为自己的一些心理情结、咨询经验不够等原因导致咨询过程偏离了正确的治疗轨道,那么就需要督导师来进行督导,指出心理咨询师的问题,给出更好的咨询建议等。原则上是每个心理咨询师都有自己的督导至少是朋辈督导(可以理解为心理咨询师之间相互督导)。受制于心理咨询在国内的发展迟缓等原因,目前社会上经验比较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很少接受督导,甚至他们都给别人做督导了。但你可以问问他们在从业早期接受督导的经验,这个可以看出他们的专业严谨度,成长过程的规范度。从业早期都没有接受规范的督导,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怎么纠正?他的专业能力是否也应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3、名气大、年龄大、收费高等不代表咨询经验丰富 说的不好听一点,院士都有造假的,其他人的就不用说了。有些人很善于包装自己,善于打广告,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推销自己但并不代表他专业能力很厉害。另外,很多人就像看中医一样希望年龄大一些咨询老师,这个也不一定准确的。我国心理咨询工作才开展几十年,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不是没有,但他们基本早已不接个体的心理咨询了,他们主要精力都在培养新的心理咨询师上面了。所以年龄大的,不一定咨询经验就丰富。收费高,就代表心理咨询的效果好吗?的确有些心理咨询师就利用人们价高必定质量好的心理。我想也不用我一一驳斥了吧。还有疑问的话建议你再翻翻我前面说的几条。 4、敢夸海口,包治百病或百分百治愈 心理咨询行业总有一些人沾染了不良的习气,为了赚钱牛皮吹上天。心理咨询师一般都有自己的擅长领域,每个不同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治疗方法是有些区别的,其实同一种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人,方法也是会有差异的。没有任何一个心理疗法能针对所有心理问题,哪怕只针对某一类心理问题,我想还没有哪一个心理疗法敢宣称完全治愈的。当然更不代表学完所有疗法就能治疗所有心理疾病。更何况,有一些心理疾病到现在还没有被完全攻克。再说了,穷其一生,也没办法掌握所有心理疗法的,要说熟练精通那就更别想了。能百分百治愈某一类心理问题这牛皮已经吹的很大了,包治百病的牛皮更是没边了。切记因为求医心切而上这些人的当。以免心理问题没治好,反而又产生新的心理问题了。 5、只会给你讲道理,提建议 虽然很多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人,都希望心理咨询师能够给出建议和意见。但很不幸,心理咨询师不是企业咨询顾问,医学顾问能够直接根据你的情况给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心理咨询师做的是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自己做出选择或决定。心理咨询中的问题千奇百怪,心理咨询师不是神,不可能每个领域都了解,这个并不现实。另外,更重要的是心理咨询师不能代替来访者做决定,这样剥夺了来访者自己成长的机会,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产生心理依赖,推卸了本属于自己的责任,这本身就是心理问题或者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所以心理咨询师为防止这样情况的发生,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给来访者建议和意见的。 如果心理咨询师通篇跟你讲大道理和人生体验,告诉你这样不对,你应该怎么想,应该想开点等等。你就要清醒清醒了,这个不是心理咨询师该做的,这是周围劝导你的人的做法。这跟专业的心理咨询有非常大的区别和不同。离开,是你最好的选择。花这钱,还不如请几个年长的朋友吃饭让他们给你讲讲了。 6、免费心理咨询靠谱吗 现在有很多机构推出了免费心理咨询的服务,确实有真心想帮助大众的,但也有借免费心理咨询来达到其他目的的。发心上不好置评,但从效果上我倒可以说几句:首先,心理咨询师的学习成本,生活成本和营业成本咱先不说,肯定是要花钱的;其次,提供免费心理咨询都是短期的服务,一般情况下都是一次性的,不信你试试,你天天找这个机构或平台的心理咨询师(还不一定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你看看他们的反应。我们知道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那么解决起来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治愈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根据来访者的情况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治疗疗程少则5次10次(比如每周一小时算一次),多则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才行的。再次,心理咨询师自己也要花钱请督导(比他收的心理咨询费用高很多),如果免费的心理咨询,那么他接受督导的可能性你可以发挥一下想象。最后,提供免费心理咨询的人的资质和经验值得商榷,多是心理学爱好者或者刚刚拿证的人或者一些爱心人士。经验丰富的咨询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免费的咨询。 心理咨询不是简单的聊天,心理咨询师为此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是非常大的。有投入,有产出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另外付费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治疗动机和动力,不愿付费的人他们的治疗动力不会强到哪里去。不要钱的心理咨询机会他们也未必就很珍惜。 7、自我的感觉很重要 经过上面的层层筛选是不是一定能保证万事大吉了?就跟选对象一样,身高168,体重50kg,皮肤白皙,人美心也美符合要求的应该很多,但你们是否有眼缘,双方是否适合(三观,性格,性等)就还需要在相处中去体会和观察了。选择心理咨询师也是同样的。心理咨询师的性格特点是否合你口味,掌握的流派是否针对你的问题等等都是需要慢慢发觉的。如果你的感觉实在是不好(当然有的时候是阻抗等原因)那么建议你换其他的心理咨询师吧。转介在心理咨询中是很常见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