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9999
我觉得你不懂我的诉求,你觉得我不懂你的需要,反正就是两个人无法有效沟通。有人说:“如果我摊上无法沟通的另一半,我会独自背着行囊去旅行,等心情调节好之后,再回来。”但问题来了,心情调节好了,并不等于问题就解决了。难道每次吵架都要去旅行吗?很显然并不怎么现实。既然问题来了,就要解决他,而不是一个劲地逃避。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在《爱,需要学习》一书中指出:亲密关系里,吵架后离家外出的行为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会向另一半传递出一些不好的信息。那亲密关系中,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沟通呢?
在一段关系里面,有两个层次的解读:事实事件和关系事件。其中事实事件是指实事本身,关系事件是指事实背后所代表的关系。而我们所说的关系的沟通,是指关系事件的沟通。即我们如何通过事实的本身来接受和传递关系信息,那应该如何区分事实事件和关系事件呢?
就好比,你对爱人说:“我想要活出真实的自己。”这只是你个人的想法,但在亲密关系中,爱人或许会想:“你没有活出真实的自己吗?是我限制你了吗?还是你对我们的关系不满意?”听到爱人的想法,或许你会辩解:“不是呀,我只是想遵循自己的想法而已。”爱人或许会说:“那我的想法就不重要了?”所以在亲密关系里,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有一对夫妻,丈夫经常外出喝酒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家,妻子当然有意见了。在妻子看来,丈夫是不关心自己;在丈夫看来,是妻子管得太多了,喝酒不回家就是对妻子管太多的报复。如果想要很好地沟通,那妻子就要思考如何表达自己需要丈夫陪伴,而又不让丈夫觉得是控制;丈夫要思考怎样让妻子体会到束缚感,又不用长期不回家。所以沟通是聚焦到关系事件,而不是事实事件。
爱笑的颜小妞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曾经在亲密关系中受过很深的伤害造成的。人类最原始的亲密关系就是和父母的亲密关系了。一个人从一个家庭诞生,成为家庭一员。父母在家庭里面营造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庭成员处于一个空间,亲密关系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并不和谐,给子女也造成了很深的伤害,让他们渐渐远离父母,回避亲密。
渴望亲密关系,渴望爱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岛,一个人是无法生活或者生存的。每个人的出生都离不开母亲孕育时期的辛苦。出生之后,开始哺乳期,然后慢慢学习走路、跑步,从婴儿、少年直到青年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更离不开父母的爱。真诚的爱是直达人心,这种亲密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在爱中长大的人也愿意去爱别人,去付出爱。渴望爱,也想去爱喜欢的人是每个人的本能。
爱是人的必需品,亲密关系让人不再孤单,也更有安全感。然而,为什么有人会回避亲密呢?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没有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有可能会导致他长大之后也很难和别人再次建立亲密关系。有人和他们亲近,他们也是愿意接受的,但是一旦有一点点矛盾发生,他们可能就无法处理,然后立刻离开。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他们都很难建立这样亲密的感情。在原始亲密关系中,有些人没有建立对人的信任感,在亲密关系中没有得到安全感,而是不安、恐惧,他们就会惧怕亲密关系。
给他们更大的信任和安全感,他们才会再次接触亲密关系。一个人如果惧怕亲密关系,他的朋友或者爱人可能会很头疼,也很心疼他。在他无助、沮丧的时候,朋友或者爱人可能很想在他身边陪伴他,鼓励他。然而,这时候他可能更想一个人呆着,他想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靠自己的力量从失败中站起来需要更长时间,漫长的孤单也会消耗很多能量。 即使一个人非常无助,他们也不愿意求助于身边的人,因为他们害怕失望,也很害怕再次被伤害。要让他们从回避中脱离出来,作为他们的朋友或者爱人,需要给予他们更多信任感,也需要更多耐心。
你跑这么慢
(案例来源:公众号:图南心动力) 督导:图南老师 一、案情介绍 GZH,男,29岁,独生子,农村长大,中专文凭,离异,离婚后5岁的儿子归男方抚养,现在在当地县城租房子住,50多岁的父母原来务农,现在被接过来给带孩子。 2015年开始在县城一家比较高档的KTV工作,工作时间每天18:00~02:00,另外偶尔还跟着以前的老板零散做一些其他事情,月收入5500元左右。 【来访者主诉】14年压力大经常会心悸胸闷,后来自己调节好了,15年开始睡眠短,多梦,睡前老想今天做了啥、明天要做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 白天老想老担心家里人可别出车祸或者遇到其他不好的事情,比如在高速路上正开车就会想家里人会不会出车祸,电视里电影里看到的相关画面就会浮现,上班的时候也一直在想, 1个小时大约有15分钟在想这些事(咨询过程中没想不好的事情)。 (询问得知喝酒后能睡七八个小时我觉得挺好,梦都与现实有联系,梦记得很清晰。)感觉自己没有安全感,压力大,过于感性。 现在脱发厉害,有时候觉得脑袋像个蛋黄和脑壳脱离了(和我聊到最后的时候说的),另外老是做刮右边眉毛的动作,因为我们当地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他觉得刮右眉能把灾气刮掉。 【成长史和相关事件】 出生在农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父母整天吵架,相互看不惯对方,经常吵到左邻右舍来劝架,来访者说对他没有什么影响,父母一直都是这样吵吵闹闹,我细问的过程他多次强调父母都是很爱他的。 十五六岁在当地地级市读中专的时候,有一天下大雪想回家没有车,下午接近傍晚的时候他和五六个同学一起租车回家,是个女司机,半路上遇到点情况车子打转360度后撞上另外一个车,然后他们几个就下车了,司机没收他们钱。 他们正好遇到其中一个同学的父母,就跟那位同学父母的车一起回家了,说没有人员伤亡这件事当时对他没有成什么影响,他还清晰的记得他的一盘CD落在租的那个车上了。 在地级市谈一个女朋友(前女友从小父母离异),然后因工作关系认识了前妻(因计划生育前妻小时候被寄养在亲戚家),有一段时间和女友闹分手,又天天和前妻在一起日久生情,最后和前女友分开和前妻结婚。 前妻比他大4岁,家里都不同意他和前妻,结婚后夫妻关系一直都不太好,2009年认识、2011年结婚、2012年8月生下宝宝,2015年7月离婚。 离婚后父母挺憎恨他前妻,觉得是她把儿子推到这么惨的境地,因为父母挺传统的,觉得能复婚也挺好。 离婚的导火索是前妻和他父母吵架他父亲骂了前妻,前妻提出离婚,十几天后就离了,问他有没有后悔,他说没有后悔,说他知道大多会离婚,说结婚之前就有这感觉。 我发现矛盾点就问他和前女友分手的原因,他说当时家里和亲戚都很赞同他和前女友,劝他抓紧结婚甚至先生孩子也行,但他觉得女友对他太好了,好到他觉得无法回报,觉得和前女友结婚给不了她幸福的生活,说和前妻结婚就没有这样的想法。 和前女友一直有联系,但都是正常联系,和前妻离婚后也一直保持比较好的联系,都觉得大人的事不该影响孩子,现在前女友已结婚,前妻已恋爱。 2012年拿准备买房的首付款然后又借一些钱凑了40万投资生意赔完了,现在还有10万元的外债,2014年觉得压力大经常心悸胸闷,后来自己调节好一些了。15年开始睡眠短,老做梦,别天老想一些不好的事情。 说自己比较喜欢帮助人,很热情,但是有时候朋友会说他装逼(比如一起去吃饭,别人说喝啤酒,他说喝红酒吧,别人就说他装逼),但总体朋友关系还都挺好,大家都觉得他人很好。 我和他预约下次咨询时间,他说现在不好说,但是会提前定好,然后补充说自己做事计划性很强,除非家里有非常紧急的情况他一般都不会改变计划。 他想把咨询安排密集点,甚至一天一次都可以,说不想这么压抑,想及时排解,我和他讲一般一周1~3次最多不超过3次,后来定一周2~3次,酌情调节。 问他有没有做过心理咨询或者对心理咨询有多少了解,他说没做过咨询也没因这些问题看过医生,自己常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电影(如《七宗罪》、《十二宫》,我没看过我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学方面的),他挺喜欢看这些。 后来他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看电影的时候他明明知道自己不该看不适合看却还是看,我问他不该看不适合看是什么意思,看他回答有些支支吾吾,我接着问是觉得该休息或者该工作了不该看,还是说内容不该看,他说看的是黄色录像。 然后加一句说觉得自慰比实际性生活更好。问他婚前婚后性生活频率有什么变化,他说出差期间也没有自慰,现在经常自慰有时一天一次有时两三天一次。 他补充的资料:祖母改嫁到他家,原来有一儿子,后来和他祖父又生了三个孩子(他姑妈、他爸爸、他叔叔),祖父祖母都去世了但没埋在一起,祖父去世后祖母被第一个儿子接回去了。叔叔快五十岁了未婚,他正在给办五保户。 姑妈离异,姑妈家有一个表哥一个表姐。妈妈是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舅舅家一表弟27岁办过婚礼没领证因内向老婆走了没生孩子。 这是初次访谈,结束时让他回去想想还有什么觉得需要补充的信息,然后我们下次主要商定咨询目标,他说他的咨询目标就是不要老是想不好的事情,我说下次我们具体化量化目标并制定咨询方案。 【初步诊断】 接触后发现,来访者智力思维正常,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形象也不错,初步感觉是因为经济压力和婚姻失败等多重压力激发心底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可能和小时候父母吵架有关,然后借着上学时那次车祸可能造成的影响表现出来。根据严重程度和时间还有冲突类型初步评估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神经症性焦虑)。 【第二次咨询计划】 想先了解第一次咨询后睡眠情况、白天胡思乱想情况、做梦情况,再问问他有什么要补充的成长经历,然后具体了解下他的梦。然后进行商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 【寻求督导内容】 老师觉得还有哪些需要澄清的和进一步了解的?能否给出初步的诊断? 在初步诊断的基础上,老师觉得如何定立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用何种技术具体如何操作比较好? 二、图南老师提问: 1、来访者反复强调自慰,咨询师有没有产生移情?又是如何处理的? 2、回避原生家庭的问题,一直咨询师觉得原生问题对他影响大不大? 3、最核心的问题在哪里? 咨询师答: 1、当时他说到这个自慰问题时,他也是很忸怩的,我也一时没明白他说的什么意思,我明白过来是自慰这个事时,也是刷一下脸红了,当时处理的不是很好,怕他产生阻抗,后来马上调整好,问他夫妻生活频率,质量等,后来他也没再提这个问题。 2、他和原生家庭有阻抗,我觉得他的问题根源问题在他父母这里,每次问到关键问题,他都巧妙转过去。 3、核心问题是缺乏安全感,回避依赖型还是自卑?我也不确定了。 图南老师答: 首先需要审视是否产生移情,投射,如果是正向移情,把对父母的一些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也未必是件不好的事,我们的咨询师可以利用这种移情,和来访者建立母婴依恋这样的求助关系,更好的帮到求助者,在后续做好分离就可以。 如果是负向的移情,把一些攻击,伤害,举动投射到咨询师,尤其是面对情欲型移情时,如果两个人年纪相当,很容易把情人,爱人之间的感情投到咨询师身上。 怎么判断是否产生情欲型移情呢? 1、来访者询问一些和咨询没有关系的问题,尤其关于两性,比如问,可不可以聊聊你的爱人等,比较隐晦的问法还有,比如说:"你的孩子很可爱,他的妈妈一定很漂亮"之类。通过交流探寻咨询师生活中的投射。 2、咨询师没有问性问题,来访者主动谈性的问题,就像案例中的来访者,这些都是一些很敏感的话题,尤其是面对异性咨询关系时,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中,一般人是不会主动谈及这个话题。 3、在咨询中,滔滔不绝显露情史和性史来夸张吸引咨询师的注意。 如何处理情欲型移情 1、当产生了情欲型移情时,只要不是太严重,及时打断,转移话题,如果他(她)停止讨论,说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自然都不会破坏信任和打破面子。 2、如果来访者依然要谈论,说明移情已经很深了,需要专门拿出时间来把问题提到意识层面,我们只是咨访关系,你在我面前是透明的,而你对我的生活是一无所知的,你所看到只是我收费后对你接纳的样子,我生活中是什么样子,你是不知道的,你只是爱上了这段关系,并不是爱上我这个人,如果你能控制好感情,我们咨询关系继续下去,如果你觉得感情失控了,只能转借了。 咨询师面对来访者一堆吐槽的海量信息,甚至更多的是垃圾信息,对咨询没有多大益处的,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找到最核心的问题。成人依恋分为三类, 一类是安全依恋,能够愉悦地和人进行交往,享受和朋友亲人的时光,分享宽容缺点和优点,人际关系比较稳固。 二类是焦虑型依恋,非常担心伴侣不爱自己,离开自己,当伴侣不在身边身边时,很容易坐立不安,电话追个不停。 三类是回避依恋型,首先:恐惧心理,觉得友情和爱情都是不长久的,非常渴望进入一段关系时,他又非常害怕太亲近,喜欢撩妹或者撩汉,当真的想和他(她)相处时,关系稳定时,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这些所谓的渣男渣女,背后都有一个心酸的童年,他(她)会拒绝身体接触,接吻,拥抱都不自在,在一个很开放的空间或者朋友之间聊天时,朋友都会分享好与不好的经历,唯独她(他)不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事,不愿意在任何人面前打开自己,听不到他(她)说一句我爱你。 其次表现假性独立,逃避亲密关系,压抑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要,本来是一段美好的感情,分手了或者他(她)主动放弃,还会说在感情上没有需要,不在乎,我对恋爱不感兴趣,我对爱情没有信心,我根本不喜欢结婚,来标榜自己的独立,实际是排斥亲密关系根本很困难进入一段感情。 最后是不断分手,没有一段的固定的关系,一直寻找亲密对象,没有长期的伴侣,不会轻易给你承诺,不会轻易谈结婚。 回避依恋人格形成,和小时候有很大关系,孩子是天生需要和母亲建立安全感和依恋的,当孩子饿时,没有及时喂奶,婴儿不停哭,哭了也没有奶吃,因为母亲的忽视,久了婴儿也就不哭,造成了习得性无助一样。 这类孩子从小不哭不闹不吵,很乖巧,但和父母的关系隔阂特别深,长大以后特别排斥父母,我们天然就知道,这个世界最接纳自己的就是父母,连父母都不接纳了,还有谁能接纳。原生家庭从妈妈那里都得不到最原始和有力量的爱和包容接纳,在未来,怎么能相信和一个陌生人能够建关系。 成年后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后,小时候的这些创伤经历就会再次浮现脑海,他会想对方会不会离开,离开我,我会不会更痛苦,如果我提出感情上的要求,她会不会像妈妈一样拒绝我,我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 尤其是面对对方比他更优秀时,内心的自卑和强烈的回避依恋的性格更明显往后退,他在两段感情中,都以不太体面的方式结束。 尤其是当他找了一个比自己大4岁的女人时,他就觉得自己不配找个和自己匹配的女人,找个条件差的,心更安一些,觉得不那么容易被抛弃。 当他进入婚姻时,发现这个女人并没有满足他的需求,他的回避依恋人格又出来了,他就去找女方的各种不是来结束,当关系结束时,他也是以不在乎不需要为理由。 这个案例我可能会做中短治疗,做10次左右咨询,一周一次咨询。未必会做长程,目前心理轻咨询,人们更加注重效率,也是西方提倡的方式。 来访者不愿意提原生家庭,防御机制启动,也是一种回避,回避和原生家庭话题,这些话题可能是他痛苦的,他想进入亲密关系又进不入不了,久了内心充满冲突,消极的情绪累计过长,会产生一些躯体化症状,心理学上叫臆症,首先影响消化系统,腹泻、便秘,其次是内分泌失调,甲状肿大等。 核心问题是他是回避依恋型的人,让他接受他个性上的缺陷,重建亲密关系。 首次咨询先用积极心理学去给他做,他的很多症状就是躯体化,并不是他身体真的出现了问题,而是他消极情绪累积造成的,把问题提到意识层面,告诉他想改变他的问题,需要去认识到一些问题,学习和问题友好相处,不把问题当问题,和自己的问题友好相处。 当有一些负面情绪时,学会打包技术,不在焦虑的情况下处理问题,不是逃避,而是当下不适宜处理,可以建议他多去运动。 用角色互换,做客体关系形式上的修复,说出一件伤害的事和美好的事给母亲听,说出当时的感受,和母亲角色互换。 回避依恋型怎么相处: 对于家人朋友伴侣来说,和回避依恋型人交往就是若即若离的状态,痛苦无比。给以下几点建议 1、不要强迫他(她)亲密接触,他们非常排斥亲密行为,留一些独立空间,不要强迫他做出承诺。给他压力。 2、和他们实话实说,比如他怎么又这样,又老躲着我,直接和他说。 回避依恋者,只要不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没必要矫正,可以重新审视童年的经历,爱和安全感,一段稳定的婚姻,是可以疗愈。他喜欢微笑,只是不喜欢被打扰。像椰子一样。 1、在感情不要压抑自己的需要,不要害怕拒绝,通过感受是自己值得被爱的,自己是能带给别人爱的,在人际关系里做到无害就好,但亲密关系里,需要轻松,快乐,欣赏,倾诉,给爱人一些回应,说服自己的头脑很简单,说服自己的感受却很难,需要时间。 三、答疑时间 1、淡墨痕:问我遇过好几个学生都像案主的小孩一样。这些孩子的生活主要靠奶奶照顾。这些奶奶看起来都很负责、很辛苦,她们永远看不惯孩子妈妈,甚至有的奶奶让孩子叫她“妈妈”,有的改掉妈妈给孩子起的名字.......总之好像她们是孩子的恩人,她们的前媳妇都是罪人。 考试我看得到孩子的眼泪,他们没有一个不想自己的亲生妈妈!而妈妈又是那么遥远!不知今生他们何时才能翻过那座大山,心灵何时回归妈妈的怀抱。 答:当两个人不能在一起,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父母,就算父母外不堪,比如在妈妈那里听到爸爸是个花花公子,母亲是个荡妇等,孩子听到后该怎么去面对这些,也要让老人家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这是害人害己的事。 2、图南老师在咨询中用了哪些技术 答:做为一个专业咨询师,我是不拘于用哪些方法的。很多问题可以用相通的方法来解决,很多流派的,思路,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用到了客体关系修复治疗,中间用到了家庭治疗的一些技术,角色互换,角色扮演技术,甚至用到了催眠的方法,短程一到两次咨询用到了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等。 3、juanita ~・ᴗ・~:问父亲不在了怎么办?只有母亲在,同时他也不怎么听妈妈劝。要独身主义到底怎么办?答:可以用空椅子技术做形式上的修复,如果生活中有长辈愿意扮演父亲角色,效果会更好。 4、Olivia:问回避依恋型与伴侣分开,怎么区分是依恋类型的原因还是不够爱对方的原因呢?答:回避依恋型人对待多段亲密关系时,都是采用回避找借口分手,很快进入一段关系,也维持不了多久就分手,他的上一段关系也是这样,可以确认他就是这样的人,不是你不好或者他不够爱你。 如果只是在某一段关系他选择匆匆分手,应该不是回避依恋型人,应该就是不合适等外在因素。 5、Olivia:问2次恋情一次3年,一次6年,每次因为要结婚而提前找好下家离开,这算回避依恋型吗 回复:算,很典型 6、juanita ~・ᴗ・~:问朋友说他要做一个独身主义,将来老死在家里。让人异常心痛。但是他自己也说这个样子是很痛苦。现在虽然开放,但是保守的是大多数。找很多女生只谈恋爱不结婚,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对他的名誉也不好。 作为朋友该怎么帮他? 答:如果他是回避依恋型,可以建议他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做人格调整,系统咨询,如果他自己不想改变,不影响当下,他享受这个过程。认为不是大问题,不要强迫他去改变,就没必要杞人忧天。 7、要在第三次直接告诉来访者他是回避型依恋嘛,然后直接给建议?不是要带领来访者自己找答案吗?答:这就是客体关系和经典精神分析的区别,客体关系更直接,当发现了来访者的问题后,直接把问题从潜意识提到意识层面来,加速修复过程,而不是浪费大量时间来访者自我摸索,这也是现代焦点聚焦的方法。 juanita ~・ᴗ・~:问好像国民老公王思聪也是亲密关系回避型…… 答:明星未必见得人格比普通人完善
篠田麻里子
一、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
暗示自己已经成长了,和以往受到伤害的那个自己不同了,过往的经历让自己知道如何去爱,也不再害怕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伤害,即使受到伤害,自己也有去承担的勇气。
给对方一些肯定,去相信自己能在这段亲密关系中有所收获,给自己和对方多一点时间,一切都慢慢来。
二、“人无完人”
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点,而自己的伴侣亦是如此。
而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就是在不断磨合中,认识到彼此的缺点,即使满身荆棘,也会有人为你而来。
在对方面前展示真实的自己,也会让这段亲密关系变得更加稳定,也能在相处中让自己改正缺点,变成更好的人。
三、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亲密关系也是如此
两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自己,但同时,也会发展自我,比如,它会让我们发展出新的品格(如忠诚);还可以让我们获得归属感;在亲密关系中,遇到困难,能与对方一同面对,不用再自己一个人硬抗。
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方式来看待亲密关系,去思考在亲密关系中自己能够获取的,不仅仅是消极的事物,而更多的是自己的成长,快乐的回忆,自己也就能慢慢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模式了。
爱情本身就是一场冒险,所以,不必恐惧路途中会遇到荆棘,大胆开始,并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无论结果如何,也要有去面对的勇气。
以上就是关于回避型依恋人格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