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2

小佳姐~:)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自卑与超越心理咨询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送哦夏季

已采纳

青春期的孩子, 如果性格外向,开朗,大咧咧,不拘小节,耐挫力强, 这样的孩子一定是青春期叛逆也问题不大。

怕就怕那种性格内向, 不太合群,喜欢独处,不爱说话,不太爱笑,自卑感强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青春期叛逆的表现一般都 是隐性的,很难被发现,或常常容易被忽视。

对于青春期自卑感强的孩子, 家长教育引导时要特别注意方式和策略。

我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青春期自卑感强的孩子,一般心理都比较脆弱。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家长要谨记 不要轻易的指责和训斥孩子,特别是不能当众指责或训斥孩子。 遇到问题要 冷静处理 ,坐下来坦诚的和孩子进行和交流与沟通,帮助孩子分析的问题根源,及所产生危害,并给他一些指导和建议。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在帮助他,而不是在指责训斥他。

自卑感强的孩子,一般都把自己包裹得比较严实,交流沟通起来比较困难。 与这样的孩子沟通,应该多在一些 非正式场合里用聊天的方式效果会比较好。 比如,一起参加劳动时和孩子一块聊天谈心;一起散步时和孩子一起谈谈学习生活;一起吃饭的时与孩子随便聊聊;或者一家人郊游时和孩子多说说话等等。这样一些非正式场合中的交流, 轻轻松松,快快乐乐,没有任何压力,想怎么聊就怎么聊,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孩子一般不会排斥。 这样的交流孩子不会把自己包裹得很紧,他会自然而然的 把自己打开,并愿意和家长多说一点,多聊一点,甚至还会有爽朗的笑声,嘹亮的歌声,这有利于消除孩子内心的自卑,培育他积极、阳光、自信的因子。

自卑感强的孩子,最需要的激励和表扬。 家长一定要留心观察和细心发现, 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优点。 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好,就及时给予大力的表扬。表扬不宜轻描淡写,应该着重一些, 向他传递一个强烈的肯定与欣赏的信号。 比如,向孩子 有力的 竖起一个大拇指,或和他一起击个掌,或与他 有力的 握个手,或拥抱一下孩子,让孩子 能真切的感受到家长对他是肯定与欣赏的 ,从而在内心不断增强自信。

帮孩子一起找一找自身的特长,然后把自身的特长放大,从自己的特长上找回自信。 比如,孩子象棋下的特别好,那就多和孩子一起下象棋,让他在下棋中不断获得 成就感,成功感,从而不断激发和培育自己内在的自信因子。 比如,孩子乒乓球打得好,那就抽时间多培他打乒乓球, 让他在打球中找到自信。 比如,孩子擅长画画,那就多给孩子创造和提供画画的机会, 把他的作品拿进行展示或发表,让孩子从中获得成就感,培育自信心。

要引导孩子学会 鼓励自己 。每一次做事情之前,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 自己一定能行,一定能够做好! 做事之前,先调整自己的状态, 紧握拳头,深呼吸,抬头扩肩,垫脚尖,转动脖子,梳理头发,搓手心, 这些都会有效减轻心理压力。以前不敢做的事, 现在大胆的挑战一会自己, 比如,在公众场合里发言或上台演讲。当做完这件事情后, 孩子就会发现这件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可怕。 这样的挑战做多了, 孩子的自信心自然就会被培育起来。

自卑感强的孩子,一般都喜欢独处,不愿意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家长就要 有意识带孩子去多参加一些 社会 公益活动。 比如,家庭竞赛式的 娱乐 活动,让孩子 从参加活动中打开心扉找回自信。 送孩子去参加一些体能拓展训练,或军事拓展训练。 这样的专业训练,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坚强、坚韧、勇敢和自信。

自卑感强的孩子,一般走路都低着头,弯腰驼背,没有精神,走路的速度也比较慢。家长要有意提示 孩子 , 走路时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步调均匀,适当加速,调整呼吸,或边走边扩胸,或边走边击掌, 这样能够极大的激发孩子的自信心理, 从走路中培育自己的自信心。 走路虽然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是走路 也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克服孩子的自卑感心理。

体育 锻炼是克服自卑心理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家长要引导孩子多参加 体育 锻炼,特别是参加一些 对抗性较强,消耗体能较大的运动项目。 比如,篮球、足球,长跑,或攀登、爬山等等。这样的 体育 锻炼让孩子能大量的消耗体能, 从而分解心理的自卑因子, 同时也能在运动中 不断的挑战自我,从而克服自卑的心理培育自信。

如果孩子不愿意积极自主参加 体育 运动,家长也劝不动,那就 多抽一些时间带着孩子一起参加训练。 比如,和孩子一起进行长跑训练,并将这个训练坚持到底形成一种习惯和常态。 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坚持几天就中断了。 在陪伴孩跑步的过程中,可以 和孩子一起聊天,一起交流,多给他鼓励,多给他信心,多给他注入精神力量,这样会慢慢的打开孩子的心理,让他从自卑感中走出来找回自信和阳光。

现在的手机都有全民K歌的软件,可以 搞一些家庭K歌活动, 父母和孩子一起K歌,进行比赛。或创造一些机会, 多搞一些亲戚朋友的聚会,让孩子参与其中,在宴会上引导孩子多和亲戚朋友交谈,多给亲戚朋友敬酒、夹菜,以此来克服孩子交际恐惧感,增强孩子内心的自信。

通过以上这样一些方式, 逐步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说实话,改变一个孩子很困难,家长必须要下定决心坚持去做,这样也许才会真正的有效。

祝福你们,祝福孩子!

孩子的教育来自家庭,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决定孩子的性格,如果孩子在性格上出现缺陷,父母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且敏感多疑,青春期的孩子自卑,父母该怎么办呢?

1.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非常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外人面前打骂孩子,不在言语上否定和嘲笑孩子,对于孩子的想法和做法,要持正面的评价,多鼓励和表扬孩子。

2.父母要相信孩子,对孩子要适当地放手,对于孩子能够自己处理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不包办孩子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能够自己决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决定,培养孩子的主见性;管教孩子要宽松,严格管教会让孩子缩手缩脚。

3.父母要把孩子当大人来看待,注意和孩子说话时的语气,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对待孩子的管教方式。

4.多让孩子做一些容易成功的事情,让孩子有成就感,多让孩子出去交友,多带孩子出去 旅游 ,教育孩子积极地面对人生。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这个时期的孩子,性意识逐步建立、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也面临着内心的各种冲突,通过各种冲突和搞怪行为来 探索 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寻找对真实自我的认知,努力建立真实的自我。

如果这个时期,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接纳度高,孩子的内在自我就会发展壮大;如果孩子不被接纳甚至被打压,孩子的自我就会变得单薄甚至破碎。

面对孩子的自卑,我的建议如下。

1.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自卑。

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无论孩子是美是丑,是高是矮;无论孩子有什么优点和缺点,都要去无条件接纳孩子。孩子只有被父母接纳了,自己才能接纳自己,才能去发扬自己身上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

你越是能接纳孩子的不足,越会觉得孩子可爱;越觉得孩子可爱,就越会去爱他,你发自内心的接纳和爱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有满满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为孩子建立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自卑”不是洪水猛兽,孩子自卑,其背后有复杂的原因。也许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能接受自己;也许是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挫折和打击没有走过来;也许是孩子为了追求更好的自己,对自己有着严格要求等等。

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自卑,父母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自卑,父母的爱能够消解孩子的一部分自卑。

2.不嘲笑、不指责孩子。

孩子有自卑心理时,他自己也很难过,这时候更需要父母的安慰和鼓励;孩子只有重新获得了力量,才有勇气再次面对失败,才能从失败中有所得,汲取经验教训。

嘲笑和指责孩子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懦弱和胆小,让孩子陷入越来越自卑的恶性循环中。

3.帮助孩子发现他的特长和优点。

人有时候产生自卑心理,和对自己的认识也有关系。

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聊聊,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优点,让孩子找到可以发挥自己价值的事情,也能够消除他的自卑心理。

人的自信都是在事情上一点一点做出来、在自我突破的过程中慢慢生长出来的。

4.通过第三方力量影响孩子。

孩子处于青春期,父母对他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小,有时候父母说的话他未必能听进去。这时候,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去影响孩子,比如:孩子比较看重的朋友,或者孩子比较尊重的人,让他们去鼓励孩子,有时候会更有效果。

孩子自卑心理的克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父母慢慢地、一点点地去帮助孩子,父母需要用真诚的、有技巧的鼓励和肯定去帮助孩子建立稳固的自我评价系统,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遭遇狂风暴雨还是雷鸣闪电,都能够有坚定地信心度过。

父母也应该为孩子做出相信自己的榜样,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坚强后盾。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帮到你。

没有无缘无故的自卑, 孩子自卑的深层次原因,是对自己的 求全责备 。 很高兴家长朋友能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当你“看见”孩子的消极情绪时,就传递给了孩子直面问题的勇气,而不是回避问题的畏惧。

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会对应一个确定的发展主题和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得到妥善解决,会对人格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心理危机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对人格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青春期自卑,说明孩子上一个成长阶段的心理危机没得到妥善解决, 6到11岁是孩子在“竞争和比较”中收获成长的发展阶段。 1、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竞争,2、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竞争中的得失成败,3、以什么样的心态应对外界的评判 , 乐观开放心态发展出积极人格,包括自信;悲观封闭心态发展出消极人格,包括自卑。

我们清楚孩子自卑心理的根源后做些什么能帮到孩子呢?

一、父母作为孩子最重要的亲人,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二、帮助孩子疏解消极情绪,鼓励孩子积极解读问题。

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放大“闪光点”的价值,帮孩子树立自信。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父母要尽量弥补以前“功课”的缺漏部分,帮助孩子重塑人格中“ 自我认同 ”那部分, 人只有接纳自己,确认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才能出于希望自己更好而建设自己,表现形式即通过学习提升能力(包括竞争力)。 推荐家长朋友阅读《引领胜过管教》。

对于青春期孩子内向自卑,主要原因出现在家庭环境当中,父母在家庭角色中处于一个一切都是为孩子包办的,而且没有让孩子有自主的想法,管教也比较多,从而在学校中,也是胆小懦弱,容易被同学欺负,作为家长的你应该如何引导呢,首先要跟孩子做到“理解”“共情”在孩子做事规则范围内,大胆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摸索,让他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有主动权!家长也可以在家庭中,开设家庭会议,孩子作为主办人,父母参会人,一切让孩子自己将想法展现出来,慢慢的,孩子就有独立的想法,也会有办事的能力

您好,感谢您的邀请!我是高级育婴师、母婴KOL福林妈咪,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很自卑,可能是有两种原因: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期望孩子表现的更好,会给孩子一个很高、难以达到的目标。

或者在教育的时候,通常很少表扬,希望通过打击教育让孩子有压力有动力。

很多父母小时候都是受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有时候不自觉的,就会这样做。

还有一种是孩子自己的原因,他们的心理会变得敏感:

(1)身体上

青春期是人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在身体上会产生很明显的男女差异的变化。

在身体的这些变化中,会引起孩子不同的心里感受。

这个感受或许是和其他人对比的:比如男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别人高;女孩子会难受为什么自己会来大姨妈。

身体激素带给孩子的心理敏感,可能会导致孩子自卑。

(2)心理上

在心理上,孩子在青春期是最渴望独立的一个阶段。

但是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对自己的当前和未来比较迷茫,情绪也会相当复杂,且难以言说。

他们在给自己定位时,可能参考的就是身边的同学、亲人、网络,在这种对比中,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暴躁或自卑的心理。

那么作为家长,该怎么给孩子引导呢?

青春期的孩子很难沟通,因为当家长在说他的时候,他自己的内心也相当复杂。

父母讲的道理,或许孩子都知道,但是他也给不了自己答案。

如果家长这时候再唠叨,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更加负面的情绪。

当一个人缺乏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和目标的时候,会有一种孤独、漂泊感,会感到无助。

当然,人生目标,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找。

所以父母可以通过孩子的爱好,帮助孩子定一个小目标,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前进方向,并为之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就感,会孩子的自卑感会减少很多。

很多家长其实很不放心孩子跟别人出去玩,担心孩子被别人带坏。

当然,这个担心也很有道理,毕竟孩子心理正处于摇摆阶段。

如果孩子自卑,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跟其他孩子玩。

不过家长也要跟孩子说清楚,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什么行为是好的(这个过程中,也不要唠叨,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可能会往反方向走)。

有个著名的作家说,他每次想不出来问题的时候,会边种菜边思考,反而能捋清思绪。

劳动和运动等肢体上的劳累,反而能纾解内心的负面情绪,也能帮助孩子思考。

在现实自卑的孩子,容易去虚拟世界中找存在感,很容易有上瘾行为。

家长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孩子从劳动、运动、学习、交友中获得成就感。

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对 游戏 、网络之类的上瘾。

你好,我是彭华勇,心理咨询师。

我觉得孩子胆小怯懦可能有一下几个原因

1.遗传因素:孩子父母的性格内向,不擅长与外界交流,孩子遗传他们的特点。或者在家长内向性格的影响下也会比较胆小。

2.环境因素:孩子的居住环境造成孩子与外界接触较少也是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圈子过小,接触的事物不多,所以碰到不了解的陌生事物就没有底气,容易退缩等等。

3.教育问题: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太严厉的管教与打骂;哭闹时讲鬼怪吓唬他;他想做什么事情都受到家长的阻止或过分的溺爱。久而久之,也会让孩子对所有事物都产生怯懦的心理。

4.自身经历:大多数孩子都害怕打针吃药,因为他们自己亲自经历过打针吃药的痛苦,所以孩子的亲身经验也会成为孩子胆小的原因。

想让孩子克服胆小内向,首先多带孩子到外面活动,多去一下公园、超市等地方,让他习惯与陌生人共处,习惯到陌生环境中去。在公园玩耍的时候要鼓励孩子多和同龄小伙伴们一起玩,加强他的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其次不要吓唬恐吓孩子,多夸奖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如果希望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其一家长态度要一致并且坚决执行,即使他哭闹也要持之以恒,但决不打骂;其二要和孩子讲道理,可以利用他熟悉的事物、人物等等来作为说客,让孩子慢慢理解养成良好习惯对自己的好处,才能更好地遵守规则。 最后要对孩子进行开放式的养育,鼓励孩子自己去 探索 和尝试,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不要因噎废食,大部分成功都是从不断地克服失败而来。 家长不可能代替孩子走完以后的人生道路,因此就要从小让他自己独立而勇于尝试。 对于孩子能力范围外的事情,我们可以尽量创造较为安全的环境让他尝试。

一个成长的好问题:

歌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胆量和自信也是建筑在反复练习基础之上的。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自出生已来,看见周边事物各色各样,然后在感觉到自己的幼小,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见《自卑与超越》】。如果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使用阻断方式,如不允许...... 、 .....不能动 等方式,更会加重孩子的自卑。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超强的胆量和自信呢?

一、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采取积极的引导,比如孩子想要玩某件东西,父母觉得不能给孩子玩,那么父母最好是找一个可以给孩子玩的或者自己陪孩子一起玩。常言道:“挑刺儿容易,补漏难”,对于不期望孩子动的,找到可以给孩子动的作为转移是最好的引导。

二、日常在家,奖励孩子有自己主见的行为,比如从孩子选择穿衣、穿鞋、出门带什么玩具.......

三、鼓励孩子在家大声讲话,外出引导孩子寻找自己喜欢的小朋友一起 游戏 、分享零食等等。很多家庭的父母一边要求孩子在家轻声细语,另一边要求孩子在外面大方得体的讲话。试想一下作为成年人的父母或演讲家当众讲话都会怯场,何况是一个在熟悉环境【家庭】都不被允许大声讲话的孩子呢?

最后,要给孩子贴积极阳光的标签,比如“勤于动手”、“爱思考”、“爱分享”、“有爱心”。切忌不可当众批评孩子胆小,给孩子贴“怯懦”负面的标签。

以上拙见仅供参考!

激励他。用鼓励和描述性赞赏,再加上重建常模,逐步帮助孩子找到自信。

对他的言行多肯定,学一项目技能。

自卑感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严重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种缺陷。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从幼儿时期起,由于无力、无能和无知,必须依附父母和周围世界,就会发生一定的自卑感。

这个解释来说,平进生活中对他的言行多肯定,稍有进步就是赞扬,这肯定能激发他的表达能力和自我的行言信心。

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育他的某个特长,从这个特长树立他的信心,可以强壮的身体也可以是各种才艺,能表演,能有机会在群体中展示自己。

自卑与超越心理咨询师

220 评论(13)

肖肖肖肖肖雪*

你好,我是周小鹏,爱我们学院创始人,心理咨询师,专注解决婚恋情感心理问题。

提高情商的书很多,不过我觉得更系统全面的去读书会更好。今天就推荐3本书。

要提高情商,首先要了解你自己。因为更了解自己,你才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优势、不足,这样提高情商才能有的放矢。了解自己可以从看基础类心理学书开始。

首推《心理学与生活》

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找不到路会看地图,打开了解你自己的大门,那《心理学与生活就是你的地图。

这本是美国多所大学的基础心理学教材,但写的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所以和很多我们以为死板的教材不一样。

情商不是只和你自己有关,也与他人有关。那么你需要了解他人。

推荐书籍《社会性动物》

这本书有丰富的实验,不仅可以让你记住心理学的各种观察,作者在书中也表达了很多精辟的思考,让你可以真正的理解心理学,并将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提高情商从亲密关系开始。高情商的人在亲爱关系上很有一套哟。你想,如果朋友关系好,同事同学关系好,亲密关系却不好,那也不算高情商。提高情商从亲密关系开始,可以在亲密关系得到滋养后再扩散到生活中。

提升亲密关系质量

推荐《亲密关系》罗兰.米勒版本。

作者在书里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本书既注重专业性,又强调可读性,所以即便不是专业人士也可以找到滋味。可以说,只要你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好啦~开始读书吧。

咨询婚姻恋爱问题,欢迎关注私信我吧!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周小鹏情感培练营

319 评论(10)

小群angela

这类书籍很多,推荐三本以供参考:

1、《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没有一个人对其现实的地位感到满意。

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正确理解生活。

2、《关键对话》

剖析了人们在沟通上常见的盲点,提供了许多立竿见影的谈话、倾听、行动技巧,辅以丰富的对话情境和轻松幽默的小故事,帮助读者以最迅速的方式掌握这些技巧。

将帮助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利用各种沟通技巧,解决生活中难以应对的各种难题,成就无往不利的事业并拥有更快乐的人生。

3、《情商》

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情商概念,颠覆了智力天生的理念,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戈尔曼阐述了他的最新发现,一项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与他人的关系也影响着我们的智力,并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施加着影响。

242 评论(11)

小托0207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分析的书籍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分析的书籍,让孩子明白这件事的意义所在,孩子的压力可能来源于父母的高要求,不要急于求成,所有父母应重视起对孩子的教育。为大家分享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分析的书籍。

1、《小獾的两个家》(3到6岁)

(法)纪蒂·威尔等文,(法)安娜·威尔斯多夫等图 周国强译

《小獾的两个家》是《我爱阅读丛书:蓝色系列第一辑》中的一本,用孩子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爸爸妈妈不再相爱要分开的故事。不过,獾爸爸和獾妈妈向小獾解释说:我们不愿意住在一起了,我们总是吵架,你也不快乐,我们决定分开住,但是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2、《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3到9岁)

作者:Jeanie Franz Ransom

小女孩从父母那里听到离婚的字眼后,经历了一系列负面的情绪,作者将孩子的情感以生动的动物形象宣泄出来,一会儿是鳄鱼,一会儿是刺猬,读到这本书的孩子定会感同身受。

3、《妈妈的红沙发》(3-9岁适用)

作者:(美)威廉斯 文图,柯倩华 译

这是个以希望和勇气为主题的故事,家里发生了火灾,东西被烧光了,但是外婆说:“幸好我们还年轻,可以从头开始。”于是外婆、妈妈和孩子三代人开始了努力攒钱重建家园的过程。

邻居们送来了桌子、椅子和床,还有比萨、冰淇淋和好多好东西,这让她们很感激。可是,最令她们兴奋和骄傲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省吃俭用,她们终于攒够了钱再次买了一个漂亮的、舒服的红沙发!

故事中的家庭里只出现了妈妈、外婆和孩子,这是一个单亲家庭,但即使在单亲家庭里,爱、希望、勇气和幸福也始终都在。

4、《爸爸的围巾》

作者:阿万纪美子文,麦克·格雷涅茨图,蒲蒲兰译

《爸爸的围巾》讲述的是爸爸去世后的故事。爸爸的围巾是一条暖暖的绿色的围巾,妈妈将它给了“我”,说这条围巾很适合“我”。于是,“我”戴上了爸爸的绿围巾。上学路上遇到了一条大黑狗,“我”紧握围巾没有被吓哭;和同学们玩捉迷藏,“我”跑得比以往快了很多;“我”不怕同学的欺负,而且学会了照顾妈妈……可是,大风刮走了爸爸的绿围巾。原来,爸爸的绿围巾会魔法,变成了春天的绿树绿草。“我”看着满眼的春天绿色不再哭了。

5、《我的爸爸叫焦尼》(3-9岁)

作者:(瑞典)波·R·汉伯格文,(瑞典)爱娃·艾瑞克松 图,彭懿 译

狄姆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不能经常见到爸爸焦尼,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他告诉热狗店的阿姨、电影院的伯伯、比萨店的邻居,告诉所有人,他身边站的就是他爸爸。他为爸爸自豪,当电车走远,他期待着下一次和爸爸见面的时间。英文原版书单

1、《两个家》Two homes(3-5岁适用)

这本书的故事温暖温情,会帮助孩子驱逐害怕失去父母的心灵恐惧。

2、《夏天的日子》The Days of Summer(5-8岁适用)

这本书非常巧妙地没有选择父母离婚这个角度,而是讲述两个小姐妹如何适应祖父辈的婚姻变化,作者认为,如果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深深的爱,孩子是有很强的自我愈合能力的。

3、《恐龙离婚记》Dinosaurs Divorce(4-8岁适用)

这本书就孩子们关心的单亲家庭可能面临的问题,一一作出了令孩子满意的解答。(该书台湾已出版)

4、《蔻蔻熊,这不是你的错》Its Not Your Fault, Koko Bear(3-7岁适用)

这是一本写给孩子和家长的绘本:还在上幼儿园的蔻蔻熊不得不面对爸爸妈妈要离婚的消息。熊妈妈和熊爸爸非常认真地倾听蔻蔻熊的各种顾虑并给了她很多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尽一切机会告诉蔻蔻熊这绝对不是她的错。

5、《潜鸟夏日》Loon Summer(5-9岁适用)

女孩若霓跟爸爸度过了第一个没有妈妈的夏天,女孩问爸爸,你说过潜鸟们会永远在一起,可是为什么你和妈妈不在一起了呢?爸爸回答:有时候情况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一部分是不会变的,爸爸妈妈永远都爱你。

6、《再见爸爸》Good- bye,Daddy!(4-8岁适用)

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因为离婚而指责任何一方,而是详细解释了大多数孩子在父母离婚期间以及离婚后的各种问题,画面非常优美。

7、《熊妈妈和熊爸爸离婚了》Mama and Daddy Bears Divorce(4-8岁适用)

蒂娜的父母离婚了,开始蒂娜感到非常难过和害怕,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她意识到虽然父母不再生活在一起,她依然被父母的爱包围着。

8、《是巧克力布丁吗?》Was it the Chocolate Pudding?(4-8岁适用)

这本书由美国心理学家协会出版,备受婚姻关系律师推荐。大部分8岁以下的孩子通常都会将父母离异归咎于是自己的错误,这本书则让孩子们感到释然。

9、《离婚快车》The DivorceExpress(适用于青少年)

初中生菲比不得不乘坐离婚快车往返于父母的新家之间,最初菲比非常痛恨她的新生活,但最终她成功地适应了这种变化。

10、《Dear Mr Henshaw》(8-12适用)

1、幼儿的感觉与意志

作者:孙国华/唐钺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9

《幼儿的感觉与意志》被公认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作者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中的每一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研究,最后把这些观察和研究记录整理成书。

2、宝宝也是哲学家: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

出版:浙江人民 2014-9

这本书与汗牛充栋的“育儿宝典”最大的不同,就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视角,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去欣赏童年的丰富性与重要性。

3、儿童与情绪

作者:哈里斯 Harris

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10

《儿童与情绪:心理认知的发展》主要讲述了,如果要去爱、帮助、说服和反对他人,我们必须要知晓他们的所想和所需,人类的互动依靠的是“一种心灵理论”。这一理论的重要部分就是理解情绪,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我们为何欢乐或不安,就不能真正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

4、儿童发展

作者:邱莉

出版:北京师范 2013-9

《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儿童发展》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对高素质师资的诉求,旨在提升新师资培养质量,培养未来的人民教育家,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儿童发展》在内容方面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学前儿童心理学

作者:李甦,李焱

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实践取向型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之一,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编写。《学前儿童心理学》适合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专科学生使用,也适用于远程教育学员和各级、各类幼儿教师培训。

家长必看的儿童心理学书籍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一卷)人类发展的理论模型

作者:WilliamDamo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3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旨在提供一幅对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目前的知识状态进行全面的、准确的描绘图画,定位于“特定的学者”,具有“高级教程”的特点。各章作者均为儿童心理学领域世界范围内的某个方面公认的领衔专家,“真实地向读者奉献了一部完整的儿童心理学”。第一卷为“人类发展的理论模型”,论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哲学、概念与方法论,以及各种理论模型,例如动力系统理论、生物生态模型、现象学生态系统理论,以及各种研究取向,例如情境取向、文化取向、毕生发展取向等。相比第五版,本版较大的变化是增加了3章新的内容,即“现象学生态系统理论:多元群体的发展”、“积极的青年发展:理论、研究与应用”和“宗教与精神信仰的毕生发展”。这一变化显然与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系统发展理论”逐渐取得支配地位的现状相一致。

优秀的心理学书籍

《爱的艺术》

弗洛姆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作者简介

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 - 1980年,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

全球10大最经典的心理学书籍

1、《梦的解析》:《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经典 着作,这本书主要就是通过对人们梦境的分析,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和真正的想法。这本书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一般人也可以看得懂。

2、《幻想即现实》:《幻想即现实》的作者是国内知名的心理医生,专门研究精神分析的。这本书涵盖了他多年进行治疗的想法,这本书不仅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且文字感染力比较强,读起来风趣幽默,十分有趣。

3、《为何家会伤人》:《为何家会伤人》通过各种心理案例反映了现在很多中国式家庭的相处方式,其中有很多因为家庭的缘故不知不觉给孩子灌输不好的思想,甚至给孩子带来伤害。

4、《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十分专业的书籍,这本书一直都是美国高校斯坦福大学的教材,在我国国内很多学校也都是把它作为教材来使用的

5、《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包含了很多人们对于心理学方面的问题,以及更多的解决方案。看过这本书的应该会被严谨有趣的文字所折服。

6、《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主要就是一个女性和一位老人的对话,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让读者了解更多的知识,甚至遇到未知的自己。

7、《爱的艺术》:《爱的艺术》出版于1956年,是一本经久不衰的作品至今依旧十分畅销,并且已经翻译成了三十多种文字影响了更多的人。

8、《乌合之众》:《乌合之众》主要从集体心态出发,让人们了解更多的集体行为背后的意义,这本书的文字入木三分,影响了很多人。

9、《自卑与超越》:《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了不起的人,他在小时候因为佝偻病和肺炎的缘故有着隐隐的自卑,但是他并没有被这些打倒反而更好的超越自己,最后成为世界有名的精神分析师。这本书就是作者的人生感悟,让读者了解更多。

10、《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的作者欧文亚隆本身就是世界顶级的心理大师,这本书就如名字所说的,专门为年轻的心理咨询师而写的,给予年轻一辈更多有用的知识。

30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