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砸缸
杜普雷英文名是 Jacqueline du Pré。以下是有关于杜普雷的电影:* Remembering Jacqueline du Pré (1994)* Jacqueline du Pré In Portrait (2004)* The Trout (2005)* Hilary and Jackie (1998)* Jacqueline du Pré and The Elgar Cello Concerto (1982?)* Jacqueline du Pré: A Celebration of Her Unique and Enduring Gift (2007) 不懂哪个是你要的,就贴了那些名。没能找到能下载的网址,对不起阿!希望能帮到你的忙。
Chris大王
《杜普蕾传》,了解真实的杜普蕾! 当杰奎琳•杜普蕾拉大提琴的时候,她完全认清自我。从五岁开始,大提琴便已成为她的莫逆之交、玩伴、休憩之所和避风港;它是一处从不让人失望的慰藉泉源,也是一个表达深邃情感的管道。每当大提琴声悠悠扬起时,她既能浑然忘我,同时又找到了自我。这不但让她肯定了自己,这更是生命、本质,与她的生活。不过自17岁起,她就开始思索:“我不演奏大提琴的时候,我到底是谁?”有一阵子,她把大提琴束之高阁,努力思考着这个问题。结果找不到答案,于是她只好继续从事那不凡的演奏生涯。 十年以后,她逐渐丧失了手指的知觉,连大夫都无法从病理上找到原因,她只好求助于心理分析师,经过两年才确定是身体出了毛病。她罹患了多重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这种疾病不但穷凶恶极,而且无从确实掌握,可说根本无药可医。她持续接受心理分析,而“我是谁?”这个问题也显得益发重要。虽然心理分析治疗一直持续到她离世为止(纵使最后仅作一些象征性的治疗),杜普蕾始终还是无法解开这个迷题,病痛和大提琴的遗失这双重打击似乎已经把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给堵塞住,使她找不着答案。 悲剧的多寡并不能换算成数字,杜普蕾的损失也是无法计算的。1982年夏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几乎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一切。而在此之前九年,她举行了一场糟到不能再糟的告别演奏会。自此她的手脚相继失去控制能力,最后,浑身上下都不听使唤。她张目所见都是双重影像,头一直严重地颤抖,使她无法专心看书和看电视,日常生活起居均由特别看护、厨子和司机照顾,生活圈子亦局限于病床与轮椅,婚姻对她来说几乎只变成一张饭票而已。她既无法打电话,亦无法自己吞食,讲起话来困难重重,除了思考之外,她甚至连移动一下身子的能力都没有。她非常无奈地固守着那受挫与卑微的孤立生活。 小时候杜普蕾就因天赋异秉而与人疏离,长大后虽然到处旅行,生活却仍然局限于极其孤立的演奏世界。现在她身处于逐渐冷酷萎缩的病痛中,她原先是大家心目中的玉女,拥有神话故事般的事业,以及故事书里才找得到的白马王子,可是,这些往日的荣耀和幸福,现在都已经被一个悲剧女英雄的角色给掩盖了。这位悲剧女英雄现在正勇敢地面对乖违的命运,没有丝毫的怨悔。她的朋友称她为“笑娃”,连为她做心理分析的医师听了都不禁讶然。如果仅仅为了捏造一个不朽的故事,就把她塑造成一位超凡入圣的完人,那么,无论对她,或是对身受同样痛苦的病人都是极大的伤害。相反的,即使我们说她在晚年的确有过怨言,其实亦无损她的那份勇敢。她常感激上天赐给她的天赋及机会;但也常向上苍诉说着自己的苦境(虽然没有任何响应)。她说,父母从未爱过她,兄弟姊妹们恨她;终年的练习和演奏,剥夺了她的童年与友谊。在她极度渴望爱的时候,所得到的却是人们的赞赏;所以当她一有机会,就会毫不吝惜的付出她的爱心。 1982年之后,在她的生活中就只剩心理分析师亚当•利门多尼和护士露丝•安•康宁还和她保持着固定的关系。老朋友的友谊固然不变,可是却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探望她。她的双亲亦很少来看她,姐姐和弟弟则一直到她去世前一个星期才去探视她。 写这本书的时候,很多从小便认识但后来又与她失去连系的人,告诉我他们多么后悔没有在得知她病后再与她接触。他们说不愿意打扰她的生活,又觉得她已经迁移到一个不同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中的人和他们有着极大隔阂。可是,他们却没有想到,这种错误的假设却造成杜普蕾天天恐惧面对空虚的夜晚,有时甚至没命地打电话,用着几乎是乞求的口吻,哀求着他们来看她。 空虚的杜普蕾,经常有一大堆人去看她。通常这些人会去看她是基于好奇心,或是慑于她的名气,或是另有不可告人的隐情。每当有人捐钱给她的时候,她总是接受。有一晚,一位颇负盛名的苏格兰籍心理医生不请自来地去造访她,在喝了很多白兰地之后,开始大肆咆哮着,说她的情况带给他多么大的痛苦。在未征求她的同意下,他给了她临别一吻。我也曾见过一位有头有脸的英国人,醉醺醺地跑来告诉她,说她会得此病乃因前世所造的孽,又告诉她,他认识一位专靠信心医病的人,能使她起来行走。我还见过有人对她面露喜色,说话的时候,把她当作心爱的宠物一样,又拍又搂;不过最遭糕的恐怕就是有人拒绝听她诉苦,并且骂她使用不当的语言,让他们听了不舒服,或在她想要倾诉自己的绝望时却自顾自的谈笑风生。 在一个炎炎夏日的下午时分,我首度与杜普蕾见面。那一天,她的一位学生邀我一同去上课。她带我到一栋座落于武士桥的寓所(靠近哈洛斯)。这栋白色房子四周是庭院,庭院中长满了花叶盛开的植物,在宽敞的起居室(兼餐厅)里,壁板虽然镶着暗色的桃花心木,却因室内的印花织品、鲜花和窗外射进来的阳光而显得格外明亮。大提琴琴箱欲语还休地倚偎在墙上,旁边则是一台闪闪发光的钢琴,上面挂着一幅埃尔加愁眉不展的照片。房间里,杜普蕾笔直地坐在套着绿色天鹅绒的轮椅上。她金黄色的美发垂肩而下;她的脸庞轮廓鲜明,呈四方形;皮肤粗糙,面色红润如玫瑰一般;她的牙齿泛黄,且形状弯曲,可是笑起来却充满光采。37岁的她,看起来不像少妇,倒像个少女。她有一双清澈透明的蓝眼睛,淡黄色的睫毛,两眼各自溜转着。她的眼光朝我这儿转了过来,我紧张地问她应该坐在哪里。她只简单地说了一声:“坐”,就开始上课了。 这位学生叫玛西亚•西文,由圣地亚哥交响乐团请假来此上课。她告诉我杜普蕾是一位充满灵感、很能启发人的老师,特别精于对乐曲的诠释。杜普蕾每吐一个字就要费许多力气,说话非常吃力,音调很低。她不时地清着喉咙,那种频率恰似钟表的滴答声。她的话很有建设性,如“试试这样,试试那样,再多一点拉弓,多一些的陈述。”不但有耐性,又富幽默感。强烈的颤抖使她的右手不时前后摆动着,咚咚地敲着自己的肚子。玛西亚演奏一个慢板乐章时,杜普蕾的手就在空中前后摆动做出模仿运弓的拙劣动作。她会用一种让人觉得不寒而栗的语调道出她的不赞同:“声音听起来混着不清!”或“含蓄些!” 上课的时候,大家好几次紧张的笑了出来。课上完后,杜普蕾问我们想不想听她的“新”唱片。这是收集自她十几岁时所录制的小品,她对于EMI唱片公司重新发行这张唱片非常感动。对于布鲁赫的《晚祷》,她说:“多么纯洁的曲子啊!这是我在入籍为犹太人以前录制的。我那时还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对我而言,那只是圣经上的一个名词而已。”她告诉我们,她之所以会录它,只是因为她的老师是犹太人。他称这首曲子为“犹太人的故事”。我们又听了圣桑《动物狂欢节》中的《天鹅》、舒曼的《幻想曲》和佛瑞的《悲歌》。玛西亚听了之后喃喃低语:“好悲伤啊!”杜普蕾:“这是首挽歌,悲哀是应该的。佛雷在朋友去逝后写了这首曲子。他很幸运,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的感情。” 每放一首曲子,她就问道:“还好吗?有没有什么不好的?”我们向她保证每一首都精彩绝伦;接着她再问我们喜不喜欢听她在1970年与他的先生丹尼尔•巴伦伯因合录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这是我的天鹅之歌,”她面带忧色的说着;“可是,那时我并不知道。”与她一起听使她绞心的曲子,可说是分尝她深沉而又无尽的悲哀。她说:“大提琴的音色听起来就像是人在哭泣一样,每当我听到这首曲子的慢板乐章时,心总会被撕成碎片……,它好象是凝结的泪珠一样。”1975年之后,她就算想哭,也都没法哭了。 杜普蕾那天的精神很好,她要求玛西亚从她的手提袋中拿出一封信来,并请她为自己读信。写信的人是查尔斯王子。查尔斯王子自己一度也拉大提琴,对她极为崇仰。信的开头写着:“请你原谅我用打字的方式写这封信给你”接着就用充满感性的语气,谢谢她祝贺威廉王子的诞生。她说她要把这封信收起来,这是查尔斯王子所写给她的第四封信。王子曾经来过这里与她共进晚餐,她也去过白金汉宫,接受OBE封衔。最后,她要玛西亚为她读一篇由恩赖特所写的诗。这一首诗后来我也常常读给她听,自己都会背了。诗是这样写的:给与我们这个夜晚佛洛依德的艺术在天堂给予我们夜晚的象征让我们梦见蟒蛇与杯子你们并不知道是什么全能的佛洛依德!夜与昼的主宰赐与我们不会被误解的梦带领我们脱离现实将我们从知觉中释放,从蛊惑中苏醒在毫无知觉下,让我们清醒只有欢乐与骄傲,没有恐惧与焦急噢!仁慈的佛洛伊德多么可敬的名字让夜晚比白昼更多彩 临走前,我一时冲动,脱口问了杜普蕾是否要我再去看她,并且读书给她听。大出我意料之外,她居然答应了!我想她也许要我读些她以前所喜爱的书,她说:“我从来不读书的,由你来决定好了。”经过几次之后,我看得出她要的并不是有人读书给她听,而是希望有人陪伴她打发时间。虽然我的背景与所学与她相差十万八千里,不过时间我还有。很久以前,我曾拉过一阵子大提琴,那时候我的身高还没它高呢!可是,我对古典音乐的孤陋寡闻,恰似杜普蕾对写作的涉猎程度。写作是我一生中最主要的课题,就像古典音乐是她生命的重心一样。我弄不懂赋格和练习曲之间有什么不同;而她说她从没有听过《飘》这本书,也没有听过保罗•纽曼、查理•派克等人。可是我却发现我们对于语言都有好奇心,也都喜欢听一些荒谬怪诞的事。我们对虚伪、自负以及持有偏见的人都没有耐心。杜普蕾对于结婚时入籍为犹太人与她的大夫和大多数的朋友都是犹太人的事实,感到格外的骄傲。她说她的母亲是一位反犹太人的基督徒,而我的母亲则是一位反犹太人的犹太人。 多重硬化症有时会有一种温和的征候,那就是“临床欣快症”,杜普蕾称这种症状叫作格格地笑(Giggleitis)。你很容易就可以逗她笑,而且她一笑,你也会很开心。她喜欢听黄色笑话,愈是露骨她愈开心。她喜欢玩,最喜欢的一位玩伴是一位名叫爱德华•福克斯的演员。有一天晚上,这位老兄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一进门,他就忙不迭地道歉,原因是“我们91岁的邻居戴安娜•库柏女士发生了危险”,听了他这么讲,杜普蕾紧接着说:“她的父亲死了?”幽默感是她很有效的一道防线与放松心情的良方,如果她哭不出来,至少还能笑。不过,在她自觉病情无望的时候,她也会沮丧。她会自问:“我怎能受得了呢?” 就在这个时候,我们之间原本不太可能产生的友谊也就形成了。 我初见杜普蕾的时候,在伦敦很少有熟人。就连我自己都想不透,我竟会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待就超过数个月。一季接着一季过去了,工作也上了轨道,可是初到英国的新鲜感却愈来愈淡。我告诉杜普蕾,我愈来愈想念孩子,她说:“我会成为你的孩子。”由于我打算离开这儿,于是便开始物色接替我的人选。虽然找了几位,最后还是延后了归期,并且留了下来。 每当我告诉杜普蕾我的工作进度时,她总是会问:“你为什么不写写我呢?”我诚心诚意地告诉她,要写给她实在是太困难了。1986年底,我终于离开了伦敦。我想,离开对她来讲是好的。可是回到加州之后,我始终对她无法忘怀。后来当我回到伦敦告诉她愿意为她写传记时,她高兴极了。1987年十月她去世时,这本书已经快要付梓了。 这本书能够出版,我要感谢许多人(超过佰人)的倾囊相助。他们诚恳地道出了杜普蕾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有时还表达了自己的内疚和悔意。还有人基于“她已经不再是她自己”的理由而拒绝合作,这些人认为杜普蕾可供人怀念之处应该仅止于她的音乐。如果我所认识的杜普蕾不是她真正的自己,那么她又是谁呢?同时,如果我们说,只有她所专执的音乐演奏才是我们所该纪念的,那么我们就会抹去她生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部份,而这些部份又曾经深深地影响过许多的陌生人、学生与朋友。杜普蕾慷慨、明朗,有着绝世的天赋与宽阔的心胸,并且自始至终从未改变。早先有人告诉她,说她的内心深处有着别人所无法接受的情感,她就用笑容来掩饰,可是笑容的背后却有着一个复杂、不为人所知、而又自相矛盾的性格;其中有些地方,即使她本人也无法穿破藩篱而一窥究竟。不过,从杜普蕾和许多曾经观察过她、了解她,且在她的一生中扮演过不同角色的众人中,我也获知了大部。渐渐地,它就像是一张正在显影的照片,所有的景像都一一浮现出来。《杜普蕾传》(1)
吃货肥仔喵
CCTV直播入口: 凤凰卫视直播入口: 核心提示:4月29日,英国威廉王子将迎娶相恋8年的女友凯特。新一代“平民王妃”能否将自己的幸福进行到底?27日,凤凰网独家对话性格色彩专家邢宏伟,解读准王妃凯特在未来婚姻中的幸福指数。邢宏伟分析称威廉王子趋向于蓝色性格,而凯特趋向于红加黄的性格,这两种性格互相吸引、组成家庭的概率非常高。并认为威廉和凯特的婚姻幸福指数将高于查尔斯与戴妃,二人婚姻的持久性和忠诚度也要高得多。 性格分析 : 威廉&凯特 威廉,趋向于蓝色性格。蓝色性格特征:情感丰富,内敛,追求完美,做事执著,要么不做,要做一定要坚持做到最好。在情感方面,内心丰富、内敛、持久、专一,而且怀旧。 凯特,趋向于红加黄性格,以红色为主。红色性格特征:向外、直接、开放,内心渴望自由,不喜欢被束缚和压制。红色性格的人在成长中,受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大,可塑性强。而黄色性格做事目的性很强,理性,注重结果。凯特性格中红色为主,她还是以爱情为主。但因有黄色性格的成份介入,不排除她的目的性,具体体现在爱情中,就是说黄色性格的人不会轻易因为情感放弃原则,随波逐流,或者委曲求全。 结论:红色性格与蓝色性格的共同点是情感丰富。在恋爱中,红色和蓝色两种性格互相吸引的概率非常高;在生活中,这两种性格组成家庭的概率也很高。 查尔斯&戴妃、卡米拉 查尔斯,红色性格。随性,但他一出生,就作为王储接受王室严格的礼仪、规则训练,对于天生喜好自由的红色性格而言,慢慢变成被压抑的红。骨子里渴望找到可依赖的、能够展示自己的人和物,形成了内心的矛盾体。 戴妃,红色性格。内心渴望自由,不喜欢被束缚和压制。但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是承担姐姐带弟弟(的责任),而较少得到父母对她的宠爱,骨子里充满忧郁,与凯特阳光张扬的红色性格相比,戴妃是充满压抑的红色性格。 卡米拉,黄色性格。目标性很强,同时非常灵活、能够伶俐地发现对方的核心需求是什么,从而决定其是否有利用价值。也喜欢被依赖,又是王储的依赖,卡米拉自己内心除了情感之外,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对话嘉宾:邢宏伟,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核心组员、FPA性格色彩训练课程资深导师、咨询师。北京大学、人民大学MBA特聘讲师、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 对话主持:李杨 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网:今天我们请到性格色彩专家邢宏伟先生,从性格色彩方面探讨威廉王子大婚。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下性格色彩学? 邢宏伟:性格色彩就是通过人的行为来区分不同的人,分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比如,威廉王子和凯特,他们为什么会走到一起?这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他们在恋爱婚姻过程中会有互相吸引的规律,通过这种规律来找到其中相处的奥妙。 威廉凯特:蓝、红性格极易相互吸引 凤凰网:威廉和凯特这对新人分别属于怎样的性格色彩呢? 邢宏伟:通过我了解的资讯,威廉王子可能更趋向于蓝色性格,而凯特趋向于一种红加黄性格。 蓝色性格的特征,是追求完美、情感丰富;但比较内敛,同时做事比较执著,要么不做,要做一定要坚持做到最好。在情感方面,内心丰富、内敛、持久、专一,而且比较怀旧。 凯特的性格是红加黄,以红色为主。红色性格与蓝色性格的共同点是情感丰富。但它是向外的、直接、开放,而蓝色是向内走。 红色和蓝色这两种性格在恋爱期间互相吸引的概率非常高;在生活中,这两种性格组成家庭的概率也很高。 凤凰网:威廉和凯特的性格色彩怎样影响各自的婚姻观? 邢宏伟:从性格色彩角度的规律来看,蓝色性格的婚姻观:第一讲究自己的原则,不会轻易去做出选择,选择的时候非常谨慎。 第二,即使选择了,还会有比较长的考察和验证过程,一旦经历了这个过程,蓝色就会执著的走下去,轻易不会动摇。 凯特嫁威廉,真爱与虚荣孰轻孰重 凤凰网:这是否能解释蓝色性格的威廉和红色性格的凯特,爱情长跑长达8年? 邢宏伟:有人采访凯特的时候,凯特说:不会轻易走入婚姻殿堂,(因为)这是给我们留下更多相互了解、考察和适应的机会。凯特骨子里有黄色成份。黄色性格的人,做事目的性非常强,所以凯特不仅仅情感丰富(红色的部分),同时还有另一面:做事做人理性,注重结果。 有人谈到凯特到底是为了爱情,还是为了追求王室的身份?实际上,(凯特)性格中还是红色为主,她是以爱情为主。但因为有黄色性格的成份介入,不排除她的目的性。 每个人其实都有目的,但具体体现在爱情中,就是说黄色性格的人不会轻易因为情感放弃原则,随波逐流,或者委曲求全。她会尽可能在自己掌控的情况下,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人会说:你很幸运能和王子来恋爱,应该感觉到很荣幸。而凯特立刻回答说:王子和我恋爱是他的幸福。这其实从骨子里面传递出,我不仅要追求恋爱,同时也追求自我。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同时要突出自己的价值和主动性。这其实是性格中黄色的成份在产生作用。 戴妃与凯特,压抑之红与张扬之红 凤凰网:那戴安娜王妃属于哪种性格?与凯特有什么区别? 刑宏伟:与凯特形成对比的就是戴安娜。戴安娜是以红色性格为主的。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戴安娜与查尔斯恋爱结婚之时,她自己其实有自己的心上人。但红色性格的戴安娜,被当时王室绚丽的身份以及新奇吸引。所以她对自己跟密友说,“我是向往着成为王妃的”。 戴安娜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比起凯特来说,她的主动性、主控性、自我性就少很多。所以在她刚嫁入王室的时候,因为年龄小、王室规矩较多等等种种原因,她更多时候体现的是被动、甚至丧失自我。这也与她的经历也有关,其生活经历是属于压抑的红色。 凤凰网:压抑的红色,怎么理解? 邢宏伟:戴安娜从小父母离异,从小是被她父亲带大。她和弟弟的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是承担姐姐带弟弟(的责任),而较少得到父母对她的宠爱。 凯特的成长经历就要健康很多,而且非常顺利。红色性格在成长的时候,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特点就是可塑性强。最大的特点就是外界环境比较大。当外界环境对她特别有利,特别顺利的时候,她的状态就会变得特别好,会越来越自信。 红色性格在长期受到外界环境打压的时候,这种性格会变得越来越消沉,戴安娜恰属于此类性格。 戴安娜和凯特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因为她们同样是红色性格。看她们的很多照片,两者的表情、眼神,包括穿的服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是红色性格的共同点,内心骨子里面希望阳光、喜欢展示、喜欢成为众人焦点。但戴妃是压抑的红色性格,有一种忧郁;凯特则是充分的张扬和阳光的特质。 另外,她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内心渴望自由,不喜欢被束缚和压制。王室结婚时的新婚誓词应该是说“顺从王子”(I OBEY),但是戴妃不说“顺从”,而是说了“我愿意尊重他”;有媒体报道凯特在婚礼中。也很可能拒绝讲“I OBEY”。 30年前,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储的那场世纪婚礼曾经轰动一时,30年后再回望,戴妃的音容笑貌宛如眼前,美丽永远定格,时尚永不褪色。 图片回顾戴安娜查尔斯世纪大婚 、 视频回放戴安娜大婚30年 。 凯特从与威廉走在一起的第一天,就不免被拿来与戴安娜王妃对比,许多人在问: 凯特PK戴安娜——平民王妃能否幸福到最后? 童话故事的结尾总是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然而现实是王子会移情、公主也会别恋,激情很多时候抵不过时间的蹉跎, 盘点英国王室百年情史 ,爱恨情愁一一数,王子公主也不过是凡人。 世俗化的今天,贵族一词已经不再是王室专属, 贵族范儿到底是个什么范儿 ?贵族不是华服也不是严苛的礼仪,贵族是一种精神,是你面对这个世界的姿态。 对大多数姑娘来说,不可能拥有像凯特这样豪奢的世纪婚礼,但是,这有什么关系,遇对了人,他一样是你的王子。你们可以一起看 电影里的英国王室 ,或者 一起游英国 。因为爱情,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 戴妃阴影笼罩大婚,源于王子内心执念 凤凰网:我曾听过一句话,一个男人和他母亲相处的方式,很大程度是她和妻子相处的方式。有人提出疑问,威廉选择了凯特是不是因为他有很浓重的恋母情结? 邢宏伟:这个不能说百分之百。但是从这种性格规律来讲,都有这种倾向性。作为儿子,在和妈妈相处中,会有很多相处的记忆习惯性地流入自己的心中。 我们刚才讲到蓝色这种性格的人,他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感特别丰富,而且向内走。他在内心里面有一种情感,会不断酝酿,让它更加丰富。看得出来,威廉王子对他的母亲非常怀念,比如订婚戒指一定要用当年母亲的蓝宝石戒指。威廉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问他用母亲的戒指会否不吉利?威廉很肯定地说,我就是要母亲见证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同时让母亲能够看到我现在的幸福和快乐,并一起分享。 这就体现了蓝色性格的人,通过一个具体的戒指、一个象征性的物件来传递他长期以来蕴涵在内心中对母亲怀念的情感。 整个婚礼是否会笼罩在戴妃阴影下?关键是看主角,威廉王子在很多细节上已经传递出这种情感,以至于唤起人们对戴妃的回忆,人们习惯性地回述戴妃和凯特的种种对比。我认为像威廉王子这种蓝色性格的人,婚姻能否持久,更重要的与其内心的坚持息息相关。 王室及王室成员对威廉王子性格的影响 凤凰网:看一个人的性格难免离不开他的家庭背景和他的家庭成员。威廉王子蓝色性格的养成是否也受到了了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呢? 邢宏伟:王室的风格来,整体上体现的更多是黄色和蓝色性格。黄色体现权威性,蓝色体现规则性。接下来可以围绕与威廉王子最息息相关的几个人的性格,来探讨一下。 威廉王子的父亲查尔斯,其实也是一个红色性格的人。但他一出生,就作为王储接受王室严格的礼仪、规则训练,对于天生喜好自由的红色性格而言,慢慢就变成被压抑的红。被压抑的红——骨子里渴望自己能够找到可依赖的、能够展示自己的人和物,但客观环境又压制了自己,形成了内心的矛盾体。 查尔斯在结婚之前就有自己的情人卡米拉。为什么他对卡米拉有这么长时间的眷恋?一般来说,被压抑的红色性格,在骨子里特别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够满足自己、让自己释放,同时又能让自己产生依赖、给自己力量的人。一旦满足这种需求,压抑的红色性格(的人)会持续眷恋下去。 卡米拉是黄色性格。第一,她的目标性很强;第二,她非常灵活、能够伶俐地发现对方的核心需求是什么,从而决定其是否有利用价值。也喜欢被依赖,又是王储的依赖,卡米拉自己内心除了情感之外,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查尔斯的性格,影响了他和戴妃婚姻相处的过程中的种种不合。查尔斯当初服从政治婚姻、迎娶戴妃,但是他内心里又对卡米拉念念不忘,在新婚的头一天晚上还和卡米拉同床共枕,到最后他还是迎娶了卡米拉,甚至可能会威胁到他继承王位。其实体现出红色性格内心的随性,也是中国人所说的“爱江山更爱美人”,这是红色性格的典型特征。 凯特是否比戴妃幸运 凤凰网:综合您刚才的分析,凯特是否比戴妃幸运? 邢宏伟:从时代来说,威廉和凯特就比查尔斯和戴妃幸运得多。威廉和凯特所处的现在这种社会条件,让他们相对于父母而言可以更充分的、自由地展示他们自己,按他们的天性去生活、恋爱、相处。 凤凰网:单纯就这两位王妃而言,您觉得英国人会更偏爱谁? 刑宏伟:从国家民众来说,王妃越平民化越能够赢得大众的认可和接纳。 戴妃在人生的后期,随着眼界的开阔、自己地位的稳固提升,她性格中的红色成份展示的越来越多。包括与查尔斯离婚、能够坚决的去追逐自己的自由快乐,以及后来广做慈善事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行为魅力,这也是民众欢迎的原因。 出身于平民的凯特,她天性中的红色性格也具备这样亲民的特点。但她性格中有黄色成份,所以她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主导性更强;更多的时候是她在坚持自己的基础上,再走入大众的视野和心里。 威廉和凯特的婚姻是否能走到最后 凤凰网:最后一个问题,也算是小八卦:能否预测这对新人,他们能否“执子之手,与子谐老”? 刑宏伟:这个可以和他的爸爸妈妈做一个对比。相对来说,我觉得威廉比他父母的幸福指数会高,婚姻的持久性和忠诚度应该都要高得多。 第一点,他们自由恋爱的成份要比查尔斯和戴安娜要高得多,从源头上结合的默契程度就要高。 第二点,戴安娜和查尔斯基本属于闪婚,从真正开始恋爱到步入婚姻殿堂,就几个月的时间。其实这也体现了红色性格的闪电性:草率和冲动。到今天为止,威廉和凯特经过了八年漫长的、反复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考察、磨合和理解,这是非常好的基础。麻烦采纳,谢谢!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