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5

美妮宝贝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孟老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幸福人生168

已采纳

孟沛欣是我国第一位从事绘画艺术治疗的博士,曾以博士论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艺术评定与绘画艺术治疗干预》填补国内艺术治疗领域的空白,在国内相关的专业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有关艺术评定与艺术治疗的论文,并出版译著《作为治疗师的艺术家》、《艺术治疗实践方案》、《艺术与视知觉》这些译著将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引进中国,为艺术治疗专业在国内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孟博士系统的研究了精神分析学、人本主义治疗理论、客体关系心理学、格式塔治疗理论、艺术疗法、表现性艺术治疗、宗教的疗愈作用,运用自己独具特色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成功的处理强迫症、情绪困扰创伤、抑郁分裂症等多种心理问题,成功地处理儿童的惊恐发作问题,成年人的婚姻关系问题,幼年创伤等心理问题。特别擅长运用非言语的治疗技术打开心理症结、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同时提升心理能量。现主要从事艺术与心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孟博士综合心理分析理论、完形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治疗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形成了她独具特色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观点。她在长期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采用以言语为媒介的心理咨询有其相当的局限性,在她的心理咨询过程中,采用相当多的音乐、绘画、舞蹈、心理剧等多种治疗手段和技术,绕开言语的拦阻直达问题核心.孟博士还擅长为企业员工实施团体干预。她在最近年来为一系列公司和政府机构职员进行心理培训。她用英语对诺基亚中国公司的高级职员进行心理培训。多次为财政部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培训,并且成为财政部机关工作人员心理培训的长期培训专家。孟博士是一个有创造性的培训专家。由于她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经济学学习经历,对企业文化员工心理培训有了一定的了解,她能够根据企业培训要求和企业员工的心理特点,整合各种团体心理治疗理论,灵活使用音乐、绘画、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设计培训方案和形式新颖的培训活动。她曾接受多所学校与心理服务机构的邀请,担任艺术治疗课题组的指导专家,在低幼儿童教育及聋哑、智障儿童特殊教育领域亦亲临现场指导。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孟老师

205 评论(10)

dreamydream

有很多家长说,我已想了各种办法跟孩子沟通,但他根本不理我们。我要说的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家长沟通的方法不对。为什么沟通不了,比如有一条江,你不会游泳,也没有船、没有桥,当然过不去了,但你着急想飞过去,你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过去,要么学会游泳,要么找条船、找座桥。对待孩子的问题也是这样,你要学会架桥,我们叫它心灵的桥。你不会架桥还怪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有障碍是孩子上网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父母一定要和孩子沟通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是父母和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孩子需要的生长环境只有父母可以给他。这个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但事实上,他是需要有人和他交流的,他非常需要温暖,需要有人真诚地跟他沟通。我给这个孩子打了电话,特别有意思的是,我一拨过去,刚说了一声“Hello”,他就一声尖叫“陶爷爷吗”非常可爱的孩子,为了和我说上话,一直守在电话旁,可见,他是多么需要和人沟通呀。

事实上,这个孩子以往跟他父母的沟通的确是不太好。为什么会沟通不好,原因有很多,家长占80%的原因,当然也有学校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家长往往爱说,你看你这么不听话,你看隔壁那个孩子多听话,成绩多好。我告诉孩子,今后你父母再骂你的时候,你就跟你父母讲,你看对面那个家长多懂事,多会教育孩子。所以我说,家长说话要有一个度,家长们要从人格、素质、哲学修养上提高自己。为什么我们平时讲“真善美”重要,而且“真”尤其重要?因为“真”是人类追求完美之首,真诚的交流才可以到达彼此的心灵深处。所以说,父母跟孩子应该建立一个平等、真诚的交流沟通平台。

206 评论(9)

贝贝塔11

家长情绪焦虑会影响孩子

家长情绪焦虑会影响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家人的呵护,家长应当与孩子统一战线攻克难关,教育孩子也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家长们应当尽量参与孩子的生活,与孩子共成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长情绪焦虑会影响孩子的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攀比型焦虑

有种优秀叫“别人家的孩子”许多家长常盯着“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方方面面都很优秀,不仅成绩优异、性格开朗、聪明漂亮,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正在读高中的秀秀就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下。就由于母亲从事教育行业相关工作,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格外上心。在秀秀从小到大的印象中,母亲总是十分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在哪儿上学,一会儿说楼上的姐姐考上了重点高中,一会儿又说楼下的孩子申请了美国的名校,还要求秀秀也要像他们学习,申请奖学金到国外上大学。

许多当下的父母在自己小的时候都曾体验过这样的教育带给自己的煎熬与无奈,可成为父母后,却仍不免用“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作比较,似乎这样可以让“自家的孩子”知耻而后勇。如,在孩子入托入学以前喜欢与别人比孩子的穿戴、玩具、用具、身体发育、智力培养等;孩子入托入学后喜欢与别人比孩子幼儿园、学校的名气,孩子的入学年龄,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特长培养,孩子获得的名利,外界对孩子的赞美等方面。

相关专家分析,由于这其中夹带了不少家长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所以往往容易造成孩子难以承受、家长身心疲惫的情况。有着攀比心理的家长很难对孩子的攀比心理给予积极的引导,有的甚至还会让孩子处在较多负面情绪笼罩的家庭环境之中。

在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附属小学校长王晓芳看来,家长应以平常心态看待孩子,不要被资讯和环境绑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个性化的,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根据孩子的兴趣等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学习,学习什么,不要以家长的经验、想法和期待要求孩子。

茫然型焦虑

总是在跟风 却找不到最佳教育方法,王妈妈是一位对孩子的教育极其上心的妈妈,打从孩子上小学起,就根据从孩子学校同学、身边同事搜集的各类关于兴趣班、辅导班的信息,按照大家的`报班热点列出了详单,然后为孩子选择了一系列的兴趣班和课外班。

工作繁忙的王妈妈把周末的所有时间全都用在陪读上。每一个辅导班,她都交了两份钱,为了清楚了解辅导班的学习状况,她和孩子一起开始了陪读生涯。等到孩子上初中了,她发现陪读的效果似乎不甚理想。此时,社会上流行给孩子找大学生家教,于是王妈妈千辛万苦,精挑细选又为孩子找了一个北大的学生家教。

辛辛苦苦到了初三,孩子的中考成绩却极不理想。王妈妈一脸迷惑与茫然:“我都是按照大家伙儿说的做的,而且还是认认真真做的,怎么会是这样呢?”

面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乏像王妈妈一样茫然而辛苦的家长。家长的茫然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不了解、不熟悉,有焦虑感和困惑。二是对为人父母的角色及其所要面对的新课题不清楚、无准备,有混沌感和迷茫。

在北京鸿猷文化家庭教育研究院创始人王力青看来,要解决教养孩子的茫然问题,家长不妨适当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了解孩子成长发展的基本知识,懂得孩子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所经历的历程和体验的感受与成人世界有怎样的区别,自然就会减少很多盲目性和迷惑。同时,家长不妨好好体察一下,究竟以怎样的方向去引导孩子,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和孩子共度人生美妙时光,有哪些好的方法和技能可以帮到自己。通过这些有准备的学习和体察,面对孩子将会从容许多。

压力型焦虑

升学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5岁的然然是一名准小学生,明年就该上一年级了。虽然幼儿园并没有要求学习内容,但妈妈孟女士已经“未雨绸缪”,每天都给儿子布置识字、背诗、读英文等作业,还每天抽查。然然偶尔贪玩,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就会惹得孟女士火冒三丈,一顿痛批。看着儿子掉眼泪,孟女士自责的同时也夹杂着困惑:平常好脾气的自己面对儿子将要开始上小学的事实怎么这么不淡定?

与孟女士不同,怀女士的女儿小蒙明年就要中考,在课业上称得上是勤勉努力,兴趣爱好也样样拿得出手,但怀女士心里始终“有根刺”,因为女儿的成绩一直“中不溜儿”。小蒙有些偏科,对待自己喜好擅长的科目极为拿手,对自己的未来却有着清晰的想法和规划:“想通过贯通培养直接读高职。”怀女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一心觉得高职等于“没前途”,怀女士动用各种方法试图做通女儿的思想工作,还花时间、精力和金钱为小蒙补习弱势科目,严重的时候,怀女士甚至急到失眠。面对母亲的焦虑,小蒙显得很是无奈。

其实,像孟女士、怀女士这样陷入焦虑情绪的家长有很多,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面临孩子的升学、课业、就业等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压力。重压之下,何不焦虑?

但其实,很多“压力”都是家长自己施加的,完全不必要。以小蒙的情况为例,小蒙这种年纪不大却有清晰规划的孩子其实很难得,学生的升学路径已经不再仅仅只有“考大学”一条,家长也理应“眼观六路”,与时俱进才是。

完美型焦虑

要求完美 全方面优秀才是优秀,东东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虽然刚上三年级,已经拥有多项证书。不仅学习在班里数一数二,绘画和钢琴每年都考级,并得过各种奖项。在运动方面,他也拿了游泳深水证。更令许多家长羡慕的是,东东十分自律,对学习和作业自我要求很高。一遍写不好,会再来一遍,完全不用家长过度督促。但妈妈蔡女士对这些并不满意,她认为孩子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在数学方面还需要提高,在作文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在英语方面还需要提高口语和阅读……

升入三年级不如低年级时容易得满分,蔡女士依然期待孩子能有更多的满分。但孩子的成绩却时好时坏,有时八十多分,这令蔡女士十分着急。东东的爸爸14岁就考上大学,属于早慧人群,所以他也期待东东能比自己更聪明,未来发展超过自己。“东东比班里的同学差多了。”这是东东爸妈的口头禅,他们口中的这个同学一定是在某方面最好的。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课程导师朱芳宜接触过很多类似家庭。像东东父母这种,永远盯着孩子不好的地方,期待孩子有所提高的父母十分常见。

“事实上,更应在乎的是这个孩子因何而优秀?是内在的动力还是父母的压力。10岁以前的孩子更多以家庭为核心,他们从内心里希望得到家长的接纳和认可,所以更容易顺应父母的期望,而非自身对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过高的期望和所伴随的焦虑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永远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对孩子的自尊也会造成深远的影响。”所以,朱芳宜建议家长帮孩子把关注点从成绩上转移到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鼓励孩子微小的进步,用更多正面语言、积极方式来与孩子沟通,这样孩子不仅仅热爱学习,也会热爱生活,因为孩子们未来的人生课题不仅仅是学习,还包括有尊严、有意义、有目标地活着。

如何教育孩子

1、“当孩子的好朋友”

作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一份责任。但在培养孩子中,如果家长总是以高高在上的身份去爱孩子,这样传递给孩子的爱,总会产生一条“缝隙”!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与孩子亲密无间地交谈,而不是做一个高高在上传达命令的独者。

2、“让孩子自信”

不管是宝宝刚懂事还是孩子已经大学毕业要步入社会,在各阶段中,家长最应该给予孩子的不是经济上的支持、不是预先帮孩子规划好人生未来道路的支持,而是给孩子充分的自信和鼓励!

教育、鼓励孩子是家长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你应该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妈妈相信你!”你要告诉你的孩子:“哦!宝贝,你这件事做得真好!”

不应该对孩子说:“你就是不行,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等等这些话来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地。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不是在否认孩子的行为中建立起来的。

3、“陪伴”

孩子不是需要我们的钱,而是需要家长的人本身!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中有这么一句话:“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人的环境下才能长成。

孩子出生后,如果他的成长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那么他就会孤独、无助、没有安全感。家长需要让孩子清楚自己的存在,需要人对他确认、理解、鼓励,这样他才能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否则,他会渐渐产生恐惧感、对人生的无助感,也就没有办法成长。

4、“确认”

一个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清是非。实际上确认是家长帮孩子培养价值观的一系列过程。所以,家长要明白孩子不会自动地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这些都是学来的,是我们家长不断灌输的结果。家长要帮孩子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教育方式多变通”

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几乎的千篇一律,并不会去变通。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用50种方法去教一个孩子,看他最适合哪一种,但是我们往往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孩子。”

作为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应该死板般地“照方抓药”,应该要研究孩子的生活习惯,从中选择定制一套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21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