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1

“『承诺』”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扬州心理咨询师张纯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乖乖黑宝宝

已采纳

#心理咨询师说#

文/北寻

图片/《小欢喜》剧照

唐纳德·温尼科特和约翰·鲍尔比等近代英国心理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的人格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母亲作为孩子人生中最亲密的角色之一,可以说从出生开始就潜移默化引导着孩子的人格发展。

母亲不仅是我们的生命孕育者,很多时候孩子受到的心理创伤或者不公平待遇,同样也来自于母亲。

心理学家指出,母亲会把自己所遭受的伤痛传递给子女, 常常表现为过度溺爱子女或者严重忽视子女。病态的母爱会误导孩子的一生,她们通过错误的母爱传递,让自己的子女重蹈覆辙她们的遭遇,这就是“ 代际创伤的传递 ”。

要想避免恶果的发生,这需要母亲和子女的共同努力。母亲要有意识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孩子要从母亲身上发现问题,看见自己,疗愈自己。

母亲与孩子是共生关系,我们无法祈求100%纯粹的母爱,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改善的过程,提升以下3个思维认知,去获得更平和的生活。

什么是代际创伤?

心理学家侯玉珍说,“一个有过创伤的母亲,她的孩子也会经历创伤,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代际创伤”。

母亲作为一名特殊的女性角色,自古以来在 社会 中都是一种复杂具争议性的存在。

关于女性的多重身份地位,有时候,她不仅是“男尊女卑”观念中的附庸者,也是家庭繁杂事务的牺牲者,是相夫教子的后备力量,也是传统 社会 里的“第二性”产物。

在女性的负面世界里,因为不公平的性别待遇,因为家庭和 社会 的双重夹击,很多女性的成长经历都是病态的,存在缺角的。

如果她们没有意识去反抗,没有意识去摆脱束缚在身上的偏见和消极观念,那么当她们成为母亲,成为子女的精神寄托者时,就会把错误的观念传递给子女,也会把自己病态消极的 情感 传递给子女,这是“强迫性传递”,会给子女造成一辈子的身心创伤。

这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但是事实上,很多母亲都因为病态的成长经历,思维上得不到觉醒,从而在养育孩子的这一环节中,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比如说,有的母亲会过分溺爱子女,把自己从小缺失东西补偿给孩子,却常常因为溺爱而适得其反,让孩子养成了自大自私的人格。

比如说,有的母亲会哀叹自己的遭遇,将心中淤积的情绪发泄在子女身上,让孩子从小就缺乏安全感。

再比如,很多母亲会忽视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严重缺席,让孩子的 情感 认知残缺,缺乏了爱与被爱的能力。

母亲如果一直陷入在过去的创伤中,就会把“代际创伤”一直延续下去,病态的母爱从而造就了一个“病态的孩子”。

想要阻止母亲把创伤强加在孩子身上, 首先 ,母亲就要认识到“代际创伤”的潜在危害,认识到这种潜在的错误意识观念,只有先直面“代际创伤”,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

但并不是所有母亲都有觉醒的意识,所以 其次 ,我们也需要建立自己的主见意识,我们需要主动去逃离“代际创伤”。

每个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剖析母亲与自己的关系,化悲痛为力量,去改变自己,疗愈自己。

共生依赖,是母亲与子女的一种关系。

母亲是子女生命的提供者,二者之间的关系强关联,是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子女依赖于母亲成长,母亲将心中感情寄托依赖在子女身上,这是很正常的亲子关系。

但是,病态的母爱会造成病态的“共生依赖关系”,会在母亲和子女之间产生一股分崩离析的洪流。

比如,母亲过度依赖于子女,事无巨细的关爱孩子,以至于用爱去控制孩子时,就会给孩子造成窒息感,或者让孩子失去自理的能力,会成为巨婴,一生生活在母亲的襁褓中,没有安全感,离开母亲就很容易被 社会 所淘汰。

再比如,过度依赖子女的母亲会把心中的爱强加给子女,让子女对这种依赖关系产生排斥感,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子女会与母亲产生隔阂矛盾。

比如电影《黑天鹅》中的妮娜和妈妈,因为母亲病态的共生依赖,她严重操控着妮娜的生活,控制着她的思想和日常活动,让妮娜像一个失去自主能力的傀儡一样生活,最后妮娜只能通过死亡的方式逃离了这种病态关系。

母亲与子女的共生依赖关系,本就是亲子关系中亲密的一种交流方式,但母亲不懂得约束心中的病态爱恋,就会误导孩子的一生。

如何避免这种病态的依赖关系呢?

心理学家指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能放手的爱。”

侯玉珍老师说,正确的母爱不是控制,而是懂得放手。

所以,学会将母爱与子女分离,让子女适当独立去成长,放手让他们去适应 社会 ,建立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子女才能真正找寻到他们的安全感和健全的价值观。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提及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害怕型依恋关系”,指的是那些从小缺乏母爱父爱的人,因为心中没有足够的安全感,缺乏与父母的互动, 情感 上没有正向的流通,让他们时常处于孤独的状态中,心里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这样的感觉到了成年生活里,就会对成人的感情造成影响,因为会害怕自己被再次抛弃,从而对一段关系患得患失起来。

而母亲作为子女的亲密一角,在依恋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过分的溺爱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建立,同样,缺席的母爱,也会给孩子造成“被抛弃”的错觉。

在孩子的成长中,虽然母亲要懂得适当的放手,但在孩子没有形成健全人格时,也要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心理学指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要给孩子铺垫 健康 成长的养料,给他们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这才是正确的指引。

所以,放孩子去独立成长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抓紧手中的那根风筝线,让他们飞得肆意潇洒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兜底,让他们回过头时有人可依靠,知道背后时刻有人在他们身边,才不会让他们在成长中恐惧被抛弃。

【写到最后】

母亲是我们的生命提供者,也是我们的思想启蒙者。

人无完人,不是每一个母亲都有完美的性格和思维学识,所以我们也无法去要求母亲是尽善尽美的。

也许,在母亲的成长生活里,她也是“代际创伤”得受害者。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上一辈人的影响。

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思维认知,不做生活的傀儡,而是主动把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关于母亲的讨论,诚然她会给我们带来伤害,但一味讨伐母亲也不是明智之举。

哪吒不是说,“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也可以成为我们放在心底的人生信念。

不是吗?

我们共勉。

今日话题:

你和母亲的关系怎样?你的母亲对你的成长生活有哪些影响?

扬州心理咨询师张纯

359 评论(11)

我最牛牛

父母,也就慢慢理解父母当年很多教育方式的得失,也会反思自己对于后代教育的方式方法,这也许就是“四十知天命”的由来。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发现很多曾经的思维都是无法改变的,都深深的影响着自己,特别是童年的很多经历,对于现在的自己都有着深深的烙印。以上还是要“四十知天命”年龄才会思索到的问题,可是,这时人生已过大半,前半生的生活必然也受到童年影响,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婚姻、事业、亲子关系,甚至成为自己讨厌的人。当我们感受到不顺利、或者面临困境的时候,那就要对于自己的人生进行仔细梳理,对于过往经历进行检索,去探索那“隐形创伤”。荣格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你的意识时,那它就是你的命运。这句话反过来也就是,当你的潜意识真正被了解到的时候,也就命运改变的时候。如果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对于自己好有困扰,那就去分析自己的潜意识,去看看到底哪个部分还对自己现在的生活产生着影响。这个过程,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无论我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心理咨询都有能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都是让我们生活越来越好的过程。当然很多人都感觉自己没有太大问题,也不愿意去心理咨询,只是单纯想让生活更通透一些,那这本《隐形创伤:如何疗愈看不见的童年创伤》就能够帮得上忙。这是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咨询硕士,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王嘉悦著作的心理咨询案例分析集。王嘉悦更多把注意力聚焦于过往经历,聚焦于童年创伤,寻找生命中过去的影子,把那已经形成伤疤的创伤重新梳理治疗,让保护伤口那层厚厚的保护盾慢慢软化、消失,让我们可以更好的面对现在的生活。当心中的那堵墙消失后,生活也就将随之改变。寻找童年创伤,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相应的症状也是由不同类型的创伤引起。社交恐惧症可能是童年一次失败经历的遗留;找不到爱情、不能产生信任感,可能是童年养育缺失引起;经常陷入暴力陷阱,可能是童年家暴的后续;不自信、不能勇敢面对社会的种种不公,可能是童年被贬低的产物。所有这本《隐形创伤》就是用大量的案例给出来童年创伤的各种类型,以及在现在的人生中留存的痕迹。仔细阅读这些案例,对着这些创伤的具体表现,思索自己的人生,寻找那不完美的地方,认识他们,修复它们,成就我们真正长大成人。当我们已经成为一个“大人”,也就完全有能力通过自省明白人生中发生的那些不尽人意事情的本质,以及如何理解它们,才能帮助自己拥有更积极的生活和人际感受,这本《隐形创伤》就是我们“长大”的开始

287 评论(15)

幸福0571

强迫症是不会发展成精神分裂的,但是有的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是强迫症状.

85 评论(8)

右耳在聽歌

如果不是很严重,是就绝对不会发展成精神分裂症的!!至于严重程度,举个例子:用刀自伤,强制自己几天不吃东西。只要不是这些症状,就没事。强迫症的主要导致因素就是压力过大,如果有亲戚朋友有强迫症,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放松压力,尽量不要给他技术难度较高的事,简简单单的去完成些小事增加他的自信,过几个月接会没事了。但是在此期间不可刺激他,或是挖苦他,如果有人这么做,那么那个人肯定不怀好意。不要担心了呵呵

333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