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小鱼子
“爸爸抱抱!”“妈妈别走。”“你们是不是不要我了?”这样的话相信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口中都可以听到。在早期教育的研究中,这是孩子缺少安全感的直接表达。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呢?经调查发现,父母说话不当是引起孩子安全感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表现一:“妈妈(爸爸)不要你了!” 这样的话往往出现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很多父母都喜欢用这样的话来恐吓不乖的孩子,虽然这只是一句气话,但对于很多理解能力还不强的孩子来说,很容易产生不好的影响。 对于很多思维刚刚开始发育的孩子来说,理解能力是很有限的,他们还分不清父母话中的真假,所以有些孩子听到这句话后会信以为真,反应就是大哭大闹,即使不哭闹也会有受到威吓的表情。假如孩子有这样的反应,父母最好马上进行安抚,因为这句话已经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了影响。 表现二:“你不是我们生的,是捡来的。” 很多早教老师认为,孩子喜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但有些父母往往会回答这样一句玩笑话。也许家长会觉得孩子的问题没有必要正经回答,但这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伤害。细心的父母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孩子在听完这个回答以后经常会有闷闷不乐的表情。 表现三:在幼儿园不哭闹,在家或与父母外出时总是黏人而且爱哭闹。 有些孩子上幼儿园了,在幼儿园里孩子也比较配合老师,而且没有过多的哭闹,好像还比较爱上幼儿园。但是让父母困惑的是,在幼儿园表现得很乖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时反而会变得非常焦虑,生怕父母离开自己,有时候还会大哭大闹呢? 其实,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当孩子黏某人时就是对那个人缺乏安全感,当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模式后,他知道去幼儿园跟妈妈分离是必须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孩子多半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不开心,投入到活动中去,但是并不代表他(她)心中没有负面的情绪,只不过父母没有看到而已。当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时,孩子的这种负面情绪会释放,特别是当家长过于敏感,对孩子过于呵护时,孩子就会将自己的感情予以宣泄。 表现四:“再不乖,给你两巴掌。” 孩子不听话,做父母的总是很烦恼,所以经常会用这句话来吓唬孩子。孩子是自己的宝贝,真要打还下不了手,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不怕这句话了,有的孩子甚至开始对着生气时的父母嬉皮笑脸,让你哭笑不得。 金宝贝早教专家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言出必行,不要说话不算话,否则时间长了父母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当孩子把你的教育当成在开玩笑的时候,说明你对孩子的教育失败了。另外,有的孩子听到这句话的表现是不敢吭声了,不要以为你的教育成功了,这其实表示孩子产生了恐慌心理,生怕不听话造成父母对自己的厌恶,也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该如何找回 也许你会说现在我家的宝宝就有了上述的几种表现,那么该如何找回宝宝的安全感呢?要让宝宝拥有安全感,最重要的是要让家庭气氛充满和谐和温馨,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宝宝自然就不会有恐慌的心理。假如父母经常打骂孩子或是夫妻间经常有争吵,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是非常有害的。 另外,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对孩子的爱意要表达出来,而且十分肯定。时间长了,孩子的不安全感就会慢慢消失。还有,要带孩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比如多到户外去活动,参加一些早教和亲子类的活动,这些都是让宝宝拥有安全感的好方法。 特别要说明的是,孩子的安全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家长切忌不要操之过急,请给予孩子你的爱还有时间。
a淡淡小雨
安全感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坚定平和,遇事不会惊慌失措,能较好地融入与同学的交往关系,能现实、理智地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胆小怕事、社会回避、自闭、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弱等人格倾向。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一个人的安全感,与生命早期和“母体”的关系密切相关,也与幼年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关爱和保护有关。
原因一:缺乏交流和信任
孩子总是有个愿望,是能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总是在一起,有很多的快乐的时光,但是,很多时刻,孩子的这个小小心愿也没办法达成。父母总是有做不完的工作,这个愿望就遥不可及了。
父母有的时候总是担心孩子会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变得失去了信心,不能克服种种的挑战,担心孩子会误入歧途,总是不相信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信任感,没有了安全感。所以,父母要相信孩子,给孩子快乐的时光。
原因二:所定目标太遥远
如果父母总是过分的操劳孩子的事情,会对孩子造成不成比例的压力,如果父母给孩子定的目标太过遥远,那么孩子就会受到无谓的压力,让他们无法承受,进而孩子就没有了安全感。
原因三:教育方式有问题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的父母总是太过宽待孩子,认为和孩子是好朋友,反而是父母的教育没有了分寸,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这时,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很好欺负,变得无法无天,反而更没有了安全感。所以说,父母应该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威严,让他们变得更有责任感。
原因四:父母情绪的影响
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因“个性因素”或婚姻关系冲突,导致情绪不稳定,或者焦虑、烦躁、恐惧等负性情绪太多,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安全感缺乏。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在面对父母的不良情绪和家庭矛盾时,都有强烈的无助感和恐惧。因此,父母应尽力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以便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平和的家庭情感空间。
原因五:家庭的经济状况
心理学研究证实,孩子的安全感还与他所感受到的家庭经济状况有隐形的联系。也就是说,安全感与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的“暗示”有关。在一些家庭,尽管实际的经济状况较差,但在孩子面前,父母很少显示或不显示对经济的焦虑、压力或担忧,孩子便有良好的安全感。反之,即使一些实际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如果父母总是习惯于在孩子面前夸张地显示关于经济状况的焦虑,同样会给孩子强烈的“不安全”暗示,以致影响孩子成人以后的安全感。
原因六:早期的成长经历
孩子在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得到母亲稳定而有规律的照顾,决定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这种基于对母体的信任所发展出来的安全感,会直接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母亲应尽可能有规律地悉心照料孩子。简单地将孩子交给别人喂养、过早分离,都是一种极其草率的做法。
2保护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如何保护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它养育者,这种依恋是在婴儿与父母或养育者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儿童要求的不仅是父母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更要求父母为孩子的心理安全提供保障。当儿童探索外部世界时,依恋会使他有一种安全感。当儿童的依恋对象存在时,儿童通常可以不理会父母同陌生人玩。但当他感受到危险时,则会立刻向父母或其它依恋对象求助,父母应对儿童的哭、笑、发声等信号敏感,并作出恰当的、积极的反应;要指导儿童的时候用热情的语气和温和的要求;在适当的时候用肯定的语气支持儿童的行为,这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长期的效应。
仅仅满足儿童的物质需要是不够的。他们需要亲情,需要心理安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另一种情景。父母大发脾气,以惩罚恐吓儿童,大声斥责,把孩子推推拉拉,甚至施以体罚。有些父母认为,这样对儿童进行教育,是为了不把孩子惯坏。事实上,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和痛苦,并未达到应有的目的。此时,儿童所感觉的恐惧是失去父母之爱的恐惧。
父母在保护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时,可以这样做:
第一、和谐的家庭气氛
当孩子经常处于父母言语不合或是肢体冲突的不安环境中时,孩子会有恐惧的猜测,爸爸妈妈是不是因为我不乖才吵架?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他们会不会离开我?由于孩子对大人们的争吵无能为力,因此只能躲在角落里暗自哭泣,或是独自生自己的闷气,后者会把这股怨气累积在心中,长大后心中将会有扭曲的价值观。因此,拥有一个安康快乐的生长环境,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充分的亲情陪伴
现在有许多俗称的“假日父母”,即父母平常都将孩子托付给保姆或是长辈照顾,自己则因为工作应酬而很少陪伴孩子,甚至不接孩子回家,孩子难得与父母见上一面。而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就像是玩伴一样重要。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将很难养成良好且规律的生活习惯,安全感自然也就无从建立或培养了。
第三、找出不安的原因
有些大自然或外在环境上的灾害可能使孩子感到不安,比如说地震、天空中的闪电等,这就是有些孩子对大自然感到恐慌的原因,或者是过大的声响、突然的惊吓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不安的来源。这时父母可以寻求心理治疗师或其他音乐、艺术的治疗,协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第四、借助游戏的帮助
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参与活动,或是通过游戏中的肢体接触,这都有助于建立安全感,父母平时可以多花点心思,设计一些简单的家事、游戏,或DIY手工劳作等,让孩子从做中学,同时也让亲子情感升温,沟通更加顺畅!
第五、容许孩子的哭泣
有时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让孩子感到很委屈或孤立无援,比如生病、争宠,或是被隔壁小孩子抢走一颗糖果等,这时孩子哭泣只是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来寻求一些安慰。不过有些父母却以训斥的方式不准孩子哭泣,此举是不可取的,因为适当的哭泣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可以及时排除负面情绪,协助建立安全感。
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原因,亲子关系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的一条道路,所以,父母应该更加关注孩子,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面对以后的人生。
小胖子老头
金宝贝slm是知名的早教课程。
很多父母说到早教,常常有这样的疑惑:那么小的孩子能学什么呀?尤其是1岁以前的宝宝,每天只会睡和吃,去上早教班不是浪费时间浪费钱嘛……
然而,当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之后,这些父母又会发现,同样是3岁左右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和爸妈分开时不会大哭大闹, 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按时吃饭、睡觉,很快就能融入小集体、交到新朋友呢?
其实,你正缺一份“成长规划”!
金宝贝认为,0-6岁,尤其是0-3岁,是孩子成长“黄金期”,在这段时期里,孩子会从家庭正式走入像幼儿园、学校这样的小小社会里,适龄的成长规划可以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入园、入学的环境和社交变化哦!
根据宝宝的月龄特点,金宝贝为孩子制定了7个阶段的成长学习计划,并将通过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让每个阶段的孩子都能发挥潜能、快乐成长。
金宝贝的Roots&Wings课程体系,即是7个阶段的成长学习规划——先帮孩子打好学习根基(Roots),又能为孩子插上 “翅膀”(Wings),在孩子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展翅高飞!
3S育儿发展理念
注:理论依据及参考主要包括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学说,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学。
0-6个月,“玩”就是学习
金宝贝为孩子规划的第一个成长阶段只有一个课程:Play育乐!让0-6个月的宝宝在玩耍中感受乐趣,探索发现,激发孩子好奇心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在这个阶段,金宝贝的指导师们会着重指导家长和孩子的亲子互动,并通过镜子时间、体能发育活动、泡泡和降落伞活动等,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培养情绪表达,例如社交性微笑和情绪稳定能力。
6-10个月,感受音乐的奥妙吧!
经过第一个阶段的学习,宝宝对周遭事物的探索欲与日俱增,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开始上金宝贝的Music课程了!孩子可以在课程里感受音乐和节奏,学会吸收并表达。
在这一阶段里,宝宝的感官和体能将持续得到锻炼,还会逐渐通过对父母行为的观察和模仿,加强对身体的控制和表达哦!宝宝演奏出人生中第一首歌、和你一起跳出第一支舞的画面, 想想都让人期待!
10-16个月,宝宝会说话啦!
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认人和感知能力,开始想要表达自己啦!此时的宝贝想要与人沟通的需求急剧上升,他们热衷于与爸爸妈妈互动,会通过一些身体语言甚至是一些咿咿呀呀的单字来和爸爸妈妈交流哦!
在这一阶段,金宝贝的育乐和音乐课程将根据宝宝适龄的表现,帮助宝宝更好地学会表达、提升社交力,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与氛围里帮助爸爸妈妈理解宝贝的表达,创建和乐融融的亲子氛围。
16-22个月,小小艺术家初长成
经过3个阶段的学习,宝宝的感官认知、表达和体能都有所进步,逐渐形成了自我认知,开始探索和表达自我,并逐渐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时候让他们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展现给我们看啦!
这一阶段的宝宝可以通过Art艺术课程的体验,沉浸在多彩和创意的艺术氛围中,进一步提升表达和彰显自我的能力,同时发展专注力,锻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8个月,是时候成为“环球宝贝”了:
2岁左右的孩子,在体能、语言等方面都有了飞跃,同时随着自我的发展,他们会有更多的好奇心去探索外部世界,同时也不再满足于局部空间的学习和探索。
在这个阶段,金宝贝的特色课程登场了!金宝贝环球宝贝课,带领孩子游历24个国家和地区,让孩子们体验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语言、舞蹈、歌曲、手工和游戏,不出国门便能感受多元文化,激发好奇心和学习力,拓宽视野,成为世界的小公民!
28-36个月,锻炼逻辑能力正当时
随着三门核心课程和环球宝贝特色课程的持续学习,进入第6个学阶的宝宝们已经初具性格、体格和认知发展的基础了,同时家长们也基本掌握了和宝宝互动交流的正确理念、方法和工具。
因此,这一阶段是帮助宝宝成为3S宝贝、培养“飞翔”能力之前的关键阶段,家长们也要在这个阶段中注意观察宝宝的兴趣所在,为之后鼓励宝贝发展自己的兴趣做准备哦!
同时,这一阶段的课程会着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帮助宝贝建立秩序感,为进入幼儿园这个“小小社会”做足准备!
3-5岁,准备好成为社会小公民
第7个学阶的孩子们可以在金宝贝接触到学校技能课程与生活技能课程,为进入幼儿园做好充足准备!
学校技能课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并巩固规则意识,发展自控力,为孩子提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社交冲突的机会,培养早期数理及读写能力,为入园入学打好基础。
生活技能课则将通过不同环境和模拟真实生活主题场景,培养并提高孩子、的生活常识与生活技能。
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成长规划,金宝贝都坚持Follow Kids Lead,跟随孩子的发育步伐,在玩耍中激发孩子的爱好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能力。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期待每一个宝贝在金宝贝都能快乐成长,每一位爸爸妈妈都能和孩子共同成长!
金宝贝成立于1976年,已经发展成为儿童成长方式引导者,涵盖早教课程、家庭教育和游戏玩乐。金宝贝倡导人本和科学的育儿观,坚持Follow Kids Lead,践行3S育儿发展理念,指导父母跟随孩子的步伐,共同成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金宝贝(早教品牌)
昵称真是醉了
王行 Eleven
金宝贝中国区父母课堂
研发培训师
儿童心理学硕士
*精选网友问答,由Eleven老师为大家解答。
读者...问:我家宝宝两岁四个月,现在特别爱撞小朋友,包括大人,觉得很好玩,一开始只是试探,可能我们没有过多关注和引导,现在不知道如何处理....上课的时候也爱在教室里奔跑,躲的远一点,除非有特别好玩的玩具才凑过来...麻烦老师给引导一下,我们该怎么引导他?
Eleven: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爱跑、爱撞人,很有可能是在通过身体来探索空间、探索“我对环境的影响”、探索最初的人际反馈。
看似孩子还没有太多实际的与人沟通、互动的表现,但孩子在教室里跑的时候、被玩具吸引过来的时候、撞到人别人和父母都有差不多反应的时候,都是在积累“社交经验”。
孩子在用“旁观-试探-参与”的方式学习我和环境的关系。
父母只需要对影响他人的行为say no,适当忽略,把主要精力放在积极参与课程,把孩子吸引过来。循序渐进,避免强拉硬拽和严厉批评。
平时多带孩子进行体能运动,多走多跑多玩,协助孩子感觉统合的发展。
读者晋中市中医院王倩问:女宝,三岁半,1、总有尝东西的行为,最近无论能吃的不能吃的、卫生纸、贴画……所有。很困惑。还偶尔咬指甲。剪指甲时发现好几个指甲都已经被咬掉了,其他还长着,怎么解决?
2、九月份刚上幼儿园,是分离焦虑还是什么原因,而且因为工作我不能接送她每天都是家人接送,老想让我接送,所有孩子都这样么?
Eleven:如果上幼儿园之前没有咬指甲、吃纸、贴画这些口部的行为,入园之后才频繁起来的,那么可以考虑是入园适应问题,或分离焦虑引起的下意识“自我安抚行为”。
孩子总让妈妈接送,那么平时父母陪伴的时间有多久?孩子是否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高质量的陪伴时间?
同时,孩子需要提高能量去独立适应幼儿园。
除了幼儿园,还有其他的兴趣班吗?父母首先要尽可能减少孩子独立适应环境的负荷,同时增加高质量的亲子陪伴的时间。
和幼儿园老师了解在校情况,找1-2个熟悉的同伴和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帮助孩子找到入园的乐趣。
至于啃指甲等行为,适当忽略,简单say no,也可耐心和孩子解释有细菌会闹肚子等小道理,就可以了,避免负强化。
读者 Mia于淼问:女宝宝十个月,也是我们金宝贝北京东城店的会员,现在不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吃饭非要把小手塞进碗里,不肯在围栏里)她会通过尖叫大哭挣脱等行为表示抗议,这个时候我是任由她哭么?还是妥协呢?如何引导宝宝呢?
Eleven:原则性的问题,比如涉及安全、卫生、影响他人的行为等,就要“接纳愿望、节制行为”。
理解孩子想把手塞进碗里探索的需求,如果担心卫生问题,就要对孩子的行为say no,但注意是温和而坚定地说“不可以”,同时告诉孩子“用勺子是可以”。
不能只禁止,还要给一个“替代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同时,注意非语言,与其拿出孩子的手,不如拿走碗。
尽可能不对孩子的“身体”进行带有情绪地动作,比如:拉扯、拖拽、甚至拍打。表情的语气也要尽可能温和坚定。
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涉及安全、卫生、影响他人的行为等,就可以“适当成全”,比如不肯在围栏里,是不是无聊了,出了围栏有没有其他替代的办法,保证孩子的安全?孩子会哭闹反抗是一个沟通的信号,父母需要抓大放小,找到平衡点。
育儿之路上,若您有何困惑
欢迎给我们留言,
我们将尽力为您解答。
金宝贝始终用心了解孩子,教会爸爸妈妈们如何让孩子成为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