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69

小马楠仔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听力障碍孩子心理咨询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美柯净水器

已采纳

首先应当对孩子进行表扬与支持,要多对他进行一些鼓励,加强与他的沟通交流,带他一起出去,结交新的朋友,打开心扉。

听力障碍孩子心理咨询师

113 评论(14)

蓝Luckyclover

我觉得成都市爱幼儿童关爱中心还挺不错的,强烈推荐给你。我孩子也是听力障碍,这家机构刚好在我家附近,想着离家近又方便,便带孩子去咨询了解了下,原来是很幸运,华西语音矫正科的老师在这,以前挂号总挂不上。才几个月的时间,孩子变化很大,很多以前不会说的音现在都能说清楚了,效果很明显。他们机构位置就在青羊区通惠门那边,坐地铁到通惠门地铁C口步行20米就到了,交通也很方便。

356 评论(8)

暴脾气媛媛

2001年,林群进入福建省康复教育中心听力语言康复部工作。10年过去,从一名普通的听力师到省聋人协会主席,林群说,她越来越懂得自己工作的意义,也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林群如今成为了聋儿们的知心姐姐。平日里,林群经常与聋儿家长们沟通。“在现阶段,有一群孩子,他们不属于完全靠手语交流的聋人,又不能自如地用口语沟通,处于一个被忽略的中界点”。林群介绍,这些聋儿孩子因为没有系统地进行康复训练,说话清晰度不够,渴望和人交往,却又害怕与人交往。为此,林群特意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用自己青春期与人交往的经验来帮助这些聋儿,建立他们的信心。更让聋人们看到希望的是,林群会说话,而且还说得那么好。2002年,林群所在的单位统一报名普通话考试,林群也参加了。因为自己初中时学习英语的经历,知道自己听到的声音和实际的声音不一样,林群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缠着单位里的东北同事纠正发音。最后,林群不仅通过了普通话二级考试,还拿了全单位除东北同事外的最高分。由于一直就读正常学校,在担任福建省聋人协会主席之前,林群完全不懂得手语。为了拉近与聋人们的距离,也为了方便展开工作,林群开始自学手语。在那期间,林群看到任何有字幕的东西都会下意识地比一比手语,训练自己的手和大脑的反应。从词汇到短句再到对话,林群得以与聋人流利地用手语交流。担任协会主席之后,林群发现,协会与外界的交流太少,社会几乎不知道这个群体的存在。为了加强社会力量对聋人的关注和支持,年轻的林群大胆做了一个创新——将协会推出去。2006年,林群联络了大学社团以及多家服务性单位,开设了“手语角”,开始推广手语教学。由于经费比较紧张,协会内的聋人又没有教学经验,林群以《中国手语》为参本,借鉴兄弟省市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了一份具有福建特色的手语教学教材。通过手语教学班,林群与许多社会爱心人士结识,慢慢将聋协推上社会,与高校联合举办了“聋健运动会”,并开始在社会服务性行业推广聋人信息无障碍通道。目前,福建省共有68万听力语言残疾人。近年来,福建省聋协推动的全省聋人信息无障碍建设,长期免费为高校、社会窗口行业和志愿者提供手语教学服务,招募大批手语志愿者不定期为聋人朋友提供服务,在全市所有高校协助成立了手语志愿者社团,在车站、医院、移动公司等营业窗口设立爱心手语服务台,为听力障碍者解忧。林群透露,福建省聋协目前正在筹备建设“手语服务中心”,尝试在全国首推手语人工服务。

282 评论(12)

爱中爱帼

听障儿童如果要真正融入主流社会,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听觉、语言、发音和认知能力之外,还要懂得如何与人沟通,要掌握基本的口语和行为交流技巧。这些应该从康复训练的早期就给予关注,如果到孩子年龄较大以后再培养建立这些习惯会难度很大。以下为一些练习沟通能力的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沟通行为技巧的培养

1. 目光交流:从小就培养孩子和人交流时要注视对方,不能看着别处。

2. 轮换表达:要让孩子尽快理解两个人不能同时说话,要等对方说完再开口,懂得轮替交流的规则。如果刚开始时孩子对要求不能理解,训练人员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辅助。如:讲话时把手或用到的玩具放在自己口前,讲完后把手或玩具放在孩子口前,表示现在该你说了。如果每次你都能这样做,不久孩子就能理解什么时候该听,而什么时候该说。一旦孩子理解了轮替交流,不再抢话,就可以把这个提示动作去掉。

3. 礼貌行为:从小就要注重培养孩子基本的礼貌行为和礼貌用语。如:见面要打招呼,离开时要说“再见”;要让老人先走或给老人让座等等。一些听障患者由于从小缺乏这方面的培养,长大后也不懂得这些礼貌行为,使得周围的人总是把他们当成与众不同的一员。

很多家长虽然也注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但方法不当。例如,家长让孩子对老师说“老师好”,而孩子当时的语言水平只能表达出“好”,于是家长就马上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说出这句话。当每次交流都演变成这样的正音或学说话时,就完全丧失了交流的意义,而且会引起孩子的厌烦和抵触。因此,在生活中培养孩子与人交流时,不用要求孩子一定表述准确完整,家长只要呈现出正确的交流行为和语言就可以了。

4. 积极互动、好奇提问:善于在生活中引发孩子提问,能够调动孩子的好奇心。

5. 给予回应:在别人讲述时,听者要能够表示出正在聆听,可以说出“啊、对、是吗?”等表示回应。当讲话者向孩子提问时,应能够做出相应回答。这些也是交流沟通的技能。

主要沟通策略

1. 没听清时能够要求对方重复:当孩子没有听清他人的语言时,应能够要求对方重说一遍,“我没听清,你能再说一遍吗?”这是基本的沟通策略之一。

2. 懂得如何询问未获得的信息:如果对别人陈述中的某部分信息没有听清楚,就不需要让对方完全重复了,可以针对性地提问,如“你是说8点集合吗?”

3. 没有听懂时知道如何要求对方解释说明:如果能够听清楚对方的语言,但不理解其中的某个或某些词语,就需要请求讲话者给予解释。如“xx是什么意思?”

4. 能够向听者提供解释说明:当别人不理解孩子的语言时,他要懂得提供重复或用其它语言进行解释。

5. 能够和对话者维持同一话题:如果完全不关注他人的语言内容,只讲自己的,沟通就会难以持续。因此,从小要培养孩子关注他人的讲述内容,能与别人进行同一话题的聊天。

高级沟通策略

当孩子的年龄和语言水平都增长起来以后,就要对沟通策略有进一步的要求。

1. 能使用正式的交流用语:例如,“欢迎到我家来做客”、“我很荣幸。。。。”

2. 能用适宜的方式引起关注:当妈妈一直和别人聊天而孩子希望妈妈陪他/她玩时,孩子会说:“妈妈,你能帮我xxx吗?”

3. 能用适当的言语征求他人同意。例如,“请问你可以借这个东西给我吗?”

4. 能用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例如,“你好,我想拿那个xxx,你可以帮我一下吗?”

5. 能用合适的方式拒绝。例如,当妈妈希望跟孩子玩一个他/她不喜欢的游戏时,孩子会说:“妈妈,我不想玩这个游戏,我更想玩xxx游戏。”

6. 能够主动转换话题:当对方的话题是自己不愿谈的,可以自然地转换话题或“打岔儿”。如果孩子的语言水平发展较好,可以逐渐掌握这一技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内删除

177 评论(11)

孤山幽灵

明确地告诉孩子这不是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拒绝与陌生人交流,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交流方式。例如,有些人喜欢用语言交流,而另一些人喜欢用肢体交流。每个人沟通的方式不同,比如有些男孩不太善于沟通,但他们却能够通过身体语言来达到沟通的效果。

226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