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82

xuzhenying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缺乏边界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mily丫头

已采纳

英国教育心理治疗师安吉拉.克利福德.波斯顿说:“一个没有安全界限可以遵从的孩子,很可能会感到不安和混乱。” 而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在父母的边界感之上。 当父母毫无边界地肆意侵略孩子的世界时,孩子其实早已“精神死亡”。 心理辅导室中,一位六年级女生讲述了自己关于家庭的痛苦。 “因为家中条件不好,姐姐被寄养在东北的亲戚家。 年幼的弟弟又因为母亲腰椎不好,从小很少被抱。 我似乎承受了家中最多的恩惠,妈妈也对我期望很高。 但是无论我怎样努力,成绩在班里只能算是中游,唯一比较出色的是“篮球”。 但是到了六年级,妈妈怕耽误学习,让我退出了学校篮球队。 现在我与之前的队友也变得生疏了,他们说我背叛了团队。 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很怕考不上好的初中,很怕让妈妈失望……” 不难发现,她背负了太多来自于家庭的压力。 相比姐姐和弟弟,得到家庭更多爱的她,已经把让妈妈满意作为活着的主要目的,即便压抑个人感受也无所谓,似乎这是一种应有的牺牲。 可是我分明看到她的焦虑、痛苦与力不从心。 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而一个人边界感的养成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当父母把过多的责任推给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别人的问题都是我导致的,我需要为别人负责。 然而,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本身缺乏边界感,将自己的焦虑过多投射给孩子,并以此为武器来控制孩子,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我焦虑,你也必须焦虑,否则你就对不起我。”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终身都难以大胆享受生活的馈赠。 永远都会觉得自己快乐是对父母的背叛,潜意识中始终会有焦虑的情绪存在。 美国童书《野兽国》中说:不完美的小孩最真实,也最可爱。 然而,太多无边界感的父母无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你早上起床怎么老是磨磨蹭蹭的……” “说了多少遍,没写完作业不能看手机!” “你周末能干点正事吧,就知道玩……” “在学校里能注意点卫生吧,天天都得给你洗衣服……” 当父母越过边界,指责孩子时,实际上是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潜意识指责的是无法忍受的自己。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当父母要求孩子完美时,就会把自己的不完美投射给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糟糕。” 这是因为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会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变成父母喜好的“附庸者”。 电视剧《小舍得》中,子悠为了做妈妈眼中的优秀学生,一直拼命学习。 直到成绩降落,再也无法逆袭曾经的学霸人设,整个人开始出现幻觉,变得叛逆而寡言。 妈妈不知道的是,之前为了做自己能够炫耀的好学生,子悠一直压抑自己的喜好,被迫学习超前的内容。 但是真实的子悠更喜欢足球赛场驰骋的感觉,更希望能够有时间关注自己的培养皿。 父母没有边界感的要求,换来的是孩子的压抑与迷茫。 父母自以为是的规划,牺牲的是孩子的热爱与激情。 那些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幌子来干涉孩子人生的父母,只是希望孩子能无条件满足自己的欲望,说到底也是一种自私。 《被讨厌的勇气》中讲:“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父母与孩子的冲突也往往源于越界干涉课题。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把孩子的课题当作自己的课题。 那么如何区分是谁的课题呢? 《被讨厌的勇气》中给出了非常简单的方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比如孩子不学习,最终上不了理想大学,这是孩子要承担的后果,那么学习就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而是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予以援助,但不妄加干涉。 父母千万不要将自己的“面子、虚荣、支配欲”伪装成“为孩子好”的理由。 父母要秉承的原则是“可以将马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就学习而言,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需要帮助时,父母会全力支持,但在孩子不需要帮助时绝不指手画手。 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做到“课题分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许多父母本能地认为“让孩子学习”是自己的课题。 但是正如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所言: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                                   有边界感的父母,更敢于“放手”孩子追逐理想的人生,养出来的孩子会更加从容、快乐。 有边界感的父母,更勇于包容孩子选择未知的挑战,养出来的孩子会更加独立、坚毅。 有边界感的父母,更懂得减轻孩子沉重不堪的包袱,养出来的孩子会更加豁达、自信。 心理咨询师李雪说:在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能否保持界限,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能否丰盛。 希望天下父母都能把握好“边界感”,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尊重孩子的人生课题,让这一世的亲子缘分拥有更多快乐的记忆!

缺乏边界心理咨询师

194 评论(15)

勇往直前邓好

你我的分化就是真切的感受到:你是你,我是我。意味着一个人能区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1)被迫害妄想。他们会对自己的妄想深信不疑,认为自己遇到的不幸和灾难都是来自于某个人或某种势力的系统性迫害。对于这样的患者,你没法说服他们。如果你原本是他们最信任的人,那他们可能会把你视为自己人,一旦你和他们进行争辩,不相信他们的说法,他们就很容易把你也划到那个迫害者所构建的体系内。 (2)钟情妄想,也就是他认为他爱上了你,而且你也爱上了他,那么,你也很难让他们相信,这不是真的。他们会认为,你所有的言行都是在对他们表达爱意,如果你严厉地拒绝他们,他们会认为你是在考验他们。 (3)透明幻觉。认为不用沟通,别人就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我”对你的认识,就是关于你的事实。你怎么辩解,都是在狡辩。“我”这个内部世界对“你”这个外部世界的想象 ,就等于外部世界的事实。 缺乏边界意识,没有一个边界挡在你我中间。 (1)孩子的外化形成 你我的分化是从孩子的时候“不”和“我来”开始。孩子表达“不”,其实就是在和妈妈划开边界,在把妈妈主动从自己身上推开。“我来”则是我发出的动力要自己完成。当孩子能基本做到这一点,就实现了“外化”,外化就是外向的近义词,代表一种开放的,积极的勇往直前的心理状态。 当孩子表达了“不”但却失败了的时候,这意味着养育者入侵了他们的边界。当.养育者不顾孩子“我来”的愿望,而替孩子解决了某件事时,本质.上这件事就成了“你来”, 看起来,这样做是帮孩子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破坏了孩子外化的努力。6个月前的共生期,就是“你来”,婴儿发出的动力都是母亲替他完成。但6个月之后就不能再“你来”了。 (2)成年人的弥补方式 首先,要树立边界意识,按照上篇文章讲的防止边界被入侵。 其次,有意识的做各种努力,把自己的动力、意志延伸到外部世界去。 关系的分化,是指一个人逐渐能分清楚不同的关系,还可以衍生出情感的分化。 (1)自己的生活无比单调,却心怀天下,对这个世界怀着无比深沉的感情。(把和妈妈的共生关系投射给了世界) (2)一个妻子感觉被丈夫一家人排斥,被婆婆指责是外人。婆婆认为这个大家庭是亲密无间的。丈夫拥有家族企业,丈夫的弟弟妹妹使劲往自己口袋捞钱,可妻子不能指出来,否则会被婆婆一家人攻击说她是在挑事。妻子感觉自己陷入了粘稠的泥沼地,动弹不得。后来妻子说服丈夫引入投资人,在投资人的要求下开始打破家族企业的机制,推进现代企业管理的改革,之后,妻子才感觉到有了自己的小家 (3)一个年轻迷人的女孩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后她说自己爱上了咨询师。被咨询师拒绝后,她冷静下来,才发现对咨询师的“爱”和对“恋人”的爱是不一样的,对咨询师的爱更像是对亲人的爱,特别是对父亲的复杂情感。 (4)喜欢上一个人,和一个人亲近了,就想和她发生性关系 父母与孩子的这个三元关系,是孩子之后人生各种复杂关系的基础。 最初的母婴共同体是“一”,它需要不断分裂分化,先是完成与妈妈的分化,进入“二”的世界。然后意识到父亲的存在,这就进入了“三”的世界。此后,世界对他来说就变得复杂了很多。其实,这种关系的分化,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如果你观察一个孩子的成长就会发现,最初孩子只在乎妈妈,后来也开始在乎起父亲来。等上幼儿园后,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对老师的在乎,胜过了他们。孩子还会逐渐地对同龄人越来越感兴趣等等。等再大一些,青少年们可能还会狂热追星。 成年后,一个比较成熟的人,根据关系.的深度不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同的情感。关系越是深厚的人,就会越在意,像追星这样的热度也会降下来。总之,他们会更能够以自己为中心,来构建一个复杂的、现实的真实世界。 假如一个人做不到这种区分对待,而是对所有人一碗水端平,这就是没有分寸感。人性极其复杂,我们需要一张复杂的关系网,来承担不同的人性。 当孩子对妈妈等抚养者说“不”时,是孩子主动地在划分边界,而抚养者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也是在给孩子划边界。 概括来讲,父母等养育者需要给孩子两个基本点: 一是给孩子提供基本满足,让孩子的动力和意志伸展出来; 二是该拒绝的时候拒绝,这让孩子会明白,关系中是有边界的,没有谁该被谁支配。 如果能逐渐完成关系的分化,就会真切地懂得关系和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才会特别懂得如何去把握关系中的分寸。

93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