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4

小梦不吃土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如何增强共情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1号女王

已采纳

表达共情,抚慰受伤的灵魂如果你很爱一个人,你一定希望成为他孤独难过时最希望陪在身边的那一个。那么,只有你具有表达共情的能力,你才有力量陪伴他渡过一个个绝望的时刻。《共情的力量》中,亚瑟阐述了当别人求助于你时,你可以马上表达共情的7个步骤。1 使用开放式问题在沟通时,多用开放式问题,如“你觉得怎样”,不要用封闭式问题,如“这个不难看吧”。因为封闭式问题的问答双方是不平等的,虽然你看上去是询问,但其实想要的答案清晰可见,对方知道你想要得到什么回答,如若为了讨你开心,他只能顺从你;如若他真实表达自己,就自然产生冲突。所以封闭式问题,其实依旧是以自我为中心,它暗含着对对方观点和感受的不欢迎。2放缓节奏,防止思维被情绪裹挟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情绪上来了,挡不挡不住,常会做出让自己后悔莫及的行为。当一个人沉浸在悲伤中或愤怒中时,他缺少理性思考的能力,非常躁动,只想发泄情绪。如果你想要帮助他,不是帮他思考,而是帮他冷静下来,回复思考的能力。3不要匆忙做出评判每个人都是不断变化着的,一个人的某个情绪也是各种特定因素结合在一起所造就的。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可能会因为缺乏安全感导致分手,但不能说明她每一次的失恋都是源自自己对安全感的缺乏。但我们常常喜欢化繁为简,倾向于给人贴上标签,并把这个标签作为解释她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的主要原因。有了这种认知倾向,我们在倾听时,心理就不自觉地去总结、下结论,当对方倾诉完问你怎么办时,你可能会说:嗯,我说下我的理解啊,…………。如果你想共情,请不要匆忙做出评判,不要根据你对一个人以往的理解来给出总结。当你不知道怎么安慰对方时,那就说:我也不知道。4关注你的身体感受心理具有镜映能力,身体也一样。如果你不能很难地觉知自己对他人的感受,那就觉察下自己当下的身体有怎样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你要时刻注意自己身体对对方的回应。身体是不会说谎的,如果你假装共情,但神情上神游,或眼神漂离,或一个不耐烦的姿势,都会挫败对方的倾诉欲。5联系过往经历,找寻真正原因共情时,我们要关注对方当下的情绪,但要分析对方过往的经历。因为他的情绪未必跟当下发生的事情相关,很可能源自过去未被解决的冲突。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找寻事情背后真正的原因,才可以帮助对方真正成长。6参与并跟随对方的生活故事,不喧宾夺主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故事,每个故事也都有自己的打开方式。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别人的故事,而是让自己参与到他人的故事中,跟随他一起去体验这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他将这个故事画上美丽的结尾,然后再各自奔赴前程。7设定界限我们常在安慰别人时,比惨,比如朋友的宠物死了,你说:我的狗狗死掉时,我比现在的你可惨多了。又或者朋友告诉你自己男友出轨了,你说:其实,我老公也背叛过我,还不止一次。然后吧啦吧啦讲自己的惨痛经历。自我暴露只会让沟通的关注点偏离。这对于对方没有丝毫作用。因为一个人的忧伤并不是因为别人也遭遇同样的问题而被治愈。所以沟通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抽离,保持界限。你不需要借用相同的人生故事去跟对方产生连接,你要做的只是参与到她的人生体验中,坦诚地放下自己,关注对方的情绪。当真的看完这本书,才真正懂得共情的意义,它不仅仅能够修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裂痕,让我们成为富有治愈能量的个体,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践行共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验自己的人生故事,拥有更鲜活的内在生命力去感受感恩、谦逊、宽容、宽恕、仁慈与爱。

心理咨询师如何增强共情

178 评论(10)

会飞的小马123

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

2.「情绪ABC模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信念的问题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崩溃抑郁,情绪ABC模型强调的就是个人的看法、观点,解释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如夸大情绪、胡思乱想和惯性思维等,将直接导致糟糕的情绪和行为。如何避免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产生?可以通过寻找参照物,避免陷入情绪夸大的方法,也可以举反例自我说服,更加全面客观的看问题,拒绝玻璃心,多读书,多了解自己,健全认知体系,避免导致不好的情绪。

3.「乔哈里视窗」

乔哈里视窗,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由乔瑟夫和哈利提出。 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它被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隐私区、未知区和盲点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326 评论(14)

超级尺蠖爱和平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566天。     今早筑基班基本功训练营练习共情,深深地感受到“共情是一辈子都要修炼的”基本功和技术。理论上“关于共情”就那么多(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一书,专门有一个单元讲“共情”,从共情的意义、共情时注意或掌握的要点,以及缺乏共情的后果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全面又经典,非常受用),然,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上,似乎又无从下手,看似简单平常的生活场景(如,今早S老师的分享的故事),但要走进来访者的世界,尝试着理解、体会她此刻、当下的想法、感受、需求还是蛮难的。毕竟“我”与S老师不是一个人,共到情或共不到情是从我的角度试着走进S老师的世界,感受、体验如果是我正经历着与S老师同样的事情,会怎样,希望得到“听者”的反馈是什么?所以,现场当着十几位老师的面共情,此时的共情非常难、非常具有挑战性,毕竟每个人在乎的“点”不同的,期待被看到的“点”亦不同,但通过这样的训练,收获、感悟、成长也是最大的。如,听到其他老师的共情以及S老师的反馈,让我学习到:一是共情要关注细节(语言背后的态度、情绪、状态等)、细微(心理活动)之处;二是练习共情时,可以角色体验每一个故事中的“人”,不止是讲述故事的人,这样,可以打开更多的视窗,让讲述故事的人看到更多的角度、可能性,在共情互动中“悄无声息”地扩大知觉,转变“感觉”(从着急、无助的苦恼到轻松、带着力量、自信和希望)状态。三是咨询中的共情,要把握的是对来访者本人的共情,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与他是一伙的,理解、看到他的不易、努力、情绪和感受,在咨询师这里得到支持、安慰和鼓励,获得能量、提升信心、拥抱希望;四是把握不准时的共情小技巧:可以邀请、请教来访者,如:你的感受是……、你的心情是……、这会给你带来……注意“是”要尽量慢、拖长音,旨在让当事人自己说出来。五是重新建构式共情。重新建构式共情是深层的共情,是在带着建构解决之道之耳倾听的基础上,在了解了来访者的脉络、知觉的基础上,在建立了共同理解基础上的共情。朱老师建议可以反复研读《尊重与希望》这本书上的案例,跟着大咖老师学习深度共情。如,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你这么做,但我相信你一个有一个重要的理由,能说说吗?又如,听起来,你似乎并不是不喜欢上学,也不是不能够上学,那么,你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才会选择不去学校?    说一千道一万,共情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反复实践的功力,实践的同时结合《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一书关于“共情”的内容和SFBT特有的共情形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出自己的“共情”特色。 想起刘老师讲共情是如同而非就是。如同是把自己放到来访者的位置,感受在她的处境中的内心的活动、情绪情感的变化、当下的需求等;如同就是指能进能出,能适时进入来访者的世界感同身受,同时也能适时地撤出来回到咨询师的位置。     共情因人而异。因人而异是有的人希望多共情,共情意味着被理解、被看到,在如今焦虑压力充斥着每个人,能够被理解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非常稀缺的。而有的人则排斥被深层共情,对共到情感觉被看穿,像透明人一样赤身裸体地被“观赏”,所以即使作为咨询师看到了多个共情的点,也不要都讲出来,先说一个,看看来访者的反应,再决定是否再次共情。所以共情不能一视同仁,共情“度”要与来访者的性格特质、问题的严重程度、情绪激烈程度匹配。     共情也要接地气。结合来访者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民情、语言习惯、方言特色等。想起张爱萍老师分享的“一字共情”,特别的形象,特别的有画面感,也特别的有代入感。当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子,在放学回来的路上给奶奶抱怨学校的各种不好,在孙子抱怨完后,奶奶一个“咦”~用河南方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就足以走进孙子的内心,共情到孙子。奶奶简单有传神的一个“咦”胜似一箩筐的大道理。这样的共情是不是很接地气,有非常有效。又如,陕西西府地区的“娘娘”(发nia nia),也是一个极具共情力的词。“娘娘”在不同的情景中有喜欢、惊喜、赞叹、惊诧、害怕、淡定等之意。     当然,理论上、听他人的共情都相对容易些,只是搁在自己身上,用好共情实属不易,共情也并非一蹴而就,好在有朱老师组织的“基本功特训营”,与老师们一起练习提升。

176 评论(12)

我是基里连科

1.表达共情应因人而异咨询师的共情,其目的就是为了深入、准确地理解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但求助者是各种各样的,也会带来不同的表现与问题。因此咨询师对不同的求助者,在不同的咨询阶段表达共情时应有所区别。咨询中那些迫切希望得到理解,迫切需要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求助者更需要共情。一位到咨询室宣泄情感,把诉说作为主要咨询目标的求助者与一位把诉说当作交流形式的求助者相比,前者更需要共情。一般地说,情绪反应强烈的比情绪稳定的,表达混乱的比表达清楚的,需要理解愿望强的比理解愿望一般的,应给予前者更多的共情。2.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共情不是不分时机地一味强调理解求助者的内心,当求助者表达出其内心世界时,咨询师不必急于表达共情,不能在求助者表达中随意插入,这样反而可能使求助者对咨询师急于表达产生误解,也容易破坏求助者的情绪。一般应该在求助者对某一问题及其对应的情绪完整表达后再进行共情为宜。此外,表达共情应该适度,共情反应的程度应该与求助者的问题的严重程 度、感受程度等相匹配。过度表达共情,容易使求助者感到咨询师小题大做,从而对咨询师产生误解。但共情表达不足,也容易使求助 者感觉咨询师不理解自己,或理解得不深入、不准确,从而影响求助者继续咨询的愿望。

159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