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gjackson
《谈书 | 黑塞在荒原狼里究竟说了些什么》(节选)
《荒原狼》后面几章,是黑塞的新生之旅。
抑郁症最严重时,生命力在支撑着他。一堵没有人在意的古墙,他仔细欣赏,得到领悟和思想。他四处漂泊,但能在楼梯间坐着,慢慢地欣赏邻居家的杉树和干净走廊。他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但他有知识,经常和早期先贤“超时空对话”,这些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厌世感。
但是心灵治愈,仅靠他自己远远不够的。他需要交朋友,更多地关注客观世界,需要“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在酒吧里,他邂逅了一生的知己赫米纳。赫米纳,我看到黑塞的心理医生——荣格——的影子。赫米纳虽然只是一名酒吧女郎,却具备一名顶尖心理咨询师的超级能力。她运用一系列心理技术帮助哈里走出了抑郁症的黑色世界。
使用“共情共感”与他建立良好治疗关系后,赫米纳运用了精神分析的“镜子”作用,让哈里更好地表达了真实感受,并用精神分析的方式让哈里实现了“顺从”,使用挑战技术触碰哈里的负面认知,让他看到任何事物的可爱一面。比如在跳舞这件事情上,哈里一直在给自己设定了界限,以年纪大、无能等各种理由推脱,在赫米纳的引导下,他逐渐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那么,人生没有什么不可以。
实现领悟后,赫米纳给他安排“家庭作业”,要求他练习跳舞,并用暴露法方式,让哈里从和熟人在家里跳舞,再到和陌生人在大舞厅跳舞,这一系列就像完成了一次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最后一步,就是行动。他学会了跳舞,学会了和不同女人跳舞,他不再那么局限、封闭,开始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人处理关系。
除了跳舞,赫米纳还帮助他体会人生更多的可能,帮他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对于哈里,他更加不认可的是自己的欲望,童年时期教育他“性是可耻的的”。所以,赫米纳安排好,让玛利亚成为了哈里的情人,让这个可怜的老男人也能感受到感官之乐,也能重获童年缺失的尊重与认可。
在心理治疗最后阶段,就是最后一章的“魔幻剧场”——“任意门”游戏中——他完成了类似于催眠和发泄疗法的过程。朋友帕布洛(也是赫米纳的好友)借助致幻剂和魔幻剧场的作用,让黑塞进入催眠状态,唤起了他的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他得到了各种不可能的体验,比如与汽车的战争;也重新体验了从前的过往,和中国女人的情事;在幻觉中重新体验了第二种人生,包括回到少年时期,勇敢地和初恋表白......他挖掘了遗忘的创伤记忆,在虚拟暴露法中表达情感,创伤记忆正常遗忘,让内心得到治愈。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标志了他的治愈。他说,“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帕勃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
这句话也让我感动了很久。这是他对自己的宣告,也是对世界的宣告:既然人生的痛苦无法避免,但他可以学会与之握手言和。
供z号作者:郭不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追梦少年0215
《催眠大师》对心理咨询、治疗的定义,比较符合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误解,把它当作生理治疗一样,麻醉、手术、缝合、愈合,医生做救世主,病人出个身体了事。 然而在真实的咨询领域中,恰好相反,心理咨询、治疗中,主体是来访者、病患,咨询师作用在于陪伴他探索,不得违背他的主观意愿,野蛮催眠、治疗。假如读者遇到徐瑞宁那样不断威胁、恐吓以及发怒失控、强迫你打开内心的咨询师、治疗师,恭喜你中彩,遇到了江湖郎中。 适时的自我反思和觉察,完善真正的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咨询师永远只是一面镜子,帮助你反思自己的一切,真正的救世主永远是你自己,因此《催眠大师》作为一部心理悬疑片,让公众了解心理咨询行业的娱乐性电影很成功,但切莫讲心理咨询专业狭义的理解如此,真正的咨询,真正的催眠有着相当专业的领域,绝不是电影中简单的处理就可以草草了事的,人心是个非常复杂的功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有着自己的专业伦理和职业准则。 催眠的真谛何在? 现代心理学界对催眠及催眠状态的解释究竟是什么呢?当代的一些催眠理论,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被称作变更的意识状态理论。这类理论认为催眠状态与其他意识状态有本质的区别。对于普遍意义上的催眠状态,大家认为是一种类似于梦游的状态。比如你将要睡着但还没有睡着的状态,这是很自然地进入的。另一种是由他人导入的,催眠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被催眠者带入一种潜意识的状态。 还有一类理论被称作非变更的意识状态理论又称怀疑理论,认为催眠状态与正常意识状态并没本质的区别,用通常我们熟悉的心理学知识就可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在特殊状态下让一个人的“知”与“行”分离。比如催眠师将被催眠者带入催眠状态后,你让他做加法,一加一等于多少?他当然知道等于二,但如果催眠师暗示他说,二这个数字根本不存在。那么,他只可能说出二之外的一个数字。这就是行动与知觉的分离。在催眠状态下,主试通过不同的暗示语甚至可以让被试产生正幻觉和负幻觉。正幻觉是指让被试知觉到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东西,如闻到并不存在的香味,听到并不存在的声音等。负幻觉是指让被试把本来实际存在的东西当作并不存在。 此外,“身心关系”的问题在催眠中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催眠是以较为直观、较为明显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出了心身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通过催眠暗示能止痛、治疗牛皮癣和去除疣。前苏联的普拉托诺夫等报告说暗示被催眠者吃了许多糖,此后他们的血糖增高了20%~30%。还有催眠暗示能引起皮肤烫出水泡。尽管有些只是来自临床的报告,还需进一步证实。但催眠情况下的心理暗示可以对生理产生影响这一事实却被大家公认。
哎呀呀biubiubiu
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解析: 姓名: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77-1962 国籍:德国所获奖项: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轮下》、《克努尔普》、《德米尔》、《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等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院,不久逃离。原因是经学院教育不但扼杀智慧还戕害人性。逃离神学院后黑塞漫游各地,做过钟表匠、书店学徒…… 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西方一些黑塞研究家认为黑塞一生总是越来越深地沉浸于远离生活的梦幻王国之中,这和黑塞这一时期所汲取的精神文化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一系列的精神偶像逐渐帮助黑塞构成了他的美学世界观,这种美学观点就是黑塞日后许多著作的思想背景。后来人们称黑塞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获得公众承认。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克诺尔普》(1915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8月8日,黑塞听完一首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后,安详地与世长辞了。 ***********%2E&b=27&a=18&user=baidu
戴小卓269500767
《谈书 | 黑塞在《荒原狼》里究竟说了些什么》(节选)
《荒原狼》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打卡”黑塞著作的第一本。
小说主人公哈里是个正直的作家,他反对战争,鄙视庸俗的生活,令人窒息的生活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
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后来他邂逅了人生的知己、情人与朋友,开始了自我疗愈之旅。
这个故事里,“荒原狼”不是自然界中的一匹狼,而是一个孤独、野性和生命力极强的人——哈里——的自称,也是作者黑塞的自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小说里哈里的内心世界,其实黑塞的内心世界,是作者对自身矛盾心理的一种表达。所以,哈里、荒原狼,都是指同一个人,那就是——黑塞。
所以,下面的文章中有时候会把小说角色“哈里”写成“黑塞”,其实是一个意思。
让人震撼的黑塞
读完《荒原狼》,感悟很深。
因为即便我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却有着相似的联结。
我们喜欢阅读,都有一大堆的书;我们喜欢古典乐,对现代音乐兴趣寡然;我们喜欢艺术,他的屋子里有绘画,而我家挂着梵高的“星空”墙布。
我们都喜欢写作,将无法与人述说的内容写给世界,成为一部作品,把心底的财富埋在文章里,任凭文字扩散,就像在大海里抛出越来越多的、浮沉在海里的漂流瓶,它孤独,但只要它飘向大海,就会靠岸;但只要有人捡到它,我们就不感到孤独。
我们都有类似的“意识流”写法。黑塞把自己的精神内核植入于哈里的角色中,和我曾提出的“虚拟故事计划”不谋而合——塑造一个虚拟的角色,但在角色的精神内核里植入现实中的人,让文字以“似真似假”的样子留存于世。无形之中,我们把内心加以保护,又把深邃的观念传达给了另一个人。
我们都有类似的孤独感。人知道的越多越孤独,他不能和所有人说出真相,又因为认知差异不断扩大,而与人群越来越远。小说里的哈里和教授翻了脸,因为他没有想到学识深厚的教授竟然也一脑子狂热。为了应对这种孤独感,黑塞在小说里幻想出几个人与他共享孤独——美丽又全能的知己赫米纳、性感的情人玛丽亚和演奏家帕布洛——我推测现实原型是黑塞的心理咨询师。
黑塞的心灵治愈
《荒原狼》后面几章,是黑塞的新生之旅。
抑郁症最严重时,生命力在支撑着他。一堵没有人在意的古墙,他仔细欣赏,得到领悟和思想。他四处漂泊,但能在楼梯间坐着,慢慢地欣赏邻居家的杉树和干净走廊。他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但他有知识,经常和早期先贤“超时空对话”,这些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厌世感。
但是心灵治愈,仅靠他自己远远不够的。他需要交朋友,更多地关注客观世界,需要“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在酒吧里,他邂逅了一生的知己赫米纳。赫米纳,我看到黑塞的心理医生——荣格——的影子。赫米纳虽然只是一名酒吧女郎,却具备一名顶尖心理咨询师的超级能力。她运用一系列心理技术帮助哈里走出了抑郁症的黑色世界。
使用“共情共感”与他建立良好治疗关系后,赫米纳运用了精神分析的“镜子”作用,让哈里更好地表达了真实感受,并用精神分析的方式让哈里实现了“顺从”,使用挑战技术触碰哈里的负面认知,让他看到任何事物的可爱一面。比如在跳舞这件事情上,哈里一直在给自己设定了界限,以年纪大、无能等各种理由推脱,在赫米纳的引导下,他逐渐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那么,人生没有什么不可以。
实现领悟后,赫米纳给他安排“家庭作业”,要求他练习跳舞,并用暴露法方式,让哈里从和熟人在家里跳舞,再到和陌生人在大舞厅跳舞,这一系列就像完成了一次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最后一步,就是行动。他学会了跳舞,学会了和不同女人跳舞,他不再那么局限、封闭,开始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人处理关系。
除了跳舞,赫米纳还帮助他体会人生更多的可能,帮他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对于哈里,他更加不认可的是自己的欲望,童年时期教育他“性是可耻的的”。所以,赫米纳安排好,让玛利亚成为了哈里的情人,让这个可怜的老男人也能感受到感官之乐,也能重获童年缺失的尊重与认可。
在心理治疗最后阶段,就是最后一章的“魔幻剧场”——“任意门”游戏中——他完成了类似于催眠和发泄疗法的过程。朋友帕布洛(也是赫米纳的好友)借助致幻剂和魔幻剧场的作用,让黑塞进入催眠状态,唤起了他的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他得到了各种不可能的体验,比如与汽车的战争;也重新体验了从前的过往,和中国女人的情事;在幻觉中重新体验了第二种人生,包括回到少年时期,勇敢地和初恋表白......他挖掘了遗忘的创伤记忆,在虚拟暴露法中表达情感,创伤记忆正常遗忘,让内心得到治愈。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标志了他的治愈。他说,“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帕勃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
这句话也让我感动了很久。这是他对自己的宣告,也是对世界的宣告:既然人生的痛苦无法避免,但他可以学会与之握手言和。
公z号作者:郭不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是朱珠宝宝0
一、《荒原狼》【德】赫尔曼·黑塞
1、我粗略地把小说分为两类,一类质疑世界,一类不。在质疑世界的小说中,再细分,一类小说家习惯于弱化质疑的存在,让它不留痕迹;另一类小说家则毫不掩饰,力透纸背,用那问号刺穿读者的背脊,然后久久地悬钩于其上。
2、黑塞就是后者。「掌权的人因权而亡,有钱的人因钱而亡,卑躬屈节的人因侍奉而亡,寻求乐趣的人因纵欲而亡,而荒原狼则因他的特立独行而亡。」
二、荒原狼,是孤立的,也是普遍的
1、他们的存在,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精神危机和道德堕落的猛烈抨击,是对一切享乐、金钱、权力、温文尔雅、虚伪和庸俗之物的抗议和反叛,是纯真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在一个不需要它们的社会无处落脚的飞行。
2、荒原狼身上有「人性」,有思想、有感情、有文化的,也有「狼性」,野性,阴暗,未开化。但黑塞随即推翻了这种呆板的二元划分,取之以更为多元、饱满而立体的「千极论」:
3、荒原狼「不是由两种本质构成的,而是由一百种、一千种本质构成的。」
三、生活的本质
1、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像在本能和智慧之间,或者在圣贤与酒色徒之间那样只在两极之间摇摆,而是在上千对、无数对极性之间摇摆。
2、人是由上百层皮壳组成的洋葱头,是由很多纱线组成的织物。」黑塞进而质疑,是否如今,「人」之概念只是一种摇摆,一种过渡,一种被设定好的精神要求?
3、现实中横流于脚边的物欲,和一个人心中的天空与星辰,有时冲撞出耀眼的火花,有时却直直导向深渊与毁灭。黑塞擅长以心理分析推进故事,细致得仿佛他是透过显微镜在写作。
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儿科医生雨滴,ID:dryudi。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