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死也睡
武志红这个人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像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个人经历
1992年入读北京大学心理系本科。
1996年入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
武志红,男,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毕业。
曾在《广州日报》社工作,主持《广州日报》每周六见报的"健康心理"专栏。
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excellentpri
真正产生幸福感、成就感的,是持续的投入。 作者 | 武志红 来源 | 武志红(ID:wzhxlx)想做好一件事你得有恋爱的感觉 来自萝卜心理Psyrobot ▷1◁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时间总是不够用?而且他们承诺工作的时候信誓旦旦,但一进入工作就东张西望。写文章写着写着就去找吃的了; 做策划,写下策划书三个字后就开始刷微博了; 要开会,报告做不完又把会议延后了……不只是工作,生活也如此。前段时间,GQ出了一组有趣的漫画,把现在年轻人洗碗、健身、看书的困难画得很真实——买菜5分钟、做饭30分钟,洗碗可以无限期延长; 健身,办卡5分钟,买课5分钟,结果每次都有不去的理由; 看书,营造氛围花很多时间,但每次都停留在第一页。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是因为要做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太难”、“太大”,不好下手,一碰就难受。这时候为了让自己好受点,他们去刷网页、看新闻……做点容易做的、琐碎的、被动的事情来消磨时间。如果你也总处于状态,意味着你正在拒绝「投入」,选择「漂浮」。这种漂浮,让人产生一种感觉—— 我在掌控,我在选择。 一点点漂浮可以让我们喘口气,缓解焦虑,帮助我们重获信心,投入到那个太大、太难的事情。但总是在漂浮的人,有两种后果:一是累,二是一事无成。 为什么会累?因为没有成就感。真正产生幸福感、成就感的,是持续的投入,而不是持续的漂浮。 就像《心流》都作者米哈里说的: 真正让人快乐的是工作,而不是休闲。 在持续的漂浮中,时间带给你的不会是成长,而只会是诅咒。因为随着年岁增长,你的体力会下滑,感受力会钝化,就像《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演绎在流水线上机械化的动作,年老者体力跟不上,最后得到就只有被淘汰。 ▷2◁ 什么是投入?投入即持续专注于一件事情。 这意味着你跟这个事情建立了深度的关系。当你能和工作、生活建立深度关系时,你会发现,效率极大地提高,你的时间好像多了非常多。当你还能砍掉各种不情愿、不必要的事情时,你和你主动选择的工作、生活的关系,就变成了一个超深度关系——它们是一个很少被切断的连续体。这种连续感给了一种很深、很美妙的感觉,于是你情愿主动地工作和生活。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你甚至无须额外的奖励。更好的说法,是蔡志忠的。他说: 完整的一个小时,它的价值不是两个半个小时的累积; 而四个十五分钟,它们更没法和完整的一个小时比,甚至是毫无价值。 持续投入的时间,它的价值的增长,是 几何级数的。 如果你能持续十个小时的持续专注,它的价值,就是半个小时的千万倍级别。村上春树说: 我绝不允许别人打乱我的节奏。 就像一个歌手,当节奏被打乱,那首歌就不能很好地唱下去了。就算唱,也不符合自己心中的水准,所以你自己也会不喜欢。 如果把关系深度,看作是空间,那就意味着,当这个空间被极大延伸时,时间的价值也变得极大。因此, 一个能持续专注投入的人,他拥有的时空,是浮在水面上的人所不能比的,甚至都是后者无法想象的。 人与人的差别,也许没有哪种差别,比这个差别更关键了。不过好在,关系深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主动去掌握的,虽然它很不容易。▷3◁ 但现在很多家长,从小就在破坏孩子的这种投入。比如前段时间引起关注的量子波动速读法,报名的父母企图通过快速灌注知识的方法让孩子变成天才。但实际上,他们这么做会把孩子搞傻。天才和精神分裂有点像,都是信息海量涌入。但,天才能用智识理解这些信息,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做不到,所以被这些信息吞没。那样的海量信息,如果没经过智识乃至心灵的消化而涌入,人会崩溃。智识这个词不太对,更准确的表达,是 「自我」或「人格结构」能兜住这些信息。 记得一集《夺宝奇兵》,讲了七个水晶头盖骨,集齐了这七个头盖骨,就可以打开其中的一个知识库,然后吸收进大脑。一苏联女特工实现了这一点,但当知识源源不断地涌入她大脑时,她炸掉了。投入的前提是「自我」或「人格结构」足够稳定。 我最近常使用的基本隐喻,每个人的 内部世界即是「我」,外部世界即是「你」。 我和你之间有边界存在。你的信息的涌入,要得到我的许可,并且涌入后,我能消化和容纳,这样我就会被增强。相反,如果你的信息的涌入太海量,我不能消化和容纳,我就可能会被撑裂。特别是,当你的信息的涌入,没有经过我的许可,而是入侵式的,那我就会体验为这是敌意的信息,我会有对抗,这份敌意乃至对抗,就会引起内耗或冲突。入侵越严重,信息越多,冲突就越激烈。这也是为什么,当强势父母用蛮劲给孩子灌输知识时,容易把孩子搞傻。他们越使劲,孩子越要对着干。这是为了守住自己的边界。 我推测,那些真正过目不忘的人,例如比尔盖茨,这不仅是智商高,还得有对应的人格结构。并且,当有这份人格结构时,还可以扭曲或破碎时空。即,因为「我」的智识与人格,可以与「你」的信息建立深度关系,当关系越来越深时,我和你之间会有心流产生,好像有一股能量或者什么,在你我之间乃至之外流动。当心流足够大时,人会体验到「无我」。不仅我消失了,你也消失了,同时很有意思的是,好像人又碰触到一个更大的存在……心流,或者说超深度关系中,「我」为了保护自我而设立的边界与防备消失了,信息可以彻底融入。不仅如此,好像事物的本质会自动显现,所以有些超出普通信息的本质性东西会涌现,这时人不仅 接纳了海量信息,还洞见到了本质。 所以,你远远不是事半功倍,而像蔡志忠所说,能持续投入的十个小时,价值是二十个被打断的半个小时的千万倍。所以, 一个人能自主性地,选择打开边界,欢迎信息涌入,然后感知到掌控,然后越来越放开边界,欢迎更多信息涌入,乃至海量。 不仅如此,他还持续在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海量信息中持续投入,这种连续性,会导致更可怕的质变。 家境、外貌、社会背景乃至智商等等,都不是一个人能掌握的,但人有一个基本公平是,这个方法是谁都可以试着去掌握的。 当然,最好是在童年,作为一个孩子,你的心灵基本敞开时,能在养育者这儿收获这样一份礼物,这样你就一直在一个快车道上行走。虽然你是行走,而很多人是在奔跑,但因为你是快车道,所以最终你会赢。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孩子,之所以能专注投入,是因为,他的感知,「我」和知识、游戏、宠物乃至各种事物的「它」建立关系时,我是安全的,因为有强大而可以信任的「你」的守护。 但能有这份感知,最初是因为孩子先在与抚养者特别是母亲的二元关系中,感知到,「你」是基本善意可信赖的。 所以精神分析一再说,不要急着给孩子灌输知识,养育者与孩子建立一个好关系,这比知识与技能,重要无数倍。 好的关系,是稳定人格的基础,而稳定的人格,是投入的基础。当然, 投入是一切的开始。 虽然人格基础打下了,但只有持续专注的投入,大门才会打开。不投入就什么都不会有。▷4◁ 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投入地去爱一个人,幸福就会降临。幸福,只是投入于深度关系的副产品而已。深度 关系是根本,而持续是关键。 太多时候,我们不能持续,是因为,我们接受不了两种看起来有点坏的东西:“我不行” “我不好” 自恋是人的根本属性,它的两种基本表达就是 「我行」「我好」。 即,在人性的坐标体系的纵轴——力量维度上,我处于高位;在人性的坐标体系的横轴——情感维度上,我处于左侧的正分。 武志红手绘图当你只想要正能量时,必然意味着一旦有负能量出现,你就不能持续了。例如,在一门课的学习中,你一直考九十分的高分,这让你感觉很好,你得到了正反馈,于是一直投入其中,可有一次,你考了六十分,这打击了你,让你体验到「我不行」。你必须能接受这一刻的打击,将它体验为「我这一次不行」,而不是「我这个人在这一门课上不行」。然后你才能持续。如果你想彻底不要这次打击带来的体验,那就意味着,你不能在这一门课上持续投入了。重要的人际关系也一样。你只想要和谐、幸福的正能量,这意味着「你好我好」; 而一旦有冲突出现,你对对方有了恨意和不满,你体验到「你不好」或「我不好」。 这份体验带来的所谓负能量,你得愿意接受,并能在关系中得以呈现。 关系要能容纳这份负能量,这份关系才能继续。如果你不想要这份能量,或者关系不能容纳它,那么关系在这一刻,就断裂了。或者关系在此结束,或者关系表面上在维系,但这份能量断了,你能体验到,这份情感有了疏离。当这种疏离太多,这个关系的持续就意味着被破坏了。这两者常常联系在一起,即, 当关系能容纳「我不好」「我不行」时,不仅关系可持续,我也体验到自己的心灵得以持续存在。 例如,一位女子,突然一段时间想堕落得整天刷玛丽苏韩剧。过去这份能量出来时,她觉得自己是不被接纳的,于是这样做时,她会充满羞耻,会偷偷躲起来刷。但现在,她不断在关系中体验到被接纳,身边重要的人都对她说:就算是堕落,这份堕落也很自在美好啊,你可以享受其中。这份感觉先只是听到,而后逐渐深入她内心,终于她可以在关系中自在地堕落了,这份感觉,对一直有苛刻要求的自己,简直是太治愈了。并且没有谁是永远想堕落,她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就自动地想升到对「我很行」的追求上。人性渴求圆满,当能量能在这个坐标体系的各个位置自在流动时,我们就有了一直可以持续的感觉。这份持续感,才会带来各种存在。 新的一年,愿你拥有深度关系。 - The End - 作者简介: 作者 | 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得到热门专栏《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作者,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 图片声明: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晓峰1124
知道武志红的存在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有一段时间听得到app的课,罗胖一直在兜售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二是一个广州的同学极力推荐他的文章、公众号和书。三是在网络和书店汹涌的推动下看了那本《巨婴国》。 撇开武志红那本因为“法规和政策”不正确而下架的《巨婴国》,看武志红的作品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惊为天人,好厉害,好犀利,分析的角度独特,有深度。第二阶段,这一段之前讲过,这一段之前也讲过,怎么来来回回都在讲着一样的东西啊。第三阶段,这样就能得出这个结论了?太武断了吧!做梦梦到的解释也算?太神奇了吧!你欺负我读书少?太忽悠了吧!第四阶段,真烦,搞得全世界都有病一样。 于是乎,网络上开始出现很多主观谩骂、客观评价、辩证分析的文章,有说推理过程不严谨的,有说分析问题太简单的,有说毒鸡汤、反孝顺的。当然也有叫好的。 我个人因为前期受到的震撼,同时受《巨婴国》的启发,改变了很多夫妻关系和自我认知的看法,在整个2017年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家庭关系,所以我总体对武志红的书和理论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有用啊。既然有用,为什么又被禁了呢?因为角度很独特、观点很颠覆、结论很耸人听闻,没有一定的心理方面基本概念的人是很难接受的。偏偏,他的书又大多是通俗读物,偏偏中国内地又缺少具有可读性的入门心理学读物。当大众开始准备着手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时,在大众传媒的牵引下找到了武志红。于是乎,一切就这样开始了。 现如今,明明夫妻、家庭和孩子确实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在那里需要我去解决,明明知道他的《为何爱会伤人》、《为何家会伤人》这些书里肯定藏着一些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就是放在kindle里提不起去看的兴趣。这感觉像极了妈妈整天跟我说按摩这个穴位、多吃这个东西对身体怎么怎么好,我也知道多少有一些作用,但是她越讲我越不那么愿意去尝试。 我一直在反思,到底是因为我自己有一堆的心理问题所以抵触武志红的文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后来我才隐约找到问题的关键,武志红本人其实就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他平时接触的客户是有心理疾病的人。个人以为,这些人大多衣食无忧、生活优渥,接受了一定的高等教育,否则也付不起他的心理咨询费,否则根本就不可能想到去找心理咨询服务。他在长期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找到了这一类人群的心理疾病规律,于是他推而广之,认为自己找到了全体中国人的本源问题,所以才有了那本《巨婴国》。 只是,那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哪里顾得上心理是不是健康?就如同一个女模特一直在批评她在工地上打工的表妹不注意发质和皮肤的护理。我一个月洗一次澡半个月洗一次头,你让我怎么护理? 武志红一直在说,当一个好人毁了自己,当一个好人让很多人心理不健康。于是很多人相信他的人得出了结论:我不能当一个好人——我要以自我为中心——我要自私,我要只管自己——我要当一个恶人。这肯定不是他的本意,然而为了点击率,营销者也许就要这样引导才能有轰动效应。 慢慢的,我醒悟了过来,身体没毛病就别整天往医院跑。于是,2018年2月8日,我取关了武志红。 谢谢武志红,再见武志红。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