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5

彩虹人生0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介绍自己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不想不想澪

已采纳

前面的课程里,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讲了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第二部分:讲了一些帮助你从防御型思维转向成长型思维的思维工具:创造型思维、woop思维、控制的两分法和正念思维。它们就像是一条河流的张力、河道和源头活水,能让一条河流动起来。 下面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讲:思维是究竟是怎么进化的? 倾听的要诀:答案在别人心里 陈老师先讲了他自己的体验。 陈老师在开始学心理学的时候,老师告诉他:在心理咨询里,倾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陈老师点点头说:知道了。而他心里想的是:老师只是提醒他早已经知道的一个常识罢了。那时陈老师对倾听的理解,还停留在不能只顾自己喋喋不休地讲,不能别人还没说完就抢别人的话,始终要有耐心。他愿意倾听,倾听是他的强项。 幸亏他并没有固守他对倾听的理解,心理咨询是关于对话的艺术。研究对话久了,他才慢慢理解,倾听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最开始,他认为他听懂了别人在说什么,后来发现,他只是在用自己的经验套用别人的东西,等他把自己的东西放下了,他就一点都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了。 直到最近,他才有慢慢又能听懂别人的一些话了。 陈老师举了个例子。 前几天他陈老师在餐厅吃饭。 妻子说:这几天没睡好。 丈夫说:这几天天热,人就是容易早醒。 妻子说:我有点担心女儿上托儿所能不能适应。 丈夫说:小孩嘛,可不都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妻子就沉默了。 在这段话里,妻子一直在跟着说,她觉得生活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丈夫却一直在强调“一切正常”。 丈夫听到妻子的话了吗? 丈夫听到了妻子说了什么,但没明白妻子说的什么意思。他只是用自己的形象来理解妻子说的话。 也许对丈夫来说,妻子的焦虑也是一种新的经验。他一直在努力把这些新的经验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中,他没来得及他听妻子所的什么意思,却急着给妻子提供一些解释,好像他很需要这种“一切正常”的感觉。 如果这时候妻子告诉丈夫,“你没听我说话!”丈夫也许会不理解,甚至会反驳:“我不是一直在听你说吗?” 可是,是什么让丈夫只听其音、不解其意呢?是他对妻子的现状不感兴趣?是他担心妻子再通过“告诉他我不好了”来责怪他?还是他很需要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情其实你不知道。 所以,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会有很多疑问。他知道这些疑问的答案不在自己这里,而在别人心里,所以他才会提问。 一个好的倾听者的反面呢? 他的心里没有问题,只有答案。因为他好像提前就知道别人要说什么。他听到的,永远是他心里想的东西,不断重复,不断重复。 所以现在,陈老师也会告诉自己的学生,倾听是很重要的,也许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事情。学生们也会点点头,也许他们心里想:老师不过是在提醒我们早就知道的事情罢了。 但是陈老师不会说什么。他知道简单说说是没用的,如果用心体会,很多年以后,学生们会更有更深刻的理解。 思维发展的三重境界 为什么要讲如何倾听呢?因为它和思维发展的规律非常像。 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的思维发展就在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某件事的理解会呈螺旋式的深入,但最后,又能简单的归纳某件事的(相对)本质。 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那他的思维就是一种弹性思维。 弹性思维的要诀跟对话很像,就是不要太确定你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为探索的可能性留下空间。 在这里,陈老师问大家一个奇怪的问题:他之前讲的东西,都是对的吗? 比如在僵固思维里,陈老师讲的了夸孩子聪明,会让孩子陷入僵固思维,会因为担心自己不够聪明而不愿意接受挑战。是这样吗? 前段时间,陈老师出差了几天,回到家一敲门,女儿扔下手里的游戏,飞奔过来抱他。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在她玩数独游戏的时候,陈老师在一旁夸了好多次宝宝乖、宝宝聪明,陈老师分明看到了她脸上开心的神情。 这样的夸奖会让她陷入僵固思维吗?陈老师认为不好。为什么呢?这里陈老师留了个悬念,在课程的下一部分再讲。 陈老师在这里说的是,像心理咨询做的只是局部工作,这里所讲的知识,也是局部的知识。 那这里是说:人应该有批判思维,不能全盘接受吗?不是,陈老师想说的恰恰相反。 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找出他不够完善的部分,是很容易的。可是要听到它对的部分却是不容易的。你要先接受他说所说的都是错的,才能听到他说的对的地方在哪里。 如果套用三种境界: 第一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成绝对真理来学习; 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它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拒绝它; 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陈老师又举了个例子。 在青春期的时候,陈老师一直为自己是一个内心敏感的人而苦恼。那时候,他不知道应该怎样和人交往,见到陌生人总是紧张,不知道说什么。 陈老师对敏感内心这个标签也毫不怀疑。这是第一个阶段——“见山是山”。 学了心理学之后,陈老师会努力寻找一些例外。陈老师发现自己并不是跟所有人打交道都困难,跟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时,他也会很放松,而且,他很享受别人听他说话。 所以在那段时间,他就有意识的不用敏感内向来形容自己。这是“见山不是山”了。 可实践一下,有一天他就想,干嘛这样累,钱钟书先生说,偏见就是一种思维的休息,他就不能让自己休息一下吗?于是,他就又开始跟人说,自己是一个敏感内向的人。 有意思的是,陈老师感觉自己的读者很接受他的这个标签,每次开读者见面会,都会有读者说:“老师,我也是敏感内向的人,所以我看到你,觉得特别亲近。” 有时候,陈老师也会主动跟人说:“我是比较敏感内向的人,万一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还请都照顾。” 这时候,陈老师不再因为这个标签有心理压力,相反,他还认同了敏感内向。这是“见山又是山”的另一种境界了。 (第一层境界:外界事物符合自己的感知,适应自己的规则;第二层境界:知道了自己认知的有局限性,对外界事物有了超出自己固有观点和规则之外的新的看法;第三层境界:认同了自己的认知,认同了事物的变化,接受了现实。)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己所了解的,永远都是局部的知识。 因为知道自己只能获得局部的知识,那局部之外的部分,才会变得既神秘又有吸引力。我们才会想,那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呢?这就我们进一步探索留下了空间。而这个空间,其实就是我们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空间。 我们讲思维的发展,我们要讲局部的知识呢? 因为,所有你关于世界、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也都可以看做一种知识。只不过,你既是这些知识的生产者,也是这类知识的接受者,你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你说,这个世界糟透了,这就是你的知识;     你说,我应该变得聪明点,否则别人就不喜欢我,这也是你的知识;     你说,我是一个敏感内向的人或者一个活泼开朗的人,这些都是你的知识。 那么问题是,你说把它们当成局部的知识呢,还是当成无法改变的真理?如果你把它们当成局部的知识,那这些知识之外的空间在哪里呢? 前面课程讲了限定我们思考的“应该思维”,你可能有一个问题:陈老师的课程是不是提供了另一些规则,它会不会塑造另一种应该思维呢? 不是! 因为你要知道,这个课程提供的也是局部的知识,如果你知道这些知识之外,还有很多的未知空间,你就不会被这些知识限制住,从而摆脱应该思维了。 所以,思维的弹性其实就是承认我们自己的限度,并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心理学大师米纽庆说:确定是改变的大敌。而弹性思维,总是会看到不确定的部分,这也为改变留下了空间。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一种适应方式是同化。就是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并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修改,以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 另一种适应方式是顺应。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以升级的认知模式适应理解新事物。 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这些对知识的态度,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让我们的认知模式在适应新信息的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这个过程伴随着对之前自我的修正甚至是否定,还有面对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因此,会非常痛苦。 可是,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接受它们对自我的改造。这样,思维才能在一个不断提高的进程中,将一个人的认知不断提升,同时也不断发现新的东西,从而让我们的生命不断扩展、充实。这也就是生命的意义。 总结一下: 思维是怎么进化的?承认我们了解的知识局部知识,并探索其他可能性。 最大的可能性是什么呢?来自你所处的环境,也就是你和外界的关系中。其中也包括你 和其他人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介绍自己

269 评论(10)

粉红猪大大

最近我在阅读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所著的书——《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学习用第三人的视角来观察和反省自己。 这本书读起来挺有吸引力的,因为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很多贴合生活的事例,加上作者严谨心理学知识的分析,帮助我们学会从别人的事迹中,反思自己遇到的类似的问题,启发人们思考。 在前言里陈海贤咨询师说了一段让我很有共鸣的话。他说有一些人,他的条件天生就比较好一些,只要稍微一点点努力,就能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绝大多数的人们都需要一直积极勤奋学习,勇敢地克服困难,一步一步才能够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成长起来的我,也是一个个了不起的我。我想这正是作者给自己的书取名为《了不起的我》的原因。 每一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优秀的人,所以我们要对自己充满希望,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自己! 对于改变,每一个人都有选择 很多人把自己难以实现改变的原因归结于所处的环境、原生家庭的原因。这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企图要去减轻自己的责任,安慰自己,告诉自己只能接受,自己是没有选择的。 其实当我们在说因为环境和原生家庭的影响而让我们没有选择时,当我们面对成长机会时一次次选择拖延时,我们就已经为自己做出了选择,这是一种被动消极面对的选择。 而这种选择对我们想要真正的改变是没有帮助的。我们要认识到改变的主动权其实就在我们手中,我们可以选择作出的另一种选择是——积极主动地态度,勇敢地承担自己责任,这样我们才能够认清现实,诚实地面对自己,勇敢成长! 改变的本质——创造新的经验 陈博士说,改变不是一个人想改变就能立刻改变的。改变的真相是在改变自己很长时间以来养成的一些习惯或者说是人们应对问题的行为模式。我们身上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 他介绍了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经用有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感性自我就像一头大象,而你理性自我就是骑象人。虽然骑象人想让大象听自己的指挥,可是大象的力气太大了,并不一定每次都听从骑象人的指挥。 就像你下定决心早起学习,但是你感性的自我就会告诉你,睡懒觉是很舒服的行为,所以你就可能坚持一周就放弃了。 感性的自我会受到旧的实际经验好处来支配。理性的自我只有想象中的好处,没有实际体验的好处。 由于大脑长期感受到的是旧经验的体验好处,所以当问题出现时,大脑很容易会受到感性思维的影响而不受理性思维的影响。 那我们改变的本质就是要创造多一些新的好的体验的经验,让大脑确切认识到新的行为带来的好的经验体会,积累实际经验好处,从而让我们的大脑能听从理智的指挥。 我以前是没有读书的习惯,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确实认识到了读书能让自己变得更充实,而且让自己更有方法去解决面对自己的困难。因为我的大脑在我进行读书这一个行动中确实体验到读书乐趣和充实的经验,所以我的大脑也逐渐调整为能静下心来看书了。 当我们认识到某一个好的方法时,坚决的实践,不断积累新的经验,才能真正的改变自己。 改变的方法 第一步:学会提出“奇迹提问” 如果你感到压力很大,导致自己不敢前行时,那么可以问一问自己,一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假设你已经成功达成目标了,你那是回想起来,你当时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以我为例,我想一年后成为一个更加专业、情绪更加稳定幼师,那我当时应该迈出的行动第一步就是每天坚持阅读,每天反思,不断进步。通过想象目标已经达成,帮助自己缓解压力,让自己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第二步:运用“小步子原理”行动 我们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之后 就需要制定每天能坚持容易达到的目标,积累每一天小小的好的经验体验。 在一开始我们可以选择设置小一点的目标,不要让自己在行动开始时就产生畏难心理。 如果你想培养一个读书习惯,那你就可以从微习惯入手,提醒每天阅读五页书,让自己轻松面对任务。完成一天后,就就可以在书的那一页底部画个五角星,让读书稍微有点记录,让大脑体验到成功的感觉。用每天阅读五页书触发自己去每天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是一个好的方法,其他的方面事情也能灵活的运用。 第三步:学会用情感引导大脑 大脑容易受到焦虑,批评的影响,但也会受关爱、温暖和鼓励的话语影响。当我们意识到有些焦虑时,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习关照自己内心,很重要。 当我们做错事情受到他人批评时,我们如果能从中感受到别人对我们的批评其实也是关心我们,帮助我们的方式。让大脑感受到他人批评下隐藏的对我们的关爱,我们就更有机会会反思自己的错误,积极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既然我们已经开始走在改变的道路上了,就需要不断坚持,把每一天当做游戏关卡,勇敢挑战每一天,一点一点不断进步。 最后的话

228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