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8

Lucia慢半拍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著名心理咨询师演讲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雁归来无痕

已采纳

从小到大,周围的人都说,我是一个内向的人。 小时候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我就悄悄躲在房间里面,等到客厅里寂静无声了,才悄悄探出头问,“客人走了吗?”在路上,我碰见熟人就偷偷往旁边躲。有时候被强行拽出来,我就轻轻叫一声然后躲到爸妈身后。 上幼儿园、上小学,我是绝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如果不幸被点名,只好硬着头皮红着脸小声回答。 中学、再到大学,不得已要在大庭广众下讲话,会提前焦虑和不安好久。 工作之后,除了必要的和需要的社交之外,周末节假日我也愿意一个人待着。 说到独处,我常常从中找到快乐。我喜欢那种从人潮人海中退出来,静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感觉。 长辈们谈起我来,总会不吝啬自己的遗憾。他们常说,“这孩子哪儿都好,就是太内向了!从小就这么害羞,以后长大可怎么办呀?” 很多人认为不爱说话的人就是内向害羞的,认为内向的人 不善于与人打交道。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长大后,我观察了身边很多内向的人,读了很多人物传记,也研究了心理学。才发现,内向真的不等于害羞。 害羞是一种社会焦虑,这不是性格决定的,是因为我们对某些陌生的社会情景缺少信心。但凡过分在意别人怎样看待自己的人都会害羞,而并不是只有内向的人才会害羞。 内向的人,其实是具备很强的社交技能的。 有很多演讲大师,其实都是内向型人格,比如富兰克林·罗斯福、甘地、林肯、比尔盖茨、乔布斯。 现代心理学家发现,内向的人对于外界的刺激更为敏感,交际活动会让他们消耗很多精力,会让他们感觉到疲倦。 外向的人,需要通过社交来获取能量,而内向的人则需要独处来获取能量。内向的人,安静独处,并不是在逃避什么,他们只是想充充电,重新启程。 所以内向的人不是不具备社交能力,而是自主地选择了不参与社交活动,因为他们在独处中会获得更大的愉悦感。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他从小就是个性格内向的人。曾几何时,他也为自己的内向而感到苦恼。 上大学的时候,他感觉性格外向、情商高、会说话的人在学校是更受欢迎的。所以他下定决心,想要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 武志红花了差不多5年的时间,强迫自己和别人打交道,学习沟通的艺术,开始讲笑话,说话也刻意变得幽默。 结果,他看上去确实变得更为“外向”了。他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了,异性缘也变得越来越好了。 武志红说,外向而幽默的他只存在了4、5个月时间,后来他觉得太累,也觉得那不像是他自己,于是又变了原来的样子。 人们通常觉得,内向的人不善言辞,总被人遗忘。 的确,内向的人容易显得孤僻,但大多数内向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交际都是没问题的。况且,说话、沟通和演讲都是可被锻炼的技能。著名的作家、演说家、政治家萧伯纳,年轻时非常内向,他很害怕当众讲话。 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萧伯纳被请上台演讲。他非常紧张、非常狼狈地发表了讲话,被大家嘲笑,他自己也觉得很丢人。 但是萧伯纳并未从此放弃,他利用一切机会在广场、公园、车站等公众场合进行疯狂的演讲演习。经过无数次的练习,萧伯纳终于成为一名演说家。 内向的人并不是喜欢沉闷,而是他们不喜欢把精力过多地耗费在某些肤浅或者无味的社交上。 周国平说:“我天性不宜交际,因为在社交场合,不是别人觉得我乏味,就是我觉得别人乏味。我害怕说平庸的话,这种心理使我缄口不言。” 内向的人更看重谈话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他们大多时候的“不爱说话”,不过是不喜欢讲没有品质的废话。 一位作家接受采访时说,他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体弱,内向,不怎么和同龄人一起玩。所以,他的整个童年都很孤独。 但是他博览群书,并且在书里找到很多乐趣。 每次受到批评,他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看书。 看书让他发现,自己遇到的挫折不算什么,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往往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却都能熬过去。 因此,他能看轻自己遭遇,告诉自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于是,他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找回生活的乐趣。 他发现,当他退守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总是能够感觉更加清明、快乐。 这,慢慢地就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长大后,他从内在世界出发去钻研文学,以宣讲内在的生命智慧去呼应外在世界。他从自身的自然位置出发,实践自己的天赋使命,找到了一条与这个世界相交的点。 他说,读书成为他的支柱,为他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什么事情转个弯,回到这里都可以被化解。 他不再是采取一种防御的姿态面对变动的世界,而是从被动的精神退守,变成了主动地经营内在的自我。 人们看到内向的人往往都会觉得,这些人怎么闷闷的,好像不快乐的样子。因为内向的人总是以安然静默的姿态存在,不声不响,所以容易被理解为不快乐。 事实上,他们只是喜欢享受另一种形式的快乐。 他们在晴天翻着书籍,写下自己的感悟。 他们在雨天端起咖啡,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们在雪天独坐窗前,探索未来的世界。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从小性格十分内向。不过内向的他,拥有很多人所缺乏的坚毅和专注的品格。 他一生中,始终对炸药研究保持着浓厚兴趣。哪怕弟弟因他发明的炸药发生爆炸事故,他也没有由此被吓到,而放弃他炸药研究的梦想。 最终,他终于凭借自己内向性格赋予自己的优势,在自己的领域发挥出难以估量的影响,同时也收获了巨额的财富。 除了诺贝尔以外,许多家喻户晓的天才人物,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达芬奇、普京、曼德拉......都属于性格内向的人。 人们常常觉得,内向的人更不容易成功。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的作者苏姗·凯恩在研究了大量内向者之后,写道: “内向者天生善于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使他们拥有高超的洞察力与理解力。他们善于将外部信息进行整理吸收,变为自己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或否定。” 有个小男孩,出生就被母亲抛弃,3岁时想尽方法恶作剧,上课从不听讲,从不完成家庭作业,顶撞老师,总是被赶出教室,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常被人当做是“怪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硅谷传奇人物史蒂夫·乔布斯,他是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有个内倾型性格的人,初期管理公司时,很少公开演讲。他是个邮件狂魔,执行推进商业理念全靠不停地发邮件。这个人,就是将腾讯帝国打造成了世界级企业的奇才马化腾。 罗永浩说:“外向的人也许会左右这个世界,但是内向的人才会创造世界。” 其实与一般世俗的偏见相反,研究表明,内向的人,除了某些销售岗位,在职业上相对于外向的人来说,并没有劣势。 反而在一些需要创造性、创新性的工作上,内向的人会更有优势。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1921年的《心理类型学》中正式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内向(Introvert)的概念。 荣格认为,这两种特质的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 外倾型人格的人认知世界时,以外在客观事物为核心。他们倾向于通过群体交流获取能量,很容易与外部世界和谐相处。 内倾型人格的人认知世界时,以内在的自我感受为核心。他们倾向于通过独处获取能量,习惯于将内在的感觉和观念投射到外部环境中去。 然而,内向和外向并不绝对。 不是说一个内向的人就完全没有外向的成分,也不是说一个外向的人就完全安静不下来。每个人其实都有内向和外向的性格,只是在特定的时候某种性格会处于主导地位。 很多时候它会随着人的成长,随着人阅历的丰富而渐渐的发生变化,最后,大多数都会走向中庸。 内向和外向 也没有好坏之分。 这是个世界对内向者人格怀“偏见”的时代,也是我们需要摆正对“性格”进行错误等级分类的时代。这个社会需要外向者,也需要内向者。两者本来就同样精彩。实际上,在专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荣格,本身就是个十分内向的人,而且一直专注在自我的世界中。 正如纳博科夫所说:“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两种力量的斗争:对独处的渴望和走出去的冲动。内向,即对自己内心活跃的思考和幻想的兴趣;以及外向,对外面的人和可见之物的兴趣。” 只不过,内向的人,转向内心的力量更为强大而已。 你读《哈利波特》,赏《向日葵》,听《夜曲》时,有没有想过创造它们的罗琳、梵高和贝多芬都是内向型人格呢? 你有没有发现,来自内向星球的你,岂止没有问题,简直就自成一种了不起的逼格啊! 其实,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镁光灯之下。如果你曾因自己是个内向型的人而担心,别沮丧了,赶紧去发掘自己的天赋吧。 你面临的唯一挑战就是,在你喜欢的而且擅长的领域,耐住寂寞,将专业发挥到极致。 就像周杰伦唱的,“认真的男人最美丽 ”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女人。 当你无比专注、魅力四射的时候,大家都会被你的专注、实力和成就所吸引,根本就不在意你性格如何了。 真正有魅力的人,跟内向外向无关,只跟他做人的品质以及做事的态度有关。 是的,你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但你需要认清自己。 你仍然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包括外向者的优点,让自己成为更好更优秀的自己。 这个世界是多样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内向者只是区别于外向者的另一种存在,仅此而已。 所以,内向的你,何必迎合社会的偏见,强迫自己从内在的世界里走出来,强迫自己对某些人强颜欢笑,强迫自己要变成另外一个人呢?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有意义的事情,潜心钻研,深度思考,积极行动。对于内向者来说,这才是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因为,幸福的源泉,快乐的秘密,生命的意义,就是“成为你自己”啊! 因为,内向的你,原本就自带光芒,风光无限啊!

著名心理咨询师演讲

186 评论(8)

双鱼0303

这世上有很多难事,但是每天最困扰我们的便是与人沟通,而沟通最难的对象就是我们的家人。 我和老公结婚五年了,仍然没有找到一种恰当的沟通方式,或者说我们一开口就是争吵,把自己摆在对方的对立面,因为某一件小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就把战火上升到最高级别,越吵感情越糟,越吵越不想和对方说话,一段原本向好的关系也行就这样逐渐走向毁灭。 相信很多家庭和我一样,沟通不到位是伴侣之间所有问题的源头。有人说,没法沟通,三观不一致,你说东,他说西,坐在一起就掐,两个人根本不在一个频率上。于是放之,任之,男人不愿意回家,女人一个人承包家庭的所有重任,仿佛这就是她一个人的家,于是对男人的怨越积越深,两人即使再次坐在一起也像陌生人一样无话可说。 我想,大多数男女当初走进婚姻都不是想要这样的结局,如果我们能在问题初露端倪时,及时的沟通,也许那些星星点点的火苗会迅速熄灭;如果我们能在遇到僵持不下的问题时,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用包容探讨的态度,恰当的沟通,也许剑拔弩张的气氛就会变成其乐融融的局面。 沟通不到位的根源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不能理解对方,二是不能精准表达,三是不能放低姿态。 前两个方面可能涉及到我们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最后一个方面则直接指向我们的情商。 有时候,我们在面对工作或者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时,尤其是在地位比自己高的领导长者面前,都可以并且由衷的放低姿态,用谦卑的口吻、柔和的态度和对方沟通,即便出现意见分歧,也会以语言的艺术巧妙化解。 可是当沟通对象换成我们身边的爱人、亲人的时候,我们总是难以低下高贵的头,我们总想着让对方先低头,从而证明我们在对方面前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沟通时也只会采用强硬的语气,错了也绝不服软,感恩感谢的话也很难从我们嘴里说出来。 其实,如果有人咨询过心理咨询师就会发现一个共性,针对婚姻关系或者亲子关系进行咨询的人群中,心理咨询师给的建议都是从自身做起,首先就是改变自己说话的态度,用谦卑的姿态,像对待领导一样,不吝各种赞美的语言,因为好话谁都喜欢听。 我没有切实的使用过这种方法,总觉得不奏效,但是所有心理咨询师都是这样说,那么总应该有点合理之处吧。 我认识一位心理咨询师,她已经年近花甲,却依然风姿绰约,脸上虽然不免岁月的痕迹,但是看上去神采奕奕,也只像四十几岁而已。她年轻时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丈夫懒散挑剔,两个人除了争吵就是争吵,后来她实在忍无可忍,一怒之下选择了离婚。婚后免不了的自然是后悔,后悔当初自己的冲动,后悔明明不是那样想的,却依然说出各种伤人的话,后悔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前夫与自己冷静的沟通…… 直到后来,她接触到心理学,她慢慢学到,与家人沟通,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感知,而这种感知来源于沟通者的语言、态度、甚至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她说她受益的三句话,谢谢你,对不起,我爱你。 之后的她似乎变了一个人,又一次恢复了往日的自信,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各地的讲台上,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也终于再一次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即便已是黄昏恋,她和丈夫也依然偶有浪漫,恩爱有加。她把一切的成功归结为自己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与家人沟通。 台湾著名身心灵成长师赖佩霞曾经有一个演讲《结了婚才知道自己有多恶毒》,说的就是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与家人的沟通。她认为,两个人相处就是希望和平没有争吵,那么自己语言上让步一些又何妨?逞一时口舌之快,伤害的不仅仅是对方,还有自己。 在亲密关系中,难以沟通的不仅仅是爱人之间,还有父母和子女,因为彼此太熟悉,太了解,所以,语言上的分寸感就会减弱。 我见过不少80后的独生子女与父母的交流,大多都是颐指气使,即便自己成人成家,因为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内心深处对父母可能有很深沉的爱,比如担心父母受骗,再三叮嘱他们不要轻信,可说出来的口吻像是指责和命令,而父母总觉得自己活了大半辈子,怎么轮得到自己的儿女来教育自己,于是双方便把原本出自好心的一个事情变成争吵的导火索。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需要的可能就只是一份好言相劝的耐心和尊重,对于子女来说,他们需要的可能就是“我们会小心”的认可,可到了现实情境中,这些都没有办法呈现。 沟通不畅会导致一场争吵,这也许并不可怕,吵过再和好便是,但长期的沟通不畅会毁灭一段关系,可能是婚姻,也可能是亲情,你说这样可怕不可怕?

350 评论(10)

fishmoon00

想必从小到大,不论是家长或是老师,甚至是亲戚朋友,都问过我们一个极其雷同的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以后想做什么? 细细想来,从小到大的梦想或许变化无常,又或许始一而终。不论以往的理想多么天真美好,步入高中,作为即将要成年的我们,都应该仔细思考、规划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了。于我本人而言,从小就没有特别远大的理想。我不想当医生、科学家,或者警察。还记得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家宠物店,养好多好多可爱的猫咪和狗狗。再后来学习了声乐,又想当音乐老师教小朋友们唱歌,把美妙的歌声带给更多的人。但后来感到自己的水平实在不足,而且也没有时间继续学习声乐了,只能暂时不去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当父母或者亲戚再问起我的理想,我总是沉默好久,笑着摇摇头:“不知道哎,我还没想好呢。” “不用说,你以后肯定会很厉害的。” 他们常常这么对我说:“做人要有理想呀,比如说当科学家,宇航员什么的。”妈妈常这么劝导我。可是,我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非要理想那么远大呢,一定要想成为众星捧月一般的厉害人物才算正确吗?也不是我甘于平庸,至少,我不想那么好高骛远,看起来多么志向远大。我想静下心来去想,去思考,我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后来又过了很久很久,我还是没有想明白自己将来想要干什么,直到有一天...... 那是我步入高中后的第一节心理课,心理王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 她曾经也思考了很久自己的职业,后来觉得,现在社会上的人们,由于各种压力、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而心理问题最高发的年龄段就是高中,所以她毅然决然选择学了心理学,然后来到高中做一名心理老师。 听了她的一番话,我心中深感触动。我是一个极其感性的人,非常敏感,常常会遇到许多纠结不已,使自己难受的事情,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会思考很多很多,去揣测问题的因果,他人的心思。因此,我对人的心理颇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而且我也了解过不少关于心理出现问题者的惨案,不论是在新闻还是在我的身边。我身边就有一位优秀的初中同学,被抑郁症所困扰,以至于不得不休学。而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对于这些问题,还是比较漠然,关注甚少,甚至有人会冷嘲热讽说“何必呢?就是太矫情了等等。”更可气的是鄙视他们,另眼相待。对此我真的深感心痛,却又无力改变。所以自此以后,我觉得我的人生似乎有了方向,我想学习心理学,想当一名心理老师或者心理咨询师。我也跟父母交谈过这个问题,他们劝我说这个专业工作不好找,在中国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万一当不了老师,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也不好干。而且,在中国,没有什么人愿意把自己的心理问题说出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更何况心理咨询可能花不少多钱,没有几个人愿意。如果找别的工作也难找。这确实值得思考,可是我想了很久,还是觉得很想学习心理学。或许这过分浪漫天真,过于理想了。

246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