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85

我叫鑫小鑫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方言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okomi0827

已采纳

和...一起

心理咨询师方言

169 评论(12)

半透明SKY也

按摩洗脚的术语。这么解释吧,有个客人来了,他没有指定哪个人,那么按排班顺序来提供提供按摩洗脚的就叫上钟;到了规定时间提供按摩洗脚的那个人要下班了,这就叫到钟;客人指定要某个人来提供按摩洗脚的,就叫点钟。

213 评论(8)

s791144868

是句谚语,流传于京津一带,很难说出自哪里.不过较早出自书中,是鲁迅先生评孔乙己说的

152 评论(14)

西城桃乐蒂1126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批判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对弱势受害者毫无同情心的混账话,现在是挂在众多无脑年青人嘴边的口头禅,甚至成为他们用来判定是非的低层次低智商的座右铭了。每当看到这句混账话时,我都会为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感到可悲。诗圣卖炭翁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达了对以卖炭翁为代表的穷苦劳动人民无限的同情,诗圣却没有一个字说到这位卖炭翁有什么可恨之处,恰恰相反,在诗圣的笔下,强烈谴责有可恨之处的,恰恰是造成卖炭翁如此不幸遭遇的封建剥削制度。唐朝陈陶《陇西行》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表达了对牺牲将士和留守家属的无限悲悯同情,没有一点点意思在指责这些河边骨梦里人有什么可恨之处,其谴责的也恰恰正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帝王功业,而驱使这些年青人献出生命,和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痛苦灾难的封建统治者。信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混账话的人,为了表明他的原则有所出处,有时会含糊其辞的告诉你说,这句混账话出自明朝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但《小窗幽记》的原话是“天下可爱的人,都是可怜人;天下可恶的人,都是可惜人”,这不过是一句略有辩证思想的生活哲理,表达的又哪里是为加害者开脱这种混账意思呢?混账话的信徒于是继续开脱说,这句话出自《佛经·第6条·修身训条》,但是哪里有这样一部名叫《佛经》的佛经?而其所谓修身训条的相关内容,竟然全是一些民间的俗语,诸如“付出未必期待回报”,“人至清则无徒”。所谓“人至清则无徒”,出处是班固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把班固这位儒教信徒的名言,改头换面假称是佛经中的训条,在网上居然有佛教徒信之不疑,岂不是很可笑吗?看来看去,唐朝到明朝,佛教到儒教,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混账话,在中国古代是查不出任何出处了。怎么办,混账之人必有混账之处就认输投降了吗?不,他们还在继续狡辩,他们这次又改口说,这句话是鲁迅说过的,但是鲁迅从没说过这样的混账话,翻遍鲁迅名言也只找到这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这句话是对弱势受害者不觉悟的愤语,表达的意思却完全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无关。前者不幸是遭遇,不争是状态,所谓不争,恰恰是表达了对加害者的炎威赫赫,使弱势受害者不敢争,不能争,争也争不过的控诉。而后者可怜是遭遇,可恨是原因,完全是站在加害者的立场为其寻找开脱的借口,二者岂可混为一谈等量齐观?那么这句混账话,是来自文革时期吗?也不是,查遍文革语言也没有这句混账话的踪影,可见得即使是在那么过激的年代,中国人的思想仍然没有堕落到信奉如此混账话的地步。从佛教到儒家,从唐明到五四,从建国到文革,遍查不获之后,最终这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总病根,落实到了卖弄低俗者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上。2002年春晚,赵本山和范伟高秀敏,合演了小品《卖拐》的续集《卖车》,在《卖车》的最后,赵本山正式把这句“可怜之人就必有可恨之处”的毒素,通过春晚这个数亿收视观众的平台,流布给了全国观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句混账话逐渐在全国蔓延,国人的价值观因之而扭曲,年青人的是非观因此而受到侵蚀,变得是非不明毫无同情心。直到这部小品的演员之一高秀敏女士,在演出三年后的2005年,以年仅46岁的大好年华不幸英年早逝,第一个成为了这句混账话的牺牲品。英年早逝岂不正是很可怜吗?但是高秀敏的可恨之处又在哪里呢?赵本山面对昔日合作者的英灵,还能再笑嘻嘻说出这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吗?综上所述,是到了彻底否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混账话的时候了。可怜之人没有可恨之处,可恨的是造成他可怜境遇的加害者。这种加害者,有可能是病魔,有可能是凶手,有可能是制度,但无论如何,也绝不能再为加害者开脱罪责,而毫无同情心的把过错推卸到受害者身上。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批判的不正是错误信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别人的苦难麻木不仁,却忘了也许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可怜人的袖手旁观者吗?

310 评论(14)

小白兔256

相与[xiāng yǔ]意思:最初的意思是往来朋友,对山西商人来说,这个词是指生意伙伴;即一起。

一、相与基本释义:

1、彼此往来;相处。

2、相互。

3、旧时指相好的人。

二、相与引证解释:

相处;相交往。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银子用?”

白话释义:罢了,如今你与张老爷相交往,哪里会愁没银子用呢?

三、相与用法示例:

1、她光彩流动,凡人相与必知其佳人难再得。

2、古人讲究莫逆于心,遂相与友。

扩展资料

相与近义词:相处、相互

一、相处

【词语】:相处

【拼音】:xiāng chǔ

【释义】:指共同生活;相互交往,是指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这种交往涉及言谈举止。

示例:

1、即使相处的时间不多,但所谓的友情是不在乎相处的时间长短的。

2、与别人和谐相处,是做一个成功推销员的先决条件。

二、相互

【词语】:相互

【拼音】:xiāng hù

【释义】:彼此。

示例:

1、阅读和写作是相互关联的,二者不可偏废。

2、同学之间有些小摩擦是正常的,只要我们相互理解就可以避免。

130 评论(11)

碧落的海

不像熟语,是民谚.平时聊天经常提到.

35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