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晓晓你知晓
学生们常挂在嘴边的“迷茫”、“懒癌”,我更倾向于称之为“无力感”。 因为不论是感到“迷茫”,还是不幸罹患“懒癌”,最终导致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要么是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要么是明明知道该干什么,却一直拖着不肯去做,总之,最终的结果都是什么也没有去做,也什么都不想做。究其更深层面的感受,其实是对现实状况的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每个人都会有,也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间或地重复与发生。 这并不奇怪,也并不可耻,因为人生本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旅程,而途中什么样的状况都有可能发生,当事情的发展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甚至是与我们的预期背道而驰时,我们会感到对生活的不可控制,这时“无力感”便会油然而生。 我们先是自我否定,进而自我怀疑——这势必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面对气势汹涌的痛苦的感受,大家更喜欢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从痛苦的身边绕过去,而不是去面对它,感受它。于是大家会选择去睡觉、上网,或者打游戏——以一种我们更容易掌控的方式来面对无法应对的“失控”。 我们将时间用最简单易行又倍感舒适的行动去填满,这样就可以让我们不去面对痛苦的感受。 我们逃避了面对痛苦的感受,但同时,我们也逃避了问题。 感受可以暂时性地减轻甚至是消失(其实是被压进了潜意识),问题却依然还在。 等我们挥霍了大量的时间试图去冲淡自己的痛苦,等回过头来却发现问题依然还在的时候,更深的“无力感”会再次袭来,甚至还会伴随着懊恼和恐慌,这种感觉比单纯的“无力感”更让人难以承受,于是继续逃跑,继续去睡觉,上网,打游戏,如此循环,我们将自己封闭在了自己构建好的狭窄的舒适圈里——“懒癌”和网瘾便由此而生。 而当大家感到“迷茫”的时候,一般不是没得选,就是选择太多,无法抉择。不论是哪一种,二者在实质上都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只不过是两个不同的极端而已。 短期或偶尔的“无力感”可以让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准备下一次的整装待发。而如果长期地任由自己陷于“无力感”而无法自拔,则是当了问题的逃兵,是对现实的缴械投降。 我最喜欢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他的书中曾说:悲伤,是完结悲伤的力量。我想,这样的逻辑,对于“无力感”同样适用:承认无力感,是完结无力感的唯一途径。 “无力感”只是一种感受,你在这头,产生它的问题在那头。 它可能会令你不舒服,但当你承认它,面对它,审视它之后,它会引领你找到牵系在“无力感”那头的根源问题之所在,而这恰恰是你需要着手去解决的。 要解决问题,必须要走先出自己构建的舒适区。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或感受,如果你宅在家里或宿舍不愿意出门,那么待的时间越长反倒越觉无力。而当突然有事不得不出门的时候,走出门外的你马上会满血复活,精力无限——走出舒适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 或许,在这点上,我们不妨向《海底总动员2》里的多莉学习——当不知该如何去做的时候,不如先开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你想做的事情和方法。先从你喜欢做的事情做起,从容易实现目标的事情做起。 而只要你一旦开始,便播下了行动的种子,具有了冲破坚石的力量,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也未可知。 面对无力感,只要你愿意开始,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Just do it!
抬头走我路
大家好,我是慢茶单1月底,社群的小伙伴C问我说:自己进入不想做事的状态,我该怎么办?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情况,只不过发生的频率不一样而已。要先调节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了解这种情况的根源是什么,我们才能根据源头来解决问题。一般产生这种情况,源于以下几种情况:(1)丧失精神支柱(2)对目标失去了动力 (3)没有看到自己想要的结果1、先来看第一种情况:丧失精神支柱 这种经常占据的比例比较大,一般是围绕着别人来转,对自己的关注比较少。当小孩放假了,不用接送了,当自己不用再一整天忙忙碌碌,放假以后……自己一下子,就感觉整个人很空,不知要去做什么好。即使在元旦的时候,自己罗列了这么多目标,但这些目标都是围绕着自己关注的人群所设立的,自己所关注的人群都休息了,那自己的目标推进也进入了缓慢前进中。这个时候,你就会有种无力感产生,从而出现了不想做事的状态,对什么事情也不感兴趣。2、第二个+第三个:对目标失去动力,看不到自己想要的反馈 这一点可以和第三点放在一起说,一到年底不管是刷朋友圈,还是看刷的社交软件,都看别人的收获满满~而自己还是处于储蓄状态,这让自己看不到前进的动力,产生了自我怀疑:我这样做对吗?为什么我一直看不到我想要的结果……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该怎么调节呢?这个阶段可以把自己的目标按暂停键,把自己不舒服、难过的状态记录下来,通过书写来抒发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先不要去梳理自己的情绪。这时候你,别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的,反而越是告诉你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越是让你烦躁不已。在隔离自己情绪期间,只需要记录自己不舒服的状态就可以了,但给自己隔离情绪设置一个时间。可以是一天、两天、一个星期……具体看自己每天的状态如何,前期可以先把时间设置得短一点,看看这短期后自己的状态恢复得怎么样了,恢复得不错的话,隔离情绪期就结束了。短期隔离情绪后的状态,还是不稳定的话,就继续延长隔离。但需要注意的是,最长的情绪隔离期是半个月,超过半个月自己还是这个状态的话,自己就应该要去向专业人士咨询梳理这样的情况了。这里所指的专业人士是心理咨询师,超过半个月的情绪还是不在状态时出现了抑郁情绪了,这种情绪很难自己调节梳理,需要专业人士来帮助自己。情绪隔离结束后,我们就进入了寻找情绪根源,去找让自己情绪不在状态的根源在哪里。这时候,你要回顾触动你情绪的事情时什么,把它详细完整地表达出来。然后,根据把事情分段落去梳理思路,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最后,找到根源以后,就调动自己过往的经验。之前发生类似的情况,我是怎么处理的,如果自己没有处理过类似的情况,可以求助有这方面经验的朋友。也可以让第三方帮你梳理思路,虽然自己的情绪已经冷静下来,但自己在梳理思路的时候也是会存在不曾留意到的细节。借助第三方来帮忙梳理的话,可以看到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让自己对事情有了更具体客观地了解。第三方可以是自己的朋友,也可以是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是自己朋友圈从事咨询的人员。找到根源,也知道了清晰具体的改善方向以后,自己就需要把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在下次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时,自己就要调出来去运用起来。我们一直都说:知道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我们知道了道理,不去行动的结果就是这样。如果你真得想改善一直折腾自己的困扰,在知道以后就要做出行动,而不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行动是治愈的良药!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