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30

老王09870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刺激你的频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engzhenpeng

已采纳

在听到打雷声的时候可以看一个电视剧,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也可以带一个耳机,听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

心理咨询师刺激你的频率

274 评论(15)

豆豆腐腐点

2017心理咨询师考点:感觉

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下面还有更多关于感觉的知识,一起和我来看看吧!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0世纪初,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2.感觉的编码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A.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A.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A.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B.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韦伯定律:K=△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

4.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强度与感觉大小存在两种关系: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1)对数定律P=KlogI(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指的是刺激量)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乘方定律P=KIn(P为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实验的常定特征)

公式表明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5.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由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

(1)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棒状一个是椎状。

(2)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o-20o度处最多。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3)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6.视觉的基本现象:

视觉的基本现象有:明度、颜色、视觉中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7.视觉的一些现象:

(1)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3)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4)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5)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6)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7)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8)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8.听觉基本现象:

(1)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2)音响和频率的关系: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赫兹-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4)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9.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10.其他感觉

(1)肤觉: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2)嗅觉和味觉

(3)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270 评论(12)

星闪乐途

心理咨询原则分别是助人自助原则、保密原则、时间限定原则、尊重来访者的原则、感情限定原则、延期做出重大决定的原则、守时性原则等等。

一、助人自助原则:心理咨询是帮助来访者自己解决问题,而非代替来访者解决问题。

二、保密原则: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的谈话保密。其中包括来访者到中心接受帮助的事实也保密。但出现某些特殊情况时,需要向有关部门报告来访者的情况。

三、时间限定原则: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心理咨询时间一费规定为每次50分钟(初次咨询时可适当延长),每周时间频率固定,除有特殊情况,否则不能随意延长或间隔咨询时间。

四、尊重来访者的原则:来访者寻求咨询完全出于自愿,无论是在咨询关系确立的时候,还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或是在咨访关系的终止时,是否接受或继续心理咨询完全尊重来访者个人的选择,“心理咨询师”不能进行主观强制。

五、感情限定原则: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始终保持客观身份,要尊重来访者,不把个人的认识、判断强加给来访者,也不为来访者做决定。在心理咨询期间,原则上禁止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室以外的任何私人交往。

六、延期做出重大决定的原则:心理咨询期间,由于来访者情绪过于不稳和动摇,原则上应该劝其不要作出重大决定。在咨询结束后,来访者的情绪得以稳定、心情得以整理以后作出的决定,往往不容易后悔或反悔的比率小,就此,应在心理咨询开始时即告之。

七、守时性原则:由于心理咨询工作是咨访双方商定的具有契约性质的双边活动,守时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是必须遵守的原则,心理咨询一定要按计划进行,不能随意更改,该开始就开始,当结束就结束。

191 评论(9)

陆陆1234

学术上的你可以自己查资料,我只讲我自己认识的,潜意识是你意识冰山藏在水里的那一面,可以说非常巨大,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进入。当白天时,都是你的显意识在支配行动,所以很难感觉到它。当到了晚上,你就容易进入潜意识,做梦就是一个很好例子。有的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催眠进入潜意识。其实,他们就是想要知道,你的行为的根据是什么,在潜意识里储藏了太多的东西,有意的引诱你把你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出来。针对你所说的,一次刺激是没有可能的,刺激只能使你精神崩溃,陷入精神失常,跟潜意识没有关系。仅代表个人观点。

275 评论(10)

爱生活的哒哒

一、是天生的听觉阈限很低吗?

1、简单理解“听觉”的意思,是指我们耳朵能听到声音的并被大脑意识到。能使我们产生听觉的声音刺激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频率/波长在人耳能接受(并传入大脑)的范围内(一般在20~20000赫兹);二是声音刺激的强度(就是声音有多响或多大)要达到一定程度(一般在0~25分贝之间的某个值)。

2、人耳不是对所有能听到的声波范围都有一样的敏感度,我们通常对频率范围在100~800赫兹的声波有更高的敏感度,也就是不需要很高强度(分贝值)就能听到,但接近20赫兹和20000赫兹的很低或很高频率的声波,就需要更大一点强度(分贝值)声波才能使我们产生听觉。

3、更奇妙的是,即使是相同频率,每个人对声波刺激产生听觉所需的最低强度也是不一样的,心理学上把刚刚能引起听觉所需的最小声音刺激强度叫做“听觉阈限”。一个听觉阈限低的人,一丁点声音就能听到,心理学上也把它叫“感受性高”,大白话就是对声音敏感(当然这只是敏感意思的一部分,还有其他部分的含义这里不涉及就省略掉)。

4、楼主从小就声音大一点就害怕,会不会是因为你天生的听觉阈值呢?可以去专业机构检测确定一下哦!

5、因为对那些听觉阈值高(需要比较大声音才能听到,也叫“感受性低”)的人来说,很响的声音听起来很普通,但对你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很强的声音刺激,因此引发害怕的感觉。

6、可以问一下医生或专业人士,如果是天生听觉阈限低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缓解受到声音的强刺激,比如有必要时戴上隔噪音的耳机行不行。毕竟天生听觉系统没法改变,只能在外界环境这方面想想办法了。

二、对响声的害怕还有哪些原因呢?

1、除了了解自己的听觉阈限外,也可以试着了解和理解自己对响声感到害怕有没有心理原因。比如你是对所有种类的声音都一样害怕呢?还是只对某些特定的声音感到害怕呢,不管何时何地?或者你只是在某些特定场合或特定时间段对某些声音感到害怕呢?

2、对很响的声音感到害怕的原因也许还没有研究定论,这个现象更像是我们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强烈的声波很可能意味着强大的杀伤力,害怕就是我们的机体智慧——这种情绪上的本能反应帮我们警觉到危险并驱使我们采取行动远离危险源,比如雷雨天气打雷的声音。

3、但如果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声响也让你感到害怕,就有可能是机体本对声音敏感所致,因为显然那些声响并不意味着危险比如房间内的比较大的脚步声、流水声、关门声、磕碰声甚至还有说话声,这种害怕并非心因性的就试着跟家人说说请他们轻一点,或睡眠前塞上隔音耳塞来缓解声音刺激吧。

4、如果是某些特定声音大一点引发的害怕,可能去做个区分和梳理能帮自己训练一下自己。比如马路上卡车轰鸣声和喇叭声吓人一大跳,可以庆幸一下自己的感受性高,因为卡车真的很危险,离远点好。

5、如果是其他对你来说某种特别的声音引发了害怕,可以试着回忆一下过往,是不是这种声音在很早年被频繁听到时总是与令你害怕的场景或感受同时共存。如果是,那就是后天习得的害怕了——你的经历将害怕与这个特定声音之间建立了关联。

6、比如某个人总是欺负你而且因为这样的经历他的走路声说话声你早已能辨识出来,那么这样的害怕感受也许会一定程度地被泛化到其他人身上,一旦听到重一点的脚步声或高声说话就会唤起以前存留的害怕感受。如果是这类情况,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和帮助来慢慢解开“声音——害怕”这样条件反射式的反应。

213 评论(14)

海螺拍客

潜意识的定义:人脑接受信息的方式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接收两种方式,我们每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有形或无形的刺激,引起我们的注意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有意识接收是人脑对于周边事物的刺激有知觉地接收信息;而无意识接收是人脑对于周边事物的刺激不知不觉地接收,这就是所谓潜意识。潜意识指的就是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潜意识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信息。它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即人类过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报,都蕴藏在潜意识里,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潜在意识的世界,是超越三度空间的超高度空间世界。潜意识一经开启,将和宇宙意识产生共鸣,宇宙信息就会以图像方式浮现出来,心灵感应等 ESP能力也将一一出现。分析认为,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积累的大量知识,充分开发之后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人类现在需要做的,则是正确认识和激发潜意识。美国知名学者奥图博士说:人脑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我们均只用了不到1%的脑力。一个正常的大脑记忆容量有大约6亿本书的知识总量,相当于一部大型电脑储存量的120万倍。如果人类发挥出其一小半潜能,就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记忆整套百科全书,获12个博士学位。潜意识的发现:每一个人都具备潜意识的存在,只是过去并没有这种体认。潜意识的发现始自催眠术。现代催眠术的原始型态是奥国维也纳的医师梅斯梅尔所创立,但是第一次提出人类具有潜在意识学说的人,是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弗洛伊德所谈的潜意识,是一种与理性相对立存在的本能,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动力。他认为,人类有一种本能,也就是追求满足的、享受的、幸福的生活潜意识。这种潜意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在不知不觉中控制着人类的言语行动。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潜意识可以升华成为人类文明的原始动力。

33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