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过天晴……
有什么比自己儿子爱上一个大他14岁的女人更悲催的事了,而这个女人还是自己的心理辅导对象。面对这个与丈夫结婚9年最终离婚,情绪DOWN到低谷的女病人,在面对如何应对这样的新恋情时,这位妈妈、心理咨询师鼓励自己的病人勇敢追求爱。这样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在电影《春心荡漾》里为我们展开。女病人在跟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讲述她与小男友,爱的细节时,已经知道那小男人就是自己儿子的妈妈,控制住自己不抓狂。她告诉儿子,她在意的是他的女朋友不是犹太教,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那女人的年龄。当儿子反问妈妈,她当时是鼓励她的病人不要在乎年龄,勇敢去爱的时候,妈妈只说了句“因为你是我的儿子”。画外音是,她的病人可以爱别人的儿子,但要爱自己的儿子,不行。很真实的反应出,每个人都有虚假的一面。无关自己利益时,我们的态度极其大方,一旦触碰到自己的利益,人的自私本性就显露无疑。 爱是在一起的基础,而在一起是要有相同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理念作为前提的。14岁的相差,在相处中时常会发出不和谐的声音。女病人和她儿子最终选择分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还是很坦诚地接受了这个“儿媳妇”。她明智地把一切都交给时间去处理。她相信时间会给出正确的答案。为人父母,有时在面对自己子女选择了自己不能接受的伴侣,表现得太过激,只会像打结的绳子,越拽缠得越紧。 女病人选择分手,这是对他、对她负责任的抉择。如果他们在一起,也许会幸福、美满。可谁又会敢保证,在他们争吵时,会绕开年龄这个话题。谁又会保证,在争执中,女方不会因为比男方年龄大,而做出忍让;而男方不会因为他当初作出的“牺牲”,而肆无忌惮。尽管双方可能都会想避开这个敏感点,甚至想尽量去弥补这个不平衡,但同时,某些地方的天平已经倾斜了。 儿子的母亲、心理咨询师在女病人面前,她是个很理智、平易近人的咨询师。在儿子面前,她和大多数母亲一样,对孩子做出的一些出格的事反应会很激烈。而在她的闺蜜、朋友面前,她又是那么的无助,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扮演者梅丽尔 斯德里普的表演到位,活灵活现得展示了这个人物的多面。表演看似夸张,可非常出彩。情感、肢体语言都拿捏的很到位。每个角色的转换都是无缝衔接。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也是毫无选择地需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要扮演好每一个身份,不可混淆,还要到达每个角色的平衡,确实需要有些智慧。 这部电影剧情看似荒谬,但现实中也不乏此类的爱情故事。在大众的刻板印象和舆论的压力下,又有多少人能打破传统观念,顶住压力,只为维护自己的美好爱情。又有多少人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爱情关系中,处在“吃亏”的一方。国外那些爱情观念比较开放的人尚不能接受,何况尚且保守、现实的我们。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应该放弃传统观念追求爱情,还是为了捍卫传统而放弃爱情?答案在每个人的心里。
may123456789
这是严重违反伦理的。
除此之外,我想到两个案例。
案例一:我在读书的时候台湾发生的一个事件。一个年轻的咨商师(女)在咨询的时候遇上了一个帅气的男孩子,女咨商师爱上了这个男生。同时给这个男生租房子和给他钱。最后的最后,这个女咨商师被这个男生杀害了。
案例二:韩国一个咨询师在咨询的接触中爱上了他的来访者。于是他离开了咨询这个行业,和自己的来访者结婚了。
在这里我要讲两个点,首先,在咨询中的确会遇到你心目中合适的或者怦然心动的那一个人。这是肯定会发生的。我个人觉得这还是挺美好的事情。可以作为咨询师帮助和陪伴自己很欣赏的人走一段也是挺好的。但是也仅限于此。
其次,很多有人格问题的人是非常有人格魅力和与众不同的。他们有的非常吸引人,甚至还特别容易操控人。例如我自己在临床中遇到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都展现出非常优秀的特质和能力,很聪明。
如果没有办法把持好自己作为咨询师的角色,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他/她们的身边,失去自己的中立和判断,对于你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负面影响的事情。也让人很担心。请大家务必坐住。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