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96

安妮果果33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幸福触手可及心理咨询师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仗剑拂衣去

已采纳

鲁迅小说形象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这一点被许多评论者所忽略。而这一特征却是构成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的重要因素。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点的形成与鲁迅浓烈的黑白木刻情结密切相关。黑白木刻情结产生自鲁迅全部的人生感悟和艺术追求。

幸福触手可及心理咨询师

169 评论(14)

菁菁super5man

其实你们的生活和结了婚没什么两样,现在的生活也就是结婚后的生活,两人整天在一起,一点冲突没有事不可能的,但看了你说得生活琐事,我从过来人的角度看这样的婚姻太累了,幸福指数太低。人过日子过得是种心情,苦点不怕,只要两人彼此信任、互相关爱,幸福触手可及。女人往往沉迷于感情的漩涡中,即使是鸡肋,也舍不得丢掉,最后步步错。

338 评论(12)

lclcjunjun

清醒地活着[关于鲁迅](我原创作品节选,我想你看完以后,基本就能了解了)《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一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作者引用了鲁迅《寡妇主义》中的话:“至于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者,则无论男女,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欧洲中世的教士,日本维新前的御殿女中(女内侍),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险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别的独身者也一样,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状也就大变,觉得世事都无味,人物都可憎,看见有些天真欢乐的人,便生恨恶。”继而指出:“鲁迅对独身者的变态心理看得这么透,人们不由联想到他自身,因为他的生活也等同于独身。”引用这段话,是因为,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很多人,包括某某某……当然,也少不了自己。幸福感本身是一剂强烈的麻痹药,让人不想沉下心来思考。清醒者的痛苦却是不得不面对血淋淋的现实。而沉醉于幸福中的人却能够忘记潜在的危险,宋王朝半壁江山,却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更加歌舞升平,或许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然而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清醒地活着。活得越清醒,越能够感知人性,越能够理解怜悯,越将与自我剥离,精神也越加痛苦。幸福这剂麻药似乎触手可及,找个人能够与自己一同麻痹,在相互安慰中共同把小舟摇向生命的终点。在风浪中,因自己的小舟还那么平稳,所以也还有麻痹自我的资本。我的确也期待过。——成就鲁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的婚姻,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讲,或者称之为命运。与朱安的婚姻不能拒绝却又无从改变,对朱安鲁迅不知道是该恨还是可悲。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恰恰这句话又囊括了发语人自己。对吾民,怒其不争;对自己,怒己不争。命运(英文翻译成Fate,除了有命运之意,还有毁灭、灾难、死亡的含义)在折磨中造就人的精神,少有殉道者一开始就愿意接受坎坷的天数,大家不是呆子,只不过得了命运强迫症。不能够抗拒命运,但也不屈从于命运,难以在物质上超脱,就在精神上超越。所以鲁迅弃医从文,从救治人的肉体到希望救赎人的灵魂。遗憾的是,他在看到希望的同时不断失望。因为他无比清醒,假如知道自己不清醒,那是有的治疗的;然而他看到的多是未曾认为自己犯病的人,被眼前卑微的幸福所麻痹。——对后者,心理咨询师一般处理方式是直接转精神病科。实际上,即便是前者,相对于糊里糊涂地拥着自己小小的幸福活下去,也强于清醒地看着自己肉体的腐朽和精神上的割裂。况且,你说别人讳疾忌医,别人一定会说你老变态,只是一昧的嫉妒。鲁迅想必会在心里面骂“坐稳了的奴才。”他不出声是因为说了病人也不懂,不如不说。有的人虽然清醒地看到自己的腐朽,要想拯救,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宗教等等意识形态流派恰当地进行指引,于是绘就出清晰的蓝图,无论真假,那都无异于合成了更猛烈的一剂麻痹药,教众便成了更加安稳的奴才。鲁迅要为人治病还得同释放病毒的人搏斗,想必很难。我想,他也一定曾失望过。毕竟和那么多丧尸一同生活,自己也会麻木。更何况,说那么多都有病,难道医生你自己没病?或许应该反过来,病得不轻的是医生你自己吧!若不是生活练就他的尖刻恶毒与偏激,或许早已经动摇,早已不能坚持把住自己寻找光明出口的信念。(中间一段略去)扯远了。鲁迅其实只是想找个精神上的伴侣,不用与他齐高,但他内心也希冀与他般配。遗憾的是,命运开了个玩笑。许广平应当离他的境界和期望都有着相当的距离。只不过,许带来了鲁迅之前一直所抗拒的能为之麻醉的物品。是性与爱。我个人揣测,性的比重要高于爱。精神上缺乏深刻的交集,爱的养分容易损失吧。人与人已然隔绝,精神上不能相交,却更要在语言上作尽掩饰,于是,表面上没有误解,然而内心间却横隔着永夜的墙壁。如果可以被理解,鲁迅或许会选择作为战士早死早超生,因为没有那么执意的怨念。然而,就是因为没有生活上无法德圆满和外界的不断冲击,所以这剂量的麻醉剂还麻不倒精神上的巨人,Fate让他刻薄到底,让他反复批判自我和他人的精神,用锋利的手术刀划开死结。我枉自猜测,或许,他也曾在选择安稳地坐奴隶和流离颠沛的生活中不断自我折磨。更因为清醒,这种折磨才那么彻骨、才那么撕心裂肺。因为牵扯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所以这也使得他更为怨毒和尖刻。智者说“思想是有锋芒的,真正刺痛人并流血的是思想的锋芒。”鲁迅的锋芒则属于这一种。实际上,那句诗“锋利不是过失”我想仅用在鲁迅身上才是真正的贴切。将来或许会有超越,但起码可以空前。(此后略)等你耐着性子看完我的这半篇文章之后,我来解释下我个人的看法:鲁迅是巨人,巨人身边的人经常被精神洗礼久了,往往也能上层次。比如郭靖资质鲁钝,但后来还是成为了一代大侠。朱安曾经说过,自己就像是巨人身上的一只蜗牛,一直努力地往他肩上爬,然而只有努力,未曾成功。(原话并不是这样,这只是大意。)鲁迅对朱安是排斥的。然而在性方面却未必一开始就排斥,这个没有考证过。但是由于鲁迅是精神上的孤高者,高山流水很难遇到精神上存有交集的知音。但鲁迅刚开始并没有绝望,朱安刚嫁给鲁迅时,并没有按照鲁迅所要求的不缠小脚(这个未考证)、读书;鲁迅肯定想,如果能够喜欢学习,起码将来有共同语言,能够有相同的追求。然而,肯定,鲁迅经历了希望-失望-绝望的过程。因为朱安对鲁迅而言是一种不能忽视也无法忽视的存在(这个解释比较多,一方面朱安对鲁迅母亲、家庭均有贡献,而且默默;另一方面,鲁迅心存愧疚),所以对鲁迅而言,朱安爱的方式,犹如黑夜中黑色的铁索,束缚了他的肉体。但也正是如此,造就了精神上的巨人。我想,鲁迅为了克制性欲,冬天也只穿单裤……这种痛苦和纠结对鲁迅而言是残忍的。但并不因此,就对鲁迅完全持一种绝对肯定的态度。伟人并不是完人。鲁迅对朱安而言,并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不过,就鲁迅本身而言,他从成就自己到走入坟墓,灵魂上都是孤身一人。

193 评论(9)

火野丽Q

清醒地活着——我对鲁迅的理解(黄天不上原创)《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一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作者引用了鲁迅《寡妇主义》中的话:“至于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者,则无论男女,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欧洲中世的教士,日本维新前的御殿女中(女内侍),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险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别的独身者也一样,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状也就大变,觉得世事都无味,人物都可憎,看见有些天真欢乐的人,便生恨恶。”继而指出:“鲁迅对独身者的变态心理看得这么透,人们不由联想到他自身,因为他的生活也等同于独身。”引用这段话,是因为,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很多人,包括某某某……当然,也少不了自己。幸福感本身是一剂强烈的麻痹药,让人不想沉下心来思考。清醒者的痛苦却是不得不面对血淋淋的现实。而沉醉于幸福中的人却能够忘记潜在的危险,宋王朝半壁江山,却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更加歌舞升平,或许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然而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清醒地活着。活得越清醒,越能够感知人性,越能够理解怜悯,越将与自我剥离,精神也越加痛苦。幸福这剂麻药似乎触手可及,找个人能够与自己一同麻痹,在相互安慰中共同把小舟摇向生命的终点。在风浪中,因自己的小舟还那么平稳,所以也还有麻痹自我的资本。我的确也期待过。——成就鲁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的婚姻,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讲,或者称之为命运。与朱安的婚姻不能拒绝却又无从改变,对朱安鲁迅不知道是该恨还是可悲。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恰恰这句话又囊括了发语人自己。对吾民,怒其不争;对自己,怒己不争。命运(英文翻译成Fate,除了有命运之意,还有毁灭、灾难、死亡的含义)在折磨中造就人的精神,少有殉道者一开始就愿意接受坎坷的天数,大家不是呆子,只不过得了命运强迫症。不能够抗拒命运,但也不屈从于命运,难以在物质上超脱,就在精神上超越。所以鲁迅弃医从文,从救治人的肉体到希望救赎人的灵魂。遗憾的是,他在看到希望的同时不断失望。因为他无比清醒,假如知道自己不清醒,那是有的治疗的;然而他看到的多是未曾认为自己犯病的人,被眼前卑微的幸福所麻痹。——对后者,心理咨询师一般处理方式是直接转精神病科。实际上,即便是前者,相对于糊里糊涂地拥着自己小小的幸福活下去,也强于清醒地看着自己肉体的腐朽和精神上的割裂。况且,你说别人讳疾忌医,别人一定会说你老变态,只是一昧的嫉妒。鲁迅想必会在心里面骂“坐稳了的奴才。”他不出声是因为说了病人也不懂,不如不说。有的人虽然清醒地看到自己的腐朽,要想拯救,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宗教等等意识形态流派恰当地进行指引,于是绘就出清晰的蓝图,无论真假,那都无异于合成了更猛烈的一剂麻痹药,教众便成了更加安稳的奴才。鲁迅要为人治病还得同释放病毒的人搏斗,想必很难。我想,他也一定曾失望过。毕竟和那么多丧尸一同生活,自己也会麻木。更何况,说那么多都有病,难道医生你自己没病?或许应该反过来,病得不轻的是医生你自己吧!若不是生活练就他的尖刻恶毒与偏激,或许早已经动摇,早已不能坚持把住自己寻找光明出口的信念。在思想秽浊的时候,即使只有三尺的溪水,同样可以溺死人。尽管只需站直了身躯,便不至于淹亡。遗憾的是,很多人已经忘了怎样站直身躯,更不会理解怎样才是不做奴才。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为变革初始始终只可能是一条线形曲线。然而那个特殊的时代甚至是今天,西式的民主也远非真正的民主,因为统治阶级仍然是掌握实权的既得利益阶级,他们没有让位于人民。政治始终都是权力者的游戏。社会的上层建筑在金字塔的顶端,俯仰众生,虽然威风,但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才不至于掉下去,即便是一定要掉下去,也要寻求软着陆。戈尔巴乔夫在斗争中输掉了游戏,所提出的最后的要求是自己的待遇。可见,作为教主,他不是什么清教徒。《仙剑》里有一句话,教主从来自己不信教。戈尔巴乔夫最喜欢讲“民主”,但当“民主”指向他时,却受不了。赫鲁晓夫会见西方领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们将埋葬你们”。勃列日涅夫曾私下对自己的弟弟说:“什么共产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的空话”。可怕的不是教主一个人不信教,而是整个顶层的利益集团不信教,却又绑架了教众的精神。旧中国两有个恶的积习:一是好事可以冠冕堂皇地说,但不会做;坏事可以去做,但不能说。二是易受煽动,又惧改变。但凡接受了新观点的人会立刻与未接受的人划成两派,倘若一派是外国人,则会和风细雨地探讨,偶见争执;若是自己人,不你死我活才怪。因为谁赢谁当庄。这是普天之下的通理。政治斗争深刻之处不是看你做了多少好事,也不是你做了错事能否及时改过,而是做错事的那一瞬间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把你赶下台去。如果统治集团达成一致,那么新旧主子一同执政也非不可。所以旧时有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倘若只是换了主子,也只是换汤不换药。扯远了。鲁迅其实只是想找个精神上的伴侣,不用与他齐高,但他内心也希冀与他般配。遗憾的是,命运开了个玩笑。许广平应当离他的境界和期望都有着相当的距离。只不过,许带来了鲁迅之前一直所抗拒的能为之麻醉的物品。是性与爱。我个人揣测,性的比重要高于爱。精神上缺乏深刻的交集,爱的养分容易损失吧。人与人已然隔绝,精神上不能相交,却更要在语言上作尽掩饰,于是,表面上没有误解,然而内心间却横隔着永夜的墙壁。如果可以被理解,鲁迅或许会选择作为战士早死早超生,因为没有那么执意的怨念。然而,就是因为没有生活上无法德圆满和外界的不断冲击,所以这剂量的麻醉剂还麻不倒精神上的巨人,Fate让他刻薄到底,让他反复批判自我和他人的精神,用锋利的手术刀划开死结。我枉自猜测,或许,他也曾在选择安稳地坐奴隶和流离颠沛的生活中不断自我折磨。更因为清醒,这种折磨才那么彻骨、才那么撕心裂肺。因为牵扯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所以这也使得他更为怨毒和尖刻。智者说“思想是有锋芒的,真正刺痛人并流血的是思想的锋芒。”鲁迅的锋芒则属于这一种。实际上,那句诗“锋利不是过失”我想仅用在鲁迅身上才是真正的贴切。将来或许会有超越,但起码可以空前。西方有经济人命题。根据经济人假设命题,又可以推导出“一般等价论”。这其实也是什么血酬定理的源头。血酬定理太复杂,当然劳动人民简化版就指“出来混早晚要还”。因为血酬定理是东方人的作品。西方人善于把复杂的变简单,中国人善于把简单的变复杂。一句话,简单说,可以用钱这通行单位来衡量一切,包括生命、爱情、贞操等等。我们一再否认有些东西不能为金钱所衡量,可我们又偏偏拿钱来衡量。然而不少人却仍留有好事可以冠冕堂皇地说,但不会做;坏事可以去做,但不能说的积习,所以,不能将钱与生命、爱情、贞操混为一谈,所以厉害的人物,私底下已经这样做了,让生命、爱情、贞操转化成明确的价码;而更厉害一筹的人物,却盗取了生命、亵渎了爱情、强夺了贞操,还不必付出一般等价物,因为他坚持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就让他白拿吧,这是Fate。这样厉害的人物,才是真的厉害。动画片里有个叛逆的鲁鲁修。他其实也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但命运非要逼他抗争,灭了他一个人其实没事,绝大多数人见斗不过都会认命,但命运还要荼毒他所想要守护的亲人爱人。这不是逼上梁山么?说到底,只不过是命运毒过了头,如果多给鲁鲁修一点点值得麻痹的幸福,或许,他都便会动摇,然而,东方式的法则是命运把你逼迫到极致,然后又让你去改变命运。命运让他活了下去,又让他能够不断地持续强化自己不当奴隶要当主子的目标是什么,所以他清醒而又痛苦地坚持着,他肯定了自己可以暂时恶行的理由,最终虽然了了账,但起码他没有背离自己的初衷。他胜利了,即便这种胜利会付出极大的代价,他也会买单,因为他和很多殉道者一样,清醒地知道,这就是一般等价定理:救赎,同样需要代价。然而,对于人来讲,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尤其是清醒地活着,这种代价是巨大的。因此,我想并不用人人背负。因为人人都能背负的时候,或许已经连地狱都变成了天堂。(估计超过高二的水平了)

250 评论(10)

juliejin(金培)

你压根就是自己骗自己。。。先是为前女友吵,然后是为一个同样爱好养狗的女朋友吵。在你回老家请她来玩还有头发留下,这是什么理由啊,太可笑了。你以为是小孩扮家家啊说真的,我一直抱着:令拆一座庙不毁一桩亲。现在我还是抱这样的态度,你们在一起都三年了,肯定是有感情的,舍不得,关于养狗反正就是互相迁就呗。只要你不反感狗就顺着他呗,多大点事啊,况且情侣吵架太正常了。但是不管怎么着都不能过火,如果做什么对不住的事,那还有什么好留念的呢?好好谈谈,大家敞开心扉谈。祝你开心幸福

209 评论(10)

密果儿Fiona

鲁迅的风格主要是批判、自我审视。我觉得他的风格是自成一派的。我的一点浅见,自己写了关于鲁迅的评论(节选)求最佳答案,要百度毕业阿清醒地活着[关于鲁迅]《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一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作者引用了鲁迅《寡妇主义》中的话:“至于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者,则无论男女,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欧洲中世的教士,日本维新前的御殿女中(女内侍),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险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别的独身者也一样,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状也就大变,觉得世事都无味,人物都可憎,看见有些天真欢乐的人,便生恨恶。”继而指出:“鲁迅对独身者的变态心理看得这么透,人们不由联想到他自身,因为他的生活也等同于独身。”引用这段话,是因为,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很多人,包括某某某……当然,也少不了自己。幸福感本身是一剂强烈的麻痹药,让人不想沉下心来思考。清醒者的痛苦却是不得不面对血淋淋的现实。而沉醉于幸福中的人却能够忘记潜在的危险,宋王朝半壁江山,却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更加歌舞升平,或许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然而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清醒地活着。活得越清醒,越能够感知人性,越能够理解怜悯,越将与自我剥离,精神也越加痛苦。幸福这剂麻药似乎触手可及,找个人能够与自己一同麻痹,在相互安慰中共同把小舟摇向生命的终点。在风浪中,因自己的小舟还那么平稳,所以也还有麻痹自我的资本。我的确也期待过。——成就鲁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的婚姻,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讲,或者称之为命运。与朱安的婚姻不能拒绝却又无从改变,对朱安鲁迅不知道是该恨还是可悲。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恰恰这句话又囊括了发语人自己。对吾民,怒其不争;对自己,怒己不争。命运(英文翻译成Fate,除了有命运之意,还有毁灭、灾难、死亡的含义)在折磨中造就人的精神,少有殉道者一开始就愿意接受坎坷的天数,大家不是呆子,只不过得了命运强迫症。不能够抗拒命运,但也不屈从于命运,难以在物质上超脱,就在精神上超越。所以鲁迅弃医从文,从救治人的肉体到希望救赎人的灵魂。遗憾的是,他在看到希望的同时不断失望。因为他无比清醒,假如知道自己不清醒,那是有的治疗的;然而他看到的多是未曾认为自己犯病的人,被眼前卑微的幸福所麻痹。——对后者,心理咨询师一般处理方式是直接转精神病科。实际上,即便是前者,相对于糊里糊涂地拥着自己小小的幸福活下去,也强于清醒地看着自己肉体的腐朽和精神上的割裂。况且,你说别人讳疾忌医,别人一定会说你老变态,只是一昧的嫉妒。鲁迅想必会在心里面骂“坐稳了的奴才。”他不出声是因为说了病人也不懂,不如不说。有的人虽然清醒地看到自己的腐朽,要想拯救,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宗教等等意识形态流派恰当地进行指引,于是绘就出清晰的蓝图,无论真假,那都无异于合成了更猛烈的一剂麻痹药,教众便成了更加安稳的奴才。鲁迅要为人治病还得同释放病毒的人搏斗,想必很难。我想,他也一定曾失望过。毕竟和那么多丧尸一同生活,自己也会麻木。更何况,说那么多都有病,难道医生你自己没病?或许应该反过来,病得不轻的是医生你自己吧!若不是生活练就他的尖刻恶毒与偏激,或许早已经动摇,早已不能坚持把住自己寻找光明出口的信念。

114 评论(11)

Lucia慢半拍

我的第一直觉是关于那女人头发的事儿,“洗手间,客厅,另外一个小房间,都是那个女人的头发”,你男友说的两个理由我认为都不成立。第一,“是狗把那女人的头发弄乱了所以掉了”,这个很明显,如果这个女人只是简单来家里做客的话,假如真是狗给弄乱的,掉头发的区域也应该局限于洗手间和客厅,房间里不应该有。第二,“后面又说是他故意要那个女人掉的头发来气你”,这简直就是掩耳盗铃的事儿啊,就算他是个导演导出戏来气你,你想想,那女的头发是用胶水粘在头皮上的吗,你男友想让 她掉头发,她的头发就能掉,那掉完以后再捡起来头发,撒到不同的地方,问问他累吗?我想是个男人都不会有这么细腻的心去这样给环境做个人为造假,况且还只为气你!第三,你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偷偷的观察你男友的衣服上有没有这个女人的头发,或是其他迹象,毕竟你们都六年了,他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你都有一定的了解了,那就暗地里,你偷偷多注意一下细节,他的生活习惯是否有稍微的变化,平时三天一换衣服,现在两天一换,或是其他等等的细节性问题,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了。因为毕竟是六年了,习惯是不可能在同样的环境下一下子突然有变化的。因为人在任何方面都是有惯性的,包括你不愿意放弃这段感情,也是包含有惯性元素的。

267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