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74

馋猫爱鱼鱼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李玫瑾心理咨询师演讲视频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洋洋和洒洒

已采纳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李玫瑾教授的演讲,看了之后感触颇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以及如何帮助他找到他的价值,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我所获得的收获。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李玫瑾教授,上海人,1958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问题等。       关于如何帮助孩子找到他的价值,可能大部分有小孩的家庭都能总结出自己的理论,因为这些理论都是与孩子接触和成长过程中综合出来的,实用性还是很高的。但在这些经验总结下来的同时,孩子也已经长大了,然而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庭的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经验的同时也需要技巧、讨论,以及需要去学习理解和尊重孩子。在这里,李玫瑾教授给了我们深刻的答案。       李玫瑾教授从选题讲起,教授的题目是“帮助孩子找到他的价值——探索父母的“导师”角色”。教授的选题来源于2019年发生的几起事件,其中一个很悲剧的就是一个妈妈在在桥上和儿子发生争执,最后儿子当场冲到桥边跳下去。教授一直申明一点就是,心理咨询他不是一个简单回答几句话的问题,而在联系教授的家长中,了解到一个孩子在他一生中,主要不好管的都在青春期。但是现在不只是青春期的孩子,甚至二十多岁的也有。孩子出现不爱学习、厌学等。在这个时候,父母就父母就会控制不住孩子。在这同时他控制不住孩子,他就想要更加的去控制孩子给孩子施加压力。比如,之前发生了一个案件,就是一个孩子玩手机,父亲说你要去考试了还玩手机。于是,父亲就把手机给拿走了。在阳台上甩了下去。孩子想都没有想了,就跟着手机一起跳下去。在这个时候你可想而知父母是多么的崩溃。父母只是想让孩子多学一点,然而这时候孩子却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在这一瞬间就失去了他的孩子,无法弥补。这次演讲中他主要讲另一个话题。就18岁前也就是未成年过程中分为的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三个阶段是指六岁、6岁到12岁、12岁到18岁。然后这六个时期是指6岁之内的三个时期,这是很重要的。然后,6到12岁是一个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是最省事的。就是心理学上的佛罗里德说的潜伏期。最后一个就是12岁到18岁里面的两个时期。就是性发育时期,这里的性发育时期,也就是一性和二性。一性就是你出生时候的身体器官的不同。二性就是在到青春期的时候,器官的改变以及你自身心理的感受。       当孩子进入到接近成年亚成年的这个阶段,我们这时候的教育应该有哪些发展或者说转折。如果说对于孩子来说,3岁之前有恩于他,3到6岁就是立威于他。然后6到12岁是他学习习惯建立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他对他孩子的这个特点的认识过程。根本最最重要的是当他接近成年的时候,我们如何帮助他们成长,这个成长我们知道什么叫成年,第一的标志就是自己能够独立,自己解决问题。而且有了很多的法律上赋予的权利了。何为人的价值?你玫瑾教授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词,影响力、贡献、个人标价。在这其中个人标价就你这人值多少钱啊?有时候一些人去找那工作应聘的时候直接提问他的工薪是多少钱,那么这个钱就是表明他自我的一个对自己的认知的。教授具体的来划分了这样几点。首先就是个人在社会中对他人火别人的意义。就如教授所说,其实一个人不存在价值。价值这个词尤其是人的价值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词,也就是说你的价值是一定在社会中对他人和对别人的意义,这个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受益,这个受益小到我们家庭之内,大到大家。社会因他的存在也受益这个别人和社会是两个问题,别人是具体的人,比如说生活中你帮我一个忙,我帮你的因为我受益。但是呢可能有些人的行为它就会对社会发生的影响是不好的,比如像教授研究的犯罪问题。犯罪人在社会当中移动,但是他脸上是不写字的,我们是不知道的,可谁碰上他谁可能就是一个致命的危险,所以这种影响就是简简单单不是他人的问题了,而是一个社会的问题了。还有一个就是他因别人对他的需要而显现的自身的价值。这当中就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应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收益。第二点就是社会有自身价值而收入。就是因为他对社会有价值,所以决定了他的收入。人的价值,既是养活自己的生存之本,也是对社会意义的一种体现。       人的价值是这么来的?你会发现它有很很大的不同。有的人是天生赋予,生下来它就具有某种特殊的使命,他就是他,别人不能替代他。这很明显就是它带有父母得到遗传的一些特点。有一部分的是他的后天的养育,就是做这个努力。如果是先天遗传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那么这个遗传这东西它一旦出出现终身具有了。比如那个歌手,一张嘴就能唱一个好歌,那真的就是一本万利。但是对于很多科学家来讲他智商很高,可是他真的能对社会有贡献,他还要经过一个大量的时间的来学习。所以我们会发现遗传的东西的一旦出现会终身伴随它,这其中包括人的智能,还有人的特殊能力气质和某些负面的东西,现在有有很多精神疾病,他就是先天的。那么还有一种呢,是后天养成的。我们把它叫磨难铸材他有一个资本的话,除了遗传之外,还有一个后天的,比如朗朗的钢琴啊,大家都知道,当时他跟他父亲都到什么程度?到了说要跳楼,我把你扔在楼下我先跳,我跳你也得跳,你不弹琴就跳楼。所以都以经逼到那种程度了,可以看到的磨难有多重啊,但是他确实后来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人。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他这样,有一些人禁不住其中的磨难就失败了,比如说当年的药家鑫。所以我们要知道就是在这后天的朋友中要注意孩子的行为,要去理解孩子,不然的话就会造成。一些错误不可弥补的错误。人价值的来源就是来源于先天遗传和后天养成。然而这先天遗传的话就是要注意他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后天养成最重要的就是技能和性格。智力当中的智商决定在学习成绩上,也就是说智力这个东西天生主要就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只能在原基础上培养发展,如果没有智力的话也后天的培养也是没有用的。比如说有一些就是大智若弱于例如一些哲学家,他就需要慢慢的来,要经过长时长时间的思考。但是比如记者。他就不能像那样长时间的去思考,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及时。所以他们的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先天遗传中的还有一种特殊能力,也就是不教而有的能力。而这些的话就是与兴趣有关。例如王宝强,他没上过任何电影大学,然后天天蹲在门口,最后被一个导演看中。他在那个《天下无贼》中,就把那个傻子演得尽致淋漓。在后天培养中,技能就是后天通过训练形成的一种能力。比如说上培训班的书法呀、还有跳舞、学驾照等等。最后一个就是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比如个人又没有什么生活的能力。就这样就会引发他们犯罪的心理,比如说去杀人还有一种就是心胸大气的人,他们在聪明的同时学会去包容忍让,体谅别人,这样的话他们就会很容易成功。还有一种,就是很乐于助人的人,这种人在生活中的话就比较占优势,因为你自己的热心善良,同时也给你的人生之路也铺上了一条好路。       考试成绩和升学成了孩子发展的一条必然之道。必然知道就是。以考试为个人价值判断的标准,以成绩为孩子价值的衡量标准,以升学率为重点考核的指标。结果就是一部分智商不是太好的孩子没有好的发展。李玫瑾教授说“如果孩子智商不是太好就不能去怪孩子,应该是要怪家长。因为智商是遗传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家长都不会想到自身的问题,而是全都去怪孩子。在成绩上,别人考100分儿,你只考了70分,他就会去责怪你。还有一种就是出现高分低能。       在上面讲了这么多,我认为我们应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就是要帮助孩子如何去寻找它的价值。第一我们要为他创造创造体现恰吃的机会;第二要观察他的兴趣与专注点;第三需要扩展它的狩猎范围和领域;第四是要尊重并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其次是要帮助孩子拓展他的价值。第一就是通过抚养赋予他的语言表达力,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他多与别人交流;第二是陪伴孩子成长,带他进入各种社会圈。比如,家长带孩子串门,让他结识不同的人。或者是有一些活动也可以让他一起参与或者让他提前去认识这个社会圈子;第三敦敦教诲,指导他为人处世的准则。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比如在你工作的时候遇到过什么事,在你回家之后你告诉他,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去教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最后是帮助孩子认识她自身的价值。第一根据他的智力去选择适合他的专业,比如有的人语文好、有的人数学好、有的人英语好。这样去寻找适合他的专业;第二根据他的兴趣来寻找它的发展,就是看他喜欢什么,然后对于他喜欢的这个与他今后的职业有什么关系;第三根据他的特长来寻找适合的职业,比如有的人他就喜欢做饭、有的人喜欢理发、有的人喜欢做工程;第四根据他的性格来选择他的社会职业圈。       人们常说人生条条道路通罗马。所以就是在人的价值当中,价值不在大小,而在于能否知道自己的价值;价值不在挣钱多少,而在能否被人发现和认可;价值不在远近,而在彼此能否相互的需要;价值大到留下作品,小到可留下欢声笑语。

李玫瑾心理咨询师演讲视频

250 评论(13)

静婷雅香

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视频对于很多宝妈来说是非常管用的。

161 评论(9)

世界前八强吃货

引言:相信很多家长都看过李玫瑾教授的视频,她所讲述的内容以及理论让人听了确实感到心服口服。那么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视频真的管用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具数据统计还是很管用的,关于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理念、做法,还有她关于人生哲学的演讲,很多家长听了,简直是绝绝子,甚至有的育儿理念用到自己孩子身上,真的是出现了良好的效果。

《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她在书中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了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 。《陪孩子度过青春期》是父母对青少年最常见的抱怨就是粗鲁以及不尊重父母。教育青少年尊重我们的最好方式,是尊重他们,尊重我们和他们的关系。

三岁前的孩子往往是脆弱孤独的,这个时间段的父母应该把孩子带在身边亲自教养。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增强亲子间的感情,也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更大的依赖感,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有利于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能够更好的教养孩子。六岁前的孩子是性格养成的一个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处于他们性格培养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龄段,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道德品格的培养,养成一个良好的性格、品质,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十二岁之前的孩子要注重他们价值观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将来做好一定的基础铺垫。

88 评论(8)

熊猫大王

《c-6319_(20201028)》百度网盘免费下载:链接:

158 评论(10)

A喵是kuma酱

我用百度网盘分享给你,点开就可以保存,链接永久有效^_^

链接:

219 评论(15)

Charleswpf

怎样对孩子做性格培养主持人:李老师,您在论坛提到,现在很多孩子犯罪或者心理健康问题,都跟他们的养育者是有关的。您觉得什么样的养育者会造成这种结果呢?李玫瑾:我研究认为,从社会广泛角度来看,绝大多数是抚养性格培养这一部分存在问题,因为性格在心理学中属于个性部分,个性的问题都是终身的问题。后天性格在早年形成。我常说性格和言语现象非常接近。小孩刚来到世界上并不会说话,但是他在1岁张嘴,3岁啥都会说了,他说的都是必须的,也就是他听到什么话说什么话。性格跟言语学习完全是同类的,也就是说性格是后天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与人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种固有模式,包括思维模式,这些模式不是先天的,取决于后天人的互动。孩子在18岁之前都是未成年人,未成年意味着心理不成熟。真正培养孩子性格在孩子未成年前可以做,但是这18年的影响并不均等,最最重要的时间是在6岁。怎么对孩子做性格培养,这是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虽然我们很多家长也能很好地教育孩子,但是那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养育方式。我们现在压力比改革开放前大很多。我们以前除了上班,下班后没有什么繁忙事情。现在下班后还有很多事情把我们时间占满了。对孩子某些方面进行培养,比如说第一个问题要在孩子3岁时对孩子说不行,这是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的。农村地区老人带孩子比较多。老人带往往比较宠溺,这种宠溺早年看不出,你宠他他也不会怎么样,但是当他过了12岁,身高迅速达到成人高度的时候,本来家里面父母和孩子关系很好,上网成瘾,家长就会说你怎么现在不听话了,越长大越不听话,其实家长不明白孩子不是长大不听话,是你前面的性格模式没有建立。这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我还提出心理抚养或者心理养育的理念。孩子不是吃饱喝足就足够了,你在某些方面给他建立一些好的规范,小到家里的规矩,大到社会的法律。社会法律也是规范。我是研究犯罪学问题的,会发现一些极端的表现。我们说的违法犯罪,实际上都有这个问题。分析发现,少年犯罪者家里面,很多人首先经济上并不贫困,第二父母都很爱他,还有爷爷奶奶宠爱。他的问题出在早年被放纵和宠溺。他上学会觉得难度比较大,因为初中的课程作业量比较多了,很多孩子很聪明,他能学,但是他不学。他不学的原因是什么?坐不住,而不是学不了。所以,这个问题上基本上都是性格培养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麻烦在哪呢?因为心理发展是顺向的,相当于我们的台阶。很多家长不明白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孩子6岁之前或12岁前这个期间就形成了,只是积累到第三个阶段才暴露出来。教育好孩子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主持人:的确现实情况我感受到的也是,好像大家都觉得在6岁之前都是吃饱穿暖,不会关注心理健康,就让他玩,等到有一天十几岁,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什么问题,觉得那个问题那个时候出现,其实并不是那个时候,二十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了。那您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应该注意孩子哪些表象行为,可能出现哪些苗头需要我们注意?李玫瑾:我认为作为一个家长,你要想教育好孩子有这么几个条件。第一,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在他完全不能独立的情况下你去给他带来快乐,给他带来舒服,当他依赖你的时候你才有教育他的资本。父母要拿出时间自己带孩子,然后呢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你陪伴在他身边,在他晚上睡觉之前你给他讲讲故事,生活当中你用更多的时间陪他玩。要跟孩子建立一种情感的联结。第二,在第一个条件的基础上,第二个条件是要对他有一个性格方面的培养。这是什么关系呢?在管理当中有一个话叫做恩威并施,3岁之前你照顾到位有恩于他,3岁之后是立威,这个威不是打他或者骂他,而是你板脸了他就知道这个事不能做了。我对于教育的定义是:父母一定亲自带孩子,让他依恋你。第三,思维模式,这也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观念,观到的同时形成的念。观就是眼耳鼻舌知觉到的,念就是一个结合的想法。现在有很多高智商的人犯罪,他们不是没有知识,可为什么还犯罪呢?这些人缺的是观念。观念和知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是体系,观念是随事而就的。假如说今天社会发生什么新闻,我们在饭桌上议论,大家在说话孩子在听,他可能会形成:这样的事情不能怎样对待,什么事情我不能做,比如说别人家的孩子把人打伤送到医院抢救,爸爸会说这孩子打架不能这样打,打架不能打这些地方不能打成这样,孩子由此有了正确的思维模式。如果家长不跟孩子一起生活,不给他立一些规矩,他可能就没有观念。因为无论这孩子聪明还是不聪明,父母早期的培养不到位的话,等他已经显现问题再去做一些事情,就已经来不及了。我在研究过程当中有这么一个重要的发现,心理问题滞后反映,也就是说6岁之前的问题可能会到12岁才出现,它有潜伏期。为什么12岁前后呢,因为12岁之前他还比较弱小,他对父母不会有太强烈的反抗,他反抗不了。但是12岁之后他可以离家出走,他腿长了也硬了。曾经有新闻,父母管孩子,头天晚上管,孩子第二天死了,把毒药喝了。还有父亲不让孩子玩手机把手机从楼上扔了下去,结果孩子就自己也从楼下跳下去了。但是一个6岁的孩子相对不会这样做。我们重视家庭教育,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教育最好的时间是在6岁之前。孩子好性格的养成需要正确的行为方式主持人:您刚才说这一段时间的陪伴,并不是我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家长互动过程中,家长一些表现,爸爸很生气,不想让你玩手机了,爸爸的选择方式就是扔掉了,孩子就习得这样的方式。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或者是挫折。李玫瑾:对,就比如说父母观念形成很重要。但是我还特别强调什么呢?不仅仅是表率,性格培养很重要的,要给孩子建立一个后天的行为方式。我在很多场合讲孩子性格培养。第一,在三岁上下对孩子说不,此时他大不了给你打滚,你不要12岁之后再说,那个时候再说他就直接离家出走了。第二,告诉孩子有什么话要好好说,要学会沟通。第三点就是培养孩子如何抵制诱惑,如何克服自己的冲动。这个冲动是什么呢,做这个事我马上就要做,等不及,类似这样的问题如果在6岁之前,有一些方法让他知道,你要得到一个东西可能需要等待的,这个等待的过程当中你还要表现好。在社会生活当中,我们很多事情不能马上实现,一个人没有耐性做不了大事,等待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还有一个抵制诱惑。诱惑在社会中非常多,包括刚才说的玩手机,玩游戏。有的孩子玩玩就可以停下,有的孩子停不下来。要说玩起来谁都愿意玩,但是为什么有人能停有人不能停?能停下来的一定是受过自我训练的,这种训练有时候越早越好,早的话就会成为习惯。我现在有第三代,孩子到我家来也要玩手机。我给他规定时间,不能超过,我怕伤害他的眼睛。他当时也不能接受。我用一些方法让他知道只能这么长时间,超过这个时间就不行。现在他就很懂事。我说到点了啊,他就会放下。这个过程实际在前面有了训练了,他会知道停下来。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面临很多的诱惑,如果你知道这个事不对你可以停下来,这是你一生安全的保障。这就是性格,性格完全是后天养成的。再比如,职务犯罪,不少出问题的干部很聪明,工作表现很优秀,人际关系很不错。为什么会出现腐败行为?是在诱惑面前没有停下来,如果他们能停下来他就没有这个危险。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怎么来的?可能源自他们早年的教育,不光是耳闻目睹,还包括父亲母亲有意给做的训练,通过一些小小的游戏,让孩子知道什么情况下马上停下来。全社会一起关注母亲对幼童的陪伴主持人:像我这样的一代,现在有孩子,但工作真的超级忙,可能有的要交给爸爸妈妈来看,真的是没有办法每天都去陪,有时候加班到很晚。我们不能不工作,毕竟还要生活。从您的角度,有一些什么样的补救措施来妥善处理这个现实情况?李玫瑾:人的成长的关键期是成年前。18岁的第一个6年,也就是孩子6岁前,一定要陪伴孩子。刚才你说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大量的宣传,让人们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然后形成共识,就是说如果全社会对孩子成长的6岁之内的关键时期母亲父亲陪伴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我们可不可以通过立法让孩子在6岁以下的母亲的工作时间不要超过多长时间,把母亲的时间留一部分给孩子。苦了累了,父母个人可以通过吃苦耐劳来改变,但是涉及到孩子,我认为不是父母吃苦耐劳的问题,是父母一定要拿出时间来陪伴。我这些年特别想呼吁我们的社会,甚至呼吁立法,保障家有不足6岁孩子的母亲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我们要知道,养一个孩子,在这个时候我们可能花3年花6年,你能做到的事情,如果错过这个时间,可能要付出三四倍的时间,还不一定能达到头6年就培养的水准。最重要的是如果你不拿出这个时间,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可能代价是一生的,是他的一生,而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希望我们社会认识到,抚养孩子不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民族的事情,是国家的事情,为了我们国家更好,为了我们民族整体素质更好,要给母亲一定抚养时间来抚养孩子。如果我们不抚养让老人抚养,老人因为到一定年龄以后,他们对孩子的那种感受和爸爸妈妈是不一样的,会有更多的宠溺,除非这个老人是非常有专业知识的,这是第一点。第二就是说我们很多家庭还会找一些外来的保姆。应该这么讲,保姆抚养问题是很麻烦的,保姆一对一可能危险性更大,因为很难有旁人能够发现问题。我们讲到有很多自然的东西都是真的。为什么老天会造出夫妻这样一个形式组建这个家庭,我们就明白了抚养或者人的养育在家庭内完成最好的。心理学领域发现这个问题,最早在二次大战之后。有很多的孤儿被送到孤儿院,他们长大以后有很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发现这样的现象以后他们开始调查,他们当时调查想会不会是养育院有虐待行为,但是调查结果发现没有。问题在哪呢?养育院是一个上下班制度,他们照顾孩子是轮班的,因此孩子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一对一的关系。母亲就不一样了,她就是一对一,所以从此之后我们心理上就用一个词依恋,就是人在早年的时候,完全不能自己独立生存前,他是信赖和依靠这两个连在一起了。我们更换抚养人,妈妈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是保姆,孩子就面临不断更换抚养人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通过宣传让社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第二我们应该形成一个共识,人的抚养模式不同于动物,有些高级动物也是一对一,但是人的抚养模式最好是一对一放在家庭抚养,不是母亲我们就和紧张的工作状态,而是全社会给母亲养育孩子的时间。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李老师。

224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