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30

emilylovejay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上海心理咨询师张红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柳絮天涯

已采纳

结束在千岛湖龙川湾景区国际禅修中心的高心灵书院举办的21天静心营,开始赋归了。 “赋归”这个词,还是这次来书院才学到的。每周的学习课表都提前在公告栏上张贴出来,三周课表是依次公布的,当第三张课表出来时,心里还是有一点兴奋,也是这时看到“赋归”一词。 百度“赋归”,意为为回乡,辞官回乡。看来是对回家的一种雅称。我很喜欢这个词,这和禅修的意境相符啊! 有了赋归的曙光,心开始有些奔逸,大脑开始做回家的打算了:衣服要不要洗干净带回去呢?分享会结束之后要拍照,要穿什么衣服呢?回去时,要去姜家镇买梅干菜烧饼,再去菜市场逛一圈,买点千岛湖的鱼带回去,朝发夕至,晚上就可吃上千岛湖的鱼头汤了。不知为什么,这些念头一直往大脑里钻,就是不想观呼吸,安住于当下,回到空明觉的状态。 告示版旁边的小黑板上的温馨提示,让我立刻警觉起来: 大家一定不要放纵,把握每时每刻去体悟道,越是到最后,越会有意想不到的体悟和收获,一定要把握住。 是呀!我放下一切来禅修,获得家人的支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珍贵机会。郭永进老师说过:“人的一生,难得有几天让我们能安静下来,和自己相处,要好好珍惜。” 这都是我的福报啊,可不能浪费,还是把心安住下来,体悟人和大自然的密切关系,去读懂这部无字天书,大地风云经。 我们能有这样的安静的森林禅修场所,都是承蒙郭永进老师的恩德荫庇。 郭永进老师,也就是空海法师,二十多年来,不辞辛苦往返于台湾和大陆之间,到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去办禅修,去讲学。 而千岛湖淳安县的县领导正好要在千岛湖办特色旅游,推广文化旅游,就上网寻找资源和信息,结果被空海师父的讲经说法所吸引,觉得空海师父所讲的法没有迷信色彩,就抛出橄榄枝,邀请空海师父来龙川湾开办国际禅修中心。 于是,才有了我们在家门口禅修机会。踏遍青山,能有这样的森林禅修环境,我的内心充满着感恩。 要知道最初空海师父来大陆讲学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寺院里,有时候寺院要是有活动,有法会,想要安静都是不可能的。 2008年,空海师父在大陆举办的第一次大型专修班是在荆州的章华寺。三个月的专修,有几百学员。 离专修班结束还有几天的时候,也就是快滚新年了,传来的师父母亲去世的消息。空海师父虽然很悲痛,但并没有中途离开,直到专修班的结束,将大家送走,才返回台湾,而家里也等着空海师父回来,送母亲一程。 去世的日期恰好在专修班快要结束的时候,不早不晚,没有影响课程。是喜丧,走的时候有九十多岁了。 空海师父回顾母亲的一生对自己的影响,说母亲都是用爱心教育自己,从小到大都没有挨过一巴掌。空海师父的家在嘉义乡下,村子里有一个大大的水潭,空海师父从小就在水边玩耍,是散养的孩子。 这个村子也很特别,还有通灵的大师,城里的人排队来治病消灾,所以空海从小耳濡目染,知道不要做坏事,要做善事,有因果报应呢! 到了读大学的时候,空海师父被推举为校学生会主席,在他任期届满做述职报告时,跟全校师生分享他的座右铭:“永怀善念,永不做恶事。” 郭永进老师还有一个人生的座右铭:“虚心学习,谦虚处下。” 所以想到郭永进老师为法的付出奉献,就不敢懈怠,继续精进用功。否则对不起老师,对不起陪伴我们成长的书院的老师和义工们,也对不起支持自己的家人,更对不起自己的生命。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这个命题也是我们要探索的,这个命题可不是只有老年人才独有的课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面对,好让自己不被死神追赶,活得安心自在。 从2008年我第一次来章华寺学习,到现在,已经过去近二十年了,时间真快,一切仿佛昨天。那时候自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四十出头,真是人生的顶峰时期,可也是人生的瓶颈时期,有许多人也是在这个时候感受到人生的迷茫。 一直求学努力奋斗,成家立业,好像一步步走来有些成就,可发现快乐越来越少,幸福又是遥不可及,难免要问自己,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为什么我还有很多忧悲恼苦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可做不到呀! 一路走来,不知不觉竟到了奔六的年龄,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不免有些唏嘘。身边的同龄人有的病了,有的离开世界了,而父母也离我们而去,人生有很多的无可奈何。 在分享大会上,最后一位上来分享的是一位老人,今年76岁了,也是我们这期年纪最大的学员。在这次禅修中间,有一颗大牙不知怎么就开裂了。以前出现这个状况,他到医院就拔了。可是班主任告诉他,这样会影响学习,然后教他按摩穴位,没想到就好了,不疼了。 他说死神在向他招手了,他已经感受到死亡的恐慌,可自己还没有解决生死大事问题,也不知道自己到时间还来得及不!?他希望能够走的安心自在。 我知道禅修静心不是为死亡做准备,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郭永进老师一直倡导的,也是办书院的方针。 郭老师一直用孔子《大学》中的话来说明这一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就是要我们学习当高等心灵品质,找到自己的明德是什么,让我们来到心灵的纯净美好。 记得曾有一位九岁的小女孩也来学习,郭老师在询问她学习的体会时,她这样感叹道:“我发现我这辈子白活了。” 童言无忌,天真话语中流露的是很多人的心声。我们走过人生很多年,却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也不知道让自己快乐幸福的奥妙,这真是人生憾事,这让我们受了不少苦,走了很多弯路。 前天,先生下班前来电话,今天不加班,正常下班,因为要做核酸,还要我也一同去做核酸,否则就变红码。我赶紧做饭,等先生回来,我们一同去做核酸。 核酸采样点就设在家楼下不远处,因为要全员核酸检测,检测的人多了,所以设立的核酸检测点也多了起来,检测方便了很多。 虽然如此,还是排出去好长的队。人们看手机,聊天,就像去买菜一样。天很热,我这时候就想要是吃根冰棍该多好。 这些天,上海的心理咨询师群的上海同胞们,每天为团菜焦虑着,一日三餐成了讨论焦点,让我这个不在乎饮食的人也在反省自己了。我自由买菜,也没有限制,却没有珍惜,常常对付一口,而那些居家的上海姐妹们,却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依旧能把三餐做得五颜六色,色香味俱全。 我有些对不起生活的馈赠,也没觉得这平淡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今后我也要对自己好一些,让生活多彩起来。 昨天一位上海同学,团到四个提拉米苏蛋糕,自己没有吃,全部送给了辛苦的志愿者,还晒出了切蛋糕的照片。 此时想起这个场面,我觉得更要吃根冰激凌。对先生说了,他说那就去买吧! 我走到街对面,看到一家小超市,扫了门铃码,买了冰激凌,吃了起来,仿佛我就是走在封闭的大上海,竟能吃上了冰激凌。 队伍前进了,我走了进去,刚吃了一口,就被志愿者发现了,用大喇叭向我喊话: “那个吃冰激凌的,你不知道这是核酸检测吗?小孩子都知道,你这么大的人了,还不知道!都不如一个小孩子。” 这话怎么这么难听呢?气的我不知吃还是不吃。众目睽睽之下,我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还从来没有人大庭广众之下,被人这样羞辱过。就算我不对,对我说不吃就好了。何况我还真不是孩子,是成年人啊!怎么总这样的语言。大家都不看手机,也不聊天,开始看我了。 这时候,他又发话了: “你别站在队伍里了,出来出来,到外面去吃!” 我怎么这么听你话呢!?还吃个屁!我一下子把冰棍扔在树边草丛里。 那个大喇叭声音变了色: “你这是什么意思?说你还不对了吗?谁让你扔在草地上,要扔也得扔垃圾箱里。” 我没理他,随他说,气死他! 可回头看看草地,再看看没吃完的冰激凌,觉得它们没有冒犯我,不能就这样弃之不顾,糟蹋草地吧!我就弯腰把冰激凌捡起来,扔到垃圾箱了。 这时候,那个大喇叭声音低下来了,变了色的脸刹那了缓和了下来: “你也要尊重我们志愿者!” 看他语气缓和,我也就不那么生气,平静地对他说: “你有想过尊重我吗?你这样说,让我脸面往哪儿搁!” 他不说话了,把喇叭放下,转身走了。 这时候有一位大白走过来,轻声提醒我,吧口罩戴好,别把鼻子露出来,这态度和刚才那位形成强烈对比。我听了,赶紧把口罩戴好,这是为我好,我谢过她。我觉得她是在安慰我,她也听到看到我被教训的一幕了。 两个大白,态度截然不同,感受这不同,这使我更明白了老子为什么这样说: 在《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老子告诉我们: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郭永进老师把这一章定义为:“逞凶斗狠早夭折”。第一位大白用这样凶悍态度,让我气愤抗拒,我用更大的力量去反抗。 在《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老子告诉我们: “天下莫柔弱于⽔,⽽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郭永进老师把这一章定义为:“宇宙最伟大力量是大爱”。第二位大白,无声的爱心关心提醒,让我乐于服从,还心存感恩!爱的力量是柔的力量,也是宇宙最伟大的力量呀! 先生就在我后面,他一声不吭,我也没有回头看他,我觉得我好没脸见人,只默默排着队。到我做完核酸,他也做好出来了。 这时候他才说他刚才的感受,告诉我他真想给他一拳了,后来想想算了!看你最后把冰激凌捡起来了,这是我没想到。 我说,我不是学习了高等智慧了吗?要上善若水呀!本来我也不对,不该吃冰激凌,也不该扔到草地上,我是要捡起来。 先生说,你说吃冰激凌,我也没想到有什么问题,本来是不应该吃东西的,我后来想到我看过的核酸检测要求。说说话,我也就没什么气了。先生说刚才冰激凌没吃上,走去买冰激凌去补上! 回到家里,还和先生探讨了这一情景,我反思道他要是好好说话,我估计也不会让他气得不行,我也气得不行,双方矛盾激化。 我反省我被他的说话方式和语气带动了,反应也有些过激,下次遇到这情况,我就该先说对不起,认错就好了,他也就不会说出一大堆的话。 当我弯腰捡回冰激凌,他也立刻不生气了,脸色缓和了,看到了我的尊重态度。所以,一开始我就道歉,就好了。 可是,他的态度让我感连道歉机会都没有,他太强势了。 所以,在有理的情况下,还能心平气和地用爱心表达我们的意见,尊重别人,是不容易做到的。而这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心灵品质。 我想如果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先生”是这位志愿者时,他一定会用爱心,而不是盛气凌人的态度指责别人了。 因为“道先生”是这样一个人: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明明做了很多利益他人的事情,却不去居功,也不傲慢,更不会盛气凌人。 “道先生”所展现的就是老子说说的无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用爱心去作为:厚德载物,以德报怨,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很多时候,我们用的是“有为”的方式,就像这位训我的志愿者一样,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正义之师,打着正义之师的名义,伤害了别人,却不知道,还以为都是别人不好,别人不对。 父母常常是这样,夫妻是这样,老师也是这样!制造很多冲突对立,结果两败俱伤。要好好反思呀! 学习高等智慧,止于至善,用爱心对待人事物,是我们要努力学习做到的,这也是禅修的意义所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年形成的积习要改变非一日之功,可我不会就此就退缩,就算进三步退两步也是进步,好好让自己蜕变,就是在改变自己生命的基因。 21天的静心营记录到此就结束了,21篇记录,将近十万字,这是我写过的最长的作文了。21天禅修是我参加过的最长的一期禅修,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禅修,我觉得能记录下来,也是又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学而时习之,真是不亦乐乎呀! 感谢我的惠姐姐,不断地催更,不断地鼓励我,让我有力量坚持完成了21篇记录。 还要感谢我的先生,不但点赞,还要给我发稿费,让我写起来特别有成就感。 也感谢阅读拙著的家人们,朋友们,和素不相识的亲们,感谢你们的支持和厚爱! 感恩!再见! 祝福大家生活幸福,家庭美满,身体健康! 祝愿大道广传,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上海心理咨询师张红

105 评论(15)

我的宝贝叫小啦

咨询师: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完成父亲的心愿,想到这一点难道不能让你拥有动力吗?(使用面质本来无可厚非,但这里有些咄咄逼人。)来访者:我想学好,但我没法学进去。咨询师:你可以想想父亲对你有多好,学不好会让他有什么感受?来访者:(一声不吭,保持沉默。)在这一小段对话中,咨询师想通过来访者与父亲建立更深刻的正性联结来鼓励其学习。可能在父亲去世当时,这些常识性的说教对来访者会有一定作用,但显然目前来访者已无法用这些认知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看到来访者已对这些说教产生心理阻抗。可能这位咨询师还不知道为什么来访者会产生阻抗。咨询师跟来访者所说的,可能是来访者母亲已在家唠叨过千遍万遍的内容,为什么还要花钱请咨询师再念叨?况且来访者早就知道这些道理。如果懂得心理学依恋原理,会了解这里需要的不是建立依恋,而是割断依恋,让来访者正视亲人去世这个事实,学会适应依恋关系不复存在的新环境。作为一个新手,是往相反方向去做的。咨询师把来访者与父亲捆绑得越紧密,来访者越无法正视丧亲之痛,越无法原谅自己当时和现在的所有行为。在情绪的处理上,咨询师要给来访者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表达其哀伤、内疚、自责等情绪,在这些情绪被吐露、敞开后,来访者才可能吸纳积极情绪。而在目前咨询中,咨询师强化了来访者对父亲的依恋和内疚感,加重了来访者的焦虑。“我是否应该上门为其做心理咨询?”我会不时接到以前学员的电话,问及他们在咨询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如一个学员问:“有一位家长请我上门为其儿子做心理咨询,我应该去吗?”问及具体情况,说:“她儿子18岁,一年多前被医院诊断为强迫症,一直在服药治疗。但孩子对去医院、心理咨询机构强烈抗拒,这一年多孩子去医院只有两三次,其他时间都是母亲代替其去医院开药。”再问具体一点,“因生理发育上曾出过问题,孩子一直有心病,初三就曾辍学在家,后来去上过一年高中,但一年前又不上学了。当时大概和同学相处出了些问题。家庭关系复杂,父母一直没有住在一起。孩子与父母关系非常冷淡。童年时孩子与老人一起长大。”“家长是怎样联系到你?”“通过朋友的朋友。”“那你以什么身份上门?”“因为她儿子排斥心理咨询,所以家长希望我以她家朋友的身份去,慢慢和她儿子聊一聊。”“你是否收费?”“收费。”“你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去还是不去?”“因为我现在刚刚开始做,接个案的机会很少,现在有这个机会,我很想做。但总是有点惴惴不安。”惴惴不安是有道理的。对新手来说,即使是这个孩子愿意到心理咨询室来,有足够的改变意愿,这个个案也是有难度的:一是明确的诊断已有一年多,而且持续服药到目前,没有根本性好转,因为孩子仍未上学;二是孩子的问题可能不单纯因情境性的问题引起,有可能是系统性的:自身的、家庭的、学校的三者同时并存,要把这些问题分解、一一解决,需要时间和功力。目前的状况是孩子没有意愿咨询,如果这位学员以朋友身份上门咨询,孩子不会自我标签为需要接受帮助的人,不会认同这位学员的咨询师的身份,更不会遵守心理咨询的规则,再加上家长在家中可以随时介入,增加了互动的复杂性和难度,可以想见“咨询”过程困难重重。我们在电影《老大靠边闪》中看到过不认可心理咨询规则带来的灾难。但因为在家长眼中这位学员是收费的心理咨询师,所以这位学员要承担咨询责任,其情形就像夹板中的角色。我很理解这位学员想要当心理咨询师的动机,新手拥有这样的强烈动机是非常好的,但他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看清这些情形。良好的助人意愿不是心理咨询的全部。结语除了心理咨询的专业技能需要督导外,心理咨询新手的个人成长也需要督导。真正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后,新手会发现:心理咨询确实能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知道别人的很多故事,但它还有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方面:非常乏味,需要非凡的耐心,需要非凡的专注力,需要非凡的服务意识,需要非凡的敏锐……那些试图透过来访者成长的新手,往往会被这些挫折压垮。如果没有及时的指导、引导和分享,心理咨询师本人的心理健康也使人担忧。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成长的过程。虽然来访者可能比咨询师本人走得更快、更远,但咨询师不能永远停留在原地。而成长的过程需要离开舒适区,需要有人鼓励和支持。对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督导和专业技能的督导一样重要。后记2007年7月28日,一个炎热的傍晚,我和华东师范大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第12期C小组的20位学员相遇。在狭小的教室里,夕阳斜斜地照进来,照在一张张充满激情和热爱的脸上。是对心理咨询的热爱让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助人助己的动机让大家相互理解。面接实习开始了。我没有预期这将是一次特殊的实习带教:它让我反思心理咨询师面谈培训机制本身,促成我写作本书。和这个小组特别的缘分是在他们一次次的提问和分享中慢慢浓厚起来。那一双双晶晶亮的眼睛后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我对他们提出一个又一个要求:每次要精心准备个案;每次要带活动;每次要及时总结……他们不仅做到了,而且比我要求的做得更好。他们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他们急迫地想要了解所有关于面谈的知识和技能……在我们的相互深入沟通中,一个想法从模糊到清楚,渐渐在我脑子中成形:为什么不写一本书,把我这些年来带心理咨询面谈培训的经验写出来跟大家分享?把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和烦恼、成长和失落写出来?这个想法就像一粒小小的种子,一旦发芽,就开始生长。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和组员们谈这个想法,他们热烈支持。他们记下自己的感受,用手记的形式与我分享。写书的想法也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彭呈军编辑的热情支持。我非常欣赏他编辑的风格,翻看他编辑的书,漂亮得让我诧异。想象着在他的手中出现一本风格隽永、插图漂亮的书,很期待。万事俱备。一旦动笔,我惊奇地发现有很多东西喷涌而出。原来,它们已经在我心里很久了。那些咨询室里遇见过的当事人,他们的面孔可能已经模糊不清了,但他们的感受、伤痛和成长却是那样清晰;那些带过实习的学员,他们的名字可能已记不起了,但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挫折和故事却是那么生动。我自己在带教过程中经历的迷惘、受挫、快乐和成长,它们也在内心中翻腾。在2007年暑假的最后半个月里,我享受着把这些想法和感受通过电脑键盘变成文字。写作的激情在澎湃。往往凌晨四五点时就醒来,在浓浓睡意的清醒中听着窗外的动静。在小区里住了那么久,第一次知道凌晨竟然有那么多声音:哗啦哗啦的扫地声,卷帘门拉起的声音,赶早的卖菜人相互问候的声音,踏踏踏的脚步声……清晨因此而充满活力。写作中,理性的声音开始冒出来:你不是心理咨询专业的,为什么你要写这样一本书?我的回答是:“热爱。”是对心理咨询的热爱,是对带教心理咨询实习的热爱,是对培训的热爱。这些年,再忙也没有放弃和心理咨询有关的工作;每次带教心理咨询实习,我都在反思,都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也很想分享这些感受;与上百家企业多年的合作让我深谙培训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的本意不是以权威的面孔出现,而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是一种成长的记录和思索,是感性和理性的交融,想为那些在心理咨询路上前行的人们提供温暖的分享和支持。在这一次特别的带教中,我们从2007年的夏天走到了秋天。培训教室在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的二楼,紧挨着温柔的丽娃河,从窗口望出去,看得见河边的杨柳依依,听得见八舍操场上的龙腾虎跃。只是很少会有人欣赏这种美景,因为每次训练大家都高度集中注意力,生怕漏听一个字。这是一个专注的小组。从一开始,咨询培训的氛围就营造得非常好。每个走进教室的人,都会自觉地进入咨询师的角色。这种潜移默化造就了他们团队的成长,团队中每个人的成长。每次下课都是夜色朦胧,只有那架白色的秋千上传出吱吱嘎嘎的声音,不论多晚,总是有人贪恋那一份摇曳。法国梧桐的叶子一片一片地掉落。平时掉落的叶子总是枯黄的,而在雨天,那些仍然润泽的、金黄的叶子,会悄悄地铺满树下。走在一张一张的手掌树叶上,感受到秋意。一个收获的季节。学员们收获着证书,我和他们一起收获着这本书。收获之前是耕耘。在实习进行一段时间后,学员们自发地组织了一次烛光晚会,给每个人加油鼓劲。晚会主持人充分运用了咨询技术。在放松训练中,大家忆起原来在师大校园已相遇107天,在实习小组中已相知30天。红烛一根接一根点燃,每个人许下自己的美好心愿。当歌声响起时,每个人的内心都心潮澎湃,都想象着自己顺利通过考试。那是我听过的最美丽的天籁之声,分明是一颗颗心在吟唱。活动结束后,天色已晚。偌大的校园里格外安静。在夜风中互道再见。静静地看着他们离去。“加菲猫”潇洒地骑着单车御风而去,学员们的汽车一部接一部开走。汽车走了,图书馆门前空无一人。那四部汽车竟然载走了全部的学员——这是一个多么亲密的团队!看着汽车红色尾灯一闪一闪地远去,心里是种暖暖的感觉。这就是我的学员们,我为之骄傲的学员们!“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心理咨询的学习亦如此。实习结束了,我们不会再每周见面。但在每个人的天空里,我们留下了相互的痕迹。时隔多年之后,那些面孔会模糊,但成长的痕迹会愈来愈清晰。在实习的过程中,这个小组幸运地从实习小组发展成为成长小组。当来访者流着泪述说自己的困扰时,那些扮演咨询师的组员也眼中带泪。一个人生命中的波澜在另一个人心中也掀起浪花,两者相撞时发出的共感和轰鸣震撼着相互的心灵。我们在彼此的生命故事中成长。至本书出版时,训练早已结束,但这个实习小组仍有一月一次的自发活动。2008年活动的主题是悦纳自我。大家在继续成长着,在彼此的支持和温暖中成长着。感谢那些我带教过的组员们,我在与你们的互动中成长着;感谢新兰,为我的带教锦上添花。感谢吴庆麟老师在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作序,感谢孙时进老师在地震灾后繁忙的工作中阅读此书并作序。2007年10月13日初记2008年7月25日补记Table of Contents版权序言作者简介第一部 准备1.心理咨询面试考试中的常见错误2.心理咨询面谈培训中的常见误区3.心理咨询面谈培训的方法4.受训者团队的组建及目标设定第二部 面谈技术训练5.咨询新手面临的问题及处理6.心理咨询面谈的准备工作及结构7.面谈中的倾听技术训练8.面谈中的共感技术训练9.面谈中的提问技术训练10.面谈中的反馈技术训练11.神经症个案的面谈培训——以焦虑症和恐怖症为例第三部 面谈示范12.心理咨询面谈示范一:情绪管理13.心理咨询面谈示范二:怨恨自我、惩罚自我与当下自我的整合14.心理咨询面谈示范三:不能接受的爱第四部 电影中的心理咨询15.把自己作为咨询工具——《心灵捕手》中的心理咨询16.心理咨询师和黑帮老大——《老大靠边闪》中的心理咨询服务17.穿越时空的儿童心理咨询——《第六感》中的心理咨询18.谁是谁的心理分析师?——《沙发上的心理医生》中的心理医生第五部 结语19.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20.未完结的培训后记

322 评论(11)

心泊-李伟

许多厂家在做TPE制品时都会选择将外观做成雾面的,比如一些包胶制品,雾面的外观看起来更有质感,手感不错,也比较上档次。今天,小编就想给大家说一说,TPE做雾面制品的注意事项。TPE包胶工具小编建议先把TPE制品的模具做晒纹、喷砂处理,让其表面粗糙一些,不平整一些,可以强化光线在制品表面散射,原因是光滑的表面不利于形成雾面制品。再就是保证正常操作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调低成型温度,比最佳成型温度大概低10~20℃就可以,这样更有利于获得较为雾面的外观效果。还有一点就是可以在TPE配混体系中加入适量的雾面剂,消光剂等,这样更直接更简单一点。利用助剂与材料折射率的不同,可以使光线散射,来降低制品表面的光亮度,达到雾面的效果。汽车密封条做雾面的TPE制品除了注意以上三点,小编建议大家可以选择泰瑞丰TPE,这样做可以让您事半功倍哦~

210 评论(12)

黄小仙128

介绍一位:俞凌雄 投资家、领袖型企业家、浙江宁波人,汇聚投资创始人、北京黄埔大学领导力学院院长、上海浙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比依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等职位。著有有声光盘《运管模式》。社会主要职务: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青海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广东宁波商会总顾问、浙商研究会高级荣誉顾问等职务。他创办汇聚,成为行业发展第一名,六年时间,发展到4000名员工、100多家分公司。他三年前成功进入多元化,拥有金融、互联网、地产、健康、教育、文化等产业。他的课程,场场爆满。他的《经营核爆力》单场超过2000人,学员客户排队上课。

161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