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徐
生活中不乏有的孩子遇到快考试了,表现出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但是却在放学后,依然不是马上去做作业、练习做题,孩子表现的情绪跟行动完全不在一个频道,这是为什么呢?
1、时间观念差。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早早的完成作业,于是家长就坐在孩子旁边盯着孩子写作业,一刻都不能放松。那么在家长没盯着的时候孩子却在玩手机、玩会玩具等等,那是因为孩子对于时间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正确做法:跟孩子一起做一张时间惯例表。比如:放学后16:00-16:30是玩玩具时间,17:00-17:30做作业时间等等,听从孩子的建议,当孩子不按惯例表去执行时,你可以跟孩子说“我们约定好的,你忘了吗?”
2、学习基础差。孩子在学校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孩子想做作业,但是下不了笔啊,所以他就只能看着着急而实际行动没有。
正确做法:建议父母,可以让孩子先做自己会做的题目,把不会的统一留出来,最后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把不会做的题补习一下。
3、过度追求完美。我记得我小时候写作业总是擦了写,写了擦的,一道题能让我写十几分钟,可是最终的结果还是以前的结果。孩子想要一个好成绩,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注。
正确做法:需要家长的耐心指导,并且教会孩子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让孩子经历更多的挫折和失败。只有经历很多的挫折和失败,孩子才会放下过度追求完美的心态。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家庭育儿亲子顾问。17年专注教育,助力家庭幸福!
happysky4496
努力去做,对结果顺其自然。
遇到“坏事”,应该去努力,争取把坏事变成好事。会有不好的方面,可能还很糟糕,心里放不下。还需要顺其自然,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不懊悔、不自责,面向未来,去做实在努力的事。
有句话叫“尽人事,由天命”,“由天命”通俗的说就是“听由天命”。
有时我们受到励志氛围的影响,认为只要付出,必有回报。实际上在进步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遵循事务发展的规律。有时我们尽力而为,但主客观条件所限我们无法实现梦想,那么不妨顺其自然,听由天命。
我们不去与力量之外的事情抗衡,而是坚定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能做且做到最好的事情,减少内耗,有助于继续努力。也许现在的坎限制了我们的发展,但由于我们继续努力,也许突破了现在的境遇,会有新的开始。
如果我们始终在懊悔中,人为削弱自己前进的动力,那么耽误下的时间和错过的机会也要我们自己来扛的。
由天命,不是生下来我们的命运就注定了,只是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当我们尽力之后,就要面对现实。
换一种思路,当你以自己的成长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而不是成功与否,那么成功或者别人的褒奖都将作为成长路途上的附属品,变得可有可无,而不那么重要了。
保持一个好心态,胜不骄,败不馁,平淡处世,也会收获平静祥和的一生。
作者:Rue,十年亲子博客书写者,公众号:平白书(ID:pingbaishu)。
小禾小影
许多神经官能症患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内心经常受到某些不愉快的情绪的困扰,如自责、紧张、恐惧、担心、烦躁不安等,于是拼命控制自己的情绪;明知道某种行为是不应该做的,可就是控制不住地要去做,为所欲为。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感觉越来越差。
例如,社交恐怖症患者每当在公共场所或面对生人,就会出现紧张、脸红、出汗、心悸等症状,他对这样的情形非常恐慌,觉得不仅自己周身不自然,而且也让别人不自在,所以,他总想克制自己的这些情绪表现,可是每次都不奏效,他生怕自己这样下去会变成精神病,于是就逃避这些令人紧张的场合,怕见人,怕在公共场合说话,越来越封闭自己。有的人晚上睡不着觉,胡思乱想,总想控制自己别想了,可就是控制不住,最后变成顽固性失眠。还有的人考试怕紧张,总提醒自己别紧张,但怎么也控制不了,所以老影响成绩。
心理医生经常采用森田疗法来缓解这些症状,其原则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即,对于紧张不安的情绪要疏导,让它过去,顺其自然,不要拼命控制,因为情绪像潮水一样,越堵越高,越控制越严重,同时,继续做你应当做的事,一会儿紧张情绪就自然消失了。例如,你在公共场合感到紧张,你可以在心里对自己说:“紧张去吧,我不管它了,又能把我怎样?”同时,带着紧张情绪说你该说的话,关注说话内容,不要关注自身的感受。结果你会发现:没什么可怕的事情出现,虽然有些不舒服,但自己还是能战胜自己的,多次实践之后,自信心就逐渐增强了,自己也不再为见人紧张而苦恼了,因为你找到了治病良策。失眠的人不要控制自己的思想,应放松自己,对自己说:“想去吧,大不了我今天不睡觉了。”同时做慢呼吸,放松自己的肢体,慢慢地你就会睡着的。
这些做法看似简单,好多人不相信自己能这样做,总想依赖药物,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其实,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完全可以用森田疗法来治愈神经官能症,但是,如果你不下决心去尝试,你永远也不会发现自己的潜力。
(文、图/ 杨霞)
杨霞老师
协和医大心理专家
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北京协和启迪咨询中心主任、北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儿童心理协会常务理事。
杨霞老师具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拥有25年的临床经验,一直专注于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擅长儿童、青少年、成人心理咨询、辅导、成长设计、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辅助训练、感觉统合训练。
出版书籍有《教子良方》、《儿童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心理学家忠告》、《让孩子会学习》等。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上河村小区三区6号楼4单元1402室
无双天帝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原本乖巧听话的性格也突然发生了变化,对于家长的一些话他们总是说“不”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变得如此“叛逆”呢? 乔乔是一个两岁的小姑娘,之前一直被亲戚阿姨夸赞乖巧懂事。妈妈也一直觉得这孩子这么懂事,一定是来报恩的,从小到大什么事都不用多操心。但是最近妈妈发现乔乔变了,早上说好了带乔乔出去玩,到时间该起床了就去叫乔乔,本来是妈妈每天帮助乔乔穿,但是今天乔乔突然就很叛逆的要自己穿,就连妈妈让她吃早饭她也拒绝了。 而且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乔乔在很多事情上都会拒绝她。相关专家就以上乔乔的行为做出了解答。他认为,当孩子出现了拒绝父母的帮助时,父母可以选择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做法可以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养成主动自主的个性。如果父母过度的干涉孩子的行为那么就可能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对频繁听到两岁孩子说“不”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去做,给大家做出了详细的解答。那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分析资深家庭教育研究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霞的著作《可怕的2岁,麻烦的3岁》。为什么原本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就老说“不”呢? 杨霞在书中指出:两岁之前的孩子处在感觉运动阶段。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存技能,包括吃喝拉撒、爬坐立走、语育表达等。此外,孩子在这一阶段的欲求基本都能和父母的意愿合拍,所以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叛逆。而当孩子2岁后,他们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弱,甚至还会产生想要摆脱控制的欲望,因而难缠、反叛也就在所难免了。在一般情况下,两岁的孩子思维有着如下的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喜欢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除此之外,在这个阶段,孩子还常会和父母唱反调,比如,天冷了不肯添衣服,不让他靠近危险物品他却偏要靠近等。有些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待孩子的态度未做出相应的转变,故而就会出现孩子与父母“顶嘴”的局面。在一些西方国家,父母们很乐意听到孩子对自己说“不”,而对那些唯唯诺诺、百依百顺的孩子,他们则比较担忧,担心孩子长大后会成为“问题少年”,用制造麻烦代替说“不”。为什么这些父母们会这样认为呢?因为他们懂得孩子不是在毫无道理地抵抗,而是在坚持自己的主张。越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强的孩子,逆反心理就越强。这表明孩子有了主见,有了自己的思想,是件好事。 如果孩子的主张得以实现,对于其确立“自我”非常重要。相反,如果父母过分干涉、束缚孩子的行为,强迫孩子按照成人的意志去做事情,则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大受打击,甚至自我否定,长大后可能会变得性格软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从1岁半到3岁多的时期,大多数孩子会产生自我意识的萌芽。他们的身上可能会悄然发生这些改变。最爱说“不”“我自己来”;家中摆放的各种物品产生兴趣,喜欢把物品拿起并扔掉,大人越是把东西一样样收拾好放回原处,他越是扔得起劲;变得爱发脾气了,动不动就摇头、甩手、大声叫;开始喜欢自己用手抓饭吃。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在1岁半左右时“自我意识”会自然地萌芽,而2岁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高峰期。与婴儿时期相比, 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明确地意识到“我”的存在,也意识到“我”和他人不同,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同时也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和“不乖”、“好”和“不好”的含义。 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否健康,与他早期的自我意识发展是否完善密切相关。成功的人往往善于认识自己、规划未来,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父母抓住2岁这个关键时期,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说得远一些,这往往能够决定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 面对孩子自我意识萌芽期的种种表现,父母应该怎样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自我意识呢?在这个阶段,有些事孩子会要求“自己来”,但他往往会由于动作不够协调等,走路时容易跌倒,用杯子喝水会泼翻,用勺子吃饭会酒在身上,等等,从而造成一些麻烦。对此,父母不要气恼,而要允许孩子失败。不要认为孩子还不能做这些事情,而是让他尝试自己做事情,这对他以后尽快自立有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都比较强,长大以后对待别人也比较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对父母来说,当孩子做出让你觉得不高兴的事时,比如爱发脾气、做不文明的小动作等,如果你经常斥责他“不行”“不可以”,这些话都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使孩子的反抗心和攻击心增强。与其直接制止他、责打他,不如慢慢地引导教育,也许,少了你的制止孩子还会觉得无趣而停止不该做的动作。 2岁是培养孩子独立性、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时期。当父母们充分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后,就能从容应对孩子的各种“造反”行为,抓住培养孩子能力的契机,将“可怕的2岁”变成“愉悦的2岁”。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