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谁是谁007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566天。 今早筑基班基本功训练营练习共情,深深地感受到“共情是一辈子都要修炼的”基本功和技术。理论上“关于共情”就那么多(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一书,专门有一个单元讲“共情”,从共情的意义、共情时注意或掌握的要点,以及缺乏共情的后果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全面又经典,非常受用),然,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上,似乎又无从下手,看似简单平常的生活场景(如,今早S老师的分享的故事),但要走进来访者的世界,尝试着理解、体会她此刻、当下的想法、感受、需求还是蛮难的。毕竟“我”与S老师不是一个人,共到情或共不到情是从我的角度试着走进S老师的世界,感受、体验如果是我正经历着与S老师同样的事情,会怎样,希望得到“听者”的反馈是什么?所以,现场当着十几位老师的面共情,此时的共情非常难、非常具有挑战性,毕竟每个人在乎的“点”不同的,期待被看到的“点”亦不同,但通过这样的训练,收获、感悟、成长也是最大的。如,听到其他老师的共情以及S老师的反馈,让我学习到:一是共情要关注细节(语言背后的态度、情绪、状态等)、细微(心理活动)之处;二是练习共情时,可以角色体验每一个故事中的“人”,不止是讲述故事的人,这样,可以打开更多的视窗,让讲述故事的人看到更多的角度、可能性,在共情互动中“悄无声息”地扩大知觉,转变“感觉”(从着急、无助的苦恼到轻松、带着力量、自信和希望)状态。三是咨询中的共情,要把握的是对来访者本人的共情,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与他是一伙的,理解、看到他的不易、努力、情绪和感受,在咨询师这里得到支持、安慰和鼓励,获得能量、提升信心、拥抱希望;四是把握不准时的共情小技巧:可以邀请、请教来访者,如:你的感受是……、你的心情是……、这会给你带来……注意“是”要尽量慢、拖长音,旨在让当事人自己说出来。五是重新建构式共情。重新建构式共情是深层的共情,是在带着建构解决之道之耳倾听的基础上,在了解了来访者的脉络、知觉的基础上,在建立了共同理解基础上的共情。朱老师建议可以反复研读《尊重与希望》这本书上的案例,跟着大咖老师学习深度共情。如,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你这么做,但我相信你一个有一个重要的理由,能说说吗?又如,听起来,你似乎并不是不喜欢上学,也不是不能够上学,那么,你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才会选择不去学校? 说一千道一万,共情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反复实践的功力,实践的同时结合《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一书关于“共情”的内容和SFBT特有的共情形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出自己的“共情”特色。 想起刘老师讲共情是如同而非就是。如同是把自己放到来访者的位置,感受在她的处境中的内心的活动、情绪情感的变化、当下的需求等;如同就是指能进能出,能适时进入来访者的世界感同身受,同时也能适时地撤出来回到咨询师的位置。 共情因人而异。因人而异是有的人希望多共情,共情意味着被理解、被看到,在如今焦虑压力充斥着每个人,能够被理解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非常稀缺的。而有的人则排斥被深层共情,对共到情感觉被看穿,像透明人一样赤身裸体地被“观赏”,所以即使作为咨询师看到了多个共情的点,也不要都讲出来,先说一个,看看来访者的反应,再决定是否再次共情。所以共情不能一视同仁,共情“度”要与来访者的性格特质、问题的严重程度、情绪激烈程度匹配。 共情也要接地气。结合来访者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民情、语言习惯、方言特色等。想起张爱萍老师分享的“一字共情”,特别的形象,特别的有画面感,也特别的有代入感。当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子,在放学回来的路上给奶奶抱怨学校的各种不好,在孙子抱怨完后,奶奶一个“咦”~用河南方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就足以走进孙子的内心,共情到孙子。奶奶简单有传神的一个“咦”胜似一箩筐的大道理。这样的共情是不是很接地气,有非常有效。又如,陕西西府地区的“娘娘”(发nia nia),也是一个极具共情力的词。“娘娘”在不同的情景中有喜欢、惊喜、赞叹、惊诧、害怕、淡定等之意。 当然,理论上、听他人的共情都相对容易些,只是搁在自己身上,用好共情实属不易,共情也并非一蹴而就,好在有朱老师组织的“基本功特训营”,与老师们一起练习提升。
allen阿蕾
朱金凤 焦点讲师二期 信阳 坚持分享 1006天《共情的力量》 共情是心理咨询师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的功底。共情,首先你得有情,也就是说,你得对自己的情绪的起心动念有很强的觉察力,知道它什么时候来?是怎么让你的情绪有了波动、心境有了变化,又是怎么去消退的?他是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你才会保持一份警觉和敏锐的觉察能力。那么当你面对来访者,或者是周围的人的时候,你才有可能感受到他的情绪,并且换位思考到他这个时候,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感受、体会,并试着表达出来,这就是共情。 人是一个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所以说能理解换位思考、理解了对方,并且能达到跟对方是一伙的,跟他同频共振,这样才能去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让对方感觉到:你是陪伴他,给他赋能、给他力量,并且陪伴他去探索的另外一个他自己。只是比他多了一份觉察和引领的能力。他才可能愿意跟随着你,一起去探索自己想要的有哪些?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并且可以行动的一小步。 每一个人都想把话说给能听懂、能理解他、接纳他的人。当我们能更好地倾听,找到对方想要的而非我们给予他最好的,理解到他的感受、他的体会,接纳并可以允许他的思维脉络和思考框架,他才可能,把自己的情绪放下,静能生定、定能生慧,才可能在咨询师“水引子“的作用下,一点点的去梳理、去探索,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成为他自身问题的专家,走出困惑! 就比如说我们努力的去做一件事情,然而却失败了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家人,面对朋友,我们希望的是什么呢?我们希望的是被看到、被接纳,陪伴、理解和鼓励,当然这个共情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然而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希望,受到指责和批评,因为他本身的自责、愤怒、委屈、痛恨等等的情绪已经很多了。如果再加上指责和批评,就等于是雪上加霜。真像我们的孩子所面临的那样,当他受到些挫折或者是困难,最希望的是什么呢?就是跟我们是一样的,也希望被理解、被接纳、陪伴和鼓励,这样他才能慢慢放下自己的自责和埋怨,去正确地面对和解决。 那么共情,首先要注意什么呢?首先要放空自己,带着未知、尊重、欣赏和好奇的态度去倾听。去倾听他背后的故事,倾听他的难处和道理,他的委屈和愤怒……不评判、不指导、不建议。我们才可能去感受到她的感受,体会到他的体会,穿着他的鞋子在他内心中走一走,才可能真的去理解到他的难处和道理,原来他是那么的不容易呀! 共情中需要注意的方面:负向的情不要去共的太多,因为这有可能去强化它,让他更加陷入自己的情绪当中。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眼神、非语言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我们的理解和支持:“您真的很不容易呀!“这就够了,那么关于正向的共情可以多一些。因为这会让他带来尊重和希望感。当一个人被尊重、被接纳,又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和资源的时候,他就会有更多不同的选择,也会更有信心和力量前行!! 正如熙琄老师说的那样:“做一个温暖的人!”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
jessica0707
咨询师要做到以下五点:1、尊重。2、热情。3、真诚。4、共情、5积极关注。 尊重: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尊重意味着以礼待人;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热情:求助者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达关切;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咨询结束时,是求助者感受到温暖。 真诚:真诚不等于说实话;真诚不是自我发泄;真诚应实事求是;真诚应适度。 共情: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积极关注:避免盲目乐观;反对过分消极;立足实事求是。 就是这些了!
散步的猫撒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概念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1] 意义1、咨询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2、求助者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咨询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3、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4、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求助者,有更明显的咨询效果。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