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里雨里大太阳
家长问:我家孩子从小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遇到街上行乞的老人,总是把身上零钱全部“贡献”出去,对同学的帮忙更是有求必应、来者不拒。按理说,应该得到同学们尊重才对,可是有次她无意中听到别人背后叫她“大傻妞”,孩子被气哭了,我无论怎么安慰都难以平复她的心情。请问父母该怎么做呢?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曹泽能: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一直是社会所倡导的,从以前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日”到现在每年3月的“学雷锋月”,社会正形成一股正能量。就您和孩子而言,也显然会受到积极氛围的感染。 心理学上把这种亲社会行为称之为“利他”,是一种“发自内心,义务为世人与社会尽力,不期待回报”的做法。不论是什么行为,只要是出于对身边人的关爱之心,就属于利他之心。您家孩子乐于助人,就是值得赞美的利他行为。 人之所以有利他行为,一般有三种原因,一是关于生物学基础的遗传因素;二是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如人应该帮助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以此提高自我价值与减少焦虑;三是利他行为的学习与模仿,通常父母会鼓励孩子助人为乐,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帮助比自己更小的孩子,这些做法会渐渐去除孩子的自私行为,强化孩子的与人为善。您的孩子之所以对同学有求必应,少不了家长的言传身教。 影响一个人的利他行为有三大因素。第一是外部因素。气候与环境的舒适让人爽心悦目,从而会增加利他行为;在场人员越多,利他行为越少,人多时人们容易去个性化,产生“反正大家都在围观,又不是我一个人的错”的想法;如果自己着急上班、上学,就难以利他;如果受惠对象配合利他,并言表感谢,会让利他者更富激情。相反,如果拒不配合甚至恶言相向,会干扰一个人的利他情绪与行为,显然您孩子受到了同学的取笑而感到委屈。 第二是利他者的心理特点。人的精神愉悦时容易利他;做了错事想补偿而去做好事,以减轻内疚,容易利他;社会责任感强的人,共情能力强的人,也容易利他。 第三,有一定利他技能与资源。就是利用优势去帮助人,例如老师支教、医生行医、歌星献歌。您的孩子捐献零花钱及有求必应,也说明她有这些资源与爱心,才可以通过“桥梁”去助人。 作为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抱着美好的心愿行善,希望获得周围同学的认可,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动机。在家长、学校及社会的正向教育中,知恩报德也是被推崇的。当碰到他人的打击时,您家孩子的心理落差大,情绪波动大,换成其他孩子估计也会耿耿于怀。 建议:首先,父母要充分肯定孩子的“择善而行”。在“赠人玫瑰”的同时,我们也要“手有余香”,因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利他至少可以带来五方面的“因果循环”:一是利他思维会提升一个人的格局,使人胸怀宽广、行动有力,这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习惯之一;二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热心肠为别人留下好印象,利他者的人格就会被大家认可,这是一张隐形魅力的名片; 三是会为利他者积攒越来越多的人脉与机遇;四是形成良性循环,利他者会有更多的机会历练自己,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能力;五是越有能力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时,就会产生更大的自我价值,就会越来越有信心面对生活、面对未来。根据以上思路,家长要协助孩子总结具体的收获,这样孩子更会明白,帮助别人首先因为自己有需求,自己才是“第一受益人”,才会不断坚定自己的选择与信仰。人越是在困惑时,越需要内在信念的支撑。 其次,家长要引导孩子理解她的委屈与困扰是源于被自己的预期回报所误伤。换一句话说,别人之所以能伤害自己,是因为我们自己先有自我设限,期待获得对方积极的回应。事实上,人的动机不是单一的,凡事也是正反辩证的,孩子要正视到自己的内心需求,才不受或少受他人的态度影响,不会因为别人话说得难听而灰心丧气,也不会因为别人话说得好听而沾沾自喜。当“择善而行”在先,“不问曲终”在后,孩子才会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热心,才会无怨无悔、持久地坚持自己的付出,才会把热心助人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最后,无论遇到什么难堪或挫折,家长都要陪伴孩子始终如一坚守自己的信念。不管同学无意开玩笑也好,有意取笑也罢,孩子都决定不了同学的态度,但可以影响同学的态度、可以修正同学对自己的形象。当孩子不为外界所动,做自己喜欢的事,久而久之,同学就会重新审视你、珍惜你。 此外,由于家长没有提到孩子的真实年龄及更多信息,以上侧重于共性分析与建议。如果您的孩子还太小,一定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要懂得适当拒绝。譬如说,当发现别人是不怀好意时、当发现自己有安全风险时、当自己太劳累或不心甘情愿时,要勇敢“说不”、要懂得及时调整方法。行善的目的是为了社会更美好,这个过程也需要保护好自己。
好吃鬼玲
行善是因为“我想付出”,而不是为了改变命运。 行善无节制,不仅不能改变命运,还有可能让命运更悲惨。 这里面的行善,包括一切善意和友好的行为。 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对朋友,同事,家人,以及陌生人的。 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善良的人最后都很受伤,怨声载道。 为什么善良的老好人,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呢? 感恩的心,其实是一种情绪,就像开心和悲伤一样,人的情绪是十分多变的。 假设你请别人吃饭,对方对你的好感。至多只能维持一周。 再下一周,对方对你的好感就荡然无存了。 2018年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大概描述一下: 人不是理性的,不会把实际请饭的次数相加,来判断一个人好的程度。 那个经常对别人好的人,慢慢就被习惯了,被当作理所当然。 偶尔不好了,反而招至埋怨:“你怎么变成这样了??你怎么变坏了?” 与此相反,那个与人保持距离看起来不是很友好的人,偶尔表达出的善意和他原来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反而更受欢迎。 毕竟:“浪子回头金不换”,人们更感动于“坏人”的忏悔,而唾弃“好人变坏”的过程。 你说“不对呀!你说感恩的心维持不了一周。 但我在媒体上经常报道一些跨越时间的感恩的事情。 比如:‘曾经他沦落街头,二十多年后,他带着千万现金,回来报答当年100块钱之恩!’多感人呀!”(帮人=捡起呀) 这种事情,你是在小说里看到得多,还是真实发生在你身边呢? 常见的事情,是不会让人感动的。 不常见的,才会被人歌颂。 比如:“白富美和混混在一起了”,还有“寒门女嫁入豪门。” 比这更感人的是“动物报恩”的行为。 当一只小狗叼来食物感谢你救命之恩时,你会更感动:“狗有时候更像人,人有时候是真的狗”。很多助人者内心总会有一种不合理的期待,希望把自己帮助的那个人的成就和荣耀,归到自己身上。 无论这种期待是刻意的,还是无意识的。 由此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被帮助者,在他人的帮助之下获得了成功,荣耀名望或者财富应该归谁所有呢? 或者说不那么贪心:“是否可以分一部分荣耀,名望和财富给这个助人者呢?” 我觉得是不可以的。 最近读了一本投资的书。 《cis股票交易术》 作者Cis被称为“日本最牛散户”,“日本股神”。 他21岁开始炒股,从最初的23万,到如今的亿(人民币)。 有一章他开头就表示感谢:“我能成为亿万富翁,是因为在股市赔了1,000万的时候,遇到了2ch上的朋友。如果没有跟他们的相遇,我早就离场走人了。” 这些朋友是获得了荣耀,这本书在刚出版之初就销售一空。 无数看了这本书的人都知道是这些朋友帮助了cis成为亿万富翁。 但书的收入是CIS的,炒股赚的钱也是CIS的。 是他成了亿万富翁,而不是他的朋友们。 他可以感激这些朋友一万年,但无需分给他们一分钱。(他愿意给是另当别论了,但这不是他的义务) 他的朋友最多获得了一些吹牛的谈资:“cis当年赚到的钱,都是因为听了我的意见”。 “老师和学生”,“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教练和被教练者”,“师傅和徒弟”,“医生和病人”,所有的类似关系,都是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 帮助者为了被帮助者提供了充足的,帮助其获得成功的一切有利条件和准备。(文笔有限,有点绕,我会努力提升的)无论是手把手,还是亲身示范,最终解决问题的主体还是那个被帮助者,能为自身负责的也是其本人。 所以,是当事人的功劳。(荣耀归于当事人以及他的努力!) 读到这里,那你一定觉得做这些职业的人太亏了:“他们那么善良,有爱。 帮助了别人,奉献了爱心,还不应该得到回报和感恩吗?” 其实在这里我们也有一个错误的期待。 既然是职业,那么付出劳动,职业收入就是他们的回报。 在职业关系中,来自被帮助者的感恩,尊重,或者金钱的回馈,并不是被帮助者应该应分的。 而是额外的,不应该对其有任何期待,也没有理由因为对方没有感恩的反应而受害。 其实这件事反过来想就更清晰了。 人都喜欢把别人的成就归于自己,把别人的问题归于他自己。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别,但是有差距。 朋友之间的对等并不是说要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人与人之间有努力程度上的差距。 我们既然尊重个人的努力,就应该承认这种差距。 他对朋友的筛选不是职业身份上的鄙视,而是对自己生活经营的用心程度。 一个在名校打扫卫生的人可能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也没有人会主动和他成为朋友。 但是如果这个人经常在工作之余去图书馆看书,那么大家就会忽略他的职业,对其另眼相看。 在帮助朋友的过程中受伤,是很常见的(还有家属,亲人关系) 职业的帮助关系,是有收入作为回报的,朋友之间的帮助就很难衡量了。 假设你很不幸,遇到了一个不愿意付出,或者没有能力付出(我明天会讲这部分)的朋友。 你单向付出了许多,嘴上说着不要回报,但内心一定会很委屈。 这种关系是无法长久的,而且积怨越多,等战争爆发时就越难以收场。 那种平时和和气气的人,生起气来是很要命的。 其实很多大佬是很愿意付出的。 但他们不爽的是,有些人平时不思考,不去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见到大佬就贴上去叫“朋友”,以此获得平等的交流机会。 其实这背后不仅是因为与大佬叫朋友显得自己好像一样牛,同时也在说:“你不要觉得你说话更有价值,我们明明是朋友”。 如果你认可,一个人的专业性是由于他长期持续行动和付出带来的结果,那么就不会有这么不合理的想法了。 同样当大佬称呼你为朋友时,更多是社交礼仪。多学习多成长,不要有太多幻想。 与此相反,也没有必要在对方面前表现得自卑。 如果想请求帮助,要保持礼貌,尊重对方的付出,并且对自己人生有认真的态度。 提问之前先想一下这个问题网上是不是已经有答案了。避免问一些没有经过自己认真思考的问题。 刚才说到,不要对自己帮助的人有任何期待。因为你帮助过的人基本不会回来感恩。 反过来,当我们是被帮助者,一定要多感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不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单向付出。 “帮人者恒帮”,只要帮助过你一次的人,你下次再找他,他帮你的概率是及大的。 如果有人无条件的帮助了你,你真的没有能力回馈给对方,但至少要有感恩之心。一个小红包,一杯奶茶其实是足以了。或者当对方受到质疑的时候,帮着说句好话。 总结:如果说时间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那么老好人的问题在于他把时间都随机分配给了别人,为别人做了嫁衣, 却对自己的需求忽视,以及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能力 。 老好人一般情况下是不敢自我维护的,他们总是委屈自己,不敢争取自己应该得到的。 想要照顾好别人的前提是照顾好自己, 帮助别人的前提是自己先从坑里跳出来。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