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ole20041414
家长会一般是由学校或教师发起的,面向学生、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交流、互动,介绍性的会议或活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长会沟通技巧,让心理师走进家长会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亲子家长会、主题家长会等特色家长会日益兴起,逐渐替代形式单一的传统家长会。
家长每学期总要参加一两次家长会,这本是家长和老师沟通的好时机,可是,家长会真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吗?事情不尽然,有一项调查显示,36%的学生听到开家长会心情就会紧张,担心老师告状,害怕家长打骂,希望家长会尽量少开。此外,在家长会后,有11%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变得紧张。原本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没想到却是相反的结果。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老师开始探讨如何开一个成功的家长会,由此,亲子家长会、主题家长会等特色家长会悉数登场,有些学校甚至还请心理指导师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三方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现状篇:传统家长会形式单一
家长:内容空洞,意义不大
王女士的儿子今年上三年级,但是她却很少参加儿子的家长会。问及原因,只是觉得现在的家长会沦为一种形式,内容空洞,意义也不大。“在家长会上,我们都成了听课的学生了,先是校领导讲话,都是一些客套话,接着是班主任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表扬一下学习好的学生,留下成绩差、有问题的孩子家长,这让有些家长很失面子。”王女士就曾经被留过一次,那位班主任当着其他家长的面直接说王女士的儿子有自闭症,建议带他去医院看一下。“儿子只是不爱说话,怎么就会是自闭症呢?”王女士很不满意老师的说法及态度。“一般老师只在会上说一下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对于中间生基本不谈,于是,家长们会后就一窝蜂地跑到老师跟前打听孩子的情况,至于究竟能解决多少问题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对于流于形式的这种家长会,王女士现在也懒得去参加。
学生:家长会是矛盾导火线
欣欣今年上六年级了,说起家长会,她直言讨厌这个词。“家长会就是老师和家长的天下,老师经常会把我们的丑闻和错事公开,爸爸妈妈们也会把我们在家的秘密抖出,完全不顾及我们的感受。”比较庆幸的是欣欣的爸妈比较开明,即使老师反映了什么问题,他们只是委婉地给孩子提出来,不会使用棍棒政策。
有的家长比较粗鲁,一开完家长会就质问孩子:学习成绩为什么下降呢?为什么跟同学打架?年纪小小的,竟然会早恋!家长会成为一根导火索,家庭战争随时可能爆发。正因为如此,有的学生甚至会请一些“冒牌家长”来应付家长会。“听说有的老师更离奇,以学生的成绩排座位表,开家长会时,家长就坐在自己孩子的位置上,这样就可以很清楚地明白孩子所处的位置。”欣欣说,对于这些告状式的家长会,学生们都很排斥。
老师:家长不重视
陈老师做班主任有七八年了,见过形形色色的家长,有的家长常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参加学校的家长会;有的家长虽然来了,可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对于其他方面的情况很少过问。还有的家长把自己的不良习气带到学校,比如,在开会期间,不停地打电话、抽烟,有时,针对孩子的问题还会跟老师发生争吵,这些不好的事情无疑会影响到孩子。
“我希望家长们首先要严于律己,自身做好榜样,和老师在一个友好的氛围中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是陈老师的心声,也是更多老师所期待的。
创新篇:
“特色”家长会受青睐
家长会玩亲子游戏
李敏娜是天河中学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从教多年来,一直在探索怎样让家长会开得更成功。“家长会的功能不单单是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该是一个亲子交流的好时机。”在家长会上,李敏娜老师常常加入亲子元素,比如: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做游戏,那种“一人比划一人猜谜”的游戏很受大家欢迎,也体现了亲子之间的默契。其次,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爱吃的东西、喜欢的颜色等等,在快乐的氛围中拉近彼此关系。这些家长会由学生主持,这比老师空洞地说教有用。
心理师走进家长会
张艳是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的老师,上学期末,她接受一家学校的邀请,走进家长会,和老师、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中,亲子之间的矛盾往往占主流,很多家长对教育子女感到无所适从。”张艳说,那次家长会很成功,心理老师以典型个案为题,阐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很多家长坦言:没想到教育中有许多心理和技巧需要掌握,在家长会上,家长们也提出了各种问题,心理老师都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技巧篇:
一个母亲的三次家长会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母亲,曾参加过孩子的三次家长会,第一次,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你最好带他上医院看看。”回家的路上,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进步很大。”
第二次,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你儿子排名全班倒数第二。”回家的路上,她流了泪,然而回到家,却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说只要你能细心、认真些,会赶上你的同桌。”
第三次,初中开家长会时,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回家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
高考结束后,儿子被名牌大学录取,他边哭边对妈妈说:“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不断鼓励才使我考上大学的。”
在教育孩子时,一个好的方式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励教育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不要生硬地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孩子都是很明事理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拓展:家长会的发言稿“真诚沟通,正面管教”
家长们:
下午好!欢迎各位家长的到来。请允许我先表扬本学期能与我经常互动沟通的家长,他们是:
这些沟通或多或少帮到我们班的孩子,作用有时未必很大,但一定有作用。教育孩子效果也许不似西药来得那么神速,但好的教育,点点滴滴,也终将汇成孩子良好人格的长河。因为我们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孩子的成长要转变教育方式,逐渐告别了“严打厉责”或过度精心呵护,随之而来的是对孩子管教的迷茫。这个学期我接的家长电话,是这个班有史以来数量和通话时长之最,和家长面谈的时间,也超过以往。我们家长大都感觉到了这个学期管教孩子的压力。我深深感受到在座各位的焦虑、期待等各种复杂的感受。
这个学期数学换了2任老师,英语老师也换了。我们要庆幸,这些变动是发生在三年级,而不是一二年级,也要庆幸我们换的老师都是优秀、负责人的老师。尽管她们都是新老师,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比起老教师,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经验暂时不足。我们都希望老师们能教得更好,我建议各位多给我们的数学、英语两位老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我想起我教书的第一年,有几位家长一路鼓励和支持我,给我传递各种正能量,因此他们的孩子也非常支持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快速成长起来。当然我也遇到过个别令我心寒的家长。前几天,有两个学生的家长因为小孩之间的矛盾在办公室对着新班主任大声指责。当时我跟两位家长说:“因为产假请代课老师这种事太正常了。这样怪责一位刚出来工作不久的老师,她还能有更大的信心去教育好你们的.小孩吗?”两位家长陷入沉思。
负面的语言对成年人来说,都不是很好接受,何况对小孩呢?我每天也在自我检讨,是不是对学生用错了什么教育方法,以致几个调皮的孩子一直没有好转,反而经常恶作剧。前几天和前任副班进行沟通,她说我管得太严太细了,越压得厉害,孩子就蹦得越高。这让我想起古人常说的:“水至清则无鱼”,它也让我想起了自己教育的原则,即弹性教育,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的错误只是一种表象,一种思想作用的结果,是孩子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了。为什么人家说三四年级这段时间是孩子多事之秋,那还真可能是孩子在这个特殊的心理叛逆期思想认识出现误差了。孩子的思想那绝对不是呵斥棍棒或一顿麦当劳必胜客所能够打通的,很需要在座各位家长放下权威、放弃威逼利诱,俯下身子和孩子来一次真诚的沟通。沟通每个家长都有不同的方式。在座的各位家长都有各自的智慧。曾有家长问我该怎么办?我只能讲理论给你听。智慧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有很多事情你坚持去做,比如坚持培养孩子的习惯,慢慢你就能发现,持之以恒对教育孩子是一种智慧。
有人曾问陈天驰的家长,怎么教出那么勤奋好学的孩子?陈天驰的妈妈自己也说不清,反正就是家长该做的事情自己都做了。现在网络上流行各种教育小孩的小文章,其中不乏好文章,也不少急功近利的教育心得,看着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适合自己家庭实际的教育方式最重要。很多急功近利的文章,比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文字描述让人教育小孩越来越浮躁,恨铁不成钢。孩子呢,也跟着大人的情绪浮躁起来。教育小孩急功近利,真害孩子不浅。
上学期我在家长会上提出要培养孩子读课外书的习惯,我们很多家长都行动起来了,一些孩子因为好书读得多了,变得知书达理,也多一份心境淡定的气质。也有一小部分孩子过度自由地去接触浏览了各种媒体网络,接触了一些这个年龄所无法分辨的文章,思想现在正处于浮躁不安的无政府主义状态。和孩子一起读书,能帮助我们减少许多浮躁,增加许多对教育孩子的启发。最近我在读《正面管教》这本书,它对我教育小孩提供了许多正能量。我把里面的方法用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效果不错,分享给各位家长共同阅读。相信大家还记得入学第一次家长会佘老师说的那句话:“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还有一个观点我们时刻要回顾:“即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学习习惯不好,指望他初中高中成绩好的机会很小。
允许小孩暂时思想不通,但对孩子习惯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我们对孩子这么多付出,就是要把孩子养育成人,离开父母时能自信、独立担当。有人说:“恋人之间的爱,是为了在一起;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是为了分离。”离开了父母,孩子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处理好和伙伴、社会的关系。
这个时期也许孩子在学业,或者和同学交往,或者行为习惯出现了偏差,思想没有走上我们希望的正轨。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家长都是最有智慧的家长,一定能和老师们一道将小孩教育好。最后我以《正面管教》中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家长会:我们不是要赢了孩子,而是要赢得孩子。
食客小蒲
于是乎,情感咨询,成了别人眼中的风口。真命狙击,分手挽回,脱单指导,也是生财之道。
你是否想过,你一直以为情感的两情相悦,在一些人眼里,是可以被量化,甚至建立模型的。
近年来传入中国的 “ PUA ”( pick-up artist ,搭讪艺术 ),光大发扬了本应是鼓励人们和异性接近的交往艺术,变成了一些人实施情感欺骗和心里操控的理论依据。
在网络社交里,这种表演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情感导师们通过教授 “ 聊天 ” 技巧,建立聊天模型,经营朋友圈,达到 “ 推倒 ”( 发生性关系 )女性的最终目的。
情感咨询类 App “ 小鹿情感 ” 上一位导师发给学员的材料里,聊天被划分为三个层次:话题层次、情绪层次、关系浅层次。
每个阶段的谈话内容都有严格的归类,包括什么时候表达感受,什么时候延伸第三方性话题,什么时候调情,什么时候营造情绪,什么时候推拉情绪( 通过情绪的冷热节奏带动关系的接近 )。在导师看来,有自己的教授,无论什么样的女孩,都可以拿下。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花钱代聊,导师负责精心规划海市蜃楼。
心动了吗?要的就是要你心动。
在小鹿情感的 App 里,整一个 “ 大型屌丝直男拯救现场 ”:
在这些极具诱惑性和承诺性的文章和直播里,内容脱胎于 “ PUA ” 学, 用的是同一套流量导入逻辑:产生共鸣、引起共识、燃起希望。小鹿情感好似无处不在的 “ 网赚 ” 广告的聚合平台一样一样,设计逻辑目的只有一个:加微信。
平台利用免费公开课以及语音直播吸粉,把流量导入导师微信个人号并进行简单的指导,订单成交后按价格导入不同层级社群、享有不同的权益。
本文的主角,小鹿情感,隶属于北京魅动力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主打线上情感、婚姻咨询业务。天眼查资料显示,该公司三年内获得五轮融资,2018 年入选 “ 2018年 i 黑马中国准独角兽 TOP50 夏榜 ”。
而其创始人巫家民,正是曾经国内 PUA 行业代表人物。
情感咨询和声名狼藉的 PUA,就这么戏剧性的结合在一起,并赢得了诸多资本的 “ 厚爱 ”。
问题是,真有那么神么?
在小鹿情感的宣传页面里显示,目前 “ 入驻平台的超过 200 家优质团队,超过 3000 位专业咨询师为超过 1200万 用户提供情感服务。” 每位咨询师都经过平台 “ 严格的资质评估。”
差评君扒了扒这些 “ 优质团队 ” 和导师的底,发现猫腻不止一点。
先说这资质,平台加盟宣传中,一般要求团队建立工作室或公司,同时上传团队成员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然而打开 App,多家团队的资质一栏是这样的:
即只有公司营业执照,没有团队导师资格证。有些甚至连营业执照都不给看。。。
( ????)
说到目前国内官方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而在 2017 年 9 月,最新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里已经没有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2017 年 11 月是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最后一次考试, 18 年 5 月是最后一次补考。
也就是说,2018 年 5 月后,国家暂时没有官方认证的心理咨询师。也正是由于国内心理咨询市场的不成熟,给了平台这样的机会。于是乎,在小鹿情感的认证导师里,各种证书满天飞,资格认证鱼龙混杂,比如以下这例:
星海情感教育团队导师证书由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深圳市景安精神关爱基金会联合颁发,编号 “ 深情 44 号 ”。
有意思的是,小鹿情感创始人,北京魅动力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巫家民,正是证件颁发单位之一景安精神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
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差评君假借入驻团队的身份和小鹿情感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
在平台填写相关资料后,小鹿情感的工作人员联系了差评君。
“ 一般来说,入驻团队需要一个人有证,以工作室或者公司形式存在。”
“ 我们团队有五六个人,都要证吗?”
“ 一个有就行。”
小哥言简意赅。
这也就解释了差评君发现的另一个问题: 调查中,且不看资格证的权威性,每个导师团队一般只上传一张资格证,而这个团队到底有多少无证导师在为消费者提供着心理咨询服务,我们不得而知。
如果按官方宣传的 “ 已入驻 200 团队,3000 名专业导师 ” 来看,“ 一证一团队 ” 的小鹿情感全平台拥有资格证的导师比例为%。这与小鹿情感宣传的 83% 相去甚远。
更有意思的是,百分之九十的情感咨询团队,封面宣传的专业导师,在资质一栏,用的都是别人的资格证。
( 宣传导师与资格证不匹配 )
不能一一对应的情况下,这就为入驻造成了极大的便利:只需要搞到 A 的资格证上传,任何人都可以组建团队入驻,所谓“ 专业性 ”也就成了笑话。
同时,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团队入驻后,前期还需要一些平台的考核,包括:每场直播需取得 3000 元以上的盈利,盈利额度考核可与平台协商。
话里话外,必须得赚钱。
创立于 2013 年的小鹿情感距今已有六年的发展历史,但实际上在 2017 年11月和 2018 年 2 月接连获得数亿元融资之前,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2018 年迅速扩张,而针对于小鹿情感的投诉,也正是这个时间见诸于各大投诉平台。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百分之八十的投诉为 “ 虚假宣传、诱导消费。” 消费者在付款的时候,无一例外收到了导师的期限性肯定承诺,一旦出现问题,“ 退款 ” 成了比找到真爱更难的问题。
为了追到心仪的女孩子,小 A 在小鹿平台找到了青云团队的导师,听了小 A 大致的情况介绍,导师立即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并不断催促小 A “ 相信导师的专业性 ”,会 “ 马上安排好一切。”
刚刚经受被婉拒的挫折的小 A 深以为然,报名了价值 1888 的 “ 魅力男士 36 计 ” 课程。就在付款后的一小时之内,小 A 发现了网上大量关于小鹿情感的负面投诉,在没有使用课程的情况下,提出了退款。
在没有收到任何课程资料和指导的情况下,导师表示只能退 10%,也就是 188 元。
这是没开始提供服务请求退款的,更多的是在服务过程中,存在导师 “ 不专业、不理人 ” 的情况。
小 B 为了挽回前男友,报名了 “ 白魅情感 ” 的 9800 元挽回课程,对方表示案例简单,
“ 20 天就可以完成,成功率达 97%。”
小 B 当天就打了全款,结果没收到任何所谓 “ 定制的方案 ”,导师在服务期间基本不联系小 B,还让她 “ 不要鲁莽。”
回过神的小 B 要求退款,被导师以 “ 服务时间已过 ” 为由拒绝。
一般来说,小鹿情感的课程 “ 真爱狙击 ” 类价格在 1000元~5000 元,而挽回课达到五千甚至上万元,涉及产品金额较大,其定价缺乏规范性。
前来求助的消费者往往已经遇到重要的情感问题,在病急乱投医的失控状态下,强大宣传背书和看似正规的导师往往最容易取得求助者的信任。回过头来分析,之前导师说的那些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似乎对自己的实际帮助其实微乎其微。
差评君接触的案例中,消费者均通过微信支付课程费用,这些课程都不在平台以及团队页面有明码标价,且没有合同,求助者也未知晓退款流程。
而说到退款,小鹿情感的不要脸程度堪称一绝。
小 A 在付款前不仅没有收到任何关于退款的告知和条件,在提出退款后,他在 App 里竟然找不到任何相关的选项。
最终差评君在 ” 我 “ 的设置中,“ 关于小鹿 ” 里,在一堆广告宣传里疯狂下拉,“ 查看更多 ”,在 48 个常见问题解答中,找到了有效的退款明细。
而在小鹿情感的官网底部,我们总算看到了明确的 “ 退款说明 ”,然而神奇的是,无论怎么点击,退款说明和纠纷说明都没有任何反应。
简言之,这特么是个假链接。。。
正是由于消费者在纠纷中不知道平台 “ 15天内按比例退款 ” 的规定,导师在隐瞒和拖延中错过了退款时间,造成了投诉无门的尴尬境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开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 2~4 亿人口正在为抑郁症苦恼,心理咨询行业需求巨大。而生活压力的增加,国内关于情感咨询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市场广阔,也成了一些人入局的契机。
和需求相比,国内的心理咨询体系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服务形式、商业模式五花八门,心理咨询师从业和监管规则也并不完善。
“ 有证 ” 其实仅仅是进入这个行业的底线,更需要评估的是咨询师是否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培训、有过持续的督导、个案时数、个人体验时数等一系列系统化的内容。
空有市场,在这个行业甚至谈不上发展的时候,以 “ PUA ” 商业逻辑起家的小鹿情感,反而在资质造假、欺骗消费者上登峰造极,捞取和正规心理咨询价格一样甚至更高的财富,败坏的可能不仅仅是行业,伤害的更是那些心理受到创伤,前来咨询的求助者。
最后的最后,差评君还想问那些抱着希望通过所谓 “ 技巧 ”、“ 话术 ” 找到心仪对象的求助者一句:
“ 情感真的可以速成吗?”
哪怕你装的再高级,戴在头上的面具再精致,摘下面具的时候,该是什么样,谁也骗不了谁。
PS:感谢锌财经和黑猫投诉的朋友们的帮助,没有锌财经之前的报道和黑猫平台在案例上的支持,这个选题不会这么顺利的呈现给大家。
“ 希望那个你的意中人,是位盖世英雄,
当他踩着七彩祥云来接你的时候,
你猜中这开头,也看到这结局。”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