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小可爱
心理分析师和心理咨询师一样吗
心理分析师和心理咨询师一样吗,心理分析学又称精神分析学,是以精神病的治疗为背景,除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重要影响外,研究人的深层心理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那么心理分析师和心理咨询师一样吗?
一、性质不同
两者学的不一样,是学医学出身的,学医学还分学一般医学和精神病学,他们专门设置病房治疗重性的精神病人,而学精神病学的医生中还有一部分又学习了心理学,于是这一部分人被称做心理医生;而心理咨询师是学心理学的,从事该行业的人属于社会服务类人员。
二、对象不同
心理医生主要治疗轻度的精神病人和非精神病人但有心理障碍的人。后者主要是解决健康人群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咨询师不是都有处方权
心理医生有处方权,可以给病人用药,而心理咨询师不可用药。
四、职业原则不同
心理咨询师做的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助人方式。大多数情况下要触及人的内心隐私,因而保密是心理咨询师都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工作原则。对咨询者不愿讲的隐私,可以不多过问,只教给他们一些肌肉放松、冥思入静的方法来满足他们的要求。
五、工作单位不同
心理医生一般会在医院,神经病院等机构任职,而心理咨询师一般会在工作室,咨询机构任职或兼职。
六、级别认证体系不同
心理医生一般都会由任职的医院评定专业职称,分初级(医士,医师专/住院医师),中级(主治医师),副高级(副主任医师),正高级(主任医师)。心理咨询师一般都会由任职的机构进行评定等级,一般为初级咨询师,中级咨询师,高级咨询师,资深咨询师,首席咨询师。
先说一下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一些区别。
1、心理医生,这类人都是医生,具有处方权,也就是可以开药,通常都在医院或诊所工作,面对的用户群,通常都是比较严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患者,需要通过药物控制患者,目的是让患者拥有正常人的行为。
2、心理咨询师,这类人通常并不是医生,只是有职业咨询资质,通常在一些心理机构工作,面对的用户群,通常都是有比较轻的心理障碍的来访者,以对话交流的`方式,陪伴来访者一起成长,目的是让来访者尽可能的稳定情绪、恢复正常人的状态。
3、心理督导,这类人通常是心理咨询师出身,拥有多年丰富的咨询经验、情绪一直比较稳定的心理咨询师,通常年龄也比较大,面对的用户群只要是心理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能力,缓解或消除别人带给咨询师的负能量,目的是让心理咨询师恢复正常的从业能力。
4、心理测量师,这类人有医生,也有不是医生的,通常会使用表格等工具,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方面的测量,通过得出来的数据,为后续工作提供参数,相当于心理工作的一个环节。
5、心理诊断师,这类人有医生,也有不是医生的,通常会根据测量的结果,给来访者提供调整或治疗方式的建议,比如做心理咨询、服药、住院等,也属于心理工作的一个环节。
6、心理分析师,这类人有医生,也有不是医生的,通常会针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一些客观分析,然后给来访者提供调整方式的建议,属于心理咨询的一个环节。
7、心理导师,这类人不一定从事心理行业,但是对于心理的理解和应用,往往有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能够给一部分人提供非常有效的心理指导,属于可遇不可求的导师人才。
在实际工作中,其实不会区分那么细,比如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工作内容通常会包括测量、诊断、分析的部分,并不是只做单一的工作。
再说一下情感咨询师的相关概念。
1、情感分析师,这类人实际的身份,基本就是销售和客服,主要的任务是把潜在用户转化成付费用户,同时协调用户与咨询师之间的问题。
2、情感导师,这类人是擅长处理情感问题的咨询师,主要的任务是让用户得到更好的情感关系,或者修复两人的情感关系,比如脱单、挽回、关系提升等。
3、情感咨询师,这类人一部分是扮演的是情感分析师的角色,另一部分扮演的是情感导师的角色。
心理咨询和情感咨询的区别,简单地说,心理咨询通常是尝试解决个人心理障碍,而情感咨询通常是尝试解决两个人关系的问题,关注点不相同。
但是从实际结果来看,如果每个人都能先解决好自己的心理障碍,那么情感咨询相对会容易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因为情感咨询很多时候只能通过一些技巧缓解两人的关系,有效期比较短,而只有真正解决两人的心理障碍,好的情感关系才会持续长久。
所以一些比较负责的、能力很强的情感导师,通常一直在扮演心理咨询师和情感导师两个角色,目前来看,这样的情感导师不是很多见,如果你有幸遇到了,说明你的运气真的不错。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不是一样的,在具体的工作层面,这两个职业确实有一些不同,具体的区别有这些:
一、工作场所不同。心理医生,顾名思义当然是在医院进行工作;而心理咨询师则大多都在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但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现在也已经有医院开始聘请心理咨询师了;
二、衣着形象不同。既然是心理医生,又是在医院工作,当然工作时间就得穿着医生的白大褂;而心理咨询师,则可以穿着自己日常的得体衣服即可;
三、教育背景和处方权不同。心理医生都是医学院毕业,在从事心理治疗工作之前,是作为医生在医院工作的。正是这样的教育背景,使得心理医生在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后,是可以有处方权的,也就是说,在有必要时有权为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师则可能是任何一种教育背景,可能是心理学专业,但也可能是其他专业毕业。
心理咨询师只能通过专业的心理技术为来访者提供帮助,无权做药物治疗。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心理咨询师也无权对来访者进行症状诊断;
四、持证不同。心理医生的资格证都是由卫生部颁发的心理治疗师资格证,而心理咨询师是由劳动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但从2017年11月之后,劳动部将不再颁发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今后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可能会改由行业协会来颁发(由于是最新变化,目前走向尚不明朗);
曰月無塵
三级心理咨询师以前称为心理咨询员,主要任务是协助心理咨询师(二级)诊断、治疗等,严格意义上不具有独立职业资格!但由于我国只有二三级心理咨询师,并且二级咨询师的人数较少,所以国内的三级心理咨询师会参与轻度心理障碍的咨询和服务(轻度人格障碍的恢复等)。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从来访者及家属等信息源获得有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资料;对来访者的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智力、社会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进行全面评估,概括心理和生理测查;根据心理发展史和心理生理测查的结果,对来访者作出心理诊断,制定心理治疗计划,并指导实施;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来访者有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时应及时请求会诊或转住其他专科。 具体来说,有 1、心理危机干预 一个人遇到沉重的心理创伤和打击,如理想、目标和事业的丧失,亲人的意外死亡,人际关系的恶化等导致急剧的精神崩溃时采取的心理咨询。 2、生活问题咨询 包括恋爱、婚姻、家庭及性问题,升学和就业的选择,适应不良,学习困难,儿童行为不良,人际关系问题,以及酒和药物依赖等各种心理卫生问题。 3、身心疾病咨询 许多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等,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也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关系,可以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从而解除心理压力,以防止躯体疾病加剧。 4、精神障碍咨询 如患神经症、人格改变及其他精神障碍者,可就有关药物治疗、社会功能康复、婚姻与生育等问题征求医生的意见。 5、其他心理卫生问题咨询 如家庭、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亦可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医生不但要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
卡娃依叻
我是心理老师左叔,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一名从事心理学及心理 健康 教育的工作者,在一所大学里做师生心理 健康 教育与咨询工作。
心理学的问卷有很多,用途不一样,在临床上要根据来访者或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心理行为问题使用心理测验问卷。
对你提出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 如你所说,心理学的问卷有很多,智力测验的、人格测验的、心理行为问题评估的、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的,以及专门用于检查精神疾病的;在临床上,面对来访者或者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即心理测验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根据测验结果来判断来访者或者患者心理行为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第二, 心理学问卷,在临床上的使用,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非凭借心理学问卷来决定来访者或者患者心理行为问题是否属于精神疾病。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对来访者或者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要做出最后的判断,即诊断是在听取来访者或者患者主诉、与其交谈、临床观察、家属报告、其他医学检查的基础上,再综合心理学问卷的结果做出,不会仅仅靠心理学问卷来做出诊断。
心理学问卷在诊断精神疾病过程中,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非唯一的依据。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分享彼此的观点。
再次感谢你的邀请!
按精神卫生法规定,只有医院的医生才有诊断权,心理问卷只是医生用来评估的一种方式,并不能以问卷结果直接进行诊断。
同时从心理专业的科学严谨性看,心理疾病的诊断有严格的诊断标准,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心理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当评估结果显示需来访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咨询师是需要与来访解释沟通清楚这部分的,因为诊断权只有医生才有。
我是@鸵鸟说话,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先说结论:不可以。
心理测验在网上有很多,随便一搜索,就会有各种类型的心理测验跳出来。关于心理领域的热文,和测验有关的也会占据一席之地:
因为涉及诊断,所以我只就心理学专业领域涉及诊断的这部分来回答你的问题。
在心理咨询这个领域内,一个合格的咨询师要具备咨询技能、诊断技能、测量技能。所以 心理测验只是作为咨询师了解来访者的一个工具 ,而不是给来访者扣帽子或是贴标签的决定性手段。
既然是工具,那么就只是提供参考, 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领域更多是作为评估依据 。就像我们去检查身体,各种各样的生化指标是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要经过医生的综合判断后才会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但是与躯体疾病又有所区别,心理和身体实则为一个整体互相影响,所以在评估心理问题时,同时还要考虑到生理上的变化,这样下来心理测验的作用就更一目了然了。如果去专科医院检查的话,那一定是生化指标和心理评估一起的。不过在医学范畴的问题就不多讨论了,我还是从心理咨询角度来回答。
心理测量最初解决的是治疗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人的问题,所以我们无法忽视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从弗兰西斯·高尔顿第一个倡导心理测验,并于1884年专门设立“人类测量实验室”开始,到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正式诞生,到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格测验、心理 健康 量表、心理状态量表等,发展至今,这些测验量表经过了最初的实践检验和时间的考验,为我们做出了巨大贡献。
心理测验(问卷)的优势就是施测简单,问题标准化,结果解释清晰,并且可以批量施测,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同时,经过标准化检验的测验在稳定性上也有保证,所谓稳定性,就是所谓信度,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段内测试,得出的结果都能反馈他当下真实的状态。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但是,心理测验(问卷)也有着它的弊端
问卷测验只是心理测量中的一部分,HR在面试候选人时,会使用一种叫做“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法,这其实也是心理测量,我们称其为情景测验。
还有“房树人”测验,以及较为古老的“罗夏墨迹测验”,是较为主观的投射测验,没有标准答案,凭借经验累积对结果进行解释。
这两种测验目前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尤其在人才选拔领域。但由于它们是都是靠主观判断的,中间难免会有偏差,所以结果也无法直接作为决定依据,而是要结合其他方面的评估来最终定论。
以上,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批评指正。
有所谓心理和精神朋友为什么很难走出来,是因为自己深陷其中,把痛苦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牢牢地抓住不放。他们原先可能本来是执着于自己的各种现实压力、执着于疾病、执着于金钱、执着于人际关系、执着于工作、执着于学习、执着于长相等等各种现实问题。因为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执着,慢慢开始产生了身心痛苦,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和躯体症状,比如失眠等,就又开始执着于这些身心痛苦,执着于自己的各种阴魂不散的负面情绪、念头和想法,执着于吃不下睡不着等等。他们开始到处倾述,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的痛苦。这些痛苦本是自已一手造成,都是自己亲手编制的幻象,只存在于你自己的世界了,别人又怎么可能理解得了。所以最后你不得不独自一人沉浸在自己的“苦海”当中,不能自拔。这时,谁要想把你从你的苦海里拉出来,你无动于衷,你已经忘记了苦海的存在,已经完全成为了苦海的一份部分。你只会喋喋不休地到处倾述你的痛苦,只希望别人帮你解除痛苦,对于别人伸过来的手视而不见。然而,你纵有万千痛苦,也只属于你自己,给别人说没有任何用处,也没有人能帮你解除痛苦,因为虽然对你是真实的,但其实都是幻象,如何解决呢?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所有的问题和痛苦本不存在,它的存在是因为你对它的执着,是你自己把它牢牢抓住,舍不得放开。放开了,也就没有了。可是,谁要和你说痛苦不存在你就和谁急眼。你一面诉说着痛苦,一面又把它牢牢抓住在手里,宝贝似的生怕跑了。这种自相矛盾你不痛苦谁痛苦?只要你不肯放手,谁都没办法,你也只能与痛苦相伴。若不想痛苦,你必须自己把手松开,让所有的痛苦、烦恼、问题自己烟消云散,就这么简单。那又如何放手呢?就是对于任何负面想法、念头、情绪都不理会,不关注,不对抗,任由它自己消失。记住,不理会不理会再不理会!对于任何问题,包括所谓心理、精神问题和生理问题、现实问题,都要放下放下再放下,不解决不解决再不解决。让波涛回归平静,让天空自己放晴,让尘埃自己落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心理测试只作参考,并不是绝对答案。辅助工具而已,不能夸大。
不能,这种做法是不够全面。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