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53

紫蝴蝶CYF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7岁儿童心理咨询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面包超人311

已采纳

大家好,我是李培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有二宝,对于儿童心理颇有心得。孩子表现想告诉父母的是:她感觉自己无法胜任,人在觉得自己无法胜任的时候,就很想退缩。她的压力来自于自己做不好的羞耻感。我们需要从这件事情上跳出来,不直接解决“怎么引导她录好”的问题,这样只会加重她的压力感。增强信心的方式是:消除失败的羞耻感,带她去寻找“她之前克服恐惧的英雄事件”,唤起她的回忆,生发出自豪感。我摘一段我的课程《21天情绪密码》上的例子,给你感觉一下。《如何帮助孩子超越恐惧》乐乐四岁时在海边浴场玩的非常开心,甚至敢在比较深的地方玩水。可四岁半时,他穿着一件充气泳衣去露天游泳池,却害怕地抓住妈妈不妨放,说:我害怕,抓住我。首先,我们要接纳孩子。妈妈可以这么说,“我知道你害怕,你已经好久没有体会下水游泳的感觉了。”接着,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内在的能量。“你还记得在青岛玩水吗?你穿着充气泳衣在海里玩的多开心啊!我们游了很远,你还放开我自己游呢。”这句话,不是指责的口吻,而是赞美的口吻,不要让他产生挫折感。因为语气不当,可能会让她认为自己很笨——毕竟她曾经那么自如地在水里游过。我的目的是让她回忆过去,重新找到以前的勇气,找回曾经体验过的快乐感觉,并且让她产生下水的欲望。乐乐还在欲望和恐惧之间摇摆不定,勇气还不足。于是妈妈开始从他过去的经历中寻找其他动力。“你记得曾经有一次你很害怕,后来却战胜了恐惧吗?那天,你是怎么战胜恐惧的呢?你还记得那时你有多么骄傲吗?你体会到了自己内心的自豪感吗?”妈妈和乐乐分担恐惧的感觉,让她感到踏实。“你知道吗?妈妈也会害怕玩那种非常大的滑梯。你看到了,爸爸去玩了,我就没有去。我实在太害怕了。可是我很清楚,那没什么危险,就好像你带着救生圈也不会有危险一样。”鼓励 激励她战胜恐惧。看到他的恐惧感有些下降了,妈妈接着说,“有时候我们会害怕,但我们还得坚持着。我们可以有害怕的感觉,然后超越它。我们俩可以互相鼓励。如果你战胜了你的恐惧,你就可以穿着充气泳衣在大游泳池里游泳。而我呢,如果我战胜了我的恐惧,就去大滑梯那边玩。”乐乐依然坚持“我不下水,我要去换衣服。”这是很困难的一步,对妈妈来说,我已经表达的如此清楚了,为什么你还是不明白呢。妈妈自己会有挫折感,我的很多学员家长会反馈:老师,我按照你说的去做了,可是不管用。我想,他们误会我了,我不是再教他们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去顺从自己,而是在邀请他们去感觉孩子的感受,永远不要带着期待去对待孩子,去对待身边的亲人。接受乐乐的建议,永远都不要坚持己见。乐乐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真正为自己做决定,而不是未来取悦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对大滑梯表现出来的恐惧感越真实,这件事情就会变得越简单,因为妈妈更能真实的体会到乐乐的感觉。她知道,如果他去大游泳池,就会让自己也去面对某个对我来说很难克服的问题。恐惧是一个消极的暗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转换成行动的欲望,也就是积极的暗示。这种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只有在孩子有自主选择的体会时才能实现。乐乐还是脱下了泳衣,妈妈给他擦干了身上的水。过了一会,乐乐说:你给我穿上吧,妈妈。从根本上说,是乐乐自己决定要下水的。“我要下水”这个决定就像一根魔法棒,把起抑制作用的恐惧变成了起促进作用的恐惧。妈妈帮乐乐穿上泳衣后,他非常坚定的向泳池走去。他勇敢地 显然没有太大困难地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从泳池的扶梯走了下去,向泳池中间游去。他在水里摆动双腿,挥动双臂划水。他游了起来!显然,他游的很开心。过了一会儿,他对妈妈大声发出指令:现在你去滑梯那吧,妈妈。“好的,到我了”妈妈大叫着从高高的大滑梯上冲到水里,觉得自己很勇敢。妈妈跟乐乐交流了她的感受,乐乐说:我也是,我为自己能够在大泳池里游泳感到很开心。现在我喜欢大泳池了,我们还会再来玩吧?”自豪感是成功和自信的根基。让孩子对自己的胜利产生自豪的感觉,着非常重要。要让一个孩子有安全感,并不是要他周围的人都不害怕;恰恰相反,他需要知道的,无论什么人,即使是成年人甚至是父母,有时也会害怕。一个孩子如果觉得自己是唯一一个会害怕的人,而自己的爸爸和妈妈都没有这种感觉,他就很容易认为自己“不正常”。这当然也会增加他的不安全感。这个案例就讲完了,让我们在根据案例,回顾下陪伴孩子整理情绪的几个阶段。

7岁儿童心理咨询师

296 评论(13)

大实现家

一个7岁的小孩有离家出走的想法,是否是小孩心里有问题? 7岁小孩有这种想法,为什么你会认为是小孩心里有问题,而不是你的家庭教育有问题。 事实上,孩子在成年之前,父母的言传身教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小孩未来是龙是虫,是人是鬼,是善是恶。从小陪伴在身边长大的父母亲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 就拿7岁小孩有离家出走的想法来举例。 1.这个小孩的家庭氛围肯定不好,要不然她不会想着逃脱这个地方。 2.父母可能会经常吵架。父母吵架这件事,是小孩子在家最怕看到的几件事之一。 3.小孩的父母教育有问题。要么太严,要么太凶,要么干脆打骂。 4.家庭过于困难也有一定的原因。 5.父母平时和孩子相处的方式不对,平时很少沟通,或玩些 游戏 什么的。 6.父母平时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以至于孩子的很多想法,做父母的都不知道。甚至出现了危险性问题,也没能及时的沟通和解决。 7.对孩子说的话,做的事,心里想法不够重视。 所以说7岁小孩有这种想法,不能,单单把责任就直接扣在小孩头上。作为孩子的父母首先要自我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做错的地方。 和孩子坐下来好好沟通,解决问题,方为正道。 希望小孩可以改变这么危险的想法,早日恢复 健康 。 家里不能允许孩子自由,不能接受孩子真实的表现,不能引导孩子给予孩子想要的支持,总而言之,家慢慢形成了一个抗拒孩子舒服存在的地方,孩子自然想要远离这个家。 所谓家,不是一个固定的场所,不是说家人在的地方,而是一个爱和支持在的地方,一个理解和宽容在的地方。 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心的营养是什么,如果心吃的是指责,批评,要求,心都太干涸了,家庭提供不了爱,心里装满了满满的垃圾,孩子就会想要找个地方倾倒这些负能量,家长要学会爱孩子,给孩子提供成长的土壤,爱的环境 记得有个国外的故事,说有个年轻牧师的儿子突然离家出走。他理解不了,就去请教一位老牧师。 老牧师问他:“你是不是经常诅咒你的孩子?”年轻牧师更加疑惑了,“为什么说我诅咒?我怎么会诅咒自己的孩子?” 老牧师说,“所谓诅咒,就是口说和心想另一个人让你很难忍受的错误。你刚才和我说了很久,一直在说你的儿子不爱干家务,不爱听你讲大道理,难道不能说明你诅咒了儿子很久了吗?”年轻牧师这才承认:“是的,我诅咒他很久了。” “所以,你诅咒了他这么久,他离开你又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呢?”这才让年轻牧师恍然大悟,于是他一直等着儿子打来电话。而当儿子想家了突然打来电话时,年轻牧师并没有像以前一样上来就责骂儿子为什么离家出走,而是告诉儿子自己十分想他。 就这样,饿了几天的儿子在电话另一头感慨:“爸爸,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第一次从你说的话里感受到你是爱我的”,并最终自己回了家,父子团聚。 这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孩子离家出走也好,沉默怄气也好,多半是因为家长那些看似微小的行为。这些家长难以重视的小行为,小情绪,却非常有可能成为孩子离家出走的诱因。 那么,一般都是因家长的什么原因与失误,导致孩子选择离家出走呢? 过度苛求孩子 很多家长经常会在2个事情上对孩子过分苛求——一个是考试分数,一个是生活习惯。而说到分数,更会让很多学习不好,或者学习努力却考试不好的孩子压力很大。 而面对父母对分数低的斥责,很多孩子甚至会怀疑“爸妈到底是爱分数,还是爱我?”“考不了高分,我对他们是不是就没什么用了?” 比如,有一位初二的女孩告诉我她一次离家出走的经历:“父母经常会因为学习的事情批评指责我,并且唠叨起来没完没了,总是翻来覆去的就是那一套陈芝麻烂谷子的臭理论,他们说的话我都快背下来了。有一次,我实在是忍无可忍,就和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爸爸竟然说让我滚出这个家门!而我最受伤的是,他们竟然为了分数赶我出门,我都恨死他们了,为了报复他们,我狠了狠心,甩门而去。可是,当我走到楼下的时候,我想还能去哪里啊?心里其实并不想离开家的,于是,我就在楼下转了几圈,等着他们下来找我。”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请,可是,太多太多的父母却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甚至给孩子的错觉是,父母爱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分数。而到了这一步,一旦再发生一些误会与口角,就很容易让孩子走极端,离家出走。到时候就为时晚矣了。 所以,妈妈爸爸一定要注意,自己对孩子分数的重视,一定要转化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要么做好后勤,要么言语鼓励,但千万不要只看分数的结果而否定孩子的努力,更不能在语言上斥责,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同时妈妈爸爸还需要理解,孩子临时分数的高低真的不重要,甚至很多男孩子到了年龄较大的时候才会真心收回玩性,努力学习。因此妈妈爸爸千万不可因为一时的不满意而说出让孩子和自己都后悔的话。 工作忙,疏于交流监督 除了对于孩子分数的苛责,日常疏于交流与监督也可能导致孩子离家出走。 “你们就知道忙活那个店,就别管我,什么都别管,早晚有一天我把你们的店给烧了”。有一位妈妈朋友,夫妻两人平时都把心思用到了经营管理上,而忽略了孩子。结果有一次,孩子就是在因为小事被爸爸责怪的时候说出了上面的话。虽然孩子并没有如话里那么做,但之所以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也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亲子之间缺少感情交流。 大人们经常会有一些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来疏于自己对孩子的陪伴:“工作太忙了,真的没有时间陪孩子”“应酬太多,每天很晚才回家,想和孩子交流,孩子都睡了”“经常出差,难得休息还要和朋友聚会”“宝贝,下周再带你去动物园,这星期事情太多了”“没办法,一家人总要吃饭,哪有多余的时间照顾孩子”。 前天晚上,内蒙古一个8岁的小女孩由于主观认为父母想生二胎认为不要自己了,于是负气离家出走。小女孩自己家住在很偏远的一个农村,找不到家,幸好被好心人发现,并带给了民警,最终和家人团聚。后来家人说,他们平时就是因为疏于告诉女儿自己也爱着她,才导致女儿“想多了”的时候自己跟没没有觉察。 再比如,同样在前天,山东青岛某小学三个熊孩子放学后竟然同时都没有回家,而是坐上了去往海滩的计程车。而当急坏了的几家父母找到民警,民警最终在海滩发现他们时,几个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竟然让人哭笑不得——打算挖个洞,在野外生存过夜! 我们不知道几个熊孩子是不是因为看了贝爷的节目才这么做,但其中遇到涨潮、人贩的危险又岂是几个普通家庭可以承担的。几家大人在等待民警找孩子的过程中,一定吓坏了吧! 然而,显然在这件事情上,家长并没有做好孩子日常的监督。如果能从孩子平时的只言片语中知道他有“出走”的计划,或者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而让孩子把“出走计划”和盘托出,想必妈妈爸爸们也就不用面临这个潜在的巨大隐患了。 夫妻感情不和 其实,一个最容易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在于,家庭环境的不和睦与不信任。 “孩子最近脾气很暴躁,动不动的就摔东西,撕东西,还经常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有时离家出走,干脆住在同学家里”,另一位妈妈在后台倾诉。原来,他们夫妻两人的关系非常紧张,孩子的父亲经常会“找茬”,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大发雷霆,甚至当着孩子的面把这位妈妈打的遍体鳞伤,在单位稍有不如意,就会把情绪带回家,对着妻子和孩子就是一顿发泄,不是砸就是摔。 那么,万一孩子真的离家出走了,妈妈爸爸要怎么处理呢?最安全的办法是: 1. 冷静分析:从各种迹象,先判断孩子究竟是离家出走,还是只是偷偷临时跑出去玩。如果刚刚才责骂过孩子,那么离家出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2. 报警:在离家超过好几个小时没有音讯,或者亲戚朋友家孩子都不在,或者孩子在家写了“留言信”或短信时,一定要马上报警处理,千万不要耽搁。毕竟,如果孩子是去见网友,情况会更复杂,更麻烦。 3. 不要责骂:10岁以下孩子不会选择晚上离家出走,因为年龄较小,一般都比较怕黑,害怕,不会单独离家出走,孩子自己回来不要责骂,要告诉他家长很担心,外面不如家好吧,以后不要这样做。 4. 搁置一段时间再教育:10岁至13岁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离家出走不会马上回来,一般会选择住在比较近的最要好的同学家。只要家长知道孩子的下落,并和同学的家长取得了联系,那么家长也不要急着让他回来。都在气头上,回来只会矛盾激化。住两三天后,孩子自己就忘了。主动回来后,家长先向孩子承认不对的地方,孩子听后会耐心听你讲道理的。 你好,我是张滴滴,一位心理咨询师,欢迎关注,一起用心理学美好生活。 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她说有离家出走的想法,的确需要引起重视和关注,但不能简单粗暴的去判断她心理出问题了。 幼儿在0-3、3-6这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作为家长,是应该给予相应的关注、爱和自由,而如果这六岁前有重要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便会形成心结,影响今后人生种种,这也是我们中国老话所说的“三岁看老“。 所以对于一个刚刚结束这个阶段,步入七岁的儿童来说,与其说是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如说是家长养育方式的问题更准确。 在这个时段,一个孩子愿意将这种想法讲出来,而且愿意被人所听到,可以得出以下讯息: 1、孩子对倾听者有信任感,愿意讲出来,被人听见,这是最佳的干预时期,如果这种声音,倾听者毫无反应,孩子就会渐渐将情绪压抑在心中,会显示出更严重的心理矛盾或者行为障碍。 2、孩子愿意说出来,说明在期待家长的改变,这个想法,能够说出来,就是一种呼救,家长真正去了解孩子背后的原因,了解孩子的需求,通过改变自己的养育方式去间接影响孩子,才能明白孩子能够说出这句话背后的委屈和勇敢。 不要把小孩子话当作玩笑,也千万不要听到她说出了一些不太“正常”的想法,就去指责她的心理问题。 我也是一位七岁孩子的母亲,每当他说出任何让我觉得诧异的想法,我会很好奇其中的原因,也会很想了解他的小脑袋里面,到底怎样的思路而形成这样的想法。 不论表达是什么,想法一旦被倾听者接纳,被真正听见,孩子的安全感就得到了回馈,爱,就在你们之间开始流动。 所以,我一直支持的观点是,没有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只有不适合的教养方式。 好好和她在一起,让她在一个良好的气氛中,有安全感的状态下,讲给你听为什么要“离家出走“。而你,不加指责,不加评论,只是为了去了解他,改变你们之间的互动方式,这就是真正的亲子之爱~ 别担心,也别忽略,一起加油吧。 一个7岁孩子说她有离家出走的想法、这不是小孩子有心理问题,而是做为家长的人应该反思一下,当家长的人是否给小孩子的压力过大,还是由于家庭的争吵、让小孩子的心理不安而造成的。 小孩的反映情绪大都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刺激造成心理不安,而反应出来的。 当家长的人应该对小孩多关心,多输导。 小孩子对物质的要求不一定多,但更需要的是安全感。 很多大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在小时候造成的。 有一句话很流行,“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确实是有人成行了,这是成年人大多有的想法,问几个问题:你的工作允许吗?你有钱吗?要去哪儿有计划吗?看过世界又怎么安排工作和生活? 七岁的孩子说她有离家出走的想法,如果家庭环境恶劣的话,孩子想出走是不会说出来的,一个正常家庭的孩子说她有离家出走的想法,是不是也要去看看世界?[耶]不妨我问她几个问题。其他,了解她看了那些书?跟哪些同学有得很近?玩 游戏 吗?玩什么 游戏 ?也许是她随便说说的,也许还真有想法,我们要重视要去了解,创造场景寻找话题一探究竟,,记得不要太刻意要不动声色哦。 很高兴呢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来说孩子离家出走来自两方面的原因,接下来呢我就说说我自己的观点。 1.来自孩子性格层面的。 从小孩子脾气就大,易冲动,自尊心特别强,再加上自己在幼儿园里接触的一些人和事,所受的委屈得不到理解的时候,她的心里就会产生离家出走的想法。 2.来自父母争吵后的处理方式和家庭生活氛围的影响,从潜意识里她就意识到当自己不开心,受委屈得不到理解和发泄的时候,她就会产生类似父母冷战,回娘家的想法,也就是离家出走。 3.性格决定了她的选择,家庭的影响促成了她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方式。 4.性格软弱的孩子不能够很好的保护自己,处理好和她人的关系,所以我们需要对她进行针对性的性格引导和培养。 5.性格强势,脾气大,易冲动的孩子,我们也应该对她进行指导和培养,改善家里的生活氛围,和自己家庭生活中夫妻问题的处理方式,以身作则,影响孩子们对于自己性格上的极端进行改变。 6.思想决定命运,知识改变未来。 让我们在学习中成长吧,爱孩子,我们就要有选择的去爱和引领,让她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一个才7岁的小孩说要离家出走,作为家长应该第一时间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出现问题。 一个小孩说要离家出走,应当是出现了逆反心理,我提几个建议,给题主做借鉴收藏。 孩子是最天真,也是最无邪的,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 健康 快乐的向阳生长,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希望我提给你的建议对你有用。7岁的小孩,虽然认识离家出走这几个字,也知道字面的意思,但是对于这几个字的分量以及产生的严重后果和对周遭所有人特别是亲人的影响还是一知半解中。之所以有这个行为,肯定事出有因,或许是遇到了在他那个年龄还无法处理和承担解决的事,也或许是一时的情绪之下而为,或许是日积月累需要找到一个出口而又不知如何就用离家出走来逃避解决或者希望引起注意。 不管是什么原因,首先监护人要引起重视,找到源头,分析原因,耐心沟通,同时也要让他明白现实,离家出走的种种他不能承受的危险结果,要让他心里有个正确的概念。 至于是否心里有问题,现在的小孩一般比较早熟,出现了这个行为,不管怎样,多多少少心里是有着难以排解和跨越的思绪在,但是也不要当他是个病人,那样也是很容易引起他的抵触心理,个人认为,最好的方法是用最自然对于他来说最舒适的方式来让他明白最严重的后果,而不是一味地带着有色眼镜看病人一样看待他。 一个7岁的孩子说离家出走,应该有多方面的原因吧! 1.是不是父母有了2 胎,把重心都放在了2宝的身上,而忽略了大宝的存在? 2.是不是父母在学习上面给了孩子太大的压力,以至于产生了心里阴影?因为现在每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铺导班。导致孩子压力过大而想逃离。 3.是不是因为父母没有耐心听从孩子内心的感受?父母说一不二,不去管孩子的喜好,只管让孩子服从自己的命令!从而孩子从心里产生了阴影! 4也许是因为现在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6 个大人带一个孩子,而形成了娇生惯养,别人说不得,打不得,因而别人说一句或者打一下,就受不了! 最后告诫家长们,孩子不光是孩子,不光是我们的儿子,女儿,他也是一个个体,独立的个体,他有思想,有灵魂,有时候我们不要独裁,我们做父母的需要静下心好好的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他需要的是什么?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然后在做决定,我们要尊从孩子的决定,给他说明白,他决定的后果让他自己承担! 孩子也不能什么都不让他干,适当的让他做点家务活对他也有好处! 孩子是一辈子的教育,是从小抓起,你现在不教育,将来 社会 替你教育,用适当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不要过激,也不要过分的溺爱!别让未来替现在买单! 对于孩子的未来,我们要顺其自然,未来总有他的一碗饭吃!总有属于他的一片天地!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担忧,焦虑!

290 评论(12)

huangmanjing

如何教孩子零花钱管理?有的孩子拿到零花钱一两天就花完了,到看到想买的东西却没钱买了,这样是不对的。父母给孩子零花钱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训练孩子管理金钱的能力,所以教会孩子如何管理和使用零花钱是必须的。孩子使用零花钱,应参考这几个原则:买前思考,想好再买。看到喜欢的就想买,看到别人买就想买,这是不对的。孩子买东西前,要学会先思考:我是否需要买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家里有没有相同或可以替代的物品呢?我是真的喜欢,还是只是看到别人有,我就想买呢? 学会思考,孩子才懂得把零花钱用到真正有需要的地方。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很多东西都想买,但零花钱只有这么多,怎么办呢?父母要鼓励孩子思考,并作出自己决定“买这个好”“还是买那一个更好”。父母可以建议孩子从物品的性能、价格和自己的需求等方面去作出判断。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是孩子在金钱管理中必须要上的一堂课。控制欲望,理智消费。经常看到这样一些例子:某个女生为了购物把信用卡刷爆了;某个男孩刚发工资就疯狂消费,月底学没到就要吃土的等等。人的欲望是不可能全部都得到满足的,孩子应该自小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理智消费,长大后才不会被金钱所左右。金钱教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课。父母可以通过教导孩子零花钱的管理和使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善用金钱。

147 评论(13)

janelin1002

链接: 

这个年龄段特别重要,对于儿童智力的开发要从各方面努力!像这些东西让孩子多练习。这里有巧虎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设计的早教视频《彩虹版(6-7岁)》希望能帮到您

211 评论(11)

cherryhu111

尤其是在过春节的时候,尤其是小孩子,多多少少肯定会收到一些压岁钱的,但是我们如何管理这些钱呢?小孩子对钱的概念还没有那么重,你说的七岁的小孩子就太小了,这个时候他们还不太懂这方面的东西,还不如你直接帮他们保管了,最起码也得到了十几岁的时候才会对钱有一个最起码的概念:带上孩子去存钱一般来说,幼儿阶段,孩子还没有金钱意识,这时父母可将压岁钱存起来。从小学开始,家长就不能再简单地将钱直接存起来,而是要和孩子商量。如果孩子选择把钱存起来,家长可以带孩子去银行开户,让孩子了解“银行”是什么,“储蓄”是怎么一回事。如果钱不多,孩子希望能买喜欢的东 西,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带锁的小抽屉,并且将钥匙交给孩子保管(当然,父母可留备用钥匙,防止孩子弄丢钥匙),这样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隐私的,也能对金 钱有尊重的感觉。如果孩子想要买某种东西,家长可以趁机带孩子去商场、超市,引导孩子认识“价格”以及“价格比较”这些知识。三四年级:懂得“必需”和“想要”三四年级的孩子对金钱的意识已经比较浓了,而且会想要买一些大件的东西,开始对昂贵的东西感兴趣。这时在压岁钱的使用上,家长应该引导的两个 概念是 “需要的”和“想要的”。比如当孩子买东西时,让他做一个列表,引导孩子思考,哪些东西是必须要买的,哪些东西是可以以后再买的,这能让孩子学会对金钱使 用有度。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让孩子明白“延迟消费”,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五六年级:将金钱和成长联系起来对于五六年级的孩子,可以告诉他,就要上初中了,会有较多的课外书、补习班等支出,逐渐引导孩子在使用金钱时学会计划。建议家长从五年级开 始,引导孩子把压岁钱存起来,作为暑假旅游、上兴趣班等未来活动的资金,这样,孩子就可以把金钱和自己的成长、梦想联系起来。这是锻炼孩子自控能力和责任 感很重要的一部分。初中以后:学会“储蓄”和“计划”等孩子到了初中,学会“储蓄”和“计划”很关键,这时孩子应该有主动储蓄的意识,在花钱时,能够学会计划,并且按照计划实施。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压岁钱分成不同的部分,至于如何分配,让孩子自己决定

221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