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nextgen
缺乏同理心的我们
你是一个有同理心的人吗?对于同理心,你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缺乏同理心的我们,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一、那个叫做同理心(empathy)的东西,我们真的懂吗?
真正的同理心并不只是说“对的话”。我们的语言,只有当我们跟讲故事的人全身心的在一起并且参与其中时,才是真正有效的。
Teresa Wiseman提出,同理心包括4个元素:
(1)能够用其他人看世界的眼光去看待它;
(2)不评判(non judgmental);
(3)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
(4)能够把对另一个人感受的理解跟这个人交流。
可惜这4点对我们来说都很有难度。我们来简单的解读一下。
1.能够用其他人看世界的眼光去看待它。
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个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这个世界的“镜头”,这些镜头代表了我们是谁和我们看这个世界的角度。有些镜头可以一直在变化,而另一些镜头则从出生开始一直跟随着我们。当两个人看到相同事件,听到相同的故事或者分析相同的情形时,他们不同的镜头会让他们看到,听到或者分析出完全不同的东西。
为了有同理心,我们需要愿意觉察并且承认自己的“镜头”(心理学里管它叫框架),并且尝试用另一个人的镜头去看到这件事情。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可能时刻都要注意不要用我自己的镜头去理解来访者的故事,我需要从他们的镜头去理解他们的感受。
2.不评判
习惯性的评判别人,是我们发展同理心的最大障碍。我们通常会评判那些在生活中对我们最重要的事情。比如可能作为女人,我们经常受到其他女人关于外貌或者如何当妈妈的评判(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而男人可能经常被跟其他男人的经济水平,智力和力量水平比较。
很多时候,我们好像不得不通过评判别人的方式来逃脱,这个社会给我们的,僵化的“理想两性形象”:看,跟她/他比我还是挺好的!
羞耻感,恐惧和焦虑都是我们滋生评判的温床。当我们自己为某件事情感到羞耻,或者我们觉得焦虑,被威胁或者恐惧某件事情时,不评判好像就能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当我们对自己的身材感到羞耻,觉得自己很胖时,我们就更容易对别人的身材做评判(所谓不接纳自己的人,也无法接纳别人)。
3.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
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意味着我们要首先跟自己的感受连接。
情感的世界是很复杂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区分自己体验到的“失望”和“生气”的细微差别,我们也很难去区别别人的这两种情绪。如果我们不能够识别自己的羞耻感,恐惧或者悲伤的情绪,我们又怎么能够去识别出别人的情绪?
情绪不仅很难被察觉,而且更难被命名。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此刻在经历的情绪,因为我们从小就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
4.能够把对另一个人感受的理解跟这个人交流
这种交流不是什么技巧。你可能学了一些所谓的“沟通技巧”,告诉你要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对方的话,要微笑点头,要尝试着说“嗯,我理解你的感受”,但这些技巧恰恰是让我们跌倒的地方。
因为如果对方并没有完整的表达完自己的感受,你就急着说“我理解你的感受”时,很有可能会让对方觉得并没有被倾听到。
真正的交流,需要建立在我们刚刚我们提到的放下自己的镜头,用别人的镜头去看他的故事,不评判,理解别人的感受的基础之上。同时,我们需要全身心的跟对方在一起,参与到跟她的对话之中。
二、同理心为什么会失败?同理心的阻碍
1.同情和同理心(Sympathy . Empathy)
我们经常把同情和同理心混为一谈。寻找同理心是我们需要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需要知道其他人也经历过相似的感受并且我们的经历并不会让我们不被人接纳或者不被肯定。同理心会让我们从羞耻感中走出来,而相反的,同情会加重我们的羞耻感。
举个例子。比如你跟朋友说:“那天我工作特别忙,加上孩子生病,一位同事拜托我做的事情我答应了,结果后来他还问我时,我发现自己忘了做。第二天早上他又问我,我发现自己再一次忘记了。这件事情真的让我有种羞耻感。”
这时候你的朋友回答说:“天啊,太可怕了,我无法想象自己做出那样的事情,可怜的娃。”当你听到这句时,你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这就是同情。同情就像是扇在你脸上的一个巴掌,它在说:“我在这里,而你在那里。我为你感到忧伤,但同时,虽然听到你的.经历我觉得很抱歉,但是让我们划清界限:我在这里,你在那里。”这根本就不是同理心。
同情背后真正表达的是“我不明白你的世界,但是从我这里看你好像很惨的样子。”其实最可怕的,可能就是那句“我无法想象自己做出那样的事情来”。当我们寻求同理心的心遇到了同情,它通常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羞耻感。
同理心是连接,而同情心是分离。
2.寻求同情(sympathy seeking)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些人来跟你倾诉,其实是想表达“为我感到难过吧,这件事情只发生在了我身上,我是多么的可怜”或者“我比任何人都惨”。
那些寻求同情的人不是在寻找同理心,他们希望自己的“独特”被认可。这是一个你怎么都赢不了的局面:一方面他们在告诉你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惨并且没有人可以理解,另一方面他们要你认可他们很惨。
有的时候我也会寻求同情:“你根本不知道我读书,创业又当作家有多辛苦,你根本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受。”这个时候我对我周围的人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我的这些压力比你的更多更大,所以来可怜我吧!”当我的朋友或者家人带着三心二意的同情回应我时,我会想:“我就知道!你们又没有我这么多事情要做。”
当我们寻求同情时,我们可能要退后一步,问问自己,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我们真正在寻求什么,并且我们真正需要什么。另外,如果别人来寻求我们的同情,也许我们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去建立真正的连接“听起来你现在应该在经历一段很痛苦的事情,能再跟我讲讲吗?”或者“你是对的,我的确不知道你的感受,你的感受是什么?能不能帮助我理解你的感受?”
3.比比我们谁更惨
还有一种我们回避同理心的方式,我想管它叫“比比我们谁更惨”。当我们开始比较谁更惨时,其实我们恰恰让自己更深的陷入到一种无力和没有连接的感觉。
想象一下如果你告你的好朋友说:“我弟弟得了抑郁症,爸爸妈妈每天像看犯人一样的对待他。我并不是因为弟弟的抑郁症感到羞耻,而是因为父母对待弟弟的方式而感到羞耻。”,结果你的好朋友回答你说:“你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知道小芳的妹妹前一段时间自杀了,跟她的情况相比你的好多了吧,我觉得没有什么。”这个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其实如果你的好朋友愿意表达自己的同理心,可能他只需要说:“听得出来你很难过,可能还有愤怒,你弟弟现在怎么样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我们竟然错过表达同理心的方式:
“我感觉到我的婚姻正在从我眼前崩溃。”
回应1:没有啦,怎么可能,你和你老公是多么幸福的一对,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潜台词:我没听到你说什么,我不想继续了解你的情况,别再告诉我你有多惨了。
回应2:至少你们还有一段婚姻,我和我老公的婚姻很多年都是名存实亡。
潜台词:别说你了,来说说我,我不关心你的情况,也没有对你的同理心。
“至少”这个词可不是一个表达同心理的好开场。
“我流产了。”“至少你知道你可以怀孕。”
“我被诊断为癌症了。”“至少你趁早发现了。”
“我妹妹现在在很挣扎的戒酒。”“至少它不是毒品。”
我在想有多少我们这样的回应,其实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不舒服。“至少”这个词,只会终结一段对话,让对方闭嘴。
回应3:天啊,你好惨,幸好我和我老公现在感情很好。
潜台词:我并不关心你怎样,反正我现在感觉良好。
其实一句富有同理心的回应,可能就是一句简单的:“你现在一定觉得很难过吧,能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很多时候同理心的失败,是因为那些对方描述的关于悲伤,恐惧,愤怒和羞耻感的故事让我们觉得无法承受,我们不想听到,因为它听起来太痛苦了。
所以同理心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它告诉我们说:“我能够听到你。现在的确很艰难,但是我愿意跟你在一起。”
张小天11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全面地理解同理心 同理心不等同于同情心,同情心是指对他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并没有体会到和他人一样的感受。就像一个人掉进了黑暗的地洞里,他在底部喊:“我被困住了,出不去,这里好黑,我好害怕!”,具有同情心的人会趴在洞口说:“这真是太糟糕了,别害怕,你会出来的。”而有同理心的人会让对方感觉自己也进入了洞里,在他身边说:“我知道这里是什么样子了,我也在这里,你并不孤单。”无疑这会给在洞里的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同情心往往给对方造成“我不如你”的感觉,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这种同情心是俯视的,对方被放在了相对劣势的位置上,还要被迫认同这一点,甚至不接受就意味着“不识抬举”。 用一个比喻就是,同情心就如同看电影,把自己带入了电影,为电影中的人落泪、揪心,但实际上并不会有什么风险,所以态度总是有所保留。同理心就如同穿越小说中人物的重生或夺舍,你就是他,“你”在“他”的身体里,你的所作所为开始有了风险,你自己要为结局负责,是真正感同身受的。 缺乏同理心无法表达关怀、理解,对人际关系有致命影响,但同理心并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 一方面同理心来自孩童时是否得到他人的同理心关怀,被抚养的经历导致成年后同理心的水平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可以自己通过有目的的训练来培养同理心。 同理心缺失会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误解他人的情绪,或者对他人的情绪做出机械式的,不合时宜的反应,或者对别人漠不关心;另一种是总以相同的反应回应他人,而不是把对方当作有个性的个体对待。 一般来说,缺少同理心的人的人际关系会比较差,可以交心的朋友不多。 无疑,同理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带来更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协同完成任务,但在使用同理心的过程也可能对自己产生较严重的影响,即存在同理心泛滥现象。 我们知道,演员在表演一个角色过程中要“入戏”,即对角色有同理心,这样观众观看作品时才会有真实感。看一些“老戏骨”的表演能让我们与剧情同步的感到兴奋、悲伤或者快乐等情感;而一些“小鲜肉”的“抠图”表演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但演员不光要学会“入戏”,还要学会“出戏”,即演的过程中有同理心,演完之后要从角色中抽离出来,回归自我。这个“出戏”很多时候并不容易,有些演员拍完一部作品后很长时间沉浸在角色中无法自拔,甚至影响终生。 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需要与来访者“共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访者负面情绪的影响,可能无法及时抽离出来,因此心理咨询师都需要督导来帮助自己进行这个抽离。 同理心尤其是在同理心训练初期,是高负荷认知活动,与同时记忆超多信息、在喧闹环境中保持专注一样,要消耗大量的认知资源。持续投入同理心,可能引发疲劳,或演变成长期、慢性的职业倦怠。一项对临终关怀机构护士的研究显示,疲劳的症状主要是心理上的:焦虑、创伤感、生命诉求感,以及过度的同理心,即为他人利益牺牲了自己的需求(而不仅仅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对同理心要求高的工作很容易让人产生巨大的心理资源消耗,如,CSR在工作中需要对焦躁的客户产生同理心。这时领导者必须理解员工的感受和想法,帮助他们找到工作的意义,从而有效的激励他们,缓解他们可能的心理问题。 一个人在同一段时间内,同理心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我们给伴侣的同理心越多,给父母的越少;给父母的越多,给孩子的越少;给同事的越多,给家人的越少。我们理解他人的意愿和能付出的努力都是有限的。 此外,同理心要量力而行。要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在保证自己有足够能量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否则自己可能成了他人的负担。 -END- 目录 自序 导言 第一部分:情绪与压力管理 第一单元:潜力与自我效能 第二单元:认识情绪与压力 第三单元:管理情绪与压力的方法 第二部分:客户中心实用管理心理学 第四单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第五单元:团队管理 第六单元:领导型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第三部分:客服管理中的情商领导力 第七单元:用同理心理解他人 同理心 觉察他人 管理中的同理心 同理心的几个要点 以下待更新... ... 第八单元:客户中心的人际关系管理 第四部分:客户中心文化及指标管理 第九单元:客服文化及落地 第十单元:客服中心的指标管理 后记(纸质版书中不幸被遗漏)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