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噜咕噜SP
碳足迹是指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是一种测量人类碳排放对全球温室效应影响的新方法[1-3]。目前,能源和城市建设等领域中的碳足迹得到高度关注[4-7],农业碳足迹能够系统地评价耕作、施肥和收获等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人为因素引起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总量,定量测算农业生产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8-9]。目前,农业碳足迹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研究集中在区域农业碳足迹、作物碳足迹和粮食碳足迹(碳成本)。Nelson等测算了美国农业的碳足迹[10],Dubey和Lal研究了美国俄亥俄州和印度旁遮普邦的农业碳足迹,并对两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11];国外多位学者分别对冬油菜、春燕麦和冬小麦等多种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田间生长期的碳足迹进行了研究[10, 12-14]。国内农业碳足迹仅有少量报道,梁龙等评估了生产1 t小麦-玉米的碳成本[15],本实验室前人计算了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以下简称为“麦玉模式”)农资部分的碳足迹[16-17]。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碳足迹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基于实地调研的农户生产数据,利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并综合投入—产出法和生命周期法,对华北平原麦玉两熟模式的碳足迹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农业生产的碳排放清单,为农业节能减排提供有效的指导。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华北平原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种植区域—河北吴桥县为例,利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研究方法,参考前人相关研究的碳排放参数,分析华北平原主体种植模式—麦玉两熟模式的碳足迹。 农业碳足迹的涵义 碳足迹理论源于生态足迹,农业碳足迹主要是在West和Lal等人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成果上形成的[8, 18-20]。农业碳足迹可以系统定量地计算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总量及各个生产环节上排放的分量。农业碳足迹可以有效地评价农业生产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指导农业节能减排的理论基础。农业碳足迹包括直接碳足迹和间接碳足迹:直接碳足迹是指在使用农业机械进行耕地、播种和收获等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柴油消耗直接在农田上的碳排放,同时也包括由于施用化肥而导致土壤增加的直接碳排放量;农业间接碳足迹是指在生产运输化肥、农药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过程中,在农业上游部门的碳排放,其中也包括灌溉消耗的电能产生的碳排放。 碳足迹计算方法 麦玉模式碳足迹的边界为从玉米秸秆还田开始到收获玉米离开农田结束,时间为1年,冬小麦碳足迹边界是从玉米秸秆还田开始到小麦收获结束,夏玉米碳足迹的边界是从玉米播种开始到玉米收获结束。农业碳足迹的测算内容为中的直接碳足迹和间接碳足迹,计算公式如下: Cf=∑ni=1Cfi=∑ni=1(mβ)i Cf为农业碳足迹,n表示农业生产过程消耗了n种能源(柴油和电能等)或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和种子等),Cfi表示第i种能源或农资的碳足迹,m为消耗第i种能源或农资的量,β为第i种能源或农资的碳排放参数,碳足迹的单位是kg Ce/hm2•a。 粮食碳足迹也称为粮食碳成本,麦玉模式粮食碳成本是麦玉模式碳足迹与粮食单产的比值,小麦和玉米的碳成本分别是冬小麦和夏玉米碳足迹与各自单产的比值,碳成本单位是kg Ce/kg。 种植规模、化肥用量、灌溉用电量、农机投入消耗的柴油量、播种量和农药用量。采用和Excel 2007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显著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清单 麦玉模式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柴油、电能、种子和土壤N2O排放量,以及相应的碳足迹见表2。麦玉模式总的碳足迹是1 ± kgCe/hm2•a,冬小麦碳足迹是1 ± kgCe/hm2•a,夏玉米碳足迹是± kgCe/hm2•a,冬小麦的碳足迹比夏玉米的多 kgCe/hm2•a。 麦玉模式碳足迹可分为化肥、电能、柴油、种子和农药五大部分(由于土壤N2O排放是施用N肥造成的,因此该部分碳足迹归入化肥部分),详见表2和图1。施用化肥造成的碳足迹为1 ± kgCe/hm2•a,占总碳足迹的;灌溉消耗电能的碳足迹为± kgCe/hm2•a,占总量的;农业机械投入消耗柴油的碳足迹是 kgCe/hm2•a,占总量的;种子碳足迹为± kgCe/hm2•a,占总量的;农药碳足迹为 kgCe/hm2•a,占总碳足迹的。冬小麦和夏玉米碳足迹的构成情况与麦玉模式碳足迹相似,按各部分碳足迹比重,从大到小依次为化肥、灌溉、柴油、种子和农药。 麦玉模式中化肥碳足迹由氮肥、磷肥和钾肥组成,其中氮肥碳足迹占化肥碳足迹的,磷肥占,钾肥占;氮肥碳足迹中,生产和运输部分占,土壤N2O部分占。冬小麦和夏玉米各自三种肥料的碳足迹比例与麦玉模式的情况相似,都是氮肥最多,磷肥此次,钾肥最少,但是冬小麦化肥碳足迹比夏玉米的多,其中氮肥多,磷肥多,钾肥多。 麦玉模式电能碳足迹是± kgCe/hm2•a,冬小麦电能碳足迹为± kgCe/hm2•a,夏玉米电能碳足迹为± kgCe/hm2•a,冬小麦电能碳足迹是夏玉米的近3倍。 麦玉模式柴油碳足迹中,玉米秸秆还田碳足迹所占比例最大,约占30%;旋耕和小麦收获所占比例略小,各约占27%;冬小麦和夏玉米播种碳足迹最小,各约占8%。冬小麦柴油部分碳足迹是夏玉米的近13倍。 麦玉模式中农药碳足迹由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组成,其中除草剂碳足迹约占农药总碳足迹的70%,杀虫剂和杀菌剂碳足迹各约占15%。冬小麦农药碳足迹中,杀菌剂碳足迹所占比例最大,杀虫剂次之,除草剂最少;夏玉米农药碳足迹中,除草剂所占比例最大,杀虫剂次之,杀菌剂最少。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麦玉模式的碳足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用相关分析法分别检验各项农资消耗量与麦玉模式碳足迹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只有N肥的施用量和电能消耗量与碳足迹存在正相关性(见图2、图3)。 N肥施用量与麦玉模式、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碳足迹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值分别为* *,* *和* *)。由图2可以看出,每公顷增施1kg N肥,麦玉模式的碳足迹增加 kgCe/hm2•a(趋势线方程为y=),冬小麦碳足迹增加 kgCe/hm2•a(趋势线方程为y=),夏玉米碳足迹增加 kgCe/hm2•a(趋势线方程为y=),可见N肥施用量对冬小麦碳足迹的影响程度略大于夏玉米碳足迹。 灌溉电能消耗量与麦玉模式、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碳足迹也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值分别为* *、* *和* *)。由图3可知,每公顷多消耗1 kWh 电,麦玉模式的碳足迹就增加 kgCe/hm2•a(趋势线方程为y = + 1 323),冬小麦的碳足迹增加 kgCe/hm2•a(趋势线方程为y = + ),夏玉米的碳足迹增加 kgCe/hm2•a(趋势线方程为y = + ),可见电能消耗量对冬小麦碳足迹的影响程度显著大于夏玉米。 不同种植规模冬小麦—夏玉米模式的粮食碳成本比较麦玉模式粮食碳成本为± kgCe/kg,小麦碳成本和玉米碳成本分别为±和± kgCe/kg。不同种植规模的麦玉模式生产粮食(小麦和玉米)的碳成本情况见图4。 由图4可知,麦玉模式粮食碳成本、小麦碳成本和玉米碳成本均与种植规模成显著的负相关性(P值分别为* *,* *和* *),碳成本随着种植规模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将种植规模分为小(0-5亩)、中(5-10亩)和大(≥10亩)三种类型进行研究,发现麦玉模式的粮食碳成本在小、中和大规模类型上的碳足迹分别为±,±和± kgCe/kg;小麦在3类种植规模上的碳成本分为±,±和± kgCe/kg;玉米相应的碳成本分别为±,±和± kgCe/kg。可见,麦玉模式的粮食碳成本、小麦和玉米碳成本在3种种植规模中的碳成本均是小规模类型最高,中规模的较低,大规模的最低。 3 讨论与结论 华北平原麦玉模式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农业碳足迹受土壤、农作措施及社会经济等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各因素彼此之间又存在互作,因此不同区域,不同种植模式,农业碳足迹差异显著;相同区域内不同种植模式以及相同种植模式在不同区域都会存在差异。Nelson等计算美国农业的碳足迹是91-365 kgCe/hm2•a[6];Hillier等人在苏格兰研究了冬油菜、春燕麦、冬燕麦、豆菜和冬小麦5种作物的碳足迹分别为436,310,388,125 和•a[10];Mondelaers等计算出普通小麦的碳成本为 kgCe/kg[10];梁龙等测算冬小麦-夏玉米的碳成本是 kgCe/kg[15];本实验室前人研究麦玉模式农资部分的碳足迹为 kgCe/hm2•a[13]。本研究麦玉模式的碳足迹普遍高于国内外研究结果,主要原因如下:国外农业碳足迹研究的主要是一年一熟的种植模式,麦玉两熟模式在化肥、水和机械等投入量上显著高于国外;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水和农药等农资利用效率低;土壤N2O的排放主要是人为施用化肥造成的,有些研究结果并未包含这部分[16-17];国产农机能耗高和农户播种量偏大也是造成碳足迹高的原因。总之,由于本研究中数据来源是调研所得,碳排放参数是借鉴前人研究的结果,因此所得的麦玉模式的碳足迹与真实值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麦玉模式的碳足迹是相对较高的,麦玉模式在生产管理方面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且冬小麦是重点。 化肥和灌溉是影响麦玉模式碳足迹的关键 麦玉模式碳足迹组成中,化肥尤其是施用氮肥造成的碳足迹所占的比重最大,这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相同[9, 17, 24]。主要原因是化肥本身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另一方面粮食增产很大程度上依靠化肥,农民施用化肥的量相对较多,从而造成化肥部分的碳排放量就相对最大。灌溉消耗电能造成的碳足迹所占比重显著高于他人研究结果[9,17,24],主要原因是吴桥地区灌溉用水部分很大部分来自于深层地下水,耗能必然显著高于使用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的情况。化肥和电能两项占总碳足迹的绝大部分,因此,加强研发和普及适合当地的测土配方施肥和滴灌等节肥和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水分的利用效率,是降低华北地区农业碳足迹的关键。 规模种植对粮食碳成本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麦玉模式的粮食碳成本随种植规模增大而呈下降趋势,与Lal的研究结果相似[4]。主要原因是种植规模大的农户生产管理相对科学,提高了水肥的利用效率。可见种植规模化对实现低碳农业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种植规模效益同时受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在不同区域,效果会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完善。总之,本研究利用碳足迹理论及研究方法评价农业生产的碳足迹,初步测算出了华北平原主体种植模式(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的碳足迹,并初步绘制了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过程中在施肥、灌溉和农机投入等各个环节上的碳排放清单,以及生产小麦和玉米的碳成本。本研究丰富了碳足迹理论,为今后优化农业生产管理,降低农业生产的碳足迹,构建低碳农作系统和实现农业节能减排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致谢:本研究在河北吴桥县调查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鲁来清站长,本实验室杨再洁、罗永彬和周志冠等同学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念念花语
在房屋装修过程中,涂抹墙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这件事做得不好,后面的挠会直接影响能否顺利进行。当然,它会直接影响墙壁表面的平整度,因此可以看到墙材在整个装修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灰浆是一件很累人的工作。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操作时要不断地涂抹墙壁,才能使墙壁光滑。由此可见,这也是一项耗时费力、生产力不高的工作。在葡萄牙,一位叔叔常年从事这项工作,熟悉其中的疲劳和心算,因此为了做更方便的工作,他发明了灰浆机,用它粉刷墙壁,就能不再像以前一样缓慢而费力,轻松简单地完成工作。
该石膏神器的外观结构非常简单,主要由泡沫板和加灰泥的铁盒组成,它们之间用一条管道连接,当然,为了设计工作管道,使其能够方便地来回移动。总重量为斤,一个人操作是没问题的。当然,用它工作也不会感到疲劳。使用时,启动电源开关,通过电力将铁箱内的砂浆通过管道输送到墙面,然后泡沫板紧贴墙面前后旋转,工人轻轻均匀移动,即可完成灰浆。平整墙壁不会花太多功夫,而且墙壁光滑,用它一点也不损失灰浆的质量,是一位老练的室内装饰师傅。
自动石膏,贴砖刚投入使用时效果不错,不用手粉刷,速度也比以前快了很多,但过了一段时间,罗永彬发现了一些问题。因为机器灰浆工作是一次性挤压,如果碰上凹凸不平的墙壁,灰很容易掉下来,平整效果也不够,还需要手动处理整个表面。由于资金不足和人力不足,罗永彬暂时停止了对灰浆期的研究开发和革新。但是革新的梦想一直引领着罗永彬的人生方向。罗永彬筹集资金,充实人力,开始新的研发,思考和完善自动石膏机的功能。从2010年开始摆弄“铁块”的他,在新产品开发、网络学习相关视频、机械工程师的指导和技术层面,不断向专家们寻求改善青会期的方法。罗永彬毅然辞职,专心致力于灰浆机的改良和革新。
在实验过程中,罗永彬经历了许多试错,在机器制造的材料、工具、技术和性能的探索上遇到了困难。起初,制造机器使用线切割技术手工制作,费用昂贵。制造一台机器花费了两万多美元。灰浆机的重量达600多斤,工人工作移动和组装时很不方便,也不灵活。他以后会把灰浆机机器换成200多斤的重量,移动方便,但也会出现零件容易损坏、容易变形、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机器太重,太轻也不行。为了达到最合适和理想的效果,罗永彬在工地反复试验,筛选钢材材料,探索300多斤机械为宜。
小超人0606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名单(560人、跨学科257人)化学工程(17人):计建炳、程榕、蒋春跃、李肖华、潘海天、裘俊红、孙勤、王建黎、杨阿三、姚克俭、于凤文、章连众、祝铃钰、艾宁、陆向红、贠军贤、计伟荣化学工艺(4人):任杰、金宁人、慎炼、赵德明应用化学(24人、〇8人):马淳安、陈丽涛、丁成荣、高云芳、胡信全、李国华、李祖光、刘文涵、倪哲明、潘富友、史鸿鑫、童少平、王连邦、项斌、徐振元、许丹倩、严新焕、杜晓华、宋庆宝、郑华均、周瑛、褚有群、李美超、刘运奎、张诚②、高建荣①、莫卫民①、王丽丽①、俞传明①、、张文魁②、黄辉②、许响生①工业催化(13人、〇4人):李小年、严巍、陈银飞、郭红云、胡樟能、霍超、刘化章、马磊、周春晖、王红、王建国、张波、郑遗凡、刘迎新①、裴文①、王桂林①、、施介华④农药学(5人、〇4人):沈德隆、孔小林、来虎钦、魏优昌、谭成侠、李祖光①、莫卫民②、丁成荣①、李永曙①材料物理与化学(2人、〇9人):王德海、冯杰、黄辉①、姜力强①、卢建树①、钱欣①、张诚①、盛嘉伟①、张文魁①、郑国渠①、钟明强①材料学(14人、〇5人):钟明强、姜力强、刘俊成、卢建树、钱欣、盛嘉伟、王旭、张诚、郑国渠、张文魁、黄辉、李涓、胡晓君、乔梁、楼白杨①、王德海①、叶青①、姚建华①、冯杰①分析化学(4人、〇6人):莫卫民、胡伟、沈振陆、孙楠、李祖光①、刘文涵①、倪哲明①、许丹倩①、王丽丽②、周瑛①有机化学(7人、〇5人):高建荣、单尚、许响生、严捷、李郁锦、许孝良、胡信全、刘运奎①、杜晓华①、宋庆宝①、裴文②、许丹倩②物理化学(6人、〇1人):祝一峰、吕德义、王力耕、俞卫华、刘宗健、宁文生、李小年①固体力学(7人):刘勇、张淑佳、周旺民、杜时贵、吴锋民、梁利华、王效贵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18人、〇5人):彭伟、赵燕伟、翁泽宇、许雪峰、董星涛、鲁建厦、冯定忠、陈呈频、陈勇、董红召、金杰、欧长劲、谢列卫、郑家锦、刘云峰、姚春燕、胡晓冬、汤洪涛、王秋成①、谢伟东①、袁巨龙①、姚建华①、楼建勇①机械电子工程(26人、〇4人):张立彬、计时鸣、阮健、袁巨龙、胥芳、杨庆华、戴勇、李伟、沈希、张宪、赵国军、熊四昌、孙建辉、俞浙青、赵文宏、文东辉、裴翔、李胜、杨继隆、姜伟、高红俐、殷建军、宋玉泉、艾青林、蒋建东、邢彤、冯定忠①、张淑佳①、肖刚①、欧长劲①机械设计及理论(16人):柴国钟、应富强、卢炎麟、刘红、鲁聪达、胡夏夏、姜献峰、秦宝荣、孙毅、潘柏松、鲍雨梅、李俊源、叶永伟、章巧芳、陈德生、姜少飞车辆工程(3人,〇2人):谢伟东、王秋成、李芳、董红召①、李伟①材料加工工程(6人、〇1人):楼白杨、马晓春、宋仁国、谢德明、、姚建华、肖帆、金杰①热能工程(6人、〇4人):钟英杰、方德明、曹志锡、蒋宁、任建莉、徐璋、高增梁①、卢志明①、、盛颂恩②、陈江①流体机械与工程(6人、〇4人):盛颂恩、张生昌、彭旭东、牟介刚、方志民、金伟娅、张淑佳②、陈冰冰①、孙伟明①、高增梁②化工过程机械(14人、〇6人):高增梁、陈冰冰、陈江、任欣、孙伟明、蒋炎尧、卢志明、杨铁成、陈学东、关卫和、张玮、白少先、李相鹏、熊缨、卢炎麟①、方德明①、彭旭东①、张生昌①、盛颂恩①、柴国钟①、钟英杰①、曹志锡①系统分析与集成(1人、〇4人):孙明轩、叶枫①、南余荣②、余世明③、俞立③通信与信息系统(9人、〇6人):厉鲁卫、孟利民、彭宏、石旭刚、覃亚丽、张江鑫、赵新建、华惊宇、徐志江、李刚①、郭淑琴①、乐孜纯①、邱飞岳①、隋成华②、张有兵③信号与信息处理(3人、〇10人):乐孜纯、郭淑琴、李刚、彭宏①、厉鲁卫①、孟利民①、石旭刚①、隋成华①、覃亚丽①、朱艺华①、余世明②、赵新建②、邱飞岳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19人、〇17人):王万良、曹一家、陈国定、陈胜勇、顾伟驷、管秋、郝平、金燕、李未、李章维、潘建根、王守觉、应时彦、张有兵、张贵军、刘盛、邹涛、张端、杨旭华、何通能①、计时鸣①、孙明轩①、杨马英①、余世明①、钟德刚①、陈庆章①、姚明海①、俞立④、乐孜纯⑤、南余荣②、冯浩②、沈永增④、张聚①、张霓①、何熊熊①、吴根忠①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9人、〇4人):南余荣、陈明军、冯浩、何通能、沈永增、吴根忠、余世明、钟德刚、李国丽、王万良③、金燕②、张有兵①、俞立⑤系统工程(3人、〇7人):杨马英、何熊熊、张霓、陈国定①、南余荣①、俞立①、黄德才②、沈永增②、张有兵②、朱艺华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8人、〇8人):姚明海、胡净、王晶、张聚、余佩琼、冯远静、龙胜春、宋加涛、陈胜勇①、何通能②、王万良②、陈庆章③、孟利民③、沈永增③、金燕①、管秋、①导航、制导与控制(3人、〇3人):俞立、何剑春、李如春、孙明轩①、南余荣③、应时彦①计算机应用技术(19人、〇22人):陈庆章、古辉、胡同森、黄德才、梁荣华、吕丽民、汤一平、肖刚、张健、赵小明、李国丽、刘端阳、丁维龙、高飞、毛剑飞、周德龙、杨良怀、高家全、朱艺华、陈江①、陈胜勇①、范菁②、郝平①、蔡家楣②、刘志②、方路平②、沈永增①、孙毅①、王丽萍①、王万良①、姚明海①、颜志英①、张敏霞①、赵新建①、赵燕伟①、孟利民①、杨东勇②、俞立②、乐孜纯④、杨旭华①、董红召③计算机系统结构(6人、〇6人):杨东勇、方路平、刘志、张敏霞、颜志英、张美玉、蔡家楣①、王万良③、范菁①、王卫红①、秦绪佳①、黄洪②计算机软件与理论(8人、〇9人):范菁、蔡家楣、陈志杨、秦绪佳、王卫红、董天阳、潘翔、简琤峰、陈庆章①、王万良④、方路平①、古辉①、黄德才①、黄洪①、刘志①、肖刚①、杨东勇①产业经济学(5人、〇1人):徐维祥、綦方中、许强、郭东杰、崔新明、唐根年①国际贸易学(15人):程惠芳、陈春根、郭关夫、章和杰、赖存理、李雅珍、阮明烽、谭晶荣、王谦、王治平、姚利民、张祎、钟山、杜群阳、孙林管理科学与工程(5人、〇7人):周根贵、黄洪、孟志青、王丽萍、叶枫、朱艺华②、陈呈频①、冯定忠①、鲁建厦①、綦方中①、赵燕伟②、杨志民①会计学(5人):鲁爱民、祝锡萍、郦解放、卢冶飞、王斐波企业管理(10人、〇5人):梁祖晨、胡远华、蒋建华、金惠红、秦辉、王益宝、许强、张一青、梁磊、章海鸥、徐维祥①、宣勇①、鲁爱民②、施放②、郑胜华①旅游管理(4人):施放、吴向明、项文惠、郑胜华技术经济及管理(19人、〇1人):池仁勇、陈多长、冯勤、龚建立、凌云、马驰、唐根年、汪贵浦、汪少华、吴添祖、余浩、虞晓芬、周伟强、王飞绒、张化尧、李正卫、杨莲芬、吕宏芬、李桢业、陈前虎①微生物学(2人、〇2人):裘娟萍、崔志峰、陈小龙①、陈建孟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6人、〇1人):钟卫鸿、陈晓萍、钱海丰、朱廷恒、靳远祥、吴石金、傅正伟①生物化工(17人、〇10人):郑裕国、陈小龙、傅正伟、刘璘、裴文、沈寅初、孙培龙、汪钊、宣日成、薛建萍、张朝晖、钟光祥、朱勍、王远山、王亚军、沈雪亮、石浩、陈仁尔①、金志敏①、裘娟萍①、施介华①、王普①、颜继忠①、杨根生①、应国清①、赵培诚①、钱俊青②发酵工程(3人、〇4人):周立平、胡忠策、柳志强、丁玉庭①、汪钊①、张朝晖①、郑裕国①环境工程(10人、〇5人):陈建孟、黄立维、金漫彤、潘理黎、潘志彦、宋爽、王家德、张国亮、周红艺、何志桥、刘维屏①、盛光遥①、黄海凤①、林春绵①、童少平①环境科学(9人、〇6人):刘维屏、盛光遥、林春绵、陈德全、陈金媛、黄海凤、林坤德、邱宇平、姜理英、陈建孟①、黄立维①、潘理黎①、潘志彦①、宋爽①、张国亮①食品科学(4人、〇1人):丁玉庭、赵培诚、聂小华、孟祥河、孙培龙①药物化学(21人、〇6人):苏为科、陈仁尔、崔冬梅、李景华、李永曙、王桂林、王丽丽、王平、谢媛媛、杨根生、俞传明、张兴贤、钟为慧、陈志卫、蒋华江、于海宁、占扎君、赵金浩、杨芳莘、O .、Dushkin. A .V 、钱捷②、施介华②、王普②、单伟光③、钱俊青③、王鸿①药剂学(4人、〇3人):单伟光、冯海、熊素彬、钟大放、牛泱平①、杨根生②、应国清②生药学(4人、〇2人):钱俊青、郭辉、李敏、杨胜利、颜继忠②、应国清③药物分析学(4人、〇4人):施介华、李成平、刘迎新、饶国武、钟大放①、单伟光②、王桂林②、王鸿②微生物与生化药学(9人、〇2人):王普、林陈水、牛泱平、钱捷、王鸿、颜继忠、应国清、欧志敏、金志敏、钱俊青①、宋必卫②药理学(3人、〇2人):宋必卫、李乐、齐敏友、牛泱平②、王平①岩土工程(7人):丁伯阳、丁翠红、胡敏云、卢成原、王国才、潘晓东、王哲结构工程(13人、〇7人):杨俊杰、叶青、彭卫、蒲军平、吴剑国、杨杨、张俊芝、赵滇生、赵志方、郑建军、孔德玉、袁伟斌、于文波、丁伯阳①、董志勇①、胡敏云①、刘勇①、卢成原①、徐伟良①、张新军①市政工程(6人、〇6人):董志勇、丁春生、李军、刘宏远、陈前虎、王红宇、胡敏云②、宋爽②、童少平②、张国亮②、董红召①、张俊芝②桥梁与隧道工程(4人、〇5人):张新军、施颖、孟海宁、周欣竹、彭卫①、蒲军平①、杨杨①、张俊芝①、郑建军①应用数学(8人、〇1人):邸继征、寿华好、王定江、杨志民、张隽、周明华、缪永伟、沈守枫、黄德才③光学(5人、〇3人):隋成华、徐志君、张航、黎忠恒、李海彬、程成①、乐孜纯②、姚建华③光学工程(4人、〇4人):程成、李博、张明、陈钢、乐孜纯③、隋成华③、姚建华④、宋仁国①科学技术哲学(4人):鲍健强、曹增节、胡平、严新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3人):邢乐勤、吴伟强、杨菁思想政治教育(6人、〇1人):方巍、陈杰、韩翼祥、金晓明、周必彧、张晖、陈小鸿①教育经济与管理(9人):宣勇、陈龙根、张金福、赵敏祥、何智蕴、洪晓军、钱佩忠、周守军、罗永彬职业技术教育学(7人、〇1人):徐伟良、常雪梅、陈小鸿、李海宗、史旦旦、张常洁、李敏、严新根①教育技术学(3人、〇2人):邱飞岳、顾容、楼建勇、陈庆章④、王丽萍②中国古代文学(9人):肖瑞峰、孙力平、宫云维、李剑亮、刘成国、钱国莲、万润保、马晓坤、彭万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6人):王福和、姚莫诩、蒋承勇、褚蓓娟、赖骞宇、毛信德传播学(3人、〇1人):张雷、王哲平、刘阳、曹增节①设计艺术学(12人):周旭、余永海、袁宣萍、张露芳、张新宇、朱上上、黄薇、林曦、李娟、卢纯福、孙以栋、冀荣德诉讼法(6人):张旭、陈红、李永红、廖中洪、于世忠、丁娟注:1.符号“〇”为跨学位点导师;2.此统计日期截止为2008年10月10日。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